第266章 乘勝追擊?
朱重八,哪裏跑,我是你小舅子 作者:快樂的小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燕王朱棣現在有點飄了,因為居然拿下了濟南,現在自己是兵強馬壯,是不是該繼續進攻?來個乘勝追擊。
可是這種事情自己必須穩當一點,別人都可以輸,燕王朱棣明白自己隻有一次機會,看了看自己的小舅舅馬小帥。
“舅舅,你看咱們應該怎麽辦?”
“是選擇乘勝追擊,南下!還是等一等?”
連朱元璋都非常好奇,畢竟在這種局麵下,雖然利用的手段並不是十分光彩,但是至少拿下了濟南,徹底打開了南下之路。
馬小帥究竟會做出什麽樣的反應?大和尚姚廣孝就看著馬小帥,畢竟馬小帥曾經預測,基本上都成功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等一等,休養生息,我們現在的官兵太多,很多人都並不一定忠誠,現在是需要休整軍隊,從而提高戰鬥力!”
燕王朱棣想了想還是同意了,畢竟現在投降的人太多,當官的不知道當兵的,當兵的也不認識當官的,別看人太多,並不一定有戰鬥力,所以幹脆迴軍北平,利用整個冬季,練兵。
對於舅舅馬小帥的重機槍,燕王朱棣是非常感興趣,摸著嶄新的武器,但是知道馬小帥不肯給自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沒有子彈,自己這裏也是製造不出來,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
浩浩蕩蕩的大軍,就這樣又迴到北平,燕王朱棣開始大練兵,畢竟,軍隊需要形成戰鬥力,這迴什麽都有了,李景隆現在有了一個外號,運輸隊大隊長。
迴到應天的李景隆現在日子可不好過,迴想起自己掛帥出征,這一路上,可以說是沒有一場勝利,全部都是失敗,現在迴來之後灰溜溜,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朝廷大臣,可是不讓,認為朝廷損兵折將,攻守之勢逆轉,完全就是李景隆的責任。
現在迴到應天,文武大臣都開始上奏折,紛紛彈劾李景隆。建文帝朱允炆不得不考慮一下,身邊的三大智囊,各有各的說法。
連李景隆也認為,自己這迴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當初連推薦自己的黃子澄,甚至公開就說,“應該殺了李景隆,以謝天下!”
練子寧、葉希賢為代表的大臣,更加激憤甚至直接公開就說,“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
建文帝朱允炆一概是不聽,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文武大臣都不明白,朱允炆這個騷操作究竟是為了什麽?
李景隆畢竟是李文忠的兒子,老子英雄兒好漢,這究竟是什麽原因?
李景隆還想通過送禮,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惜花費血本,沒想到這次黃子澄學聰明了,人家壓根就不收,反而還迴來了一句話,迴家洗洗等著。
李景隆現在也非常頭疼,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畢竟明天就要見到建文帝朱允炆了,自己能怎麽說,才能夠減輕自己的罪責。
二虎就住在馬小帥在應天的家裏,非常奇怪的事,連建文帝朱允炆都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二虎還是能夠得到消息,直到第二天晚上飛鴿傳書,到北平。
馬小帥通過朱元璋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朝見李景隆的時候,當時三個智囊都在身邊,李景隆行禮之後,大氣都不敢出,畢竟自己幹的事情自己清楚,總是失敗,這樣可不行。
沒想到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生氣,隻是讓李景隆站在一邊,“愛卿,現在咱們應該怎麽辦?”
齊泰第一個站出來,“啟稟陛下,當初卓敬建議,將朱棣遷至南昌,就算將來朱棣有異心,也可以隨時拿下!”
“陛下您選擇不聽,魏國公徐輝祖建議,將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扣下來,充當人質,這樣就算燕王朱棣想造反,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三個兒子還要不要,可是你又沒有聽,陛下選擇了,相信黃子澄!”
“當時臣問陛下,為什麽這樣做?陛下告訴臣,說這樣可以感化朱棣,讓燕王不會造反,可結果又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陛下偏聽偏信,才會導致今天這個局麵,現在李景隆損失了朝廷幾十萬人馬,上百萬的糧草,難道不應該領罪嗎?”
建文帝朱允炆抬頭看了看,“齊泰,你在教朕做事?”
“朕乃一國之君,有必要跟你解釋嗎?徐輝祖的話,你覺得可以相信嗎?燕王的妃子是誰,你明白嗎?”
此時吏部侍郎練子寧,直接站出來,“啟稟陛下,李景隆並無真才實學,完全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而且有勾結燕王之嫌,臣請陛下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不要寒了滿朝文武的心!”
建文帝朱允炆依然沒有說話,反而思考,“不行!”
煉子寧認為自己現在吏部做事,職責就是替朝廷排除奸臣。“壞事者,此賊也。臣要執法,為朝廷除賣國奸。”
建文帝朱允炆依然沒有同意,而是搖搖頭,“你退下吧!”
李景隆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啟稟陛下,之所以打敗仗,是因為陛下對我有要求,不要傷我王叔,這就讓我沒辦法放開手腳,除非陛下給我一道聖旨,就算戰場上打死燕王朱棣,也沒罪,否則這個差事我幹不了!”
一句話沒把現場的幾個人氣死,你李景隆就應該替建文帝朱允炆背鍋,這種明晃晃的聖旨怎麽下來?
以後天下的人都怎麽看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聽到這句話也沒有說什麽,“你先迴家去吧!”
等到李景隆離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馬上命令齊泰繼續調集官兵,準備和燕王朱棣決戰。
馬小帥看得目瞪口呆,連朱元璋也無法理解,這建文帝朱允炆的腦子裏是不是全是漿糊?
這麽明顯的問題都不同的處理,這究竟是什麽樣的邏輯?
燕王朱棣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哈哈大笑,“看來我的大侄子耳朵根子太軟,容易偏聽偏信,這種人太固執。可惜,機會隻有一次,無論我還是他。”
時間過得很快,公元1401年2月16日,終於過了新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戰爭再一次打響了。
可是這種事情自己必須穩當一點,別人都可以輸,燕王朱棣明白自己隻有一次機會,看了看自己的小舅舅馬小帥。
“舅舅,你看咱們應該怎麽辦?”
“是選擇乘勝追擊,南下!還是等一等?”
連朱元璋都非常好奇,畢竟在這種局麵下,雖然利用的手段並不是十分光彩,但是至少拿下了濟南,徹底打開了南下之路。
馬小帥究竟會做出什麽樣的反應?大和尚姚廣孝就看著馬小帥,畢竟馬小帥曾經預測,基本上都成功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等一等,休養生息,我們現在的官兵太多,很多人都並不一定忠誠,現在是需要休整軍隊,從而提高戰鬥力!”
燕王朱棣想了想還是同意了,畢竟現在投降的人太多,當官的不知道當兵的,當兵的也不認識當官的,別看人太多,並不一定有戰鬥力,所以幹脆迴軍北平,利用整個冬季,練兵。
對於舅舅馬小帥的重機槍,燕王朱棣是非常感興趣,摸著嶄新的武器,但是知道馬小帥不肯給自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沒有子彈,自己這裏也是製造不出來,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
浩浩蕩蕩的大軍,就這樣又迴到北平,燕王朱棣開始大練兵,畢竟,軍隊需要形成戰鬥力,這迴什麽都有了,李景隆現在有了一個外號,運輸隊大隊長。
迴到應天的李景隆現在日子可不好過,迴想起自己掛帥出征,這一路上,可以說是沒有一場勝利,全部都是失敗,現在迴來之後灰溜溜,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朝廷大臣,可是不讓,認為朝廷損兵折將,攻守之勢逆轉,完全就是李景隆的責任。
現在迴到應天,文武大臣都開始上奏折,紛紛彈劾李景隆。建文帝朱允炆不得不考慮一下,身邊的三大智囊,各有各的說法。
連李景隆也認為,自己這迴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當初連推薦自己的黃子澄,甚至公開就說,“應該殺了李景隆,以謝天下!”
練子寧、葉希賢為代表的大臣,更加激憤甚至直接公開就說,“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
建文帝朱允炆一概是不聽,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文武大臣都不明白,朱允炆這個騷操作究竟是為了什麽?
李景隆畢竟是李文忠的兒子,老子英雄兒好漢,這究竟是什麽原因?
李景隆還想通過送禮,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惜花費血本,沒想到這次黃子澄學聰明了,人家壓根就不收,反而還迴來了一句話,迴家洗洗等著。
李景隆現在也非常頭疼,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畢竟明天就要見到建文帝朱允炆了,自己能怎麽說,才能夠減輕自己的罪責。
二虎就住在馬小帥在應天的家裏,非常奇怪的事,連建文帝朱允炆都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二虎還是能夠得到消息,直到第二天晚上飛鴿傳書,到北平。
馬小帥通過朱元璋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朝見李景隆的時候,當時三個智囊都在身邊,李景隆行禮之後,大氣都不敢出,畢竟自己幹的事情自己清楚,總是失敗,這樣可不行。
沒想到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生氣,隻是讓李景隆站在一邊,“愛卿,現在咱們應該怎麽辦?”
齊泰第一個站出來,“啟稟陛下,當初卓敬建議,將朱棣遷至南昌,就算將來朱棣有異心,也可以隨時拿下!”
“陛下您選擇不聽,魏國公徐輝祖建議,將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扣下來,充當人質,這樣就算燕王朱棣想造反,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三個兒子還要不要,可是你又沒有聽,陛下選擇了,相信黃子澄!”
“當時臣問陛下,為什麽這樣做?陛下告訴臣,說這樣可以感化朱棣,讓燕王不會造反,可結果又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陛下偏聽偏信,才會導致今天這個局麵,現在李景隆損失了朝廷幾十萬人馬,上百萬的糧草,難道不應該領罪嗎?”
建文帝朱允炆抬頭看了看,“齊泰,你在教朕做事?”
“朕乃一國之君,有必要跟你解釋嗎?徐輝祖的話,你覺得可以相信嗎?燕王的妃子是誰,你明白嗎?”
此時吏部侍郎練子寧,直接站出來,“啟稟陛下,李景隆並無真才實學,完全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而且有勾結燕王之嫌,臣請陛下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不要寒了滿朝文武的心!”
建文帝朱允炆依然沒有說話,反而思考,“不行!”
煉子寧認為自己現在吏部做事,職責就是替朝廷排除奸臣。“壞事者,此賊也。臣要執法,為朝廷除賣國奸。”
建文帝朱允炆依然沒有同意,而是搖搖頭,“你退下吧!”
李景隆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啟稟陛下,之所以打敗仗,是因為陛下對我有要求,不要傷我王叔,這就讓我沒辦法放開手腳,除非陛下給我一道聖旨,就算戰場上打死燕王朱棣,也沒罪,否則這個差事我幹不了!”
一句話沒把現場的幾個人氣死,你李景隆就應該替建文帝朱允炆背鍋,這種明晃晃的聖旨怎麽下來?
以後天下的人都怎麽看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聽到這句話也沒有說什麽,“你先迴家去吧!”
等到李景隆離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馬上命令齊泰繼續調集官兵,準備和燕王朱棣決戰。
馬小帥看得目瞪口呆,連朱元璋也無法理解,這建文帝朱允炆的腦子裏是不是全是漿糊?
這麽明顯的問題都不同的處理,這究竟是什麽樣的邏輯?
燕王朱棣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哈哈大笑,“看來我的大侄子耳朵根子太軟,容易偏聽偏信,這種人太固執。可惜,機會隻有一次,無論我還是他。”
時間過得很快,公元1401年2月16日,終於過了新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戰爭再一次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