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排客位次席坐著的也是一位半百之人,高高的顴骨,深深的眼窩,一襲深灰色的程子衣與其深沉寡言的氣質兩廂契合。嚴世蕃介紹道:“這位是身兼工部左侍郎和順天府尹兩大要職的王杲王大人!”


    王杲麵無表情地起身,隻象征性地拱了拱手,便重新端身坐下。他的身後站有一人,三十出頭,中等個頭,腰後橫負長短雙劍,氣機內斂,安靜到仿佛不存在。酆於並未因此而將其忽略,抱拳道:“閣下可是‘南國神劍’海涯?”


    甲子之前廣dong承宣布政使司轄下瓊州府出了兩位巨擘泰鬥,享譽天順、成化、弘治三朝,人稱“瓊州雙璧”。丘濬,雙璧之一,著作等身,三教百家之言,無不涉獵,超時代提出“勞動決定商品價值”之名言,時人稱其為“博極群書,當代通儒,文臣之宗”,明孝宗朱佑樘讚其為“理學名臣”。丘濬在武學上亦有高絕造詣,博采眾長,融會百家,創“博極劍”,得“儒劍”、“南國第一劍”等美名。“嶺南巨儒”鍾芳承繼丘濬衣缽,傳揚其學,收瓊州名門海家五名子弟為徒,人稱“南國五子”。五子之首海澄文武俱佳,奈何時運不濟、屢遭排擠、仕途多舛,得王杲通力救助,免牢獄之災,致仕返鄉,抑鬱而終。其子海涯為報恩情,甘受王杲差遣十八載。海涯透徹領悟“博極劍”精髓,慣使雙劍,劍法精絕,以快著稱。雙劍長者二尺九寸,曰“天涯”,短者二尺一寸,曰“海角”,皆為隕鐵所鑄,鋒利無匹。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國神劍,天涯海角;出則無覺,收方血見。如此人物,站而無座,讓酆於頗為意外。


    海涯先看王杲,見點頭授意,才道:“正是。”


    “久仰久仰!”


    “彼此彼此!”


    杜乾身居右排客位次席,雙方已照過麵,嚴世蕃不忘走上一個過場。


    坐於左排客位第三席者年約不惑,身著曳散,頭戴襆巾,小眼聚光,臉尖如錐,留著一撮光亮整潔的山羊胡。嚴世蕃介紹道:“這位是趙文華趙大人,一人身兼太常寺少卿和順天府府丞兩職!”


    趙文華抬眼望頂,漫不經心地問道:“何謂心?”問訖,方悠悠望向姊弟三人。


    子弟三人交相對視,聞人懷接話道:“心乃宇宙,無邊無際,無形無相。”


    趙文華又道:“何謂理?”


    聞人懷答道:“理乃法則。”


    “理在何處?”


    “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之所達,理隨心至。心無理則無存,理無心則無依。”


    “心外有理乎?”


    “心外無理。”


    “心外有物乎?”


    “心外無物。”


    趙文華稍作停頓,目光轉落到不遠處的一口白瓷缸上。一旁仆從當即會意,小心翼翼捧來白瓷缸。內裏養著兩尾金魚,一呈橙紅,一呈灰墨,貌似無憂無慮地暢遊其中。趙文華道:“天下既無心外之物,如此遊魚,在瓷缸內自遊自蕩,於我心亦何相關?”


    聞人懷靜靜地看著遊魚,隨後從容答道:“趙大人未看到缸中遊魚時,此遊魚與趙大人之心同歸於寂;趙大人看到缸中遊魚時,則此遊魚形色遊姿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遊魚不在心外。”


    “嗬嗬嗬……!照你這般說來,堵住耳朵鈴鐺便不會出聲,遮住眼睛麻雀便不知有險,捏住鼻子燃香便無味飄散,公雞不打鳴太陽便不會升起!原來所謂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不過是投機取巧的下作把戲、自欺欺人的愚人伎倆罷了!嗬嗬嗬……!真乃滑天下之大稽也!”趙文華當然知道聞人懷之言大有深意,其中奧義並不能從字麵意思上理解,也知道以自己的身份不該故意曲解,去詰難一個後生晚輩,但他還是這麽做了,因為他並不信服王守仁,甚至還有強烈的敵意,借機予以嘲諷貶低。不待聞人懷分辯,轉而問道:“駱尊使自覺是否達天下無敵之境?”


    駱漢永脫口而出道:“差著遠哩!天下無敵談何容易啊!當今世上,估摸著少說有十多人我是肯定打不過的,又有十多人我可能打不過,還有數十人跟我差不多,如果要分出高下等同見生死!所以說啊,我這輩子是不可能達到天下無敵了!再說了,無敵不無敵也沒那麽重要,有武功練就夠了,有道是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武功不可不練!練武是件多麽有味道的事情,要是一心追求什麽狗屁天下無敵,那練武就沒有味道了!”


    趙文華道:“趙某有個法子……哦,不對!應該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陽明先生的二代傳人聞人公子有個法子,不僅能讓駱尊使有趣地練武,還能讓駱尊使成為天下無敵的絕頂高手!”


    駱漢永一本正經地點頭道:“陽明先生確實厲害的緊,他若是像我這樣一門心思地撲在武功上,八極之首多半不會是聶東緣了!”說著,騰騰跨出兩步,來到聞人懷麵前,鄭重其事地躬身抱拳道:“請公子賜教!”他是出了名的“武癡”,但凡遇上新奇武功或精絕高手,總忍不住要上去討教切磋一番,這倒並非是他爭強好勝,恰恰相反他對勝負看得極淡,純粹是源於對武學本身的喜愛。今次碰到酆於,若非閻浩提前有過叮囑,早就跳將而出,同酆於戰於一處。


    “駱尊使可別這麽說,‘賜教’二字小子萬不敢當!”聞人懷連番作揖還禮,“師祖陽明公大德天下,所倡導‘心學’本就旨在探究大道、教化世人,從習者自是愈多愈好。師祖陽明公由道入武,自成一格,博大精深。欲習其武,先明其理,明理愈透,功法愈純。大體而言,可概述為心即理,致良知,而知行合一,終成萬物一體之仁。師祖陽明公晚年時又在原基礎上進行了歸整,提煉出‘四句教’,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聞人懷一板一眼地說著,頗似酸秀才拽文,見駱漢永抓耳撓腮,顯然是聽得一頭霧水,稍作沉吟,續道:“師祖之學精微奧妙,非三言兩語可闡述清楚,且小子學識微末,所解不過‘心學’之皮毛,解述不清,反倒易生誤會,耽誤駱尊使參悟。迴頭小子可請學問精深的師長來為駱尊使講解,駱尊使以為這樣可好?”


    駱漢永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莽漢,為人處事急性粗心,但是隻要涉及武學,一改急躁粗魯,表現出十足的耐心,對不懂的武理從不貿然否定排斥,深覺聞人懷提議合理可行,正欲表示讚同,趙文華插話道:“何須勞煩旁人,趙某這便可為駱尊使將聞人公子之言翻譯轉達。”駱漢永忙道:“趙兄請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陳並收藏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