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策曰:“玄天鏡之用,在踐先師之諾,在成《劍語》其書。後世纂官切勿妄動私念,以仙神之力涉凡人之事。”
——第三十世纂官《劍語.聖劍.天式》
諸葛幽盯著眼前的幾張紙陷入沉思。
此番他帶著徒弟陶塵客在當地衙門的配合下搗毀了一個邪派組織。
從這些人的來曆和武功判斷,他們或許是昔年木燧派的餘孽。
他知道百年前木燧派曾經火燒妄言樓的書庫,那麽眼下這幾張紙會不會是來自昔年的妄言樓呢?
不過他很快自己打消了這個想法,因為紙張雖然殘破,但質地不算舊,絕不可能出自百年前的書本。
而且第一張紙張上的文字很快證明了他的猜測——上頭記載的是一件三十年前的往事。
到了這個歲數,有了這樣的經曆,已經很少有東西能夠再讓諸葛幽畏懼。
可這幾張紙,讓他產生了久違的恐懼感。
其實普通人未必能覺出這幾張紙有什麽詭異之處,但諸葛幽不是普通人。
第一張紙是個殘頁,上麵詳細地記載了一個場麵。
紙上用文字描繪出近三十年前霜虹派一次修劍典的過程,參會之人除前代掌門蔡奔以外還有幾名長老和傑出的弟子。
在會上,有一名長老提議調整斷虹七十二式中桂影扶疏的發勁方式,並當眾演示了他自己的想法。
可包括掌門蔡奔在內的大部分人卻認為這樣出招雖然威力更大,卻失了些許簡潔。
眾人商議之後,對這個結果不予采納。
可這乍看平平無奇的一段記載卻讓諸葛幽的內心大受震撼。
多年以來,他一直想著查清好友蘇琮哲的死因和淬火山莊的滅門慘案。
為此,他帶迴山莊中一百三十一塊留有打鬥痕跡的碎片。
這些年過去,諸葛幽早將這些痕跡的形狀爛熟於心,可那些處心積慮的殺手一直小心翼翼,並未暴露自己的武功來曆,所以多年來一直查無所獲。
可從這段記載來看,某塊碎片上的痕跡似乎很像是這次修劍典時未被采納的這招桂影扶疏。
這豈不是說明打上山莊的某個殺手就是霜虹弟子之一?
多年以來,淬火山莊的案子終於有了進展,諸葛幽內心不免激動。
可更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於,這段記載的作者是個什麽身份?
霜虹內部修劍典的情形這個作者如何得知?難道他也是與會者之一?
諸葛幽強壓內心的不安,繼續往下看去,他知道這一切可能都是巧合。
但既然老天爺讓自己多年後發現了這個線索,諸葛幽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第二張紙上寫著一個標題,叫作《劍語.名劍.沛然》。
看來從第二頁開始的這幾張紙應該是一本名為《劍語》的書上的一個叫作《名劍》的分類的其中一個章節,章節名叫《沛然》。
從這標題不難判斷,這《劍語》應該是一本記載討論古往今來的寶劍的著作。
大名鼎鼎的沛然劍則被分在了名劍這個分類之中。
而第一頁的內容恐怕屬於另一把“名劍”,從描述的側重點來看,很可能是霜虹前代掌門蔡奔的佩劍——煌時。
諸葛幽見多識廣,自也聽過沛然劍的傳說。
可他也不知道這把劍究竟有什麽神奇之處能讓那名無名劍客戰勝霜虹掌門。
好奇之下,他便翻閱了這幾張紙上的內容。
這一看不要緊,諸葛幽仿佛發現了一方新天地。
根據這紙上的記載,無名劍客本人就擁有極高的武功。
而所謂“一息一劍,十息百劍”並不是指一把劍,而是一種神妙的劍式。
至於為什麽要把劍式故意訛傳成劍,上頭說得也很明白:因為那無名劍客想把這個自創的劍式傳承下去,他相信隻要江湖上對這把劍有興趣,劍訣就不會失傳。
百餘年來,不同的人對沛然的秘密有著不同的猜測。
可在諸葛幽看來,這個《劍語》的解釋似乎是最符合邏輯的。
綜合一個完整的章節和一個殘篇,諸葛幽不禁懷疑《劍語》的作者應該是一名霜虹弟子。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初高厭今和吳銘是閉門比武的,他們打鬥的情形應該沒有第三個人看到。
吳銘不久之後便死了,高厭今似乎到死也沒有將這個秘密說出去。
那麽……這個《劍語》的作者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呢?
諸葛幽知道很多史書中的描述也會非常具體,可那一般都是史官根據親曆者的口述記錄下來,再添油加醋一番。
但高厭今和吳銘真的會把當日閉門比武的細節告訴旁人嗎?
從這個《劍語》的描述來看,這場比武的一招一式都十分合理,猶如記錄者親眼所見。
而且前後兩件事情之間相差百餘年,記載霜虹派內部會議的那個人怎麽可能將百年前的細節描繪得如此清晰?
諸葛幽又將那幾張紙研讀了一遍,發現這兩個不同的章節字跡雖然相似,但文法和遣詞造句的習慣卻略有不同。
如此看來,這本《劍語》不同的章節應該成書於不同的時代,經由同一人抄錄。
可如果這麽一本奇書存在了這麽多年,為何一直聲名不彰呢?
哪怕上頭的記載全是假的,可即使作為小說話本看也該讓人津津樂道才對。怎麽從未聽人提起過?
所謂文以載道,在諸葛幽看來,任何一個人寫書的目的都是闡述自己的想法給別人看。
甚至待到自己百年之後給後世留下些東西,若是能借此能夠賺上一筆錢,那更是再好不過。
就說《沛然》這一篇,哪怕作為對沛然秘密的解讀和猜測都是極有價值的。
可千百年來,卻從沒有人在意過這麽一本書。
如此看來,這個《劍語》的作者們似乎另有目的,他們對自己的存在遮遮掩掩好像不希望別人看到這本書。
諸葛幽不覺產生一個猜想:這個《劍語》的作者有沒有可能擁有某種全知的能力呢?
一個擁有全知能力的對手究竟有多可怕,他根本無法想象。
——第三十世纂官《劍語.聖劍.天式》
諸葛幽盯著眼前的幾張紙陷入沉思。
此番他帶著徒弟陶塵客在當地衙門的配合下搗毀了一個邪派組織。
從這些人的來曆和武功判斷,他們或許是昔年木燧派的餘孽。
他知道百年前木燧派曾經火燒妄言樓的書庫,那麽眼下這幾張紙會不會是來自昔年的妄言樓呢?
不過他很快自己打消了這個想法,因為紙張雖然殘破,但質地不算舊,絕不可能出自百年前的書本。
而且第一張紙張上的文字很快證明了他的猜測——上頭記載的是一件三十年前的往事。
到了這個歲數,有了這樣的經曆,已經很少有東西能夠再讓諸葛幽畏懼。
可這幾張紙,讓他產生了久違的恐懼感。
其實普通人未必能覺出這幾張紙有什麽詭異之處,但諸葛幽不是普通人。
第一張紙是個殘頁,上麵詳細地記載了一個場麵。
紙上用文字描繪出近三十年前霜虹派一次修劍典的過程,參會之人除前代掌門蔡奔以外還有幾名長老和傑出的弟子。
在會上,有一名長老提議調整斷虹七十二式中桂影扶疏的發勁方式,並當眾演示了他自己的想法。
可包括掌門蔡奔在內的大部分人卻認為這樣出招雖然威力更大,卻失了些許簡潔。
眾人商議之後,對這個結果不予采納。
可這乍看平平無奇的一段記載卻讓諸葛幽的內心大受震撼。
多年以來,他一直想著查清好友蘇琮哲的死因和淬火山莊的滅門慘案。
為此,他帶迴山莊中一百三十一塊留有打鬥痕跡的碎片。
這些年過去,諸葛幽早將這些痕跡的形狀爛熟於心,可那些處心積慮的殺手一直小心翼翼,並未暴露自己的武功來曆,所以多年來一直查無所獲。
可從這段記載來看,某塊碎片上的痕跡似乎很像是這次修劍典時未被采納的這招桂影扶疏。
這豈不是說明打上山莊的某個殺手就是霜虹弟子之一?
多年以來,淬火山莊的案子終於有了進展,諸葛幽內心不免激動。
可更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於,這段記載的作者是個什麽身份?
霜虹內部修劍典的情形這個作者如何得知?難道他也是與會者之一?
諸葛幽強壓內心的不安,繼續往下看去,他知道這一切可能都是巧合。
但既然老天爺讓自己多年後發現了這個線索,諸葛幽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第二張紙上寫著一個標題,叫作《劍語.名劍.沛然》。
看來從第二頁開始的這幾張紙應該是一本名為《劍語》的書上的一個叫作《名劍》的分類的其中一個章節,章節名叫《沛然》。
從這標題不難判斷,這《劍語》應該是一本記載討論古往今來的寶劍的著作。
大名鼎鼎的沛然劍則被分在了名劍這個分類之中。
而第一頁的內容恐怕屬於另一把“名劍”,從描述的側重點來看,很可能是霜虹前代掌門蔡奔的佩劍——煌時。
諸葛幽見多識廣,自也聽過沛然劍的傳說。
可他也不知道這把劍究竟有什麽神奇之處能讓那名無名劍客戰勝霜虹掌門。
好奇之下,他便翻閱了這幾張紙上的內容。
這一看不要緊,諸葛幽仿佛發現了一方新天地。
根據這紙上的記載,無名劍客本人就擁有極高的武功。
而所謂“一息一劍,十息百劍”並不是指一把劍,而是一種神妙的劍式。
至於為什麽要把劍式故意訛傳成劍,上頭說得也很明白:因為那無名劍客想把這個自創的劍式傳承下去,他相信隻要江湖上對這把劍有興趣,劍訣就不會失傳。
百餘年來,不同的人對沛然的秘密有著不同的猜測。
可在諸葛幽看來,這個《劍語》的解釋似乎是最符合邏輯的。
綜合一個完整的章節和一個殘篇,諸葛幽不禁懷疑《劍語》的作者應該是一名霜虹弟子。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初高厭今和吳銘是閉門比武的,他們打鬥的情形應該沒有第三個人看到。
吳銘不久之後便死了,高厭今似乎到死也沒有將這個秘密說出去。
那麽……這個《劍語》的作者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呢?
諸葛幽知道很多史書中的描述也會非常具體,可那一般都是史官根據親曆者的口述記錄下來,再添油加醋一番。
但高厭今和吳銘真的會把當日閉門比武的細節告訴旁人嗎?
從這個《劍語》的描述來看,這場比武的一招一式都十分合理,猶如記錄者親眼所見。
而且前後兩件事情之間相差百餘年,記載霜虹派內部會議的那個人怎麽可能將百年前的細節描繪得如此清晰?
諸葛幽又將那幾張紙研讀了一遍,發現這兩個不同的章節字跡雖然相似,但文法和遣詞造句的習慣卻略有不同。
如此看來,這本《劍語》不同的章節應該成書於不同的時代,經由同一人抄錄。
可如果這麽一本奇書存在了這麽多年,為何一直聲名不彰呢?
哪怕上頭的記載全是假的,可即使作為小說話本看也該讓人津津樂道才對。怎麽從未聽人提起過?
所謂文以載道,在諸葛幽看來,任何一個人寫書的目的都是闡述自己的想法給別人看。
甚至待到自己百年之後給後世留下些東西,若是能借此能夠賺上一筆錢,那更是再好不過。
就說《沛然》這一篇,哪怕作為對沛然秘密的解讀和猜測都是極有價值的。
可千百年來,卻從沒有人在意過這麽一本書。
如此看來,這個《劍語》的作者們似乎另有目的,他們對自己的存在遮遮掩掩好像不希望別人看到這本書。
諸葛幽不覺產生一個猜想:這個《劍語》的作者有沒有可能擁有某種全知的能力呢?
一個擁有全知能力的對手究竟有多可怕,他根本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