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雲,那些人終於開始動手了。”
安且清站在屋子前麵,望著那一道道冉冉升起的血色細煙,臉上的悲憫若有若無。
“那可都是你安如山的門徒,這般如瓜熟蒂落,難道你都不覺得心痛?”
“我隻想做學問,不想摻和這些事。”
安且清對上他的目光,滿是堅定。
邴易雲拍了拍身上的長袍,似乎想要拍掉一身的灰塵,“安山老以為把你帶迴來,就能免了你的心念,殊不知堵不如疏,最後還是沒能讓你過了這一關。”
安山老輕歎一聲,“都怪我自視甚高,非要帶你去禁地。”
安且清言語無忌地笑道,“祖父,若不是您,哪會有今個的且清。”
安山老隻覺無顏麵對,再次追問道,“你真的想好了嗎?”
安且清望著一道道升起的血色細煙,就好似一束束一閃而過的璀璨煙花,美麗動人且心如死灰。
“祖父,恕玄孫不孝,有違親德。”
安山老反而灑脫一笑,大手一揮,“且清,無論你做什麽,祖父都不曾反對,以前如此,現在還是如此。”
“祖父,你不必這樣。”
“我和它們不一樣,它們是吃著學問修道,我是拿天地靈氣和七情六欲修道。他們不敢做的事,我問心無愧,就敢來做。”
“師尊,請恕弟子冒昧,我和且清出山,隻是小輩間的打打鬧鬧,無傷大雅,若是您這等身份,恐怕咱倆才是真正的九死一生。”
“事到如今,你以為這些竊夫還會遵守兵對兵、將對將的那一套?”
邴易雲一捋鬢角,一挑額前的發絲,“師尊放心,他們還沒真到撕破臉皮的那一步。”
安山老一抖長袍,再無身影。
“易雲,你現在走,還來得及。”
“笑話,我堂堂洞溪裏第一童生、封俠會未戰而逃?”
“第一封俠不是李成蹊?”
“且清,你幾時也會這般嘴貧?”
安且清得意一笑,一尾遊魚隨之現身,在他的肩頭搖曳生姿。
“隨我下山,見見世麵。”
於是,這一日,小山主出了門,下了山,一身弁服,一頂小冠,還有肩頭一尾桃花魚。
“咦,怎麽迴事,我突然感覺這座山有點不受控製?”
巧合的是,正有心向赴戎機的安如山學徒守著此山,正與同窗師兄弟們閑來無事,把酒言歡,忽然覺察大陣有異樣。
同窗師弟叫囂道,“定然是有傻子誤闖大陣,且看師弟我去轉一轉,找出此人的蹤跡。”
守陣武夫想了想,便隨口應下,“如此也好,但師弟若是找著敵人,如何通知我?”
同窗師弟迴道,“師弟懷中有墨脈造的煙花,屆時諸位師兄看著便是。”
“既然這樣,那就有勞師弟跑一趟。”
同窗師弟欣然授意,起身而走。
左右同窗看到他的身影,不由得讚歎道,“都說農脈出身淺薄,不堪重用,可我看這位師弟重情重義,任勞任怨,而且勤快肯幹,為人機靈,半點不像是故往山門中提及的那個樣子。”
“誰說不是呢,說是農脈弟子,不過是投錯了山門,若是有幸拜在我名脈門下,定然是個四麵逢源的滑頭鬼。”
“切,拜你名脈有什麽好,故弄玄虛,我看拜在我巫脈才更好,一身本事,將來何愁沒有好的出路。”
“啊呸,拜你巫脈,連個封俠都做不了,還不如拜在我小說脈,以風土人情寫一本書,傳遍鄉裏,若是自身實力足夠,且得三老認可,晉升宣俠也未嚐不可。”
“依我看來,在座的各位都不如我縱橫脈,合縱連橫,知形勢懂形勢,世世代代與時俱進,雖門中弟子不多,但都精益求精。”
那幾人異口同聲道,“你滾一邊玩去。”
顯而易見的是,縱橫脈的弟子在安如山也並不受待見。
因為,安如山的風波往往都是出自縱橫脈的手段。
暗渡陳倉、挑撥離間、加油添醋諸如此類的手段,都是縱橫脈的拿手好戲。
甚至有人戲言,縱橫脈的結業證明,就是有一手拿的出的好戲,至於是真是假,無人在乎。
但,每個離開安如山的縱橫脈學士,臨行之前,都必然會伴有轟動一時的大戲落幕。
話說同窗師弟離開隊伍,本著心向花木春向陽的原則,最先挑選了東方這條道。
果不其然,沒走多遠就見著兩位翩翩少年郎。
一位弁服少年,一身清爽,肩頭似乎有瓣桃花,在歡快地遊動。
一位童生少年,一身風流,披肩散發,放浪形骸,神情滿是堅毅。
他倆見著同窗師弟,不以為然,眼神相互交錯,都不曾動彈。
同窗師弟見過於可遠、畫阿酒、吳方隅的畫像,所以十分肯定眼前兩個少年不是懸賞之人,便意興闌珊地說道,“兩位師弟,這山中多有禁製,未免傷了你倆性命,還是早些去山門待著吧。”
邴易雲笑問道,“你怎麽知道我是你倆的師弟,而不是師兄?”
同窗師弟不以為惱,氣笑道,“哪裏來的貧嘴少年,我安如山以入山門為長幼,不以強者為先後。”
邴易雲又迴,“達者為先,我強我就是師兄,難道不對嗎?”
同窗師弟見二人氣度不凡,想來是哪脈的天之驕子,故意考問自己,便耐心地迴道,“若是封禪時代,強者為尊,你這句話倒也有幾分道理,畢竟強者都有所謂的尊嚴,不願意屈居人下,更不可能唿喚弱者為師傅或者師兄。”
同窗師弟頓了頓,與有榮焉地迴道,“但這是封俠時代,長幼皆以年歲為限,有能有德者未必為長,無能無德者必不為長,無論是何出生,都要守這個規矩。”
邴易雲玩味地笑道,“既然師兄如此尊崇封俠之道,想來是我山門爭鬥中的守俠一脈?”
同窗師弟臉色一愣,隨即苦笑迴道,“不瞞二位師弟,師兄話雖如此,但卻不敢苟同當今封俠。”
邴易雲明知故問道,“有請師兄說道說道?”
“試問古往今來,哪個統治者不是為己謀私,為權而活,為利而生?君不見封禪末年,一位位高官中飽私囊,引渡子女漂洋過海,遠赴海外?君不見封禪末年,竟有達官子嗣公然傷人性命,卻以醉酒傷人草草了事?君不見封禪末年,官宦之家狼狽為奸,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封俠雖好,但卻無利可圖。封俠有三限,是無情,不合道理。”
“哪三限?”
“一不準有妻妾,更不準有私情,違者斬!”
“二不準有家業,更不準有田地,違者斬!”
“三不準立宗,更不得死後入祠堂,準入族譜,違者斬,且剝奪封俠詔命!”
“不準有妻妾,不準私通,可以說是避免封俠為親情牽累,斷了子承父業的念頭,也是為了避免情欲。”
“不準有家業,不準有田地,可以說是為了避免謀取私利,被貪欲所控製。”
“不準立宗,不準入祠堂,可我當封俠,不就是為了揚名立萬,流芳百世?你不讓我入祠堂,後世子孫又如何知曉我的名號?”
“三限一出,敢問世間有幾人能辦到?”
說到此處,同窗師弟義憤填膺,仿佛感同身受般,“若無欲無求,我又何必做個封俠?若有欲求,我為什麽不能做個封俠?不是說人人皆可封俠,人人生而平等?我承認這時代很好,但我相信赴戎機統領這個時代,必然會更好。”
“因為他們更懂得成全野心。”
“且清,瞧瞧,這就是安如山如今走出的學子,總覺得一代更比一代強,殊不知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兩手空空一場夢。”
同窗師弟本以為這小子也會在自己的慷慨陳詞下涕淚橫流,卻不想是眼前這般的無動於衷,甚至還帶著輕微的蔑視,不由得有些惱怒,“少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和誰說話?”
“看你這身農脈打扮,應該是農脈弟子;看你這頂上的叔叁雲紋鸂鶒尾冠,想來也隻是個直學士;而且我認得農脈的五大穀子,除了桃如菽那家夥,其他幾個人在我眼裏都成就有限,當然若是日後齊葉稻與稷維元目光有所長遠,未必不可讓我高看一眼。”
邴易雲侃侃而談,那言語中的詼諧讓同窗師弟大感驚訝,腦海中不斷迴想與之相關的身影,可就是想不起來何處見過聽過,想到最後,隻把他當成個心比天高的狂妄小輩,“少年,我念在同門之誼,不願和你有所衝突,警告已說在前頭,走不走你倆好自為之。”
說罷,同窗師弟大袖一揮,轉身離開。
安且清看了眼此人,還是有所意外,“他分明對你有所不滿,沒想到最後還是沒動手,看來我山中的教化還是有些用處的。”
這時,遠方血氣長煙不絕於眼。
“天下學問,皆為教化。安如山的學問多高,就看教出來的弟子有多高。”
“由此可見,戰禍不起九洲,那就證明封俠之道有合天道。反觀海外欽俠立國,輔之封禪,曆經千年滄桑,最終還是封禪勝了封俠。”
安且清站在屋子前麵,望著那一道道冉冉升起的血色細煙,臉上的悲憫若有若無。
“那可都是你安如山的門徒,這般如瓜熟蒂落,難道你都不覺得心痛?”
“我隻想做學問,不想摻和這些事。”
安且清對上他的目光,滿是堅定。
邴易雲拍了拍身上的長袍,似乎想要拍掉一身的灰塵,“安山老以為把你帶迴來,就能免了你的心念,殊不知堵不如疏,最後還是沒能讓你過了這一關。”
安山老輕歎一聲,“都怪我自視甚高,非要帶你去禁地。”
安且清言語無忌地笑道,“祖父,若不是您,哪會有今個的且清。”
安山老隻覺無顏麵對,再次追問道,“你真的想好了嗎?”
安且清望著一道道升起的血色細煙,就好似一束束一閃而過的璀璨煙花,美麗動人且心如死灰。
“祖父,恕玄孫不孝,有違親德。”
安山老反而灑脫一笑,大手一揮,“且清,無論你做什麽,祖父都不曾反對,以前如此,現在還是如此。”
“祖父,你不必這樣。”
“我和它們不一樣,它們是吃著學問修道,我是拿天地靈氣和七情六欲修道。他們不敢做的事,我問心無愧,就敢來做。”
“師尊,請恕弟子冒昧,我和且清出山,隻是小輩間的打打鬧鬧,無傷大雅,若是您這等身份,恐怕咱倆才是真正的九死一生。”
“事到如今,你以為這些竊夫還會遵守兵對兵、將對將的那一套?”
邴易雲一捋鬢角,一挑額前的發絲,“師尊放心,他們還沒真到撕破臉皮的那一步。”
安山老一抖長袍,再無身影。
“易雲,你現在走,還來得及。”
“笑話,我堂堂洞溪裏第一童生、封俠會未戰而逃?”
“第一封俠不是李成蹊?”
“且清,你幾時也會這般嘴貧?”
安且清得意一笑,一尾遊魚隨之現身,在他的肩頭搖曳生姿。
“隨我下山,見見世麵。”
於是,這一日,小山主出了門,下了山,一身弁服,一頂小冠,還有肩頭一尾桃花魚。
“咦,怎麽迴事,我突然感覺這座山有點不受控製?”
巧合的是,正有心向赴戎機的安如山學徒守著此山,正與同窗師兄弟們閑來無事,把酒言歡,忽然覺察大陣有異樣。
同窗師弟叫囂道,“定然是有傻子誤闖大陣,且看師弟我去轉一轉,找出此人的蹤跡。”
守陣武夫想了想,便隨口應下,“如此也好,但師弟若是找著敵人,如何通知我?”
同窗師弟迴道,“師弟懷中有墨脈造的煙花,屆時諸位師兄看著便是。”
“既然這樣,那就有勞師弟跑一趟。”
同窗師弟欣然授意,起身而走。
左右同窗看到他的身影,不由得讚歎道,“都說農脈出身淺薄,不堪重用,可我看這位師弟重情重義,任勞任怨,而且勤快肯幹,為人機靈,半點不像是故往山門中提及的那個樣子。”
“誰說不是呢,說是農脈弟子,不過是投錯了山門,若是有幸拜在我名脈門下,定然是個四麵逢源的滑頭鬼。”
“切,拜你名脈有什麽好,故弄玄虛,我看拜在我巫脈才更好,一身本事,將來何愁沒有好的出路。”
“啊呸,拜你巫脈,連個封俠都做不了,還不如拜在我小說脈,以風土人情寫一本書,傳遍鄉裏,若是自身實力足夠,且得三老認可,晉升宣俠也未嚐不可。”
“依我看來,在座的各位都不如我縱橫脈,合縱連橫,知形勢懂形勢,世世代代與時俱進,雖門中弟子不多,但都精益求精。”
那幾人異口同聲道,“你滾一邊玩去。”
顯而易見的是,縱橫脈的弟子在安如山也並不受待見。
因為,安如山的風波往往都是出自縱橫脈的手段。
暗渡陳倉、挑撥離間、加油添醋諸如此類的手段,都是縱橫脈的拿手好戲。
甚至有人戲言,縱橫脈的結業證明,就是有一手拿的出的好戲,至於是真是假,無人在乎。
但,每個離開安如山的縱橫脈學士,臨行之前,都必然會伴有轟動一時的大戲落幕。
話說同窗師弟離開隊伍,本著心向花木春向陽的原則,最先挑選了東方這條道。
果不其然,沒走多遠就見著兩位翩翩少年郎。
一位弁服少年,一身清爽,肩頭似乎有瓣桃花,在歡快地遊動。
一位童生少年,一身風流,披肩散發,放浪形骸,神情滿是堅毅。
他倆見著同窗師弟,不以為然,眼神相互交錯,都不曾動彈。
同窗師弟見過於可遠、畫阿酒、吳方隅的畫像,所以十分肯定眼前兩個少年不是懸賞之人,便意興闌珊地說道,“兩位師弟,這山中多有禁製,未免傷了你倆性命,還是早些去山門待著吧。”
邴易雲笑問道,“你怎麽知道我是你倆的師弟,而不是師兄?”
同窗師弟不以為惱,氣笑道,“哪裏來的貧嘴少年,我安如山以入山門為長幼,不以強者為先後。”
邴易雲又迴,“達者為先,我強我就是師兄,難道不對嗎?”
同窗師弟見二人氣度不凡,想來是哪脈的天之驕子,故意考問自己,便耐心地迴道,“若是封禪時代,強者為尊,你這句話倒也有幾分道理,畢竟強者都有所謂的尊嚴,不願意屈居人下,更不可能唿喚弱者為師傅或者師兄。”
同窗師弟頓了頓,與有榮焉地迴道,“但這是封俠時代,長幼皆以年歲為限,有能有德者未必為長,無能無德者必不為長,無論是何出生,都要守這個規矩。”
邴易雲玩味地笑道,“既然師兄如此尊崇封俠之道,想來是我山門爭鬥中的守俠一脈?”
同窗師弟臉色一愣,隨即苦笑迴道,“不瞞二位師弟,師兄話雖如此,但卻不敢苟同當今封俠。”
邴易雲明知故問道,“有請師兄說道說道?”
“試問古往今來,哪個統治者不是為己謀私,為權而活,為利而生?君不見封禪末年,一位位高官中飽私囊,引渡子女漂洋過海,遠赴海外?君不見封禪末年,竟有達官子嗣公然傷人性命,卻以醉酒傷人草草了事?君不見封禪末年,官宦之家狼狽為奸,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封俠雖好,但卻無利可圖。封俠有三限,是無情,不合道理。”
“哪三限?”
“一不準有妻妾,更不準有私情,違者斬!”
“二不準有家業,更不準有田地,違者斬!”
“三不準立宗,更不得死後入祠堂,準入族譜,違者斬,且剝奪封俠詔命!”
“不準有妻妾,不準私通,可以說是避免封俠為親情牽累,斷了子承父業的念頭,也是為了避免情欲。”
“不準有家業,不準有田地,可以說是為了避免謀取私利,被貪欲所控製。”
“不準立宗,不準入祠堂,可我當封俠,不就是為了揚名立萬,流芳百世?你不讓我入祠堂,後世子孫又如何知曉我的名號?”
“三限一出,敢問世間有幾人能辦到?”
說到此處,同窗師弟義憤填膺,仿佛感同身受般,“若無欲無求,我又何必做個封俠?若有欲求,我為什麽不能做個封俠?不是說人人皆可封俠,人人生而平等?我承認這時代很好,但我相信赴戎機統領這個時代,必然會更好。”
“因為他們更懂得成全野心。”
“且清,瞧瞧,這就是安如山如今走出的學子,總覺得一代更比一代強,殊不知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兩手空空一場夢。”
同窗師弟本以為這小子也會在自己的慷慨陳詞下涕淚橫流,卻不想是眼前這般的無動於衷,甚至還帶著輕微的蔑視,不由得有些惱怒,“少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和誰說話?”
“看你這身農脈打扮,應該是農脈弟子;看你這頂上的叔叁雲紋鸂鶒尾冠,想來也隻是個直學士;而且我認得農脈的五大穀子,除了桃如菽那家夥,其他幾個人在我眼裏都成就有限,當然若是日後齊葉稻與稷維元目光有所長遠,未必不可讓我高看一眼。”
邴易雲侃侃而談,那言語中的詼諧讓同窗師弟大感驚訝,腦海中不斷迴想與之相關的身影,可就是想不起來何處見過聽過,想到最後,隻把他當成個心比天高的狂妄小輩,“少年,我念在同門之誼,不願和你有所衝突,警告已說在前頭,走不走你倆好自為之。”
說罷,同窗師弟大袖一揮,轉身離開。
安且清看了眼此人,還是有所意外,“他分明對你有所不滿,沒想到最後還是沒動手,看來我山中的教化還是有些用處的。”
這時,遠方血氣長煙不絕於眼。
“天下學問,皆為教化。安如山的學問多高,就看教出來的弟子有多高。”
“由此可見,戰禍不起九洲,那就證明封俠之道有合天道。反觀海外欽俠立國,輔之封禪,曆經千年滄桑,最終還是封禪勝了封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