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的蘆葦蕩裏,三百張寫著《墾荒令》的桑皮紙正在腐爛。
這是漢軍第三次嚐試向湖區居民宣傳新政,可那些被異族統治了十年的人們,寧願將傳單塞進船縫當防水層,也不肯相信“三十稅一”的承諾。
“說不定要不了幾月異族就會再次迴來,開墾田地又有何用?還不如運些泥土,在土樓之中種植土豆。”
當宣傳校尉趙破虜發現這個事實時,密報正從他手中滑落——龍國大業未興,民心凍土卻比贛江的冰層更難鑿穿。
“漢家郎君說分田,胡人老爺就割頭。”
在梅關古道的茶攤上,老農陳三寶用陶碗扣住剛接到的《墾荒令》,渾濁的眼睛掃過旁邊將信將疑的村民。
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在十年間漢人的多次起義之中,既有民眾自發組織的反抗,也有天命者帶領的義軍。
他早就不信什麽天命者了,十年的曆史教會了他,莫管什麽天命者,才能活得長久。
如今要這些脊梁被打斷的百姓相信新政,就像讓瘸子相信能追上奔馬。
“願意墾田的村民不到一成,絕大多數的村民對於開墾新田持否定的態度,他們根本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土樓。”
文天祥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無奈,他的嘴角因連日來的焦慮而起了一個水泡,但他卻無暇顧及這些,隻是沉聲向伍興詳細報告著在推廣《墾荒令》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阻礙。
反圍剿的勝利雖然讓漢軍從敵軍手中奪得了一些糧食,但那些糧食隻是杯水車薪,絕大部分的糧食還是在敗軍潰逃時,被他們縱火焚毀了。
因此,漢軍要想繼續發展壯大,充分利用豫章境內廣袤的土地就成了當務之急,也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
僅僅依靠漢軍現有的兵力,要想耕種如此廣闊的土地,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軍高層經過商議後,決定頒布《墾荒令》,這也是漢軍成功占據豫章之後所頒布的第一道重要政令。
但令人遺憾的是,《墾荒令》的執行情況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年輕力壯的後生們或許願意加入漢軍,殺異族,但真正要讓民眾把糧食種植在土樓之外的土地上,他們卻是疑慮重重,猶豫不決。
土樓內,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的泥盆中種植著土豆,這些微薄的收成也隻是勉強能夠維持一家人的溫飽而已。
如果想要多種一些,就需要拿出更多的種子,但種子同樣也是糧食啊!
要是把珍貴的口糧種下去,卻遭遇了異族的劫掠和破壞,最終顆粒無收,那麽一家人恐怕就要麵臨餓肚子的困境了。
因此,盡管漢軍的官員們苦口婆心地勸說,願意重新開墾土地的村民仍然是寥寥無幾。
負責此事的文天祥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這第一項政令都無法順利推行下去,那麽漢軍立國的夢想就將成為一個笑話。
麵對這種棘手的局麵,所有人都眉頭緊鎖,無計可施。
漢軍繳獲的糧食雖然數量不少,但都是經過加工的半成品,雖然軍中食用起來更為方便,但卻無法作為種子來播種。
所以,要想擴大耕種麵積,提高糧食產量,就隻能說服民眾把珍貴的口糧拿出來作為種子。
伍興思考了一陣說道。
“能不能用我們的軍糧去跟民眾兌換種子糧?這樣民眾也不擔心挨餓,我們也能種植更多土地。”
韓非對伍興點了點頭,說道。
“善,但是……”
韓非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他幹脆拿出一張紙張開始書寫。
隻見韓非寫道。
“我們自種,利不在民,必會使軍民生出罅隙,不妥。”
伍興也皺眉思索,韓非所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況且韓非沒有說出的一點是在這個亂世食物就是最寶貴的財富,漢軍就算把所有士兵都派出去,也不可能看守每一片田地。
把無人看守的糧食放在民眾麵前,這無疑是對人心巨大的考驗,但恰恰最不應該考驗的也正是人心。
曹操也說道。
“現在我軍四麵皆敵,如果讓士兵分散耕種,恐怕防禦會出現破綻。”
現在問題再次迴到原點,終究還是要發動民眾,自己去耕種才行。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找伍興商議鎧甲製作問題的公輸衍插話說道。
“我倒是有一計……”
伍興聞言不由精神一振。
“公輸先生,但說無妨。”
公輸衍附在伍興耳邊,徐徐道出一計。
伍興不由眼神一亮。
土樓中,陳老四蹲在自家門前的土盆前,渾濁的眼珠幾乎貼到了新長出的土豆葉片上。
今天晨起,無意中瞥見自家門前種的土豆葉片上似乎有些斑駁的花紋。
“莫不是招來了什麽蟲子吧?”
門口種的土豆可是自家一家老小的口糧所在,這可馬虎不得。
陳老四立刻蹲下身仔細檢查。
露水順著葉緣滾落,老農布滿裂口的手指突然僵在半空。
第三株稻苗的葉片背麵,細密的葉脈竟虯結成三個歪扭的文字!
陳老四雖然不識字,但卻一眼就能看出,這就是龍國自己的文字。
仔細端詳一陣,陳老四跳起來,急匆匆的找來族中識字的長老。
長老睜著昏花的老眼,努力辨認了半天,咕噥著說道。
“這……這是篆字啊,虧得是遇到了我……”
長老有點沾沾自喜,眯著眼睛繼續努力辨認。
“墾……荒……令!”
陳老四大感愕然,這不是前幾天被他扔掉的單子上說的事嗎?
隨即,陳老四又指向另一片葉片。
“這裏還有呢。”
長老又辨認了一陣,緩緩念道。
“龍……國……立……”
念完這三字,長老與陳老四麵麵相覷。
龍國!
記憶逐漸鮮活起來,多少年沒有聽到這兩個字了?
一滴老淚從長老臉上滴落。
陳老四激動的握住長老的手。
“長老,這是天兆,天兆啊!”
不僅僅是陳老四家,陸陸續續有更多家庭發現自家門口種的土豆葉片上出現了這六個字。
“墾荒令,龍國立”。
甚至不僅僅是這一座土樓,更多的土樓陸續發現了這一天兆。
三日後,漢軍信使到達,帶來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漢軍將在豫章郡重立龍國。
一時間,豫章郡父老奔走相告。
“天降祥瑞,龍國當立!”
甚至這種祥瑞異事隨著商隊迅速傳播到鄰近的州郡。
民眾紛紛走出土樓,開荒種地。
就連最頑固的老農也跪在田壟上痛哭——他們可以不信布告,卻無法不信腳下生根抽芽的土地。
這就是公輸衍說給伍興的計謀。
墨家有巧手匠人,能夠在植物子葉上以微雕技法刻字,待葉片長大之後,字就清晰顯現出來了。
漢軍官員借給土樓中的民眾發糧宣傳之機,偷偷把做了手腳的土豆芽塊放進栽種土豆的土盆中,等土豆葉子長大,祥瑞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借著天兆,不但《墾荒令》得以順利推行,龍國重立的觀念也是深入人心。
這是漢軍第三次嚐試向湖區居民宣傳新政,可那些被異族統治了十年的人們,寧願將傳單塞進船縫當防水層,也不肯相信“三十稅一”的承諾。
“說不定要不了幾月異族就會再次迴來,開墾田地又有何用?還不如運些泥土,在土樓之中種植土豆。”
當宣傳校尉趙破虜發現這個事實時,密報正從他手中滑落——龍國大業未興,民心凍土卻比贛江的冰層更難鑿穿。
“漢家郎君說分田,胡人老爺就割頭。”
在梅關古道的茶攤上,老農陳三寶用陶碗扣住剛接到的《墾荒令》,渾濁的眼睛掃過旁邊將信將疑的村民。
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在十年間漢人的多次起義之中,既有民眾自發組織的反抗,也有天命者帶領的義軍。
他早就不信什麽天命者了,十年的曆史教會了他,莫管什麽天命者,才能活得長久。
如今要這些脊梁被打斷的百姓相信新政,就像讓瘸子相信能追上奔馬。
“願意墾田的村民不到一成,絕大多數的村民對於開墾新田持否定的態度,他們根本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土樓。”
文天祥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無奈,他的嘴角因連日來的焦慮而起了一個水泡,但他卻無暇顧及這些,隻是沉聲向伍興詳細報告著在推廣《墾荒令》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阻礙。
反圍剿的勝利雖然讓漢軍從敵軍手中奪得了一些糧食,但那些糧食隻是杯水車薪,絕大部分的糧食還是在敗軍潰逃時,被他們縱火焚毀了。
因此,漢軍要想繼續發展壯大,充分利用豫章境內廣袤的土地就成了當務之急,也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
僅僅依靠漢軍現有的兵力,要想耕種如此廣闊的土地,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軍高層經過商議後,決定頒布《墾荒令》,這也是漢軍成功占據豫章之後所頒布的第一道重要政令。
但令人遺憾的是,《墾荒令》的執行情況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年輕力壯的後生們或許願意加入漢軍,殺異族,但真正要讓民眾把糧食種植在土樓之外的土地上,他們卻是疑慮重重,猶豫不決。
土樓內,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的泥盆中種植著土豆,這些微薄的收成也隻是勉強能夠維持一家人的溫飽而已。
如果想要多種一些,就需要拿出更多的種子,但種子同樣也是糧食啊!
要是把珍貴的口糧種下去,卻遭遇了異族的劫掠和破壞,最終顆粒無收,那麽一家人恐怕就要麵臨餓肚子的困境了。
因此,盡管漢軍的官員們苦口婆心地勸說,願意重新開墾土地的村民仍然是寥寥無幾。
負責此事的文天祥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這第一項政令都無法順利推行下去,那麽漢軍立國的夢想就將成為一個笑話。
麵對這種棘手的局麵,所有人都眉頭緊鎖,無計可施。
漢軍繳獲的糧食雖然數量不少,但都是經過加工的半成品,雖然軍中食用起來更為方便,但卻無法作為種子來播種。
所以,要想擴大耕種麵積,提高糧食產量,就隻能說服民眾把珍貴的口糧拿出來作為種子。
伍興思考了一陣說道。
“能不能用我們的軍糧去跟民眾兌換種子糧?這樣民眾也不擔心挨餓,我們也能種植更多土地。”
韓非對伍興點了點頭,說道。
“善,但是……”
韓非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他幹脆拿出一張紙張開始書寫。
隻見韓非寫道。
“我們自種,利不在民,必會使軍民生出罅隙,不妥。”
伍興也皺眉思索,韓非所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況且韓非沒有說出的一點是在這個亂世食物就是最寶貴的財富,漢軍就算把所有士兵都派出去,也不可能看守每一片田地。
把無人看守的糧食放在民眾麵前,這無疑是對人心巨大的考驗,但恰恰最不應該考驗的也正是人心。
曹操也說道。
“現在我軍四麵皆敵,如果讓士兵分散耕種,恐怕防禦會出現破綻。”
現在問題再次迴到原點,終究還是要發動民眾,自己去耕種才行。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找伍興商議鎧甲製作問題的公輸衍插話說道。
“我倒是有一計……”
伍興聞言不由精神一振。
“公輸先生,但說無妨。”
公輸衍附在伍興耳邊,徐徐道出一計。
伍興不由眼神一亮。
土樓中,陳老四蹲在自家門前的土盆前,渾濁的眼珠幾乎貼到了新長出的土豆葉片上。
今天晨起,無意中瞥見自家門前種的土豆葉片上似乎有些斑駁的花紋。
“莫不是招來了什麽蟲子吧?”
門口種的土豆可是自家一家老小的口糧所在,這可馬虎不得。
陳老四立刻蹲下身仔細檢查。
露水順著葉緣滾落,老農布滿裂口的手指突然僵在半空。
第三株稻苗的葉片背麵,細密的葉脈竟虯結成三個歪扭的文字!
陳老四雖然不識字,但卻一眼就能看出,這就是龍國自己的文字。
仔細端詳一陣,陳老四跳起來,急匆匆的找來族中識字的長老。
長老睜著昏花的老眼,努力辨認了半天,咕噥著說道。
“這……這是篆字啊,虧得是遇到了我……”
長老有點沾沾自喜,眯著眼睛繼續努力辨認。
“墾……荒……令!”
陳老四大感愕然,這不是前幾天被他扔掉的單子上說的事嗎?
隨即,陳老四又指向另一片葉片。
“這裏還有呢。”
長老又辨認了一陣,緩緩念道。
“龍……國……立……”
念完這三字,長老與陳老四麵麵相覷。
龍國!
記憶逐漸鮮活起來,多少年沒有聽到這兩個字了?
一滴老淚從長老臉上滴落。
陳老四激動的握住長老的手。
“長老,這是天兆,天兆啊!”
不僅僅是陳老四家,陸陸續續有更多家庭發現自家門口種的土豆葉片上出現了這六個字。
“墾荒令,龍國立”。
甚至不僅僅是這一座土樓,更多的土樓陸續發現了這一天兆。
三日後,漢軍信使到達,帶來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漢軍將在豫章郡重立龍國。
一時間,豫章郡父老奔走相告。
“天降祥瑞,龍國當立!”
甚至這種祥瑞異事隨著商隊迅速傳播到鄰近的州郡。
民眾紛紛走出土樓,開荒種地。
就連最頑固的老農也跪在田壟上痛哭——他們可以不信布告,卻無法不信腳下生根抽芽的土地。
這就是公輸衍說給伍興的計謀。
墨家有巧手匠人,能夠在植物子葉上以微雕技法刻字,待葉片長大之後,字就清晰顯現出來了。
漢軍官員借給土樓中的民眾發糧宣傳之機,偷偷把做了手腳的土豆芽塊放進栽種土豆的土盆中,等土豆葉子長大,祥瑞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借著天兆,不但《墾荒令》得以順利推行,龍國重立的觀念也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