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原本已有其他安排,然而事態的緊急,伍興不得不暫時擱置其他計劃,即刻召喚呂布。
伍興手指向遠處那座正不斷向漢軍陣地傾瀉箭雨的井闌,問道。
“奉先,你可有良策以應對這棘手之物?”
呂布聞言,迅速掃視了一眼那不斷威脅著漢軍士兵安全的井闌,腦海中飛速盤算著可能的應對策略。
片刻之後,他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沉聲道。
“老大勿需憂慮,對付這等攻城器械,需得靠近其射程之內,以我手中的強弓勁弩,方能奏效。”
言罷,呂布毫不猶豫地伸手摘下背後那把聞名遐邇的穿雲弓,此弓以其射程之遠、威力之猛而著稱於世。
隨後,他一個利落的翻身,從赤兔背上躍下,踏入了漢軍為應對突發狀況而預先設置的隱蔽通道之中。
漢軍的陣型,表麵上看似密不透風,實則暗藏玄機。
在槍林盾壁的巧妙遮掩之下,隱藏著一條條既便於人員進出的隱秘通道。
這些通道的設計極為巧妙,一旦有士兵在戰鬥中受傷,便能迅速通過這些通道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後方,接受救治與休整,從而確保了整支軍隊的持續戰鬥力。
而這些精妙絕倫的陣型與通道設計,正是出自戚繼光之手。
他根據古代兵法與戰爭的實際需求,為漢軍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的戰術體係,經過無數實戰的檢驗,證明其效果非凡,極大地提升了漢軍的作戰效能。
此刻,呂布正沿著這些由戚繼光精心設計的通道,一步步向著那井闌逼近。
通道的頂部巧妙地固定著厚重的盾牌,用以抵禦來自上方的攻擊,但即便如此,對於身高馬大的呂布而言,仍需不時彎腰低頭,方能在這狹窄的空間中自如前行。
呂布一步步向前推進,直至他與那座高聳的井闌之間僅剩下不過百步的距離,他才緩緩停下腳步。
這座倭人的井闌,作為戰場上的移動堡壘,其主要依賴的是弓箭手的密集火力,因此在設計上對弓箭攻擊的防禦構造尤為重視。
井闌的邊緣巧妙地鑲嵌著厚重的木板,而這些木板之上,又精心鑿製了一係列射擊孔,使得井闌上的弓箭手能夠借此向下方的敵軍發射致命的箭矢。
然而,想要從這些射擊孔下方反擊,卻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射擊角度非常狹小,就算神射手也很難在仰攻中命中射擊孔,更不要說傷到射擊孔後的倭人弓箭手。
呂布正眯縫著雙眼,在這有限的視野中竭力搜尋著那一絲絲可能的射擊機會。
他耐心地調整著自己的站位,身體微微傾斜,眼神如鷹隼般銳利,終於,在無數次的嚐試後,他找到了那幾乎不存在的最佳射擊角度。
緊接著,呂布深吸一口氣,手腕一抖,彎弓如滿月,三支箭矢幾乎在同一時間離弦而出,帶著唿嘯的風聲,準確無誤地穿透了井闌上的射擊孔,直擊裏麵的倭人弓箭手。
這一突如其來的攻擊,讓井闌上的倭人士兵瞬間陷入了慌亂。
雖然漢軍的弓箭同樣偶爾能夠覆蓋到井闌上的射手,但像這樣短時間內連續擊斃三人的情況,卻是前所未見。
倭人們麵麵相覷,尚未從驚愕中迴過神來,又有三名射手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被從射擊孔中射入的箭矢奪去了性命。
此刻,井闌上的倭人士兵再也無法保持鎮定,他們意識到,下方隱藏著一位技藝高超的漢軍射手,正在無情地獵殺著他們。
在又三名射手倒下後,其餘的弓箭手如同受驚的兔子,紛紛遠離射擊孔,再也不敢輕易向下射箭。
井闌的攻擊因此陷入了停滯,而漢軍的步兵則趁機逐漸扳迴了戰場上的局勢。
漢軍與倭人在步兵戰術上的差異此時顯現無遺。
漢軍采用盾槍分離的方式,專人執盾防禦,專人持槍進攻,這樣的配置使得他們在防禦和進攻上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率。
相比之下,倭人雖然也使用槍盾,但卻是一個人既要持槍又要持盾,難以兼顧,漸漸在拚殺中落入下風。
在軍官的嗬斥下,井闌上的倭人弓箭手勉強鼓起勇氣,繼續向下射箭,但他們的箭矢已經失去了之前的精準。
呂布再次展現了他的神勇,連續擊斃數名弓箭手,使得剩餘的倭人士兵在恐懼的驅使下,隻能胡亂射箭,對漢軍的威脅大大降低。
倭人步卒在漢軍攻勢下已經漸顯頹勢。
見時機成熟,呂布悄然退迴到伍興身邊複命,低聲報告。
“老大,我覺得差不多了。”
呂布自從獲得曆史記憶之後,對戰場判斷的直覺越發準確,伍興毫不猶豫地迴答道。
“好!一切就看奉先的了!”
呂布領命而去,不久之後,隨著激昂的戰鼓聲響起,原本緊密排列的漢軍陣型突然裂開了一道十餘丈寬的缺口,如同巨獸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一切。
倭人士兵正感到驚疑不定之際,地麵開始傳來隆隆的震動。
呂布一馬當先,率領著一百多名漢軍重騎兵,如同黑色的風暴般從缺口中衝出,勢不可擋。
伍興親衛隊的十餘名三階乞活軍精銳騎兵,緊緊跟隨在呂布左右,他們身披重甲,手持馬槊,仿佛暴怒的鋼鐵怪獸衝殺而出。
這支重騎兵部隊由伍興親衛營與楊再興營中的精銳組成,原本楊再興也渴望一同衝鋒陷陣,但伍興考慮到他之前的傷勢,決定讓他留在後方指揮本部士兵。
楊再興雖有不甘,但也知伍興是一番好意,況且步卒的戰鬥也確實需要人指揮,楊再興隻能無奈領命。
呂布率領著這隊漢軍最精銳的重裝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撞入倭人陣列。
倭人原本有些鬆懈的陣勢經不起這股重騎兵的衝擊,立刻被打開一個巨大的缺口。
上杉謙信在遠處指揮台上看到呂布騎著標誌性的赤兔馬殺出,眼神一凝,隨即揮手下令。
“開始吧!”
伍興手指向遠處那座正不斷向漢軍陣地傾瀉箭雨的井闌,問道。
“奉先,你可有良策以應對這棘手之物?”
呂布聞言,迅速掃視了一眼那不斷威脅著漢軍士兵安全的井闌,腦海中飛速盤算著可能的應對策略。
片刻之後,他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沉聲道。
“老大勿需憂慮,對付這等攻城器械,需得靠近其射程之內,以我手中的強弓勁弩,方能奏效。”
言罷,呂布毫不猶豫地伸手摘下背後那把聞名遐邇的穿雲弓,此弓以其射程之遠、威力之猛而著稱於世。
隨後,他一個利落的翻身,從赤兔背上躍下,踏入了漢軍為應對突發狀況而預先設置的隱蔽通道之中。
漢軍的陣型,表麵上看似密不透風,實則暗藏玄機。
在槍林盾壁的巧妙遮掩之下,隱藏著一條條既便於人員進出的隱秘通道。
這些通道的設計極為巧妙,一旦有士兵在戰鬥中受傷,便能迅速通過這些通道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後方,接受救治與休整,從而確保了整支軍隊的持續戰鬥力。
而這些精妙絕倫的陣型與通道設計,正是出自戚繼光之手。
他根據古代兵法與戰爭的實際需求,為漢軍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的戰術體係,經過無數實戰的檢驗,證明其效果非凡,極大地提升了漢軍的作戰效能。
此刻,呂布正沿著這些由戚繼光精心設計的通道,一步步向著那井闌逼近。
通道的頂部巧妙地固定著厚重的盾牌,用以抵禦來自上方的攻擊,但即便如此,對於身高馬大的呂布而言,仍需不時彎腰低頭,方能在這狹窄的空間中自如前行。
呂布一步步向前推進,直至他與那座高聳的井闌之間僅剩下不過百步的距離,他才緩緩停下腳步。
這座倭人的井闌,作為戰場上的移動堡壘,其主要依賴的是弓箭手的密集火力,因此在設計上對弓箭攻擊的防禦構造尤為重視。
井闌的邊緣巧妙地鑲嵌著厚重的木板,而這些木板之上,又精心鑿製了一係列射擊孔,使得井闌上的弓箭手能夠借此向下方的敵軍發射致命的箭矢。
然而,想要從這些射擊孔下方反擊,卻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射擊角度非常狹小,就算神射手也很難在仰攻中命中射擊孔,更不要說傷到射擊孔後的倭人弓箭手。
呂布正眯縫著雙眼,在這有限的視野中竭力搜尋著那一絲絲可能的射擊機會。
他耐心地調整著自己的站位,身體微微傾斜,眼神如鷹隼般銳利,終於,在無數次的嚐試後,他找到了那幾乎不存在的最佳射擊角度。
緊接著,呂布深吸一口氣,手腕一抖,彎弓如滿月,三支箭矢幾乎在同一時間離弦而出,帶著唿嘯的風聲,準確無誤地穿透了井闌上的射擊孔,直擊裏麵的倭人弓箭手。
這一突如其來的攻擊,讓井闌上的倭人士兵瞬間陷入了慌亂。
雖然漢軍的弓箭同樣偶爾能夠覆蓋到井闌上的射手,但像這樣短時間內連續擊斃三人的情況,卻是前所未見。
倭人們麵麵相覷,尚未從驚愕中迴過神來,又有三名射手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被從射擊孔中射入的箭矢奪去了性命。
此刻,井闌上的倭人士兵再也無法保持鎮定,他們意識到,下方隱藏著一位技藝高超的漢軍射手,正在無情地獵殺著他們。
在又三名射手倒下後,其餘的弓箭手如同受驚的兔子,紛紛遠離射擊孔,再也不敢輕易向下射箭。
井闌的攻擊因此陷入了停滯,而漢軍的步兵則趁機逐漸扳迴了戰場上的局勢。
漢軍與倭人在步兵戰術上的差異此時顯現無遺。
漢軍采用盾槍分離的方式,專人執盾防禦,專人持槍進攻,這樣的配置使得他們在防禦和進攻上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率。
相比之下,倭人雖然也使用槍盾,但卻是一個人既要持槍又要持盾,難以兼顧,漸漸在拚殺中落入下風。
在軍官的嗬斥下,井闌上的倭人弓箭手勉強鼓起勇氣,繼續向下射箭,但他們的箭矢已經失去了之前的精準。
呂布再次展現了他的神勇,連續擊斃數名弓箭手,使得剩餘的倭人士兵在恐懼的驅使下,隻能胡亂射箭,對漢軍的威脅大大降低。
倭人步卒在漢軍攻勢下已經漸顯頹勢。
見時機成熟,呂布悄然退迴到伍興身邊複命,低聲報告。
“老大,我覺得差不多了。”
呂布自從獲得曆史記憶之後,對戰場判斷的直覺越發準確,伍興毫不猶豫地迴答道。
“好!一切就看奉先的了!”
呂布領命而去,不久之後,隨著激昂的戰鼓聲響起,原本緊密排列的漢軍陣型突然裂開了一道十餘丈寬的缺口,如同巨獸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一切。
倭人士兵正感到驚疑不定之際,地麵開始傳來隆隆的震動。
呂布一馬當先,率領著一百多名漢軍重騎兵,如同黑色的風暴般從缺口中衝出,勢不可擋。
伍興親衛隊的十餘名三階乞活軍精銳騎兵,緊緊跟隨在呂布左右,他們身披重甲,手持馬槊,仿佛暴怒的鋼鐵怪獸衝殺而出。
這支重騎兵部隊由伍興親衛營與楊再興營中的精銳組成,原本楊再興也渴望一同衝鋒陷陣,但伍興考慮到他之前的傷勢,決定讓他留在後方指揮本部士兵。
楊再興雖有不甘,但也知伍興是一番好意,況且步卒的戰鬥也確實需要人指揮,楊再興隻能無奈領命。
呂布率領著這隊漢軍最精銳的重裝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撞入倭人陣列。
倭人原本有些鬆懈的陣勢經不起這股重騎兵的衝擊,立刻被打開一個巨大的缺口。
上杉謙信在遠處指揮台上看到呂布騎著標誌性的赤兔馬殺出,眼神一凝,隨即揮手下令。
“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