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邊初露曙光,晨曦微露。


    漢軍於卯時初(約莫淩晨五點),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寒風,悄然出營,迅速列成了嚴整的戰陣。


    與此同時,倭人的軍隊也幾乎在同一時刻完成了他們的布陣,仿佛雙方之間存在著某種默契。


    在朦朧的晨霧中,隱約可見倭人的陣型中矗立著幾個異常高大的身影,如同暗夜中的巨人,遠遠的看不真切,隻覺得神秘無比。


    卯時之際,天色依舊昏暗不明,能見度極低,這樣的環境對於即將展開的戰鬥而言,顯然不是最理想的時刻。


    雙方軍隊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相互試探著對方的虛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近辰時(大約早上七點),太陽終於從地平線上升起,金色的陽光穿透薄霧,照亮了戰場。


    漢軍將士在看清倭人陣地的情況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心中暗自驚駭。


    原來,倭人的陣中竟然搭建起了三座巍峨的高台,這些高台的高度足足達到了四五丈(相當於現代的十米左右),站在上麵的士兵可以輕易地俯瞰戰場,向下射箭如同俯視獵物一般輕鬆自如。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高台的底座巧妙地安裝了複雜的傳動裝置和巨大的輪子,使得上百名士兵能夠在其下方協同作業,推動它們移動位置。


    雖然其移動速度異常緩慢,但卻帶給漢軍強大的壓迫感。


    這一設計無疑大大增強了倭人軍隊的火力壓製範圍,在遠程火力上大大占優。


    “井闌?!”


    伍興心中一驚,脫口而出。


    他萬萬沒想到,這種原本隻在古籍中記載的戰爭器械,竟然會在此刻的戰場上重現。


    井闌,這種古代戰爭中用於攻城略地的巨型高台,其高度可達百尺,能夠給予使用者極大的戰術優勢。


    然而,眼前的井闌雖然氣勢不凡,但與史書中記載的百尺高度相比,顯然是一個閹割版的產物。


    即便如此,在當前這個戰場上,它依然足以讓漢軍感到巨大的壓力,因為它確實能夠讓他們居高臨下,占盡地利之便。


    山穀之外是一片平原,


    更重要的是,倭人本就擁有兵力上的優勢,他們自然不介意分出部分兵力來操縱這些大家夥。


    伍興迴想起《三國誌·魏誌·明帝紀》裴鬆之注引《魏略》中的記載,諸葛亮曾使用百尺井闌來攻擊城池。


    心中不禁感歎:沒想到這古老的戰爭器械竟然被倭人學了去,雖然是閹割版,但在當前情境下,其威力依然不容小覷。


    正當伍興心中暗自思量對策之際,倭人的戰鬥陣列已然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向前推進的動作。


    倭人前壓的步伐顯得異常沉穩而緩慢,時刻保持陣型的嚴整與各部聯係的緊密,顯然,他們的整體戰術布局,是緊密圍繞著被層層護衛在陣型中心位置的高大井闌來展開的。


    這兩具井闌,作為倭人軍中的重型戰爭器械,不僅體型龐大,頂部平台更是配有近百名弓箭手,其上防禦裝置完善,幾乎就是一段移動的城牆。


    它們此刻距離頗為接近,直指漢軍陣列的北部防線,構成了倭軍攻擊的主鋒。


    而另一具井闌,則巧妙地略向南側偏移了一些位置,這樣的布局顯然是為了防範漢軍可能采取的從南方發起的突襲或迂迴戰術,確保整個陣型的無懈可擊。


    從這一係列精密的部署中不難看出,倭人此次攻擊的戰略重心明確無誤地放在了位於北方列陣的曹操部上。


    這一選擇並非無的放矢,因為在漢軍的三路大軍之中,曹操部相較於其他兩部,無論是兵力數量還是整體戰鬥力,都稍顯薄弱,成為了上杉謙信眼中最為理想的突破口。


    漢軍雖有三部,但論及實力均衡,曹操部的劣勢無疑是最為顯著的,這也讓倭人抓住了可乘之機,企圖以此為契機,一舉打破漢軍的防禦,贏得這場關鍵戰鬥的勝利。


    伍興深知不能讓上杉謙信的謀劃輕易實現,毫不猶豫地發布了命令,令中軍與位於戰場南翼的楊再興部迅速發起反擊。


    兩支部隊如同移動的槍盾森林一般,緩緩的壓向敵人。


    雙方軍隊均以嚴絲合縫的陣型列陣以待,宛如兩幅精心布置的棋盤,每一步都需謹慎考量,比拚的正是那股誰先按捺不住、露出破綻會受到致命一擊。


    地形成為了這場戰役的天然屏障,限製了兵力的完全展開,上杉謙信一方雖兵力雄厚,但受限於地形,僅能出動兩萬餘名精兵列陣,與漢軍形成了兵力上的勢均力敵,使得這場戰役的勝負更加依賴於軍隊的紀律性和士兵的意誌力。


    隨著指揮官的一聲令下,箭矢如暴雨般傾瀉而下,雙方弓箭手在距離約兩百步的位置,不約而同地展開了第一輪拋射。


    漢軍雖在弓箭手數量上處於劣勢,麵對上杉謙信麾下幾乎全員精銳的倭軍,其中超過一萬名士兵能夠熟練地進行遠程拋射,而漢軍這邊能執行此任務的弓手僅約兩千人,差距一目了然。


    這主要是由於漢軍士兵訓練周期較短,難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精通箭術的戰士。


    然而,漢軍在盾牌防禦方麵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


    兩輪箭雨過後,憑借著堅固的盾牌,漢軍成功抵擋住了倭軍的攻勢,雙方損失相當,形成了暫時的僵局。


    遠程拋射,作為戰前的試探性攻擊,其真正目的在於觀察對手的反應與防禦能力,而真正的精銳部隊對於此類攻擊都有完備的應對策略,能夠在保持陣型完整的同時,有效應對敵方的遠程火力。


    緊接著,雙方的步兵陣列如同兩股洪流,猛烈地碰撞在一起。


    上杉謙信的步兵同樣采用了盾矛結合的戰術,這種古老而有效的戰鬥方式,在冷兵器時代是攻守兼備的典範。


    戰場上,長矛與盾牌的碰撞聲此起彼伏,咚咚作響,迴蕩在整個戰場上。


    執行相似戰術的雙方部隊,在戰爭中逐漸展現出各自的特色與優勢,盡管路徑不同,但最終都將殊途同歸。


    曹操也識破了倭人以己方為突破口的企圖,略一沉吟之後,不但沒有下令部隊出擊,反而發出了全軍後退的命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戰:呂布拜我義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神在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神在此並收藏國戰:呂布拜我義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