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門路的讀書人,為了讀書隻能是到處借書抄書,再借書再抄書,窮其一生,隻能淪落成一本本書的奴隸。


    李奇深知這一點,於是在現在的大唐,有大量的專業人士在收集和整理能搜集到的一切書籍,而且還有人在做活字印刷成一本本的書擺在大街書店裏售賣。


    而這裏的書籍分門別類,種類非常全,涉及社會上的各個層麵,售賣的價格也是極低的,基本也就是收個成本費而已!、


    但是也隻有在長安、洛陽、漢中、成都等地有這種官方的書店,這主要是人員偏僻的地方實在是不合適設置書店。


    這個辦法是李奇提出的,由敬翔負責實施的,不隻是為了讓天下讀書人有書可讀,還要將讀書人聚集在這些主要城市中。


    也是僅僅是這一個舉措,就使得很多讀書人紛紛向這些城市聚集,紛紛讚賞大唐的這個舉措,這就是敬翔的打算。


    李奇也沒有想到,隻是開了一個書店而已,就吸引了天下讀書人的讚揚和支持。


    大唐沒有進行過科舉考試,但是舉行過幾次人員的選拔,就是教師、郎中、還有底層的一些辦事人員。


    李奇一直覺得官員的任命要慎之又慎,一個好官員不好找,但是一個花言巧語的官員,卻是比比皆是。


    李奇對不務正業的官員是深惡痛絕,對於大唐曾經的官場,李奇是有些不屑一顧的。


    雖然說曾經的大唐,是如此的輝煌,如此的耀眼,簡直就是曆史上的一場榮耀的盛宴。


    但是官員結構,還有他們的秉持的一些觀念,始終沒有逃脫出一個三百年的期限魔咒。


    古人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曆史上的一些皇帝的確是如此想的,更是如此做得。


    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自己被自己搞死的,要不就是被周邊的不間斷的騷擾,而逐漸衰弱的。


    而更多的還是自身的官員肆意妄為的貪婪,而使得國力日漸衰弱,而被別的勢力乘虛而入。


    李奇覺得國家之所以稱之為“國家!”是先有國還是先有家,是先有家還是先有國呢!


    這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令人不可琢磨!李奇就覺得國是由無數的家庭組成的,而國卻是保障了家庭的安全和生存!


    那麽前提就是要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國都沒有了,看看被拆毀的長安,就知道沒有國家保護的家庭,不是家破就是人亡!


    但是國家想繁榮強盛,長久不衰,就得讓自己的國民富足才行,國家的強盛是需要國家給國民提供可生存的土壤。


    而麽一個家庭卻是要給國家交稅,以支撐國家的發展,國家的發展是要一大局為重,而不是與民爭利。


    就像現在的大唐提供給民眾書店,學校,醫院,而民眾給國家交稅,大唐再也沒有了民夫徭役之說。


    民眾利用空閑的時間,去給官府做工,例如修橋修路,這樣的事情,國家不做的話,估計任何一個豪門大戶也不可能將這件事情做好。


    李奇對於道路的建設很重視,重視的結果就是,城與城之間的主要道路是首要的任務。


    城與城之間的道路,還有橋梁的修建,可以縮短商品的流通時間,加快商品變現的時間,這才是首要的目標。


    民眾的需求可以用衣食住行來解釋,有衣穿才能出門,這是道德教育,而有衣穿才能出去找吃的,而吃的好、吃得飽,才能考慮解決住房舒適的問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是一種境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食肉是一種需求,也是很重要的需求。


    隻有那種無病呻吟的文人,才會考慮有沒有竹子的問題!而對於百姓來說,那些竹子不就在自己的身前身後嗎?


    百姓將竹子作為一種資源,不管是用作建屋還是製作工具,還是製作成各種的家具用品,百姓隻把他作為老天爺隻給自己的寶貴財富。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文人卻說沒有竹子就讓人顯的俗套,可是百姓卻是覺得肉才是生存之本。


    能吃飽和雅俗兩個事情上麵,百姓更傾向於與吃肉,而這些人卻是覺得吃不吃肉無妨!我就喜歡吃粗糧,吃野菜,住竹屋才顯得高雅!


    可是百姓是很現實的,吃飽始終是百姓首要的要求,而天天睡在竹屋裏的人,似乎都討厭這種居住環境吧!


    就連那些竹鄉,也存在著深宅大院,也有著傳世經典建築,你在蓋屋子的時候,還在考慮是用夯土為牆,還是土磚還是石頭的時候!人家已經就連地磚都已經是水磨磚了。


    人家還在考慮竹雕、木雕、磚雕,不是太湖石,泰山石,都不好意思往家裏搬,什麽紅木、紫檀、沉香木了。


    同樣是吃,你覺得自己要考慮養生,還需要保養身體,需要雅致的時候,普通的百姓卻是吃都吃不飽!


    百姓有衣穿、能吃飽、住的好以後,才會考慮行的問題,行指的是遠行,古時百姓活動的範圍不超過三十裏。


    隻有有了錢之後,才會考慮遠行求學,又或是經商,這些都和車架牛馬離不開。


    李奇建修橋修路,在道路兩側建立驛站,以方便百姓出行,也是為了方便百姓經商、出遊、求學、訪友的需求。


    而且在道路兩邊還有很多的便民設施,李奇就是希望民眾大量的流動起來,隻有人員流動,貨物流動起來,才能使大唐的市場繁榮起來。


    而大唐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要修建一條從長安直達疏勒城的直道,也就是現在的告訴公路。


    原來的秦直道,創造了一個奇跡,使得秦朝大軍從鹹陽敦化境內直達內蒙境內。


    李奇就在這一條秦直道的基礎上,從新長安向北經延州一路到晉陽、朔州、雲州。


    另一路則是到夏州、懷遠,再次又分成兩路,一路北上草原腹地的豐州再向東經陰山直到雲州。


    而從懷遠出來之後,卻是一路向西到涼州,再由涼州一路向西到甘州、肅州、沙洲,過陽關之後經蒲昌海到焉耆(yanqi),龜茲。


    在龜茲建立龜茲城,這座城將作為疏勒城的附屬城存在,在這裏將建立巨量的存儲係統,主要存儲糧草以及軍械物資。


    再由龜茲修建一條戰略公路直達疏勒城,疏勒城在李奇的和統帥部的規劃中,將承擔極大的任務。


    疏勒城將成為大唐西部的中心城市,這裏將成為大唐收複西部的絕對中心,主要還是要對付吐蕃。


    吐蕃地處高原,即便是大唐最強盛的時候,也沒有收複吐蕃,不但沒有收複吐蕃,還飽受吐蕃的侵擾。


    現在的吐蕃依然強大,並且占領了大小勃律,打通了前出西域的通道,而大小勃律距離疏勒城隻有不到三百裏。


    疏勒城的建立,也是為了打擊大小勃律,收複大小勃律的戰爭一觸即發。


    在大小勃律駐有吐蕃精銳十五萬人,吐蕃人兇殘成性,致使當地的胡人牧民大受其害。


    大唐一直對吐蕃都是采取守勢,隻防守不進攻,對於吐蕃的侵擾也是以驅散為主。


    這是李奇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想收複吐蕃很容易,隻要派兵上去就行了,但是大唐要的是一個安定的吐蕃,而不是一個安定團結的吐蕃。


    但是想真正安撫吐蕃人,卻是不容易!這裏的生活環境極差,大唐幾百年都沒有收複吐蕃,真的不是大唐不努力,而是吐蕃碰到了幾千年來,難得的一個好氣候罷了!


    這幾百年來,吐蕃地區溫暖潮濕,降雨量的增加,使得吐蕃高原產生了大量的可耕種土地,因此糧食大量產出。


    有了糧食之後,人口相應的增加,也就又加劇了糧食的消耗,而海量的糧食消耗,又使得人口的增加。


    如此一來,吐蕃地區的惡略環境,終於使得吐蕃人開始了進攻平原地區,他們進攻西域,也是看中了西域的地廣人稀。


    而占領成都地區,就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他們在長期和大唐的交往中,對於大唐腹地的繁華,真的是讓他們看的是眼花繚亂。


    吐蕃士兵長期在高原生活,有著更好血氧飽和能力,他們下到低海拔地區作戰,簡直就像是吸氧一般,容易使人興奮。


    這就是吐蕃士兵,能征善戰的原因之一,而大唐士兵上到高原作戰,卻是就像是有病了一般,上不來氣,用不上勁,就連奔跑都成了奢望。


    而不僅僅是士兵如此,就連拉拽糧草物資的牛馬也是如此,幾萬人想攻打吐蕃,簡直就是一件不輕鬆的事情。


    甘肅地區海拔,是一千米到三千米,而成都地區的海拔是五百米,而再往西部去,那就是越來越高,高的地區四五千,平均也得有三千左右。


    吐蕃人時代生活於此,早就習慣了這裏惡略的環境,可是大唐軍人初上吐蕃,根本就不能適應這裏的環境,就連唿吸也成為了一種渴求。


    伴隨唿吸的困難,還有頭疼以及視力減弱,使得士兵大量不正常減員,都不用吐蕃兵,自己就被大自然打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唐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似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似水並收藏聖唐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