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河南,杞縣。
大旱再次降臨在這塊大地,好不容易等旱災過去,飛蝗又蔽天而下,所過之處,禾苗、蘆葦和青草立盡,饑民不得已隻能削樹皮,掘山中白泥為食。
五月,百萬流寇大軍在朱仙鎮大敗明軍,其實力不僅沒有因為大戰削弱,反而因為加入了很多官兵的俘虜導致實力強大很多,擁兵一百二十萬向開封直接撲了過來。
“管家,怎麽這麽吵鬧,是什麽人在外麵鬧事!”正在書房讀書的李信皺起了眉頭。
“迴公子,是周邊的鄉親們在門口聚集,他們希望公子能向出麵請縣令大人免去今年的錢糧!”聽到李信的唿喚,老管家走進來道。
“讓宋縣令免去今年的錢糧,難呀!”聽到外麵是因為稅賦的事情在聚集,李信的額頭上形成了一個川字。
同那些死讀書的文人不同,好打不平的李信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看到今年大旱之後又鬧起了蝗災!
李信主動為過不下去的災民請命,去拜見杞縣縣令宋某,讓他奏明皇上免去杞縣今年的錢糧。
可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隻求完成上麵布置的任務,對杞縣百姓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
也就是李信有舉人的功名,宋縣令不好動他,要不然早就把他關到大牢裏去了。
麵對宋縣令的固執,李信無奈隻能迴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順便免去了災民今年的地租。
隻是在蝗旱並發的災年,幾百石糧食顯然隻是杯水車薪,為了救治更多的災民,李信挨個到縣裏的大戶拜訪,希望他們了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救濟災民,防止民亂。
可惜在這個小地主自保都難的年份,確是城裏大戶最喜歡的日子,他們早就磨刀霍霍,準備大量兼並土地,怎麽允許李信這個時候出來搗亂。
結果李信不僅沒能借到糧食,反而得罪了杞縣的豪強大戶,不過李信為民請命的事情傳遍了杞縣地區,大家尊稱他為李公子。
這不一有困難,大家又來找李信了。
“管家,備車,我去趟縣衙,另外通知一下夫人,我中午不會來吃飯了,讓她不要等我了!”古道熱腸的李信不忍心拒絕鄉親們,雖然知道事情很難辦,還是要盡一下心力。
“夫君!”李信剛走出二門,就看到夫人湯氏站在門口,“這是我做的糕點,你在路上吃吧!”
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他知道夫君因為賑災的事情和知縣大人以及城裏的豪門鬧得很不愉快。
這次去縣衙對方肯定不會管飯,於是讓廚房準備了一些點心,拿了出來。
“放心,夫人,我去去就迴!”李信接過包裹,摸著湯氏的小手,溫柔的說道。
“大人,李信來了!”宋縣令在縣衙裏正在為災民聚集而苦惱,突然聽到李信來訪,頓時大喜,連忙輕其進來。
“大人!”因為有功名在身,李信可以見官不拜,所有隻是拱手問好。
“賢侄來的正好!”因為有用的李信的地方,宋縣令的態度很是親熱,客客氣氣的讓李信入座。
“如今災民聚眾鬧事,到處搶奪,不知道李公子可有辦法!”
“大人,災民之所以鬧事完全是因為他們已經活不下去了,即使賣兒賣女都不行了!”李信雙手抱拳道:“為今之計隻有停止攤派,同時從大戶手裏收取糧食進行賑災才可以!”
“隻有這一條路嗎?”宋縣令平時沒少得富戶們的好處,現在要從大戶手裏拿錢,拿糧肯定不可能,隻是如果不讓那些大戶出血,外麵的災民怎麽辦。
這些人已經越聚越多,甚至搶了幾個大戶家的倉庫,可以說已經有了動亂的苗頭。
要知道杞縣不是交通要道沒有駐軍,縣城裏的兵丁不過百餘人,這幾千甚至上萬災民一旦鬧起來,絕對是大害!
“讓那些災民自行解散,不行嗎?”宋縣令道。
“給他們糧食,他們自然會解散,要不然……”李信搖搖頭,表示行不通。
“賢侄,現在縣衙已經窮的叮當響,一點錢糧都沒有了,要不讓下麵的災民先退去,我召集城裏的大戶進行募捐,不要多給我三天時間,三天之後我一定讓災民領到糧食!”宋縣令一咬牙,表示同意李信的要求,進行賑災。
“好吧!”因為熟讀四書五經,信奉忠義的李信也不像威逼太甚,反正隻有三天時間,憑自己的麵子,災民三天時間應該還能忍受的。
不說李信出去安撫縣裏的災民,就是宋縣令,在李信離開之後,立馬召集城裏大戶商量賑災的事情。
“宋大人,如今災民散去,危機已經過去,憑什麽要我們出糧食呀!”一個重量有二百來斤的富戶道,“如此災年我們損失也不少,哪有能力賑濟災民。”
“災民隻是暫時散去,他們還都分散在縣內,如果三日內見不到糧食,恐怕會再次聚集呀!”宋知縣搖搖頭道。
“都怪李信多管閑事,如果他不私散家財救濟災民,讓那些賤民看到希望聚集在縣裏不願意離去,危機早就過去了!”李家的老對頭王大戶罵道,“他把糧食都拿出來輕鬆了,可苦了我們這些人。”
“我看,那李信給災民分糧看是善舉,其實是為了收買人心,我懷疑他已經投靠了李自成想在杞縣舉事,不如把他抓起來一了百了!”坐在一旁的主薄突然開口道。
“不妥!”宋縣令搖搖頭,“李精白當年做過山東巡撫,還加尚書銜,說他謀反恐怕無人可信呀,再說了他們家在朝裏也有人脈,一旦打不死可就惹禍上身了。”
“宋大人此言差矣!”王大戶道,“李精白當年牽扯魏忠賢逆案中,已經被削職為民,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關係也早就斷了,再說了現在流寇在河南施虐,已經成為朝中大患,說他勾結李自成,朝中的關係誰敢為他出頭。”
“那災民怎麽辦,他們如果在起,可就沒人安撫了!”宋知縣有些擔心道。
“災民呆在杞縣是因為有李信,隻要抓了李信,在懲處幾個帶頭的他們逃還來不及,怎麽會鬧事!”王大戶笑道。
“不錯!”宋縣令點點頭,“我這就命令衙役拘捕李信,至於後麵怎麽收場就要依靠各位了!”
“放心,宋大人,除了李信杞縣就是我們的天下,到時候少不了大人的好處!”看到眼中釘李信倒黴了,大家都笑了起來。
可憐李信,剛剛安撫完災民,迴到家板凳還沒做熱乎,就是宋縣令請了迴去,結果一到縣衙就被押入了大牢!
聽到李信把縣令下獄的小心,災民們登時大嘩,很多人立馬趕到縣衙要求縣令放人。
對此宋縣令和城裏的大戶早有準備,官兵加上大戶人家的家丁一起出動,幾百人拿著兵器將聚集在外麵的災民一陣砍殺,當場殺了幾十人,抓了上百人。
一起關到縣衙,坐實了李信謀反之罪。
如果說杞縣沒有紅娘子,那麽宋縣令和王大戶等人的陰謀就成功了。
因為沒有領頭的,災民人數雖然很多,但大多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畏懼官府是骨子裏就有的,即使到了萬不得已的境界,沒有領頭的大家都是一盤散沙。
但是一旦有人振臂一唿就不一樣了!
秦朝時期陳勝、武廣的一唿,埋葬強大的秦朝。
“我們應該去找紅頭領,讓她帶領我們救李公子!”有人提議道。
“不錯,我們這就是,晚了李公子恐怕就會被狗官給害了!”馬上有人附和道。
紅娘子本名是什麽,大家已經忘了,因為她從5歲開始和父母賣藝為生,又穿著一身紅衣,所以人稱紅娘子。
因為崇禎年間吏治不斷腐敗,賣藝為生的紅娘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名氣越來越大的同時,人也變得漂亮很多。
被官二代、富二代看上了!
據說紅娘子當時之所以逃脫是被李信所救!
因為得罪了官府,賣藝是不行了,紅娘子和老父親商量一下,幹脆直接翻了,他們帶著藝班的十幾個兄弟在登封一帶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很快拉起數百人的隊伍,號稱紅娘子軍。
因為這個時候河南已經亂成一團,除了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其他農民起義軍、打家劫舍的土匪不知有多少!
數百人的紅娘子軍也就在杞縣一帶有點名氣,出了杞縣根本不起眼。
得到李信被縣令誣陷關入大牢的消息,紅娘子是大吃一驚,連忙點起軍馬前來救援。
其實以紅娘子的實力如果想打杞縣其實很容易的。
隻是紅娘子知道自己這點實力在亂世中根本不值一提,如果不打縣城隻在鄉間活動,官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因為天下的流寇實在是太多了。
而一旦拿下縣城就不行了,官府會異常重視,肯定要派重兵來圍剿,以自己的實力肯定抵擋不住,再說了李信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必須給其麵子。
紅娘子知道,李信是官宦子弟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落草的。
但現在不同了,聽到李信入獄的消息,立馬芳心大亂,帶起全部人馬朝杞縣殺了過來。
聽到紅娘子要打杞縣救李公子,一路上不斷有災民加入,到了杞縣城下,紅娘子的兵馬翻了十幾倍,有上萬之眾!
得到紅娘子兵臨城下的消息!
宋縣令立馬慌了,連忙把李信從大牢裏請了出來,希望他出麵讓紅娘子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的李信還有些書生意氣,但畢竟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
他知道如果自己出麵讓紅娘子退兵,那麽無論事情能不能成,那麽自己一個通匪的罪名肯定跑不了。
這個宋縣令肯定不會放過自己!
於是把腦袋搖成了潑浪鼓,“大人,我李信可是堂堂讀書人怎麽會和土匪有交往。”
“外麵來的是紅娘子,據說你與她有救命之恩!”宋縣令惡狠狠的道,“聽說她要攻打杞縣就是因為你的緣故,還不快與她聯係,讓她退去,要不然通匪罪名坐實,你李家上百口可就人命不保,到時候可別後悔!”
“大人,這完全是有人栽贓陷害!我與紅娘子根本是數不相識!”李信斬釘截鐵說道,“我可以對天發誓!”
“你!”看著李信軟硬不吃,宋縣令也有些無奈。
想教訓他一下,但現在紅娘子已經兵臨城下,需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自能讓人把李信押迴大牢,同時全城戒嚴,召集大戶人家的家丁和城裏的青壯協助守城。
隻是宋縣令忘了,因為他和城裏大戶的貪婪,現在全城的百姓都巴不得紅娘子過來。
她來了,大家還有活路,不來的話大家隻能活活餓死!
宋縣令讓城裏的青壯協助守城可以說給了紅娘子裏應外合的機會。
頓時整個杞縣是暗流湧動!
城裏的大戶們也感覺到這一點,把自己的家丁都招了迴去,收拾細軟準備情況不對就在家丁的掩護下跑路。
把宋縣令氣的直跺腳,但也無可奈何!
李信迴到牢裏,明白事情已經不可挽迴了,一旦紅娘子攻破杞縣,自己就隻有造反一條路可走。
即使自己沒有造反的意圖也不管用!
宋縣令根本不會放過自己,可以說反都一樣了。
不知道,夫人能不能理解自己!
這一刻,李信想起了自己的夫人,她可是開國功臣湯和地後代,她是那麽的溫柔賢良!
現在……
隻能說明朝氣說已盡!
當天夜裏,李信被外麵的叫喊聲吵醒。
“城破了,紅娘子進城了,快跑呀……”
聽道這個消息反應最快的就是牢頭和衙役們!
他們也不管監牢裏的犯人,直接打開大門溜了!
很快一群災民湧了進來!
看到監牢裏的李信,七嘴八舌的大叫道:
“李公子,我們來救你了!”
“李公子翻了吧!”
“李公子,你帶領我們吧,不跟著你我們活不下去了!”
……
大旱再次降臨在這塊大地,好不容易等旱災過去,飛蝗又蔽天而下,所過之處,禾苗、蘆葦和青草立盡,饑民不得已隻能削樹皮,掘山中白泥為食。
五月,百萬流寇大軍在朱仙鎮大敗明軍,其實力不僅沒有因為大戰削弱,反而因為加入了很多官兵的俘虜導致實力強大很多,擁兵一百二十萬向開封直接撲了過來。
“管家,怎麽這麽吵鬧,是什麽人在外麵鬧事!”正在書房讀書的李信皺起了眉頭。
“迴公子,是周邊的鄉親們在門口聚集,他們希望公子能向出麵請縣令大人免去今年的錢糧!”聽到李信的唿喚,老管家走進來道。
“讓宋縣令免去今年的錢糧,難呀!”聽到外麵是因為稅賦的事情在聚集,李信的額頭上形成了一個川字。
同那些死讀書的文人不同,好打不平的李信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看到今年大旱之後又鬧起了蝗災!
李信主動為過不下去的災民請命,去拜見杞縣縣令宋某,讓他奏明皇上免去杞縣今年的錢糧。
可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隻求完成上麵布置的任務,對杞縣百姓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
也就是李信有舉人的功名,宋縣令不好動他,要不然早就把他關到大牢裏去了。
麵對宋縣令的固執,李信無奈隻能迴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順便免去了災民今年的地租。
隻是在蝗旱並發的災年,幾百石糧食顯然隻是杯水車薪,為了救治更多的災民,李信挨個到縣裏的大戶拜訪,希望他們了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救濟災民,防止民亂。
可惜在這個小地主自保都難的年份,確是城裏大戶最喜歡的日子,他們早就磨刀霍霍,準備大量兼並土地,怎麽允許李信這個時候出來搗亂。
結果李信不僅沒能借到糧食,反而得罪了杞縣的豪強大戶,不過李信為民請命的事情傳遍了杞縣地區,大家尊稱他為李公子。
這不一有困難,大家又來找李信了。
“管家,備車,我去趟縣衙,另外通知一下夫人,我中午不會來吃飯了,讓她不要等我了!”古道熱腸的李信不忍心拒絕鄉親們,雖然知道事情很難辦,還是要盡一下心力。
“夫君!”李信剛走出二門,就看到夫人湯氏站在門口,“這是我做的糕點,你在路上吃吧!”
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他知道夫君因為賑災的事情和知縣大人以及城裏的豪門鬧得很不愉快。
這次去縣衙對方肯定不會管飯,於是讓廚房準備了一些點心,拿了出來。
“放心,夫人,我去去就迴!”李信接過包裹,摸著湯氏的小手,溫柔的說道。
“大人,李信來了!”宋縣令在縣衙裏正在為災民聚集而苦惱,突然聽到李信來訪,頓時大喜,連忙輕其進來。
“大人!”因為有功名在身,李信可以見官不拜,所有隻是拱手問好。
“賢侄來的正好!”因為有用的李信的地方,宋縣令的態度很是親熱,客客氣氣的讓李信入座。
“如今災民聚眾鬧事,到處搶奪,不知道李公子可有辦法!”
“大人,災民之所以鬧事完全是因為他們已經活不下去了,即使賣兒賣女都不行了!”李信雙手抱拳道:“為今之計隻有停止攤派,同時從大戶手裏收取糧食進行賑災才可以!”
“隻有這一條路嗎?”宋縣令平時沒少得富戶們的好處,現在要從大戶手裏拿錢,拿糧肯定不可能,隻是如果不讓那些大戶出血,外麵的災民怎麽辦。
這些人已經越聚越多,甚至搶了幾個大戶家的倉庫,可以說已經有了動亂的苗頭。
要知道杞縣不是交通要道沒有駐軍,縣城裏的兵丁不過百餘人,這幾千甚至上萬災民一旦鬧起來,絕對是大害!
“讓那些災民自行解散,不行嗎?”宋縣令道。
“給他們糧食,他們自然會解散,要不然……”李信搖搖頭,表示行不通。
“賢侄,現在縣衙已經窮的叮當響,一點錢糧都沒有了,要不讓下麵的災民先退去,我召集城裏的大戶進行募捐,不要多給我三天時間,三天之後我一定讓災民領到糧食!”宋縣令一咬牙,表示同意李信的要求,進行賑災。
“好吧!”因為熟讀四書五經,信奉忠義的李信也不像威逼太甚,反正隻有三天時間,憑自己的麵子,災民三天時間應該還能忍受的。
不說李信出去安撫縣裏的災民,就是宋縣令,在李信離開之後,立馬召集城裏大戶商量賑災的事情。
“宋大人,如今災民散去,危機已經過去,憑什麽要我們出糧食呀!”一個重量有二百來斤的富戶道,“如此災年我們損失也不少,哪有能力賑濟災民。”
“災民隻是暫時散去,他們還都分散在縣內,如果三日內見不到糧食,恐怕會再次聚集呀!”宋知縣搖搖頭道。
“都怪李信多管閑事,如果他不私散家財救濟災民,讓那些賤民看到希望聚集在縣裏不願意離去,危機早就過去了!”李家的老對頭王大戶罵道,“他把糧食都拿出來輕鬆了,可苦了我們這些人。”
“我看,那李信給災民分糧看是善舉,其實是為了收買人心,我懷疑他已經投靠了李自成想在杞縣舉事,不如把他抓起來一了百了!”坐在一旁的主薄突然開口道。
“不妥!”宋縣令搖搖頭,“李精白當年做過山東巡撫,還加尚書銜,說他謀反恐怕無人可信呀,再說了他們家在朝裏也有人脈,一旦打不死可就惹禍上身了。”
“宋大人此言差矣!”王大戶道,“李精白當年牽扯魏忠賢逆案中,已經被削職為民,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關係也早就斷了,再說了現在流寇在河南施虐,已經成為朝中大患,說他勾結李自成,朝中的關係誰敢為他出頭。”
“那災民怎麽辦,他們如果在起,可就沒人安撫了!”宋知縣有些擔心道。
“災民呆在杞縣是因為有李信,隻要抓了李信,在懲處幾個帶頭的他們逃還來不及,怎麽會鬧事!”王大戶笑道。
“不錯!”宋縣令點點頭,“我這就命令衙役拘捕李信,至於後麵怎麽收場就要依靠各位了!”
“放心,宋大人,除了李信杞縣就是我們的天下,到時候少不了大人的好處!”看到眼中釘李信倒黴了,大家都笑了起來。
可憐李信,剛剛安撫完災民,迴到家板凳還沒做熱乎,就是宋縣令請了迴去,結果一到縣衙就被押入了大牢!
聽到李信把縣令下獄的小心,災民們登時大嘩,很多人立馬趕到縣衙要求縣令放人。
對此宋縣令和城裏的大戶早有準備,官兵加上大戶人家的家丁一起出動,幾百人拿著兵器將聚集在外麵的災民一陣砍殺,當場殺了幾十人,抓了上百人。
一起關到縣衙,坐實了李信謀反之罪。
如果說杞縣沒有紅娘子,那麽宋縣令和王大戶等人的陰謀就成功了。
因為沒有領頭的,災民人數雖然很多,但大多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畏懼官府是骨子裏就有的,即使到了萬不得已的境界,沒有領頭的大家都是一盤散沙。
但是一旦有人振臂一唿就不一樣了!
秦朝時期陳勝、武廣的一唿,埋葬強大的秦朝。
“我們應該去找紅頭領,讓她帶領我們救李公子!”有人提議道。
“不錯,我們這就是,晚了李公子恐怕就會被狗官給害了!”馬上有人附和道。
紅娘子本名是什麽,大家已經忘了,因為她從5歲開始和父母賣藝為生,又穿著一身紅衣,所以人稱紅娘子。
因為崇禎年間吏治不斷腐敗,賣藝為生的紅娘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名氣越來越大的同時,人也變得漂亮很多。
被官二代、富二代看上了!
據說紅娘子當時之所以逃脫是被李信所救!
因為得罪了官府,賣藝是不行了,紅娘子和老父親商量一下,幹脆直接翻了,他們帶著藝班的十幾個兄弟在登封一帶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很快拉起數百人的隊伍,號稱紅娘子軍。
因為這個時候河南已經亂成一團,除了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其他農民起義軍、打家劫舍的土匪不知有多少!
數百人的紅娘子軍也就在杞縣一帶有點名氣,出了杞縣根本不起眼。
得到李信被縣令誣陷關入大牢的消息,紅娘子是大吃一驚,連忙點起軍馬前來救援。
其實以紅娘子的實力如果想打杞縣其實很容易的。
隻是紅娘子知道自己這點實力在亂世中根本不值一提,如果不打縣城隻在鄉間活動,官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因為天下的流寇實在是太多了。
而一旦拿下縣城就不行了,官府會異常重視,肯定要派重兵來圍剿,以自己的實力肯定抵擋不住,再說了李信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必須給其麵子。
紅娘子知道,李信是官宦子弟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落草的。
但現在不同了,聽到李信入獄的消息,立馬芳心大亂,帶起全部人馬朝杞縣殺了過來。
聽到紅娘子要打杞縣救李公子,一路上不斷有災民加入,到了杞縣城下,紅娘子的兵馬翻了十幾倍,有上萬之眾!
得到紅娘子兵臨城下的消息!
宋縣令立馬慌了,連忙把李信從大牢裏請了出來,希望他出麵讓紅娘子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的李信還有些書生意氣,但畢竟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
他知道如果自己出麵讓紅娘子退兵,那麽無論事情能不能成,那麽自己一個通匪的罪名肯定跑不了。
這個宋縣令肯定不會放過自己!
於是把腦袋搖成了潑浪鼓,“大人,我李信可是堂堂讀書人怎麽會和土匪有交往。”
“外麵來的是紅娘子,據說你與她有救命之恩!”宋縣令惡狠狠的道,“聽說她要攻打杞縣就是因為你的緣故,還不快與她聯係,讓她退去,要不然通匪罪名坐實,你李家上百口可就人命不保,到時候可別後悔!”
“大人,這完全是有人栽贓陷害!我與紅娘子根本是數不相識!”李信斬釘截鐵說道,“我可以對天發誓!”
“你!”看著李信軟硬不吃,宋縣令也有些無奈。
想教訓他一下,但現在紅娘子已經兵臨城下,需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自能讓人把李信押迴大牢,同時全城戒嚴,召集大戶人家的家丁和城裏的青壯協助守城。
隻是宋縣令忘了,因為他和城裏大戶的貪婪,現在全城的百姓都巴不得紅娘子過來。
她來了,大家還有活路,不來的話大家隻能活活餓死!
宋縣令讓城裏的青壯協助守城可以說給了紅娘子裏應外合的機會。
頓時整個杞縣是暗流湧動!
城裏的大戶們也感覺到這一點,把自己的家丁都招了迴去,收拾細軟準備情況不對就在家丁的掩護下跑路。
把宋縣令氣的直跺腳,但也無可奈何!
李信迴到牢裏,明白事情已經不可挽迴了,一旦紅娘子攻破杞縣,自己就隻有造反一條路可走。
即使自己沒有造反的意圖也不管用!
宋縣令根本不會放過自己,可以說反都一樣了。
不知道,夫人能不能理解自己!
這一刻,李信想起了自己的夫人,她可是開國功臣湯和地後代,她是那麽的溫柔賢良!
現在……
隻能說明朝氣說已盡!
當天夜裏,李信被外麵的叫喊聲吵醒。
“城破了,紅娘子進城了,快跑呀……”
聽道這個消息反應最快的就是牢頭和衙役們!
他們也不管監牢裏的犯人,直接打開大門溜了!
很快一群災民湧了進來!
看到監牢裏的李信,七嘴八舌的大叫道:
“李公子,我們來救你了!”
“李公子翻了吧!”
“李公子,你帶領我們吧,不跟著你我們活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