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孫兒還寄養在義興郡公府上,我們還是迴長安,年底大郎、二郎卸了差事,也迴長安。
在城外落戶,憑著在嶺南學的手藝,怎麽也能混口飯吃。”
楊老漢少年時便離開弘農,長安、洛都隨侍帝王,頗得聖寵。
弘農是楊家人的根,相較而言,長安才是他最熟悉、生活得最久的地方。
既是他人生最得意的地方,也是他跌入塵埃的地方。
離開時有怨有恨,二十年過去,物是人非,好多曾經的政敵、故人早已化作一抔黃土。
恨也罷、怨也罷,都煙消雲散。
隻想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葉落歸根,死了也瞑目。
“嶺南學的手藝?五郎有成算就好!想在何處落戶?萬年還是長安?”三叔又問。
“都成,先去看了,再做打算。”楊老漢琢磨著尋座荒山,看能不能買下。
就像二郎說的,養蜂、養豬,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蘇櫻帶了甘蔗,討要一些,也種上,將來擴大規模,興許還能生產紅糖售賣,做個富豪沒問題。
“五郎,長安城有處舊宅,自打離開長安便空著,若不嫌棄,拿去住吧!
二十年沒住,有些荒涼,得拾掇拾掇!”三叔拍了拍堂侄的手。
“三叔不用,我們暫且在蘇府旁賃個小院住著,待落戶了就搬走,待不了多久。
一年之計在於春,開春事兒多著呢!”楊老漢笑著搖頭。
當年權傾朝野,三叔家仰他鼻息,給了不少肥差讓他們撈錢。
按理這舊宅子也收得,可今非昔比。
如今三叔是家主,自己流放歸來,一無所有,這贈與有種被施舍。
反正住不了多久,不接也罷,何必欠一份人情?
“五郎,可是怨三叔沒出手相助?”三叔眼眶瞬間紅了。
七十有餘,土埋到額頭,就差最後幾鏟子蓋頂。
見到堂侄激動不已,當年堂侄手指縫露一露,他們家賺的盆滿缽滿,一直記著他的好。
一座舊宅子,聊表心意,堂侄卻拒了,心裏不免傷心難過。
“三叔說這作甚,身為家主,保住楊家根基是首要職責,我怎會怨你?屬實是不想給三叔添麻煩。”
楊老漢苦澀笑笑。
落難被流放,怎會沒有怨恨?自己得罪不少人,也伸手拉過不少人、幫過不少人。
落難時卻無人搭救,有的甚至落井下石。
看著孩子一個接一個病死、餓死,心中滿是悲憤、悲涼。
時過境遷,自己從穀底爬出來,遲暮之年,早沒了當年的氣性。
趨利避害乃人之本能,換做自己,未必能比這些人好,何苦糾纏過去的事兒?
“五郎!你不為自己,也得為孫兒們著想!長安地段好的宅子不易尋。
將來孫兒們出息,總要成家立業,你上哪裏尋宅子?
這宅子是當年你賞的,其他的我離開時都賣了。
唯獨這座宅子沒舍得,就當物歸原主吧!”三叔拉著楊老漢的手,語氣哀切。
“這…”這話說到楊老漢心坎上。
是啊,人活一輩子,臨到老不都得為子孫籌謀、籌謀?
“來人,去把長安城太平坊宅子的房契取來!”三叔見楊老漢意動。
家仆取來房契,略微泛舊,上麵蓋著大唐武德年間長安縣署的印章。
新朝初創,前朝不肯歸順者,自然要沒收家產、田產。
清理城中人口、戶籍,有主的到官署更換新朝房契,不更換的,作為無主房,收歸朝廷。
楊氏是大族,後宮還有兩位妃嬪,城中房產沒誰敢動。
“拿著!物歸原主,我也算了卻一份心事!”三叔將房契塞到楊老漢手中。
“多謝三叔!”楊老漢道謝。
太平坊離蘇府的光德坊很近,西南角坊門出去,過了街就是光德坊的東北角坊門。
與皇城含光門隻隔著一條街,上朝特方便,不用走多遠,能多睡會兒。
“謝啥!誰能想到二三十年後,宅子原主入住?”三叔見楊老漢接了,心中壓了多年的石頭去了。
當年沒能撈人,這會兒微末時,伸手拉一把,也算還了那份情。
眼瞅著未時末,申時將至,兩個奶娃吭哧吭哧開始鬧騰。
楊老漢起身告辭,孩子餓了。
“五郎吃了晚飯再走!今兒臘八,我已命人備了席!”三叔挽留。
“多謝三叔,倆孩子吃了便要入睡,天寒地凍怕著涼,還是迴客棧安歇的好。”楊老漢婉拒。
到本家走一圈,心願已了。
“唉,都是為了兒孫!”三叔歎息一聲,沒再挽留。
“成弟呢,咋不見人?”兩人邊走邊聊,楊老漢問起三叔的小兒子楊守成。
“川兒到滎陽任縣令,將他接去奉養!”三叔笑道,“這兔崽子倒是命好,兒子接去養老。”
楊老漢愣住,隨即也笑了,“成弟自小便得寵,三叔一直偏疼。”
楊受成是小兒子,不用擔心奉養父母的事兒,上麵有幾個兄長擔著。
自己的兒子楊潁川倒是孝順,到滎陽任縣令,把他接去。
三叔看著小兒子比自己過得還滋潤,由著他去。
從小疼到大的心肝寶貝,過得好心裏就放心了,將來走了也心安。
“咱這楊家村人丁興旺啊!”走出大宅院,看到越來越龐大的村莊,楊老漢感慨。
“是啊,這十來年添丁不少,如今村子拆成兩個,上楊村、下楊村!”三叔說著帶了幾分自豪。
族人壯大,那也是家主的一份功績。
“三叔辛苦!”楊老漢拱手鄭重道。
“老咯、老咯!該小輩們接手!”三叔笑道。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新舊交替,新陳代謝,一代又一代,子孫綿延,枝繁葉茂。
“走了三叔,保重!”楊老漢道別。
“保重,五郎!”三叔眼眶又紅了。
望著同樣白發蒼蒼的堂侄,“這一別,也許是咱們叔侄最後一次見麵!”
“三叔長命百歲!還要護著楊家子孫呢!”楊老漢被說的鼻子酸澀。
能活到六十、七十已算高壽,還能再見到故人,這一生了無遺憾。
馬車漸漸離去,三叔站在大門前遲遲不肯迴屋。
夕陽殘雪,幾隻寒鴉歸巢。
在城外落戶,憑著在嶺南學的手藝,怎麽也能混口飯吃。”
楊老漢少年時便離開弘農,長安、洛都隨侍帝王,頗得聖寵。
弘農是楊家人的根,相較而言,長安才是他最熟悉、生活得最久的地方。
既是他人生最得意的地方,也是他跌入塵埃的地方。
離開時有怨有恨,二十年過去,物是人非,好多曾經的政敵、故人早已化作一抔黃土。
恨也罷、怨也罷,都煙消雲散。
隻想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葉落歸根,死了也瞑目。
“嶺南學的手藝?五郎有成算就好!想在何處落戶?萬年還是長安?”三叔又問。
“都成,先去看了,再做打算。”楊老漢琢磨著尋座荒山,看能不能買下。
就像二郎說的,養蜂、養豬,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蘇櫻帶了甘蔗,討要一些,也種上,將來擴大規模,興許還能生產紅糖售賣,做個富豪沒問題。
“五郎,長安城有處舊宅,自打離開長安便空著,若不嫌棄,拿去住吧!
二十年沒住,有些荒涼,得拾掇拾掇!”三叔拍了拍堂侄的手。
“三叔不用,我們暫且在蘇府旁賃個小院住著,待落戶了就搬走,待不了多久。
一年之計在於春,開春事兒多著呢!”楊老漢笑著搖頭。
當年權傾朝野,三叔家仰他鼻息,給了不少肥差讓他們撈錢。
按理這舊宅子也收得,可今非昔比。
如今三叔是家主,自己流放歸來,一無所有,這贈與有種被施舍。
反正住不了多久,不接也罷,何必欠一份人情?
“五郎,可是怨三叔沒出手相助?”三叔眼眶瞬間紅了。
七十有餘,土埋到額頭,就差最後幾鏟子蓋頂。
見到堂侄激動不已,當年堂侄手指縫露一露,他們家賺的盆滿缽滿,一直記著他的好。
一座舊宅子,聊表心意,堂侄卻拒了,心裏不免傷心難過。
“三叔說這作甚,身為家主,保住楊家根基是首要職責,我怎會怨你?屬實是不想給三叔添麻煩。”
楊老漢苦澀笑笑。
落難被流放,怎會沒有怨恨?自己得罪不少人,也伸手拉過不少人、幫過不少人。
落難時卻無人搭救,有的甚至落井下石。
看著孩子一個接一個病死、餓死,心中滿是悲憤、悲涼。
時過境遷,自己從穀底爬出來,遲暮之年,早沒了當年的氣性。
趨利避害乃人之本能,換做自己,未必能比這些人好,何苦糾纏過去的事兒?
“五郎!你不為自己,也得為孫兒們著想!長安地段好的宅子不易尋。
將來孫兒們出息,總要成家立業,你上哪裏尋宅子?
這宅子是當年你賞的,其他的我離開時都賣了。
唯獨這座宅子沒舍得,就當物歸原主吧!”三叔拉著楊老漢的手,語氣哀切。
“這…”這話說到楊老漢心坎上。
是啊,人活一輩子,臨到老不都得為子孫籌謀、籌謀?
“來人,去把長安城太平坊宅子的房契取來!”三叔見楊老漢意動。
家仆取來房契,略微泛舊,上麵蓋著大唐武德年間長安縣署的印章。
新朝初創,前朝不肯歸順者,自然要沒收家產、田產。
清理城中人口、戶籍,有主的到官署更換新朝房契,不更換的,作為無主房,收歸朝廷。
楊氏是大族,後宮還有兩位妃嬪,城中房產沒誰敢動。
“拿著!物歸原主,我也算了卻一份心事!”三叔將房契塞到楊老漢手中。
“多謝三叔!”楊老漢道謝。
太平坊離蘇府的光德坊很近,西南角坊門出去,過了街就是光德坊的東北角坊門。
與皇城含光門隻隔著一條街,上朝特方便,不用走多遠,能多睡會兒。
“謝啥!誰能想到二三十年後,宅子原主入住?”三叔見楊老漢接了,心中壓了多年的石頭去了。
當年沒能撈人,這會兒微末時,伸手拉一把,也算還了那份情。
眼瞅著未時末,申時將至,兩個奶娃吭哧吭哧開始鬧騰。
楊老漢起身告辭,孩子餓了。
“五郎吃了晚飯再走!今兒臘八,我已命人備了席!”三叔挽留。
“多謝三叔,倆孩子吃了便要入睡,天寒地凍怕著涼,還是迴客棧安歇的好。”楊老漢婉拒。
到本家走一圈,心願已了。
“唉,都是為了兒孫!”三叔歎息一聲,沒再挽留。
“成弟呢,咋不見人?”兩人邊走邊聊,楊老漢問起三叔的小兒子楊守成。
“川兒到滎陽任縣令,將他接去奉養!”三叔笑道,“這兔崽子倒是命好,兒子接去養老。”
楊老漢愣住,隨即也笑了,“成弟自小便得寵,三叔一直偏疼。”
楊受成是小兒子,不用擔心奉養父母的事兒,上麵有幾個兄長擔著。
自己的兒子楊潁川倒是孝順,到滎陽任縣令,把他接去。
三叔看著小兒子比自己過得還滋潤,由著他去。
從小疼到大的心肝寶貝,過得好心裏就放心了,將來走了也心安。
“咱這楊家村人丁興旺啊!”走出大宅院,看到越來越龐大的村莊,楊老漢感慨。
“是啊,這十來年添丁不少,如今村子拆成兩個,上楊村、下楊村!”三叔說著帶了幾分自豪。
族人壯大,那也是家主的一份功績。
“三叔辛苦!”楊老漢拱手鄭重道。
“老咯、老咯!該小輩們接手!”三叔笑道。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新舊交替,新陳代謝,一代又一代,子孫綿延,枝繁葉茂。
“走了三叔,保重!”楊老漢道別。
“保重,五郎!”三叔眼眶又紅了。
望著同樣白發蒼蒼的堂侄,“這一別,也許是咱們叔侄最後一次見麵!”
“三叔長命百歲!還要護著楊家子孫呢!”楊老漢被說的鼻子酸澀。
能活到六十、七十已算高壽,還能再見到故人,這一生了無遺憾。
馬車漸漸離去,三叔站在大門前遲遲不肯迴屋。
夕陽殘雪,幾隻寒鴉歸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