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草根、樹根製成?”天可汗看著燈光下晶瑩的粉條,不敢相信,“這真是蒟蒻?”
“是不是,煮來嚐嚐不就知曉?這裏有製作方法,可以驗證。”房玄齡淡定道。
“明日讓人試製,若果真如此,可以向關內、河南道、河北道推行,百姓可先儲存一些,待斷糧時能續上,朝廷也能減輕一些壓力。”天可汗道。
“陛下!”房玄齡躬身。
“怎麽,愛卿不讚同?”天可汗很意外,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啊,為何中書令反對?
“陛下,這是嶺南剛出來的新吃食!隻在上層售賣!一斤粉條三十文。”房玄齡提示道。
“這麽貴?這不是搶人麽?”天可汗憤怒了,“這些奸商,天生地養的野物,他們也敢賣這麽貴!利潤得多少?簡直就是暴利!”
古代統治階級一直重農抑商,因為相對農業,經商輕鬆,利潤可觀。
若不壓製,人人都跑去經商,誰來種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是他們不知道經商有利於物品流通,產生商業價值,實在是古代農業生產力低下,且靠天吃飯。
沒有足夠勞動力種地,一個國家將無力養軍隊、養官員等。
還不說這是風調雨順的情況下,遇到幹旱、洪澇、蝗災、霜災、冰凍等天災,很多農人顆粒無收,而商人趁機囤積糧食,哄抬物價,給朝廷賑災造成難度。
所以古代曆朝曆代對商人既愛又恨。
“陛下!此物乃新事物,雖原料天生地養,但製作耗損大,出粉率極低,再加上收購、運輸等成本,三十文一斤算起來不貴。”房玄齡細細分析道。
“唉!還想著向百姓推廣,如此高成本,隻怕百姓把山野翻遍也做不出多少!這裏比不得嶺南,山連著山,原料充足。”天可汗歡喜的心又冷卻。
北方也有山,因氣候、地理位置不同,與南方山上的野物有所不同。
蕨根、粉葛也會有,但沒那麽多。
而遭災的地方,窮人一天消耗量巨大,天生地養之物根本不夠支撐,更何況製粉要消耗大量原材料。
“陛下!開春時蕨根嫩芽、嫩葛葉皆可食用,百姓自會采摘迴去晾曬作吃食。”房玄齡道。
這些都是早年看到的,饑不果腹的百姓隻要是嫩的、能入口的,都摘來煮食。
榆錢葉、槐花、花椒葉、各種花卉、苦菜、藿香、婆婆丁、薺菜、樹皮…,隻要不死人,都往肚子裏填。
有的地方連土都吃,叫什麽觀音土,一種黏土,吃下去後腹脹如鼓,拉不出來,能活活把人漲死。
對於蕨根、葛根,百姓絕對不會這麽奢侈用來榨粉,隻會連皮帶根一同煮食,可以多吃好幾頓!
沒經曆過饑荒的人,永遠無法感受饑餓的可怕。
“一斤粉條差不多相當於十斤陳米的價格…”天可汗話音未落,頓住。
一斤陳米三文錢是豐年,沒有災害的情況下,如今關內糧價因蝗災,早已漲到九文。
若河南道、河北道霜災消息一出,隻怕這一帶糧食價格還會漲!
而且商人多是世家大族的,粉條製法一旦公布,這些世家大族會利用權勢霸占山頭,或大量收購,再高價售賣,謀取暴利。
最該受惠的百姓反而什麽都落不著。
說起世家大族,天可汗甚是苦惱。
五姓七望屹立千百年,相互聯姻,根深葉茂,皇權在他們麵前根本算不得什麽。
朝中官員大多出自世家,牽一發而動全身,令皇帝感覺很掣肘,許多利於百姓、利於朝廷的新政很難頒布推行。
甚至連朝廷選拔人才,都被他們操控,選的都是他們自己的人。
就拿科舉來說,你皇帝不是要選拔寒門嗎?
那好吧,考生要有舉薦信,舉薦信相當於拉攏勢力,學子要得到權貴、世家的舉薦信,就必須投靠門下。
然後考試不糊名,不但填寫姓名,還要填寫籍貫、祖上三代等,考官都是世家,一看就知誰是自己人,所以高中的都是世家子弟。
極少數寒門出來,不能為他們所用的,那就打壓、邊緣化。
所以天可汗正在著手一件事,重新編寫世家大族排行榜。
給隴右李姓溯源,乃漢代飛將軍李廣後人,排在世家大族第一位。
把五姓七望往後排,此舉遭到士族們的強烈反對,不承認隴右李姓氏是李廣之後。
“陛下,一斤粉條三十文,與三文一斤的陳米飽腹量相當,加上運輸、耗損,折算下來,從外地運往過來差不多五六文一斤。
若是操作得當,可抑製河南道、河北道糧價,保百姓平安度過災荒。”房玄齡隱晦道。
“愛卿的意思是…”英明的天可汗瞬間領悟。
房玄齡衝天可汗微微頷首,“陛下,此事如何運作,還需召來杜相,細細綢繆!”
“甚好、甚好!”天可汗大悅,叫人立刻去杜府請杜如晦。
剛安歇的杜如晦得知聖上召見,不顧身體不適,忙起身,穿上官袍進宮。
非要緊事兒,皇帝不會半夜召集肱骨大臣,更何況今夜值守的是中書令房玄齡。
杜如晦乃京兆杜陵縣人,其父前朝昌州長史杜吒。
唐朝初建,房玄齡、杜如晦共掌朝政,典章製度皆兩人所定。
杜如晦長於斷,房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天可汗,房謀杜斷。
貞觀二年,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並總管東宮兵馬,可見其有多受天可汗信任、器重。
馬車中,杜如晦閉目養神,心中猜測此次急召所為何事。
揣測中來到東宮崇文殿,燭火通明,天可汗、房玄齡麵帶笑意,並無想象中的焦急。
杜如晦疑惑的看著二人,難道突厥大捷?
“愛卿來了!深夜急召,實在是有一事需斷絕,不得不叨擾愛卿!”天可汗親切道。
“不敢,為陛下分憂,乃臣本分!”杜如晦躬身道,“不知陛下何事著急斷絕?”
“你先看看這個!”天可汗指了指嶺南道馮詡、韋叔同、李伯淹的奏折。
韋叔同、李伯淹的密奏房玄齡剛才已看過。
“是不是,煮來嚐嚐不就知曉?這裏有製作方法,可以驗證。”房玄齡淡定道。
“明日讓人試製,若果真如此,可以向關內、河南道、河北道推行,百姓可先儲存一些,待斷糧時能續上,朝廷也能減輕一些壓力。”天可汗道。
“陛下!”房玄齡躬身。
“怎麽,愛卿不讚同?”天可汗很意外,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啊,為何中書令反對?
“陛下,這是嶺南剛出來的新吃食!隻在上層售賣!一斤粉條三十文。”房玄齡提示道。
“這麽貴?這不是搶人麽?”天可汗憤怒了,“這些奸商,天生地養的野物,他們也敢賣這麽貴!利潤得多少?簡直就是暴利!”
古代統治階級一直重農抑商,因為相對農業,經商輕鬆,利潤可觀。
若不壓製,人人都跑去經商,誰來種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是他們不知道經商有利於物品流通,產生商業價值,實在是古代農業生產力低下,且靠天吃飯。
沒有足夠勞動力種地,一個國家將無力養軍隊、養官員等。
還不說這是風調雨順的情況下,遇到幹旱、洪澇、蝗災、霜災、冰凍等天災,很多農人顆粒無收,而商人趁機囤積糧食,哄抬物價,給朝廷賑災造成難度。
所以古代曆朝曆代對商人既愛又恨。
“陛下!此物乃新事物,雖原料天生地養,但製作耗損大,出粉率極低,再加上收購、運輸等成本,三十文一斤算起來不貴。”房玄齡細細分析道。
“唉!還想著向百姓推廣,如此高成本,隻怕百姓把山野翻遍也做不出多少!這裏比不得嶺南,山連著山,原料充足。”天可汗歡喜的心又冷卻。
北方也有山,因氣候、地理位置不同,與南方山上的野物有所不同。
蕨根、粉葛也會有,但沒那麽多。
而遭災的地方,窮人一天消耗量巨大,天生地養之物根本不夠支撐,更何況製粉要消耗大量原材料。
“陛下!開春時蕨根嫩芽、嫩葛葉皆可食用,百姓自會采摘迴去晾曬作吃食。”房玄齡道。
這些都是早年看到的,饑不果腹的百姓隻要是嫩的、能入口的,都摘來煮食。
榆錢葉、槐花、花椒葉、各種花卉、苦菜、藿香、婆婆丁、薺菜、樹皮…,隻要不死人,都往肚子裏填。
有的地方連土都吃,叫什麽觀音土,一種黏土,吃下去後腹脹如鼓,拉不出來,能活活把人漲死。
對於蕨根、葛根,百姓絕對不會這麽奢侈用來榨粉,隻會連皮帶根一同煮食,可以多吃好幾頓!
沒經曆過饑荒的人,永遠無法感受饑餓的可怕。
“一斤粉條差不多相當於十斤陳米的價格…”天可汗話音未落,頓住。
一斤陳米三文錢是豐年,沒有災害的情況下,如今關內糧價因蝗災,早已漲到九文。
若河南道、河北道霜災消息一出,隻怕這一帶糧食價格還會漲!
而且商人多是世家大族的,粉條製法一旦公布,這些世家大族會利用權勢霸占山頭,或大量收購,再高價售賣,謀取暴利。
最該受惠的百姓反而什麽都落不著。
說起世家大族,天可汗甚是苦惱。
五姓七望屹立千百年,相互聯姻,根深葉茂,皇權在他們麵前根本算不得什麽。
朝中官員大多出自世家,牽一發而動全身,令皇帝感覺很掣肘,許多利於百姓、利於朝廷的新政很難頒布推行。
甚至連朝廷選拔人才,都被他們操控,選的都是他們自己的人。
就拿科舉來說,你皇帝不是要選拔寒門嗎?
那好吧,考生要有舉薦信,舉薦信相當於拉攏勢力,學子要得到權貴、世家的舉薦信,就必須投靠門下。
然後考試不糊名,不但填寫姓名,還要填寫籍貫、祖上三代等,考官都是世家,一看就知誰是自己人,所以高中的都是世家子弟。
極少數寒門出來,不能為他們所用的,那就打壓、邊緣化。
所以天可汗正在著手一件事,重新編寫世家大族排行榜。
給隴右李姓溯源,乃漢代飛將軍李廣後人,排在世家大族第一位。
把五姓七望往後排,此舉遭到士族們的強烈反對,不承認隴右李姓氏是李廣之後。
“陛下,一斤粉條三十文,與三文一斤的陳米飽腹量相當,加上運輸、耗損,折算下來,從外地運往過來差不多五六文一斤。
若是操作得當,可抑製河南道、河北道糧價,保百姓平安度過災荒。”房玄齡隱晦道。
“愛卿的意思是…”英明的天可汗瞬間領悟。
房玄齡衝天可汗微微頷首,“陛下,此事如何運作,還需召來杜相,細細綢繆!”
“甚好、甚好!”天可汗大悅,叫人立刻去杜府請杜如晦。
剛安歇的杜如晦得知聖上召見,不顧身體不適,忙起身,穿上官袍進宮。
非要緊事兒,皇帝不會半夜召集肱骨大臣,更何況今夜值守的是中書令房玄齡。
杜如晦乃京兆杜陵縣人,其父前朝昌州長史杜吒。
唐朝初建,房玄齡、杜如晦共掌朝政,典章製度皆兩人所定。
杜如晦長於斷,房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天可汗,房謀杜斷。
貞觀二年,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並總管東宮兵馬,可見其有多受天可汗信任、器重。
馬車中,杜如晦閉目養神,心中猜測此次急召所為何事。
揣測中來到東宮崇文殿,燭火通明,天可汗、房玄齡麵帶笑意,並無想象中的焦急。
杜如晦疑惑的看著二人,難道突厥大捷?
“愛卿來了!深夜急召,實在是有一事需斷絕,不得不叨擾愛卿!”天可汗親切道。
“不敢,為陛下分憂,乃臣本分!”杜如晦躬身道,“不知陛下何事著急斷絕?”
“你先看看這個!”天可汗指了指嶺南道馮詡、韋叔同、李伯淹的奏折。
韋叔同、李伯淹的密奏房玄齡剛才已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