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走兩步看看!”馮詡帶著韋叔同、李伯淹到地頭,找了兩個農人,一個四五十歲、一個二十八九的壯漢。
“是,大人!”農人誠惶誠恐躬身道。
大清早的被衙役叫走,也不說啥事兒,一家老小嚇壞了,想不出官差為啥叫自己?
該交的租米交了,自家一天隻能喝稀粥混野菜,再交租米是真交不出,一家子都得餓死。
戰戰兢兢跟著官差,以為到衙門,卻不想是到一塊肥田,讓他們犁地。
老漢鬆了一口氣,隻要不是交租米,白幹活就白幹活吧。
隻是這犁咋跟平日見的不一樣?
“大人,這犁咋用?”老漢看著嶄新的犁沒敢貿然動手,壞了賠不起。
“你不會用?”馮詡愣住,這東西莊稼老把式不應該一看就懂嗎?
“大人,草民生平頭一次見,還請大人賜教,草民怕弄壞了!”老漢緊張道。
馮詡又不是農人,他哪兒知道?
韋叔同、李伯淹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出身,去農莊是吃喝玩樂,可沒下過地,見倒是見過農人耕地,用的是直轅犁,沒見過用江東犁的。
“這…”馮詡鬱悶,看來這中間還差了一個環節,識字又懂耕地的人在中間溝通。
“去把梧州那份牒報找來!”馮詡衝衙役道。
衙役跑迴治所,找來梧州牒報。
幾個人蹲在地邊,看著圖紙研究。
好在盧照時的圖紙每一個部件都有標注名稱、作用,識得字就能看得懂。
每一個部件對應實物,給農人講解作用,全部講解完,戰戰兢兢的農人明白了,哆嗦著扶著犁趕著牛往前走。
走幾步後又調整犁評,然後再犁,一條條整齊的犁溝出現,土倒向一邊。
“老漢,這犁用著咋樣?”馮詡站在地邊大聲問。
“大人,極好極好!”老漢大聲迴道。
“好在哪裏?說來聽聽!”馮詡問。
他不會犁地,好不好的沒對比,要是被糊弄了,貿然上報,自己的仕途毀於一旦。
“大人,你看這土塊是往邊上倒,與往常用的不同,那個是在犁前麵堵著,越推越推不動!
還有這掉頭,隻需輕輕一提,犁頭就能掉轉;還有這犁評,能調深度,往常的可沒這個,掉頭得將這個犁抬起來,犁著很費勁,還犁不深。
還有這犁轅的高度,草民扶著正合適,不似往常的,彎著腰,費力不說,耕一天,腰身都要斷了。”老漢如實迴答。
“嗯,好了,我已知曉!”馮詡讓衙役給了老漢一把銅錢,算作酬勞。
特使在,怎麽也得體現自己平易近人,沒有壓榨百姓。
“草民不敢!”老漢嚇到,能讓自己和兒子平安歸家就感激不盡,哪敢接官老爺的錢。
“叫你拿著就拿著,囉裏囉嗦的作甚?”馮詡有些生氣。
特使麵前你一副老鼠見了貓的慫樣兒,好像我把百姓怎麽了似的!我有那麽不堪麽?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老漢見官老爺生氣,忙接過錢,道過謝,一溜兒煙跑了。
“再去找幾個農人來!”馮詡看著倉皇離去的老漢父子,心中不踏實。
前後找來七八個農人體驗,年齡有青壯、也有老人,不同年齡段的人體驗不同。
最終都眾口一詞,這犁比往常的犁用起來輕省許多,確實是好東西。
馮詡這才心滿意足迴去寫公文,並把多人試驗也一一匯報上去。
隨信同去的還有粉條、魔芋粉,包括製作方法、食用方法等
韋叔同、李伯淹也沒閑著,各自寫了密奏,也匯報了梧縣荒溝村的動靜,特別是對俚人的做法。
以及後麵自己即將去梧縣核實,若有效,將在嶺南複刻推廣等,事無巨細全向朝廷奏報。
三人各有側重點,上麵的人能捕捉到更多信息,不會覺得他們串通一氣在糊弄。
而且送達的加急程度不同,錯開時間抵達長安,接連好消息,能讓上麵高興幾天。
這些時日朝廷因為京師、關中蝗災後遺症,搞得頭大,需要好消息提振人心。
嶺南通往京師的官道上,馬蹄噠噠,驛卒不停揮鞭狂奔,背上背著一個包袱。
“快!嶺南急報!”到了驛站,驛卒跳下馬大聲道。
驛站立馬有人跑出來,接過包袱和公函,從馬廄裏牽出馬,接力下一程。
交接後的驛卒累得要死,擦著頭上汗水,謝天謝地,總算在規定時間趕到。
“這兩日是咋啦?嶺南道連著急報,出啥事兒了?”驛丞看著遠去的快馬嘀咕。
弦月高掛,地上一片霜冷,深秋時節,長安的夜已經很冷。
京城中書省內,值守的中書令房玄齡在批閱公文。
房玄齡乃前朝科考選拔出來的秀才,頂尖人才,都是著眼治國之策的宏才,非進士可比。
隋朝前後總共選出十三位,最後為大唐所用,包括崇文館大學士孔穎達。
房玄齡嗬了嗬有些凍的手,憂心忡忡歎口氣。
年初關內大旱引發蝗災,波及京師,秋收時百姓幾乎顆粒無收,朝廷四處調集糧食賑災。
現在河南道、河北道又陸續奏報遇霜害,冬小麥受損嚴重,地裏大片麥苗凍死,來年將大麵積減產,各州請求調低來年租米。
這些事很煩心,須盡快報呈聖上,可是報上去了批示後返迴,還是得由中書省、戶部商議解決方案。
天天批閱這些煩擾的公文,一點兒看不到令人振奮的消息,房玄齡覺得要emo了。
內侍端著一個托盤,急匆匆進來,“大人!”
“何事?”房玄齡抬頭,內侍的托盤裏除了一封加急公文,還有一個包袱。
這加急公文好特別,令人難以忽視。
“嶺南道朝集使馮詡加急公文,這是隨公文一同到的,說是梧州特產。”內侍輕聲道。
“我瞧瞧!”一聽是嶺南道朝集使馮詡,又是梧州特產,房玄齡以為是新進貢品。
拆開包袱,幾匝顏色各異的粉條,黑褐、淺白、雪白,分別寫著蕨根粉條、葛根粉條、魔芋粉條。
還有一袋雪白的粉末,與小麥粉手感不同,寫著魔芋粉。
房玄齡先是愣住,隨即領悟到這是由蕨根、葛根、魔芋製成。
這些草根、樹根、毒物能製成吃食?房玄齡急忙打開公文,尋找答案。
“妙!妙!真是天佑我大唐!”一向沉穩的大唐右相激動道。
“是,大人!”農人誠惶誠恐躬身道。
大清早的被衙役叫走,也不說啥事兒,一家老小嚇壞了,想不出官差為啥叫自己?
該交的租米交了,自家一天隻能喝稀粥混野菜,再交租米是真交不出,一家子都得餓死。
戰戰兢兢跟著官差,以為到衙門,卻不想是到一塊肥田,讓他們犁地。
老漢鬆了一口氣,隻要不是交租米,白幹活就白幹活吧。
隻是這犁咋跟平日見的不一樣?
“大人,這犁咋用?”老漢看著嶄新的犁沒敢貿然動手,壞了賠不起。
“你不會用?”馮詡愣住,這東西莊稼老把式不應該一看就懂嗎?
“大人,草民生平頭一次見,還請大人賜教,草民怕弄壞了!”老漢緊張道。
馮詡又不是農人,他哪兒知道?
韋叔同、李伯淹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出身,去農莊是吃喝玩樂,可沒下過地,見倒是見過農人耕地,用的是直轅犁,沒見過用江東犁的。
“這…”馮詡鬱悶,看來這中間還差了一個環節,識字又懂耕地的人在中間溝通。
“去把梧州那份牒報找來!”馮詡衝衙役道。
衙役跑迴治所,找來梧州牒報。
幾個人蹲在地邊,看著圖紙研究。
好在盧照時的圖紙每一個部件都有標注名稱、作用,識得字就能看得懂。
每一個部件對應實物,給農人講解作用,全部講解完,戰戰兢兢的農人明白了,哆嗦著扶著犁趕著牛往前走。
走幾步後又調整犁評,然後再犁,一條條整齊的犁溝出現,土倒向一邊。
“老漢,這犁用著咋樣?”馮詡站在地邊大聲問。
“大人,極好極好!”老漢大聲迴道。
“好在哪裏?說來聽聽!”馮詡問。
他不會犁地,好不好的沒對比,要是被糊弄了,貿然上報,自己的仕途毀於一旦。
“大人,你看這土塊是往邊上倒,與往常用的不同,那個是在犁前麵堵著,越推越推不動!
還有這掉頭,隻需輕輕一提,犁頭就能掉轉;還有這犁評,能調深度,往常的可沒這個,掉頭得將這個犁抬起來,犁著很費勁,還犁不深。
還有這犁轅的高度,草民扶著正合適,不似往常的,彎著腰,費力不說,耕一天,腰身都要斷了。”老漢如實迴答。
“嗯,好了,我已知曉!”馮詡讓衙役給了老漢一把銅錢,算作酬勞。
特使在,怎麽也得體現自己平易近人,沒有壓榨百姓。
“草民不敢!”老漢嚇到,能讓自己和兒子平安歸家就感激不盡,哪敢接官老爺的錢。
“叫你拿著就拿著,囉裏囉嗦的作甚?”馮詡有些生氣。
特使麵前你一副老鼠見了貓的慫樣兒,好像我把百姓怎麽了似的!我有那麽不堪麽?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老漢見官老爺生氣,忙接過錢,道過謝,一溜兒煙跑了。
“再去找幾個農人來!”馮詡看著倉皇離去的老漢父子,心中不踏實。
前後找來七八個農人體驗,年齡有青壯、也有老人,不同年齡段的人體驗不同。
最終都眾口一詞,這犁比往常的犁用起來輕省許多,確實是好東西。
馮詡這才心滿意足迴去寫公文,並把多人試驗也一一匯報上去。
隨信同去的還有粉條、魔芋粉,包括製作方法、食用方法等
韋叔同、李伯淹也沒閑著,各自寫了密奏,也匯報了梧縣荒溝村的動靜,特別是對俚人的做法。
以及後麵自己即將去梧縣核實,若有效,將在嶺南複刻推廣等,事無巨細全向朝廷奏報。
三人各有側重點,上麵的人能捕捉到更多信息,不會覺得他們串通一氣在糊弄。
而且送達的加急程度不同,錯開時間抵達長安,接連好消息,能讓上麵高興幾天。
這些時日朝廷因為京師、關中蝗災後遺症,搞得頭大,需要好消息提振人心。
嶺南通往京師的官道上,馬蹄噠噠,驛卒不停揮鞭狂奔,背上背著一個包袱。
“快!嶺南急報!”到了驛站,驛卒跳下馬大聲道。
驛站立馬有人跑出來,接過包袱和公函,從馬廄裏牽出馬,接力下一程。
交接後的驛卒累得要死,擦著頭上汗水,謝天謝地,總算在規定時間趕到。
“這兩日是咋啦?嶺南道連著急報,出啥事兒了?”驛丞看著遠去的快馬嘀咕。
弦月高掛,地上一片霜冷,深秋時節,長安的夜已經很冷。
京城中書省內,值守的中書令房玄齡在批閱公文。
房玄齡乃前朝科考選拔出來的秀才,頂尖人才,都是著眼治國之策的宏才,非進士可比。
隋朝前後總共選出十三位,最後為大唐所用,包括崇文館大學士孔穎達。
房玄齡嗬了嗬有些凍的手,憂心忡忡歎口氣。
年初關內大旱引發蝗災,波及京師,秋收時百姓幾乎顆粒無收,朝廷四處調集糧食賑災。
現在河南道、河北道又陸續奏報遇霜害,冬小麥受損嚴重,地裏大片麥苗凍死,來年將大麵積減產,各州請求調低來年租米。
這些事很煩心,須盡快報呈聖上,可是報上去了批示後返迴,還是得由中書省、戶部商議解決方案。
天天批閱這些煩擾的公文,一點兒看不到令人振奮的消息,房玄齡覺得要emo了。
內侍端著一個托盤,急匆匆進來,“大人!”
“何事?”房玄齡抬頭,內侍的托盤裏除了一封加急公文,還有一個包袱。
這加急公文好特別,令人難以忽視。
“嶺南道朝集使馮詡加急公文,這是隨公文一同到的,說是梧州特產。”內侍輕聲道。
“我瞧瞧!”一聽是嶺南道朝集使馮詡,又是梧州特產,房玄齡以為是新進貢品。
拆開包袱,幾匝顏色各異的粉條,黑褐、淺白、雪白,分別寫著蕨根粉條、葛根粉條、魔芋粉條。
還有一袋雪白的粉末,與小麥粉手感不同,寫著魔芋粉。
房玄齡先是愣住,隨即領悟到這是由蕨根、葛根、魔芋製成。
這些草根、樹根、毒物能製成吃食?房玄齡急忙打開公文,尋找答案。
“妙!妙!真是天佑我大唐!”一向沉穩的大唐右相激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