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剛一入城,石熙載就遞上了拜帖。
今日入王府頗為順暢,甚至都沒等候,直接就被帶往書廳。
甫一進門,石熙載立刻趨步至書廳中央,恭敬下拜:“太子中允、知製誥石熙載拜見大王!”
“石中允不必多禮。”
陳佑吩咐仆役奉上茶水,石熙載坐下後沒有喝茶,而是開口解釋他過來拜訪的原因:“下官此番來開封,乃是受了兩府符令,巡察漕運諸事。大王坐鎮東京,總製天下糧運,下官特來求教。”
“某可沒有總製天下糧運。”
陳佑笑著迴了一句。
石熙載聽到這話,心髒都好似停了一拍。
見陳佑沒有繼續說,石熙載才悄悄鬆了口氣,臉上堆滿謙卑的笑容:“是下官失言,請大王恕罪。”
“無妨。”陳佑神情自然,“漕運事你當尋沿河諸州郡主貳官。到我這裏,恐怕也隻能談一談詩書。”
這兩句話,石熙載一個字都不會信!
稍一停頓,石熙載說出了他準備許久的話:“說來下官在官家跟前侍奉,盡來有一事頗為不解,此番有機會拜見大王,鬥膽請大王賜教。“
“何事?”
“保民、限田、定酬三令頒行天下已有經年,天下人皆知此乃大王仁政。然下官在中書聽聞去年多有州縣借三令仁政之名行殘民盤剝之事。”
話說一半,石熙載停下話頭,抬眼看了看陳佑,好似有些憂慮陳佑的態度。見陳佑沒有旁的反應,才繼續往下說:“下官不知朝廷為何不予以規範,莫不是別有深意?”
陳佑神情微動,仔細打量石熙載,想要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
走出梁王府,石熙載感覺他整個人都是木的,全靠一股氣撐著。
一直到坐上馬車,這股氣才泄掉,整個人都癱軟下來。
倒不是說梁王威勢有多麽重,純粹是他這次謀劃十分重要,被梁王懷疑都行,但一定不能叫梁王對他反感。
好在目的已經達成。
雖然梁王沒有表露出真實態度,但能同他討論如何處置州郡曲解三令,就證明已經把他的話聽進去了。
現在或許不會多想,但等洛陽傳來胡承約首次提出要嚴查相關事宜的消息,梁王自然就會想起今日話語。
到那時,一個十分致命的疑問會浮現在梁王的腦海中:為什麽劉熙古和梁關山之前沒有在都堂提出這等要求?
馬車即將走出王府街,石熙載迴過神來,掀開車簾看著梁王府的外牆。
現在隻希望皇甫楠能多為他自己著想,也希望梁王對朝政依然有影響力。
不求多,能換掉一個宰相就夠了。
……
在二月到來之前,巴寧泰召集都堂議事,討論今年軍政諸事。
因這次隻提建議,不做決定,各種事項都被拋出來討論。
比較重要的有五條。
光祿寺提議開西域商路;
太府寺提議今年首批增發一千萬緡紙鈔;
吏部提議改一年一舉為兩年一舉,同時諸科初授官皆為方鎮州郡;
教育監提議整頓私校發展官學;
司農寺提議廢除限田令。
就在司農卿王康源發言之後,胡承約適時開口:“要說限田令,我以為留著總比廢了好。現下種種,皆是郡縣曲枉之果,隻要規範郡縣,限田之令不失為仁政。”
都堂議事廳內安靜一陣,劉熙古深吸一口氣附和道:“保民、限田、定酬三令,皆遭曲枉。此非一事一時,乃是官吏考課出了問題。”
雖然不清楚胡承約為什麽突然要提這件事,但不妨礙劉熙古借題發揮。
“吏部。”
劉熙古看向皺著眉頭的楊子任。
“禦史台。”
剛剛履新不到半年的董承林。
“肅政司。”
以及久在肅政司的劉溫叟。
一個個點過去,劉熙古語氣嚴厲:“此三司者,難辭其咎!”
胡承約聽了,眼角狂跳,連忙出聲道:“此倒非是有司之過。三令初行,上下皆不知何為準繩。嚴訓考課不能治其根本,立格定式方可令天下明晰。”
梁關山同劉熙古目光交流之後,接過話頭:“那就定下來罷!”
梁關山一一看向宰相們:“恰好格式也該重新審定了,就把這三道詔令也加進去。”
此言一出,眾人反應各不相同。
胡承約是皺著眉懷疑他是不是選錯了時機,而趙普則是仔細打量劉熙古同梁關山後將目光投向坐在人群中的白茅。
白茅注意到這一點後,毫不避諱地迴應趙普的目光。
趙普收迴目光,稍一思忖,便明白白茅已經做出選擇。
他有些意外,不過好在將選擇擺出來之前,他就準備好了應對措施。
想到此處,他看向刑部尚書冉益謙,緩緩開口:“律令格式,還得看刑部。刑部不是剛提出要效仿醫典藥典編纂一部法典麽,此事交給刑部便可。”
醫典藥典編了有二十多年才完成,雖然時間主要耗費在驗證上,但也足以證明在這個時代編纂統合類書籍的困難之處。
冉益謙想編完他的法典,至少要三五年,這幾年有足夠的時間來找機會把保民三令廢除。
這個建議下隱藏的目的,冉益謙或許清楚,或許不清楚,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擴展刑部的職責範圍,增加法典包含的內容。
因此,當刑部被點名之後,他立刻開口:“太祖建基以來,律令格式多有變動,亦有前朝舊規沿用至今,其間矛盾之處不勝枚舉。正可趁此機會修改整頓,或廢或增,以定規矩。”【1】
“此議可行。”
巴寧泰終於開口。
不過他沒忘了這次都堂議事的性質,轉頭看向提出建議的梁關山:“過兩日我等召集有司仔細商討。”
首相都這麽說了,這個話題就此跳過。
這次都堂議事結束後,胡承約提出要規範保民三令執行情況的消息很快傳開。
這是第一次有宰相在都堂議事中提及此事。
所有不知內情的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冒出同一個想法:胡相公這是又站到梁王一派了嗎?
“兩府議事終究隻有宰相知道。”
天子麵前,言及此事,郭守能如此說。
今日入王府頗為順暢,甚至都沒等候,直接就被帶往書廳。
甫一進門,石熙載立刻趨步至書廳中央,恭敬下拜:“太子中允、知製誥石熙載拜見大王!”
“石中允不必多禮。”
陳佑吩咐仆役奉上茶水,石熙載坐下後沒有喝茶,而是開口解釋他過來拜訪的原因:“下官此番來開封,乃是受了兩府符令,巡察漕運諸事。大王坐鎮東京,總製天下糧運,下官特來求教。”
“某可沒有總製天下糧運。”
陳佑笑著迴了一句。
石熙載聽到這話,心髒都好似停了一拍。
見陳佑沒有繼續說,石熙載才悄悄鬆了口氣,臉上堆滿謙卑的笑容:“是下官失言,請大王恕罪。”
“無妨。”陳佑神情自然,“漕運事你當尋沿河諸州郡主貳官。到我這裏,恐怕也隻能談一談詩書。”
這兩句話,石熙載一個字都不會信!
稍一停頓,石熙載說出了他準備許久的話:“說來下官在官家跟前侍奉,盡來有一事頗為不解,此番有機會拜見大王,鬥膽請大王賜教。“
“何事?”
“保民、限田、定酬三令頒行天下已有經年,天下人皆知此乃大王仁政。然下官在中書聽聞去年多有州縣借三令仁政之名行殘民盤剝之事。”
話說一半,石熙載停下話頭,抬眼看了看陳佑,好似有些憂慮陳佑的態度。見陳佑沒有旁的反應,才繼續往下說:“下官不知朝廷為何不予以規範,莫不是別有深意?”
陳佑神情微動,仔細打量石熙載,想要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
走出梁王府,石熙載感覺他整個人都是木的,全靠一股氣撐著。
一直到坐上馬車,這股氣才泄掉,整個人都癱軟下來。
倒不是說梁王威勢有多麽重,純粹是他這次謀劃十分重要,被梁王懷疑都行,但一定不能叫梁王對他反感。
好在目的已經達成。
雖然梁王沒有表露出真實態度,但能同他討論如何處置州郡曲解三令,就證明已經把他的話聽進去了。
現在或許不會多想,但等洛陽傳來胡承約首次提出要嚴查相關事宜的消息,梁王自然就會想起今日話語。
到那時,一個十分致命的疑問會浮現在梁王的腦海中:為什麽劉熙古和梁關山之前沒有在都堂提出這等要求?
馬車即將走出王府街,石熙載迴過神來,掀開車簾看著梁王府的外牆。
現在隻希望皇甫楠能多為他自己著想,也希望梁王對朝政依然有影響力。
不求多,能換掉一個宰相就夠了。
……
在二月到來之前,巴寧泰召集都堂議事,討論今年軍政諸事。
因這次隻提建議,不做決定,各種事項都被拋出來討論。
比較重要的有五條。
光祿寺提議開西域商路;
太府寺提議今年首批增發一千萬緡紙鈔;
吏部提議改一年一舉為兩年一舉,同時諸科初授官皆為方鎮州郡;
教育監提議整頓私校發展官學;
司農寺提議廢除限田令。
就在司農卿王康源發言之後,胡承約適時開口:“要說限田令,我以為留著總比廢了好。現下種種,皆是郡縣曲枉之果,隻要規範郡縣,限田之令不失為仁政。”
都堂議事廳內安靜一陣,劉熙古深吸一口氣附和道:“保民、限田、定酬三令,皆遭曲枉。此非一事一時,乃是官吏考課出了問題。”
雖然不清楚胡承約為什麽突然要提這件事,但不妨礙劉熙古借題發揮。
“吏部。”
劉熙古看向皺著眉頭的楊子任。
“禦史台。”
剛剛履新不到半年的董承林。
“肅政司。”
以及久在肅政司的劉溫叟。
一個個點過去,劉熙古語氣嚴厲:“此三司者,難辭其咎!”
胡承約聽了,眼角狂跳,連忙出聲道:“此倒非是有司之過。三令初行,上下皆不知何為準繩。嚴訓考課不能治其根本,立格定式方可令天下明晰。”
梁關山同劉熙古目光交流之後,接過話頭:“那就定下來罷!”
梁關山一一看向宰相們:“恰好格式也該重新審定了,就把這三道詔令也加進去。”
此言一出,眾人反應各不相同。
胡承約是皺著眉懷疑他是不是選錯了時機,而趙普則是仔細打量劉熙古同梁關山後將目光投向坐在人群中的白茅。
白茅注意到這一點後,毫不避諱地迴應趙普的目光。
趙普收迴目光,稍一思忖,便明白白茅已經做出選擇。
他有些意外,不過好在將選擇擺出來之前,他就準備好了應對措施。
想到此處,他看向刑部尚書冉益謙,緩緩開口:“律令格式,還得看刑部。刑部不是剛提出要效仿醫典藥典編纂一部法典麽,此事交給刑部便可。”
醫典藥典編了有二十多年才完成,雖然時間主要耗費在驗證上,但也足以證明在這個時代編纂統合類書籍的困難之處。
冉益謙想編完他的法典,至少要三五年,這幾年有足夠的時間來找機會把保民三令廢除。
這個建議下隱藏的目的,冉益謙或許清楚,或許不清楚,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擴展刑部的職責範圍,增加法典包含的內容。
因此,當刑部被點名之後,他立刻開口:“太祖建基以來,律令格式多有變動,亦有前朝舊規沿用至今,其間矛盾之處不勝枚舉。正可趁此機會修改整頓,或廢或增,以定規矩。”【1】
“此議可行。”
巴寧泰終於開口。
不過他沒忘了這次都堂議事的性質,轉頭看向提出建議的梁關山:“過兩日我等召集有司仔細商討。”
首相都這麽說了,這個話題就此跳過。
這次都堂議事結束後,胡承約提出要規範保民三令執行情況的消息很快傳開。
這是第一次有宰相在都堂議事中提及此事。
所有不知內情的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冒出同一個想法:胡相公這是又站到梁王一派了嗎?
“兩府議事終究隻有宰相知道。”
天子麵前,言及此事,郭守能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