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麵露無奈之色:“巴相公提了一句,穆也是無法可想。”
“楊澗西就這麽同意了?”
“此等小事,楊學士不會在意。”
“嗬。”
陳佑笑了笑,轉過話頭談論開封學政事宜。
“國子監即將放開博士講學,孟雍在開封準備如何處置?”
“還請陳公示下。”
國子監開放博士講學,從去年就開始討論,到今年四月終於有了定論:不再限製國子監博士公開講學。
這是放開了興國年間對讀書人言論的限製,允許學術權威們麵向普通百姓公開表達自己對朝政的看法。
那些被授予博士一職然後禁止公開宣傳本人政治傾向的博士們額手稱慶,稱之為“撥亂反正”。
陳佑當然反對這種操作,不過現在是巴寧泰當政,就算生亂,也是巴寧泰的鍋。
不過教育非一時之功,能讓那些人對下一代的影響小一點還得盡量去做。
“開封府的書院學塾需要整頓,授課教師有無資質,如何考核,你都要考慮清楚。
“另就是,若有博學鴻儒講學,不可隨意設壇開講,需至固定場所,且提前申報府衙安排場次時間。”
頓了頓,陳佑補充一句:“若有可能,最好是請意見相左的二人同日同場先後講學,以資學生開拓。”
李穆連聲應下,接著說起本地漕運事宜。
因為有陳佑在,開封府一切求穩。
正常來說,開封府主貳官的政績隻有兩個來源:看好梁王府,管好漕運。
如果能落了梁王府的麵子,甚至動了梁王府官員,在首相甚至天子眼裏都是加分項。不過且不提這麽做的危險性,單說李穆陳係官員的背景,他就不可能走這條路。
而漕運,錢糧所係,若是能想出一個降低損耗的法子,除了能夠青史留名,也能得一個“精擅財計”的評價。
聽完李穆的計劃,陳佑思忖一番,開口道:“你在這邊空想,不如去看一看問一問。”
也就是否決了李穆的想法。
李穆略顯尷尬,幾句之後便告罪離去。
他走之後,陳佑倒是開始考慮漕運事宜。
之前爭論他退位後該居住何處,汴梁的優勢就在於它是最重要的糧食中轉點。
去年救災糧之戰的主力糧商,就是開封糧商。
梁關山贏下戰鬥就清理了一波,年初借著陳佑遇刺案打掉一些高官,幾家失去後台的糧商要麽割肉另投,要麽直接被瓜分殆盡。
陳佑抵達開封後又開始清理整頓,到如今開封府的糧商基本都和宰相參政有關。
經銷商的整頓到這一步就結束了,剩下的再想動就不是商業手段而是政治鬥爭。
除掉銷售渠道,就剩下運輸渠道和原產地兩個了。
要動原產地,就涉及到當地小糧商,尤其是和當地專員節度使有關係的糧商不太好動。
那麽,先從運輸渠道開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得想法子讓巴寧泰先對漕運下手。
陳佑在首相位置上幹了不少挑頭的事,現在也輪到巴寧泰了。
巴寧泰的確很快就挑頭了,卻不是針對漕運,而是針對陳佑。
七月,有官員彈劾禦史台多名禦史收受賄賂隨意調整私報審查標準。
緊接著,有禦史奏稱早先時候禦史台內部就曾調查過禦史隨意調整審查標準一事,最終被禦史大夫汪弘洋包庇下來。
最後又扯到李文淵。
當然,這次風波是有人授意的,沒誰敢提當初是梁王把天子中旨懟了迴去,全都栽到汪弘洋身上,說是汪弘洋為李文淵遮掩罪狀。
最終,汪弘洋出為某州刺史,李文淵被趕到蜀地知州事。
接掌禦史台的是曾經就當過禦史大夫的董承林。
在大家的印象中,董承林雖然很煩人,但當初他是被梁王扔出京的,這時候把梁王門下踢走重新換上他,其中意味值得細品。
新的禦史大夫還沒進京,參政白崇文請求致仕,前宰相趙普入京以吏部侍郎一職參知政事——權吏部尚書楊子任還隻是一個普通的尚書。
九月,趙普再度拜相。
宋延渥接了吏部侍郎一職,緊接著稅務監龐中和出京。
李善文接掌稅務監,受命配合太府完成第二批紙鈔迴收。
這一次巴寧泰沒再添亂,反而幫著太府渡過難關。
隻是他隨後就要求太府發行一千萬緡紙鈔,方文韜在同劉熙古、梁關山等人商議之後拒絕這項要求。
年底,方文韜因為紙鈔事升任翰林學士承旨,以本官參知政事。
李善文升任太府卿,主持紙鈔事。
盛德元年最後一次都堂議事上,方文韜十分直白地警告太府寺,發行的每一錢紙鈔都必須和庫房裏麵的一枚足重銅錢對應。
有沒有人聽,不知道,但這鍋算是甩出去了。
依然是在這次議事,軍備司正石守信提出運送到各部兵馬的糧草在路上損耗嚴重,希望朝廷能想法子解決此事。
胡承約隨口提到現在不僅僅是軍糧運送損耗,隻要是糧食運輸,就沒有不損耗的。
既然起了個頭,沒有不抓住的道理,劉熙古立刻提出“派人去研究漕運,看是否能改良方法減少損耗”的建議。
巴寧泰不覺得有什麽改進空間,但這不妨礙他借機把某些人趕出京城。
於是石熙載受命出京督巡漕運,連上元節都沒給他過,年前下旨,年後就催促其出發。
“巴相公倒是越來越有梁王昔日風範。”
站在渡口,石熙載說出這麽一句話。
前來為他送行的李柯搖頭道:“這就是宰相。”
石熙載看著忙碌的人群,沉默良久後突然以極低的聲音開口:“這兩個月官家對朝政不太上心,越來越喜歡直接從宰相的意見中挑選一條施行,我若離去,擔心官家會被宰相蒙蔽。”
給三條選擇,一條肯定不能選的,一條能達到想要的結果,最後一條同第二條差不多。
這種小花招誰不知道呢?
但偏偏用這樣的花招對付趙德昭這種享受“選擇的權力”的人,屢試不爽。
畢竟能用“拒絕”來對抗大臣的天子很少,通常他們都是要求的一方,是被拒絕的一方。
石熙載是看透了,不同於陳佑的強硬,巴寧泰喜歡用軟刀子和語言陷阱。
看起來就好像陳佑是久曆軍陣的老將軍,而巴寧泰才是浸淫官場多年的文官。
不過聽了石熙載的話,李柯卻沒有多大波動,畢竟石熙載也經常使用巴寧泰的招數對付天子。
因而他隻是輕聲問道:“趙相公怎麽說?”
“趙相公……”
提到趙普,石熙載臉色有些怪異。
“我去辭行時談及此事,趙相公隻給了四個字。”
“哪四個字?”
“……為政以德。”
“楊澗西就這麽同意了?”
“此等小事,楊學士不會在意。”
“嗬。”
陳佑笑了笑,轉過話頭談論開封學政事宜。
“國子監即將放開博士講學,孟雍在開封準備如何處置?”
“還請陳公示下。”
國子監開放博士講學,從去年就開始討論,到今年四月終於有了定論:不再限製國子監博士公開講學。
這是放開了興國年間對讀書人言論的限製,允許學術權威們麵向普通百姓公開表達自己對朝政的看法。
那些被授予博士一職然後禁止公開宣傳本人政治傾向的博士們額手稱慶,稱之為“撥亂反正”。
陳佑當然反對這種操作,不過現在是巴寧泰當政,就算生亂,也是巴寧泰的鍋。
不過教育非一時之功,能讓那些人對下一代的影響小一點還得盡量去做。
“開封府的書院學塾需要整頓,授課教師有無資質,如何考核,你都要考慮清楚。
“另就是,若有博學鴻儒講學,不可隨意設壇開講,需至固定場所,且提前申報府衙安排場次時間。”
頓了頓,陳佑補充一句:“若有可能,最好是請意見相左的二人同日同場先後講學,以資學生開拓。”
李穆連聲應下,接著說起本地漕運事宜。
因為有陳佑在,開封府一切求穩。
正常來說,開封府主貳官的政績隻有兩個來源:看好梁王府,管好漕運。
如果能落了梁王府的麵子,甚至動了梁王府官員,在首相甚至天子眼裏都是加分項。不過且不提這麽做的危險性,單說李穆陳係官員的背景,他就不可能走這條路。
而漕運,錢糧所係,若是能想出一個降低損耗的法子,除了能夠青史留名,也能得一個“精擅財計”的評價。
聽完李穆的計劃,陳佑思忖一番,開口道:“你在這邊空想,不如去看一看問一問。”
也就是否決了李穆的想法。
李穆略顯尷尬,幾句之後便告罪離去。
他走之後,陳佑倒是開始考慮漕運事宜。
之前爭論他退位後該居住何處,汴梁的優勢就在於它是最重要的糧食中轉點。
去年救災糧之戰的主力糧商,就是開封糧商。
梁關山贏下戰鬥就清理了一波,年初借著陳佑遇刺案打掉一些高官,幾家失去後台的糧商要麽割肉另投,要麽直接被瓜分殆盡。
陳佑抵達開封後又開始清理整頓,到如今開封府的糧商基本都和宰相參政有關。
經銷商的整頓到這一步就結束了,剩下的再想動就不是商業手段而是政治鬥爭。
除掉銷售渠道,就剩下運輸渠道和原產地兩個了。
要動原產地,就涉及到當地小糧商,尤其是和當地專員節度使有關係的糧商不太好動。
那麽,先從運輸渠道開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得想法子讓巴寧泰先對漕運下手。
陳佑在首相位置上幹了不少挑頭的事,現在也輪到巴寧泰了。
巴寧泰的確很快就挑頭了,卻不是針對漕運,而是針對陳佑。
七月,有官員彈劾禦史台多名禦史收受賄賂隨意調整私報審查標準。
緊接著,有禦史奏稱早先時候禦史台內部就曾調查過禦史隨意調整審查標準一事,最終被禦史大夫汪弘洋包庇下來。
最後又扯到李文淵。
當然,這次風波是有人授意的,沒誰敢提當初是梁王把天子中旨懟了迴去,全都栽到汪弘洋身上,說是汪弘洋為李文淵遮掩罪狀。
最終,汪弘洋出為某州刺史,李文淵被趕到蜀地知州事。
接掌禦史台的是曾經就當過禦史大夫的董承林。
在大家的印象中,董承林雖然很煩人,但當初他是被梁王扔出京的,這時候把梁王門下踢走重新換上他,其中意味值得細品。
新的禦史大夫還沒進京,參政白崇文請求致仕,前宰相趙普入京以吏部侍郎一職參知政事——權吏部尚書楊子任還隻是一個普通的尚書。
九月,趙普再度拜相。
宋延渥接了吏部侍郎一職,緊接著稅務監龐中和出京。
李善文接掌稅務監,受命配合太府完成第二批紙鈔迴收。
這一次巴寧泰沒再添亂,反而幫著太府渡過難關。
隻是他隨後就要求太府發行一千萬緡紙鈔,方文韜在同劉熙古、梁關山等人商議之後拒絕這項要求。
年底,方文韜因為紙鈔事升任翰林學士承旨,以本官參知政事。
李善文升任太府卿,主持紙鈔事。
盛德元年最後一次都堂議事上,方文韜十分直白地警告太府寺,發行的每一錢紙鈔都必須和庫房裏麵的一枚足重銅錢對應。
有沒有人聽,不知道,但這鍋算是甩出去了。
依然是在這次議事,軍備司正石守信提出運送到各部兵馬的糧草在路上損耗嚴重,希望朝廷能想法子解決此事。
胡承約隨口提到現在不僅僅是軍糧運送損耗,隻要是糧食運輸,就沒有不損耗的。
既然起了個頭,沒有不抓住的道理,劉熙古立刻提出“派人去研究漕運,看是否能改良方法減少損耗”的建議。
巴寧泰不覺得有什麽改進空間,但這不妨礙他借機把某些人趕出京城。
於是石熙載受命出京督巡漕運,連上元節都沒給他過,年前下旨,年後就催促其出發。
“巴相公倒是越來越有梁王昔日風範。”
站在渡口,石熙載說出這麽一句話。
前來為他送行的李柯搖頭道:“這就是宰相。”
石熙載看著忙碌的人群,沉默良久後突然以極低的聲音開口:“這兩個月官家對朝政不太上心,越來越喜歡直接從宰相的意見中挑選一條施行,我若離去,擔心官家會被宰相蒙蔽。”
給三條選擇,一條肯定不能選的,一條能達到想要的結果,最後一條同第二條差不多。
這種小花招誰不知道呢?
但偏偏用這樣的花招對付趙德昭這種享受“選擇的權力”的人,屢試不爽。
畢竟能用“拒絕”來對抗大臣的天子很少,通常他們都是要求的一方,是被拒絕的一方。
石熙載是看透了,不同於陳佑的強硬,巴寧泰喜歡用軟刀子和語言陷阱。
看起來就好像陳佑是久曆軍陣的老將軍,而巴寧泰才是浸淫官場多年的文官。
不過聽了石熙載的話,李柯卻沒有多大波動,畢竟石熙載也經常使用巴寧泰的招數對付天子。
因而他隻是輕聲問道:“趙相公怎麽說?”
“趙相公……”
提到趙普,石熙載臉色有些怪異。
“我去辭行時談及此事,趙相公隻給了四個字。”
“哪四個字?”
“……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