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公,這邊請。”


    陳佑嗯了一聲,跟在令史身後朝一處房間行去。


    不過三十多步路,一間房門大開的屋子出現在眼前,門口立著兩名赤手空拳的護衛。


    從門口能看到裏麵已經坐了一些人。


    陳佑腳步不停地走進門,直接走到僅剩的一個空位上坐下。


    吱呀一聲,房間門被關上,屋內燈火通明,映照出坐在屋子裏的這些人。


    政事堂三學士,樞密院三樞密,總共六人。


    這是他們第三次聚到一塊,病愈的馬青也過來了。


    這次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上首有兩個位置,左邊坐著王樸,右邊坐著馬青。


    “將明到了,那咱們就開始。”


    開口的是王樸。


    他沒多說套話,開門見山地問陳佑:“第一件事就是外戚盧家,將明你那邊能不能確定太後和盧家是什麽想法?”


    陳佑還沒觀察完屋內各人神態,就不得不收斂思緒認真迴答:“盧家的要求有三個。第一,盧孟達要在洛陽執掌一部分兵馬;第二,盧仲彥積功升任節度使;第三,寶應侯實職節度使不變。”


    說完,他補充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三個要求都可以接受,寶應侯調到江南一帶,讓盧仲彥去接替。一個是江南無戰事,煙柳繁華之地最是消磨人心。另一個則是太原之地北為契丹,西為定難,職責甚重,盧仲彥乃是外戚,相比於其他將領更為可信,且父子相繼,也可叫太原之地平穩過渡。”


    其餘幾人思考一陣,皆是頷首認同。


    王樸見狀,看向馬青:“那這事就這麽定下?”


    “可以。”馬青點頭,“挑幾個地方讓官家選,畢竟是太後生父,官家理應從孝道。”


    君臣之道、長幼之道,綱常倫理一旦涉及到皇家,正著講反著講都有理。


    “那就伯菁來挑吧,月初的兩府議事中你提一下。”


    “好。”竇少華幹脆應下。


    此事結束,進入正題。


    王樸語氣平緩地開口:“這次召集諸位過來,是有兩件事情,需要在月初的兩府議事中定下。另有三件事關係到將領調動,也要盡快做決定。”


    “文伯你慢慢說,咱們一件一件過。”馬青的聲音重新變得中氣十足。


    需要在兩府議事中確定的,一般都對軍政百姓影響較小。


    影響較小的判斷標準就是:不管做出什麽選擇,鬧出的亂子都能被兩府輕鬆快速的解決。


    陰暗點想,如果趙德昭的每一次決策都會有負麵影響,哪怕鬧出的亂子比較小,但連續幾次報到他案上,沒多久他就得厭煩做決策。


    陳佑想著這些有的沒的,隻聽王樸道:“那就先說那兩件事,如果來年要舉行科舉,現在就得定下大概錄取人數,各府軍州秋解名額必須盡快確定通告天下。另就是官製事項,之前已經把具體內容送到諸位手中,現在就拿出來議一議,要是沒問題,就拿到兩府議事上去定下來。”


    “先說科舉吧。”開口的是宋敏貞,“去年剛選了三百多人,今年要是再選三百多人,到哪去安置?要麽停一年,要麽今年少選點,依我看,三十多人正好。”


    “不妥不妥。”


    反對的是王彥川,他食指點著扶手:“每次名額有多有少很正常,可這差了十倍,著實有些不妥。要是開科舉,人數定在三百左右,要是嫌人多,就別開,停個一兩年也無妨。”


    陳佑適時插話:“我倒認為沒必要停,五年以內都沒必要減少人數。”


    他這話一出,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


    他稍稍停了一下,語氣堅定地開口解釋:“理由有三。首先是如今大理寺、稅務監等常年派人各地巡察,常常數州才能委派一人,人手極其匱乏,急需調撥人手填充,科舉中試者或可調入其中、或可填補調人的空缺。”


    一年三百個人而已,剛剛入仕單算俸祿並不多,隻要有活幹,朝廷養得起。


    “其次,不論主貳官還是幕僚官,都盡量不要在一地長久任職,各地幕職調動,正可把這一批批考生放過去。幾年之後成了慣例,也就不虞有人心生叛逆。”


    王樸、馬青互相看了一眼,然後王樸輕笑道:“將明這個提議不錯,我看也不用等明年了,先叫吏部挑一批人送到各個節度使幕中去,太原和江南那邊可以多幾個。”


    眾皆頷首,陳佑接著道:“最後一點,每年考核得加強,以前沒條件便罷了,可這幾年考核多為敷衍,流於形式,著實不妥。隻要考核嚴格按照製度來,最初幾年定會大批清退底層官吏,叫每年考生來補的話,一年三百人恐有不足。”


    說完之後,他掃視屋內諸人,仔細觀察眾人神情,想要做到心中有數。


    安靜一陣,竇少華最先開口:“我認同將明的說法。然則誰也不知考核為下者究竟有多少,科舉人數可先按去年來定,若是罷黜者過多,臨時降低評卷要求便是。”


    “不行!”王彥川出言反駁,“寧缺毋濫!人手不足也不可降低科舉標準!”


    幾個人來迴辯了幾句,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王樸一錘定音:“這樣,迴去再考慮考慮,兩府議事的時候再拿出來議。”


    此事暫且作罷,再就是官製事宜。


    還是那句話,隻要不涉及實利,名稱上的變化大家都不太在意,每個人提了兩三點小要求,就通過了。等拿到兩府議事中,直接就能發敕命。


    倒是最後三個將領的調動爭得比較厲害,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到開封府接替巴寧泰的人選。


    開封府的重要性不必多說,鎮守的人能力和忠心缺一不可。


    最終,開封府軍政分離,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皇甫楠被選中任開封馬步兵都監,權錦官府尹張為善權開封府尹。


    同時,為了讓張為善可以製衡皇甫楠,陸葛被調去開封判治安曹事。


    至於皇甫楠空下來的位置,最終決定讓盧孟達接任,治安寺另外選人。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欺世盜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史並收藏欺世盜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