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侯及其僚屬總計邀約二十七人,總共十三人拒絕,分別是權樞密使巴寧泰、參知政事溫仁福、戶部尚書康自觀、英華殿學士陳佑……”
李樓弓著身子向趙元昌稟報近日舒侯的所作所為。
“屯田郎中柳緯多次頂撞舒侯,虞部郎中段智未曾示好舒侯,被工部侍郎瞿以震等人排斥。”
一條一條,幾乎勾勒出舒侯入主工部後的所有動作,隻有一些實在太過隱秘的事情無法探查清楚。
趙元昌斜靠在榻上,雙眼微闔,手中合起來的折扇“嗒,嗒”地敲著矮幾。
終於,李樓說完了最後一條,將手中條陳合上,上前一步輕輕放在矮幾上,然後退迴原地束手而立,等待吩咐。
嗒。
嗒。
嗒。
殿內淡香繚繞,除了唿吸聲外就隻有扇子敲擊木板的聲音。
官家許久不開口,李樓的腰背不由自主地開始彎曲。
前段時間官家已經表達出對武德司的不滿,武德副使康昇被打發到南邊去負責偽漢諜報,他這個武德使心中惱怒康昇惹事的同時,暗地裏也是惴惴不安,唯恐被牽連。
嗒。
嗒。
嗒。
嗒!
一聲不和諧的重擊後,趙元昌停下手中的折扇,睜開雙眼看向李樓:“放消息吧。”
隨著趙元昌開口,李樓不由鬆了口氣,腰彎得更深了:“喏。”
他剛剛直起身準備告罪離開,突然一道重物破空的聲音響起,緊接著啪嗒一聲,方才還握在官家手裏的折扇砸在前方,滑到他麵前。
官家這一突然的舉動把他嚇了一跳,折扇啪嗒落地,他的心卻猛然提起,悄悄覷著眼想要看看官家臉上的神色。
不等他看清楚,就聽見官家道:“把這扇子拿去給元可望。”
“是!”李樓連忙應下,屈膝半蹲撿起折扇,又彎著腰等了一陣,見官家再無吩咐,這才告罪離開。
元可望是少府少監、史館學士,不過他基本上都留在皇宮內的史館,很少去少府。
李樓親自帶著那柄折扇來到史館尋元可望,將折扇叫到元可望手裏,他都不用元可望問,直接就道:“官家隻是叫某把這扇子拿來給學士,再無其他吩咐,學士且自思量,某先告退。”
他把話說完了,元可望隻得苦笑著拱手送他離開。
元可望送走李樓,拿著折扇迴到自己的隔間,坐在桌子後麵擺弄折扇,想要弄明白官家的意思。
扇骨是香樟木,沒有鏤空,比較厚重。扇麵是白綾刺繡,一位手捧酒壇的狂士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扇尾墜著素麵金絲香囊。
他手裏這扇子適合青年文士使用,尤其哪種出身不低、才高氣傲的人用起來更是恰當。
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他終於有了一個猜測:扇尾最外邊的扇骨上有一個方方正正的陰刻九疊篆字“陳”。這個標記是陳家工坊的專用標記,所以這扇子很可能是出自陳家工坊。
而陳家工坊乃是陳佑開辦的,所以是讓他去尋陳佑?
元可望若有所思。
司徒詡走進書廳,周敬思頭也不抬地道:“賓客且坐一陣,某把這幾分奏章批完。”
“相公先忙。”司徒詡年齡比周敬思大,不過這會可不敢倚老賣老,連忙說了一聲,然後坐到一旁安靜地等待。
過了好一會兒,周敬思批完奏章,喚來令史把批好這些奏章送到官家處。
喝了一口依然溫熱的茶水,他看向司徒詡:“賓客突然來找我,是為了何事?”
司徒詡看了看門窗,身體微微前傾,壓低聲音道:“我聽聞官家似乎是聖體有礙。”
周敬思皺眉看著司徒詡,語氣中帶著些不滿:“你是從何處聽到的?”
見他如此,司徒詡趕忙解釋:“是底下人閑談被我聽到的,說是太醫署的禦醫發的牢騷。後來我叫人去查了查,好像是那禦醫在外麵挑選藥材的時候說的,最近太醫署管得嚴,等閑難以出入,出來看一次藥材不容易;又說最近那些調理滋補的藥材消耗比較大,開方子都不好開了。”
他這番解釋並沒有讓周敬思信服,直到周敬思召來親信仔細詢問之後,才長舒一口靠到椅背上。
司徒詡見狀問道:“相公以為這事可信否?”
“我們不需要管那麽多。”周敬思神情淡然。
他是不著急,如果官家身體有恙,不太可能會瞞著他們這些宰執。
司徒詡卻不這樣認為:“如今天下未定,全靠官家威望統製八荒,而……”
他頓了頓,伸手指向東邊“……年幼。若是一日不測,無奈衝齡,恐致板蕩。”
他這話一出,周敬思不由坐直身體,看向他的目光變得嚴厲起來:“賓客這話,是甚意思?”
司徒詡移開目光:“下官不知何處去,願附相公驥尾。”
偌大的真理堂坐得滿滿當當,陳佑的聲音在真理堂中迴響:“……務在求真。諸君想來知道我在編英華錄,這英華錄就是要真。經過這幾年書院同仁的努力,咱們知道古籍中不少記載是錯的。在編纂校對古籍的時候,這些錯的地方不能改,我們會在底下注釋什麽的正確的,但就是不能改。為什麽呢?因為通過這些錯誤的記錄,我們可以理解古人當初的看法……”
“……治史當以實物為準,例如書院,若是千百年後有人在此處發現了書院匾額,就能知道曾經在此地有過咱們的書院。若無實物,則需比對史書筆記……兩者皆無,便為疑史……”
“史料不全是常有的事情,但史料殘缺的時候,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隻是要注意,你這個假設隻能當做自己努求證的目標,而不能說出去誤導旁人……”
隨著一陣鍾聲響起,陳佑結束這次談論治史的課程。
不過他一時半會走不了,一些有疑惑的學生在走道邊上圍住了他,接二連三的提出疑問。
好在陳佑講課從來都隻是講思想和行動指南,很少涉及具體事物,這些學生的問題他都能很輕鬆的解答。
下一節課即將開始時,學生們才散去。
陳佑則快步朝《三國孔明傳》的撰寫組所在處走去,說是那邊寫作遇到了問題,他得去解決。正好遇到這事,他索性把原來的課程改為剛剛講的“治史”,他自己感覺還算滿意。
李樓弓著身子向趙元昌稟報近日舒侯的所作所為。
“屯田郎中柳緯多次頂撞舒侯,虞部郎中段智未曾示好舒侯,被工部侍郎瞿以震等人排斥。”
一條一條,幾乎勾勒出舒侯入主工部後的所有動作,隻有一些實在太過隱秘的事情無法探查清楚。
趙元昌斜靠在榻上,雙眼微闔,手中合起來的折扇“嗒,嗒”地敲著矮幾。
終於,李樓說完了最後一條,將手中條陳合上,上前一步輕輕放在矮幾上,然後退迴原地束手而立,等待吩咐。
嗒。
嗒。
嗒。
殿內淡香繚繞,除了唿吸聲外就隻有扇子敲擊木板的聲音。
官家許久不開口,李樓的腰背不由自主地開始彎曲。
前段時間官家已經表達出對武德司的不滿,武德副使康昇被打發到南邊去負責偽漢諜報,他這個武德使心中惱怒康昇惹事的同時,暗地裏也是惴惴不安,唯恐被牽連。
嗒。
嗒。
嗒。
嗒!
一聲不和諧的重擊後,趙元昌停下手中的折扇,睜開雙眼看向李樓:“放消息吧。”
隨著趙元昌開口,李樓不由鬆了口氣,腰彎得更深了:“喏。”
他剛剛直起身準備告罪離開,突然一道重物破空的聲音響起,緊接著啪嗒一聲,方才還握在官家手裏的折扇砸在前方,滑到他麵前。
官家這一突然的舉動把他嚇了一跳,折扇啪嗒落地,他的心卻猛然提起,悄悄覷著眼想要看看官家臉上的神色。
不等他看清楚,就聽見官家道:“把這扇子拿去給元可望。”
“是!”李樓連忙應下,屈膝半蹲撿起折扇,又彎著腰等了一陣,見官家再無吩咐,這才告罪離開。
元可望是少府少監、史館學士,不過他基本上都留在皇宮內的史館,很少去少府。
李樓親自帶著那柄折扇來到史館尋元可望,將折扇叫到元可望手裏,他都不用元可望問,直接就道:“官家隻是叫某把這扇子拿來給學士,再無其他吩咐,學士且自思量,某先告退。”
他把話說完了,元可望隻得苦笑著拱手送他離開。
元可望送走李樓,拿著折扇迴到自己的隔間,坐在桌子後麵擺弄折扇,想要弄明白官家的意思。
扇骨是香樟木,沒有鏤空,比較厚重。扇麵是白綾刺繡,一位手捧酒壇的狂士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扇尾墜著素麵金絲香囊。
他手裏這扇子適合青年文士使用,尤其哪種出身不低、才高氣傲的人用起來更是恰當。
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他終於有了一個猜測:扇尾最外邊的扇骨上有一個方方正正的陰刻九疊篆字“陳”。這個標記是陳家工坊的專用標記,所以這扇子很可能是出自陳家工坊。
而陳家工坊乃是陳佑開辦的,所以是讓他去尋陳佑?
元可望若有所思。
司徒詡走進書廳,周敬思頭也不抬地道:“賓客且坐一陣,某把這幾分奏章批完。”
“相公先忙。”司徒詡年齡比周敬思大,不過這會可不敢倚老賣老,連忙說了一聲,然後坐到一旁安靜地等待。
過了好一會兒,周敬思批完奏章,喚來令史把批好這些奏章送到官家處。
喝了一口依然溫熱的茶水,他看向司徒詡:“賓客突然來找我,是為了何事?”
司徒詡看了看門窗,身體微微前傾,壓低聲音道:“我聽聞官家似乎是聖體有礙。”
周敬思皺眉看著司徒詡,語氣中帶著些不滿:“你是從何處聽到的?”
見他如此,司徒詡趕忙解釋:“是底下人閑談被我聽到的,說是太醫署的禦醫發的牢騷。後來我叫人去查了查,好像是那禦醫在外麵挑選藥材的時候說的,最近太醫署管得嚴,等閑難以出入,出來看一次藥材不容易;又說最近那些調理滋補的藥材消耗比較大,開方子都不好開了。”
他這番解釋並沒有讓周敬思信服,直到周敬思召來親信仔細詢問之後,才長舒一口靠到椅背上。
司徒詡見狀問道:“相公以為這事可信否?”
“我們不需要管那麽多。”周敬思神情淡然。
他是不著急,如果官家身體有恙,不太可能會瞞著他們這些宰執。
司徒詡卻不這樣認為:“如今天下未定,全靠官家威望統製八荒,而……”
他頓了頓,伸手指向東邊“……年幼。若是一日不測,無奈衝齡,恐致板蕩。”
他這話一出,周敬思不由坐直身體,看向他的目光變得嚴厲起來:“賓客這話,是甚意思?”
司徒詡移開目光:“下官不知何處去,願附相公驥尾。”
偌大的真理堂坐得滿滿當當,陳佑的聲音在真理堂中迴響:“……務在求真。諸君想來知道我在編英華錄,這英華錄就是要真。經過這幾年書院同仁的努力,咱們知道古籍中不少記載是錯的。在編纂校對古籍的時候,這些錯的地方不能改,我們會在底下注釋什麽的正確的,但就是不能改。為什麽呢?因為通過這些錯誤的記錄,我們可以理解古人當初的看法……”
“……治史當以實物為準,例如書院,若是千百年後有人在此處發現了書院匾額,就能知道曾經在此地有過咱們的書院。若無實物,則需比對史書筆記……兩者皆無,便為疑史……”
“史料不全是常有的事情,但史料殘缺的時候,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隻是要注意,你這個假設隻能當做自己努求證的目標,而不能說出去誤導旁人……”
隨著一陣鍾聲響起,陳佑結束這次談論治史的課程。
不過他一時半會走不了,一些有疑惑的學生在走道邊上圍住了他,接二連三的提出疑問。
好在陳佑講課從來都隻是講思想和行動指南,很少涉及具體事物,這些學生的問題他都能很輕鬆的解答。
下一節課即將開始時,學生們才散去。
陳佑則快步朝《三國孔明傳》的撰寫組所在處走去,說是那邊寫作遇到了問題,他得去解決。正好遇到這事,他索性把原來的課程改為剛剛講的“治史”,他自己感覺還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