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佑隨著秦王趕到豐都之時,涪陵之戰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此時新任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尚未趕到涪陵,涪陵城守將乃是楊中廣愛將高奚勝。
打涪陵還是比較艱難的,李繼勳乃是兵分兩路,一路自山路攻涪陵江上遊的武龍縣,以期從武龍周邊淺水處渡江;另一路則是利用輔兵奪橋,靠命填。
隻能說,冷兵器時代隻要不怕犧牲,人海戰術是一劑萬能藥。在死了近千輔兵後,周軍終於拿下了兩座橋。
奪橋之後,李繼勳立刻命令奉聖軍的精銳渡江。不過他們卻不是要攻城,而是控製早先確定好的淺灘,以方便周軍架設浮橋。
當然,這浮橋是架在涪陵江上。江水太寬,水流又比較湍急,不方便。
高奚勝也是反應迅速,在周軍過江之後,立刻收攏兵力固守涪陵城等待渝州援軍。
涪陵城內一開始隻有三千人,由於城池不大,且得益於其周邊地勢,隻有西、南兩麵城牆需要守禦。
三千人再加上動員的城內百姓,守衛一個涪陵城雖不說綽綽有餘,但也足夠。
周軍連續兩天不要命地攻城,城內戰兵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故而這天李繼勳將奉聖軍集結起來,準備一舉攻破涪陵城。
剛剛踏上陸地,留守豐都的奉聖軍節度掌書記韓家俊就趕來匯報軍情。
知道李繼勳的打算之後,秦王下令諸軍前移修整,水軍派出小船趁著這個機會清理水道。
陳佑吩咐龐中和將船上沒處理的文書都整理整理帶下來,自己則跟在秦王身後來到豐都縣衙正堂。
待眾人落座,就有那軍士在堂中擺上長桌展開地圖。
“韓書記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的情況吧。”
聽到趙元昌這麽說,陳佑將目光轉向韓家俊。
隻見他起身拱手道:“謹遵秦王之命。”
說著,他走到地圖旁,接過參謀遞過來的木棒。
仔細看了看,然後指點著地圖道:“首先是涪州,昨天得到消息,蜀國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已至渝州。隻是渝州蜀軍尚無動靜,怕是其準備死守巴縣不出了。”
巴縣是渝州州治所在,位於嘉陵江和江水交匯處,從下遊前往的話,會遇到進攻涪陵城一樣的困境。
陳佑正想著,就聽韓家俊繼續道:“涪州的武龍、溫山、樂溫三縣都已經在我軍控製之下,隻待涪陵城周圍水道清理幹淨,就可駕船直上巴縣。”
聽到這裏,陳佑有些不敢相信。
武龍、樂溫也就算了,畢竟遠離江水,但那溫山也被放棄,這王昭遠難道是真的就指望在巴縣擋住周軍?
“其次就是川北。最新收到的消息,漢中史肇慶已經攻下綿州巴西縣,正要前往白馬關。而那源州蘇恆則獨走龍州、茂州,兩者似乎已顯不和。至於蜀軍,大將楊中廣已經趕往梓州,應該可以在漢、梓一線攔住漢中軍。”
韓家俊三言兩語就將當前蜀中形勢說清楚了。
他坐下之後,趙元昌問道:“諸君可有想法?”
聽到這一句,陳佑立刻起身道:“大帥,我有幾點建議!”
“將明且說。”
“是。”
陳佑應了一聲,走到地圖旁,拿起木棍指著渝州北邊的合州道:“我以為,一旦攻破巴縣縣城,我軍應當立刻沿嘉陵江北上,攻占合州。”
聽他這麽說,眾人皆凝神望向地圖。
隻見地圖上,合州正好位於涪水、嘉陵江、巴水三江交匯之處。而合州同渝州之間乃是數條綿延數百裏的山梁,想到渝州,要麽從合州沿嘉陵江南下,要麽繞到瀘州沿江水而下。
而周軍一旦過了瀘州,無論是沿中江水(今沱江)北上至漢州轉陸路攻蜀都,還是經戎州轉入大江(今岷江)直奔蜀都,都是十分方便快捷。
因此,隻要控製了合州,進攻蜀都的周軍就不需要擔心後路問題了!
這地圖雖然不似現代地圖那般簡單明了,但該有的信息也都很直觀地表現出來。
在場的無論是否領過兵,都能看出合州的重要性,當下紛紛點頭附和。
陳佑說完之後,就看向趙元昌,等著他的迴應。
隻見秦王趙元昌盯著地圖略一沉吟,終於開口道:“將明所言有理,隻是我等當主攻蜀都。故而不能調撥太多兵力攻合州。”
對這個說法,陳佑也能理解。
此番周軍在蜀都城下麵對的敵人,除了蜀軍,很可能還有漢中叛軍。若是因帶去的兵力過少而被漢中軍打敗,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此番入蜀,趙元昌總共才帶來五萬兵馬,加上之前李繼勳屯在忠州的兩萬餘人也才七萬。這其中還要拋去輔兵、民兵,真正的戰兵更少。
攻下涪州、渝州也會有損耗,而且拿下二州之後還要留人駐守,這又得占去一些人。估摸著最多能分出五六千人攻合州。
果然,隻聽趙元昌沉吟道:“這樣,以荊門、廣節二軍攻合州。”
荊門軍有近五千人,廣節軍之前也有三千餘人,現在正在李繼勳的指揮下攻涪陵,一番損耗之後估摸也就剩兩千餘人。兩軍加一起,差不多有七千人。
隻是有一個問題,荊門軍都指揮使潘美現在不過是寧遠將軍,而廣節軍都指揮使張和乃是高一階的定遠將軍。
以張和的秉性,怕是不會服從潘美的管轄。而潘美手底下人多,兩者都是一軍之主,他自然也不可能甘心受張和的指揮。
想到這裏,陳佑心中一動,秦王怕是要另安排人統領二軍了。
剛想到這裏,就聽趙元昌道:“此事較為重要,兩軍又互不統屬,須得有人管轄才是。”
說著,他看向陳佑:“不知將明可願擔起此事?”
乍一聽到,陳佑唿吸猛然一窒,緊接著心髒怦怦直跳。
深吸一口氣,壓抑住激動的心情,鄭重抱拳道:“臣,必不負殿下期望!”
這卻是以王府官的身份做出的保證了。
趙元昌看著他,緩緩點頭道:“此事就這麽決定了。再議下一件事情吧。”
此時新任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尚未趕到涪陵,涪陵城守將乃是楊中廣愛將高奚勝。
打涪陵還是比較艱難的,李繼勳乃是兵分兩路,一路自山路攻涪陵江上遊的武龍縣,以期從武龍周邊淺水處渡江;另一路則是利用輔兵奪橋,靠命填。
隻能說,冷兵器時代隻要不怕犧牲,人海戰術是一劑萬能藥。在死了近千輔兵後,周軍終於拿下了兩座橋。
奪橋之後,李繼勳立刻命令奉聖軍的精銳渡江。不過他們卻不是要攻城,而是控製早先確定好的淺灘,以方便周軍架設浮橋。
當然,這浮橋是架在涪陵江上。江水太寬,水流又比較湍急,不方便。
高奚勝也是反應迅速,在周軍過江之後,立刻收攏兵力固守涪陵城等待渝州援軍。
涪陵城內一開始隻有三千人,由於城池不大,且得益於其周邊地勢,隻有西、南兩麵城牆需要守禦。
三千人再加上動員的城內百姓,守衛一個涪陵城雖不說綽綽有餘,但也足夠。
周軍連續兩天不要命地攻城,城內戰兵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故而這天李繼勳將奉聖軍集結起來,準備一舉攻破涪陵城。
剛剛踏上陸地,留守豐都的奉聖軍節度掌書記韓家俊就趕來匯報軍情。
知道李繼勳的打算之後,秦王下令諸軍前移修整,水軍派出小船趁著這個機會清理水道。
陳佑吩咐龐中和將船上沒處理的文書都整理整理帶下來,自己則跟在秦王身後來到豐都縣衙正堂。
待眾人落座,就有那軍士在堂中擺上長桌展開地圖。
“韓書記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的情況吧。”
聽到趙元昌這麽說,陳佑將目光轉向韓家俊。
隻見他起身拱手道:“謹遵秦王之命。”
說著,他走到地圖旁,接過參謀遞過來的木棒。
仔細看了看,然後指點著地圖道:“首先是涪州,昨天得到消息,蜀國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已至渝州。隻是渝州蜀軍尚無動靜,怕是其準備死守巴縣不出了。”
巴縣是渝州州治所在,位於嘉陵江和江水交匯處,從下遊前往的話,會遇到進攻涪陵城一樣的困境。
陳佑正想著,就聽韓家俊繼續道:“涪州的武龍、溫山、樂溫三縣都已經在我軍控製之下,隻待涪陵城周圍水道清理幹淨,就可駕船直上巴縣。”
聽到這裏,陳佑有些不敢相信。
武龍、樂溫也就算了,畢竟遠離江水,但那溫山也被放棄,這王昭遠難道是真的就指望在巴縣擋住周軍?
“其次就是川北。最新收到的消息,漢中史肇慶已經攻下綿州巴西縣,正要前往白馬關。而那源州蘇恆則獨走龍州、茂州,兩者似乎已顯不和。至於蜀軍,大將楊中廣已經趕往梓州,應該可以在漢、梓一線攔住漢中軍。”
韓家俊三言兩語就將當前蜀中形勢說清楚了。
他坐下之後,趙元昌問道:“諸君可有想法?”
聽到這一句,陳佑立刻起身道:“大帥,我有幾點建議!”
“將明且說。”
“是。”
陳佑應了一聲,走到地圖旁,拿起木棍指著渝州北邊的合州道:“我以為,一旦攻破巴縣縣城,我軍應當立刻沿嘉陵江北上,攻占合州。”
聽他這麽說,眾人皆凝神望向地圖。
隻見地圖上,合州正好位於涪水、嘉陵江、巴水三江交匯之處。而合州同渝州之間乃是數條綿延數百裏的山梁,想到渝州,要麽從合州沿嘉陵江南下,要麽繞到瀘州沿江水而下。
而周軍一旦過了瀘州,無論是沿中江水(今沱江)北上至漢州轉陸路攻蜀都,還是經戎州轉入大江(今岷江)直奔蜀都,都是十分方便快捷。
因此,隻要控製了合州,進攻蜀都的周軍就不需要擔心後路問題了!
這地圖雖然不似現代地圖那般簡單明了,但該有的信息也都很直觀地表現出來。
在場的無論是否領過兵,都能看出合州的重要性,當下紛紛點頭附和。
陳佑說完之後,就看向趙元昌,等著他的迴應。
隻見秦王趙元昌盯著地圖略一沉吟,終於開口道:“將明所言有理,隻是我等當主攻蜀都。故而不能調撥太多兵力攻合州。”
對這個說法,陳佑也能理解。
此番周軍在蜀都城下麵對的敵人,除了蜀軍,很可能還有漢中叛軍。若是因帶去的兵力過少而被漢中軍打敗,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此番入蜀,趙元昌總共才帶來五萬兵馬,加上之前李繼勳屯在忠州的兩萬餘人也才七萬。這其中還要拋去輔兵、民兵,真正的戰兵更少。
攻下涪州、渝州也會有損耗,而且拿下二州之後還要留人駐守,這又得占去一些人。估摸著最多能分出五六千人攻合州。
果然,隻聽趙元昌沉吟道:“這樣,以荊門、廣節二軍攻合州。”
荊門軍有近五千人,廣節軍之前也有三千餘人,現在正在李繼勳的指揮下攻涪陵,一番損耗之後估摸也就剩兩千餘人。兩軍加一起,差不多有七千人。
隻是有一個問題,荊門軍都指揮使潘美現在不過是寧遠將軍,而廣節軍都指揮使張和乃是高一階的定遠將軍。
以張和的秉性,怕是不會服從潘美的管轄。而潘美手底下人多,兩者都是一軍之主,他自然也不可能甘心受張和的指揮。
想到這裏,陳佑心中一動,秦王怕是要另安排人統領二軍了。
剛想到這裏,就聽趙元昌道:“此事較為重要,兩軍又互不統屬,須得有人管轄才是。”
說著,他看向陳佑:“不知將明可願擔起此事?”
乍一聽到,陳佑唿吸猛然一窒,緊接著心髒怦怦直跳。
深吸一口氣,壓抑住激動的心情,鄭重抱拳道:“臣,必不負殿下期望!”
這卻是以王府官的身份做出的保證了。
趙元昌看著他,緩緩點頭道:“此事就這麽決定了。再議下一件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