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鍾(1383 年-1442 年)江西靖安縣人。


    永樂四年(1406 年)況鍾踏上仕途,任禮部儀製司主事,當時他 23 歲。況鍾幼時聰穎好學,對書法很感興趣且寫的一手好字,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


    他原本可能會走科舉獲取功名之路,但在永樂四年,縣令俞益看中了他的才能,挑選他擔任書吏。


    永樂十二年,況鍾書吏期滿九年,按例應允給赴京考職。時任禮部尚書的呂震與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薦況鍾,曆陳他的賢能。恰巧呂震將扈從朱棣北巡,需簡選屬員,與況鍾交談後,對他大為器重。


    永樂十三年春,況鍾以其才識優長,被錄為六品禮部儀製司主事。況鍾書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為正六品的官員,可見他很得成祖朱棣的賞識。在任職期間,他更加勤於職守,在重大典禮的安排籌劃方麵表現出色,得到朝官的賞識。


    此外,明朝實行“三途並用”的選官製度,舉薦也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況鍾能力超群,又遇到了俞益、呂震等伯樂的舉薦,使他有機會從小吏成為官員。


    宣德五年(1430 年),況鍾被明宣宗朱瞻基特選為蘇州知府,在蘇州任職長達十三年。


    蘇州府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曆史悠久,春秋時為吳國都城,曆經多個朝代變遷。人口也因變遷,洪武四年約 194 萬,萬曆六年月 201 萬。蘇州府地處江南水鄉,水資源豐富,水上貿易發達。


    在明清時期,蘇州府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係,成為重要的內河貿易樞紐。同時,通過長江、運河等水係與沿海地區相連,也參與了一定規模的海外貿易,其絲綢、茶葉、瓷器等特色商品在國內外市場都有較高的需求和流通。


    明朝的時候蘇州府是明朝重要的經濟城市。交納賦稅最多,負擔最重,是全國最為突出的賦稅錢糧重地。


    其商品生產和加工極為發達,如絲綢、棉布及加工業等。蘇州是絲織之府,自明代中期起,絲織業成為其最為重要的手工行業,並形成了較為先進的生產關係。蘇州還是棉布加工基地,棉布踹染加工在清代集中到蘇州城西閶門外上下塘,眾多棉布字號在此經營。


    此外,蘇州也是全國最負盛名的書籍刻印中心,所刻書籍數量眾多、質量上乘、裝幀精良。


    明朝文臣王世貞稱蘇州為“天下第一繁雄郡邑”。據史料記載,蘇州府每年上繳的賦稅幾乎占全國的10%。明朝統治時期,全國每年征收的糧食大約2600萬石左右,而蘇州府獨自上繳250多萬石,上繳的數量是杭州府的近10倍。並且,蘇州的人口數量眾多,在明清時期屬於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蘇州的繁榮,主要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帶動,使其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當時有“凡四方難得之貨,靡所不有,下財貨莫不盛於蘇州”的說法。其經濟的繁榮也體現在多個方麵,如“東南財富,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要;東南人士,姑蘇最盛”等描述。


    況鍾在蘇州知府任上政績顯著,他破的案件主要是在蘇州府管轄的七個縣等地。


    況鍾在蘇州府連任三任,在正統五年(1440年),他九年任期已滿,之後兩萬多人聯名上書挽留,促使朝廷最終撤迴新知府的任命,提升況鍾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


    況鍾到任之初,假裝不懂政務,按照屬吏的意思辦事,暗中考察他們。幾天後,他召集群吏,宣布他們的罪行,並處死了情節嚴重的人,還裁撤了平庸無能和貪汙的官員。通過整治,扭轉了蘇州府的壞風氣,使吏治逐漸清明。


    -況鍾上奏請求減免官田租,經過多次力爭,得到宣宗批準,減去官田租七十二萬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萬石,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況鍾組織疏浚河道,還命人將圩田改小,圩旁開水渠與河道相通,減少了蘇州地區的旱澇災情。


    前任知府遺留了許多案件,囚犯多死於監禁。況鍾上任後,一個縣一個縣地輪流審問案件,不到一年,處理了一千一百二十餘名輕重囚犯,使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況太守斷死孩兒》,就讚揚他斷案如神。


    況鍾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他對蘇州府的學校進行擴建,親自選擇審定教材;對貧窮的讀書人給予接濟,有才學的向朝廷推薦,這裏麵有個故事。


    鄒亮,學識淵博、文采出眾,但因門第卑賤長期得不到朝廷任用,數次碰壁後心灰意冷,終日閉門苦讀。偶然間,他從朋友處聽聞新任知府況鍾當眾嚴懲奸吏的事跡,心生漣漪,寫了一首詩托人轉贈況鍾。


    況鍾看後非常高興,連讀幾遍,覺得此詩文風清新脫俗,且透露著報效朝廷的誌向,對鄒亮心生愛慕。


    第二天,況鍾便找到鄒亮的住處,鄒亮開門後發現麵前站著的是蘇州知府況鍾,喜出望外,感慨其禮賢下士之舉。兩人不拘泥於禮節,促膝長談達半日之久。


    鄒亮在況鍾麵前指出當前社會的弊病,還抒發了許多對治理地方有益的見解,其談吐學識讓況鍾更加堅定“此人是難得人才”的想法,於是準備向朝廷奏薦鄒亮。


    此時,況鍾收到許多詆毀鄒亮的匿名信,信中大罵鄒亮沽名釣譽、心術不正,把結交知府當成步入官場的敲門磚等。但況鍾看完後直言:“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認為這是有人想讓他趕快成就鄒亮的名聲,於是馬上寫了《保薦儒生奏》向朝廷推薦鄒亮,奏中稱:“本府長洲縣儒學生員鄒亮,年三十一歲,才性通敏,德行無虧,文詞豐贍,書法亦佳。屢試高等,為士林所推服;恪守臥碑,從無過犯,實為出眾之才。臣察訪的實,理合薦舉。除造具冊結,起送到部外,謹具奏聞。準部用。”


    鄒亮也果然不負況鍾期望,被朝廷任命為吏、刑二部司務,入朝為官後,他處處以況鍾為榜樣,忠正耿直、勤政愛民,後官至監察禦史。


    在看中出身門第、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很多有才華的人因無人賞識而難以施展抱負,鄒亮幸而遇到伯樂況鍾,才得以入朝一展才華。


    況鍾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減輕賦稅、平反冤獄等,深受百姓愛戴。


    況鍾在正統七年(1442年)間曾兩次上奏章要求乞休去職,但都未得到朝廷應允。


    蘇州人民稱況鍾“況青天”,和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他在蘇州知府任上政績卓著,整頓吏治、核減重賦、廢除苛捐、整理軍籍等,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


    正統七年(1442 年)十二月,況鍾卒於蘇州任所,終年 60 歲。


    他死後,蘇州百姓痛哭罷市,靈柩從運河運迴故裏時,十裏蘇堤站滿了祭送哭奠的人。


    《明史》對況鍾的評價頗高,稱讚他剛正廉潔,孜孜愛民,興利除弊,不遺餘力,鋤豪強,扶良善。後人也將其文稿編成《況太守集》。1956年,昆曲《十五貫》上演後,經毛澤東、周恩來推薦觀看,況鍾的清官之名更是享譽全國。


    況鍾的一生,正如其在餞別蘇州父老詩中所寫:“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體現了他為官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


    況鍾在蘇州知府任上,破獲了眾多疑難案件,為百姓伸張正義,維護了社會的安寧與公平。其中,有幾起案件尤為重要,至今仍被人們傳頌。


    “十五貫奇案”。有一對貧苦夫妻,丈夫熊友蘭外出做工,妻子蘇戍娟在家。當地無賴婁阿鼠見蘇戍娟貌美,欲行不軌,遭蘇戍娟反抗。婁阿鼠害怕事情敗露,竟殺害了蘇戍娟的父母,並偷了十五貫錢逃走。


    鄰居發現後報官,蘇戍娟被懷疑為兇手,恰在此時,熊友蘭帶著十五貫工錢歸來,兩人遂一同被抓。況鍾仔細勘查現場,發現諸多疑點。他親自審問相關人員,觀察其神態言語。又四處走訪調查,發現婁阿鼠形跡可疑。


    最終在證據麵前,婁阿鼠認罪伏法,為熊友蘭和蘇戍娟洗清了冤屈。在斷案過程中,況鍾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案發現場的蛛絲馬跡進行仔細分析,展現出了高超的斷案智慧。


    況鍾一生政績斐然,尤其是在斷案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公正。以下為您過渡到其重要案件的敘述:


    況鍾在蘇州知府任上,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公正無私的態度,破獲了眾多疑難案件,為百姓伸張正義,維護了社會的安寧與公平。其中,有幾起案件尤為重要,至今仍被人們傳頌。


    “兄弟爭產案”。蘇州城中有一對兄弟,為爭奪祖上遺產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況鍾詳細了解情況後,並未直接判決,而是將兄弟二人帶到祖宅,講述先輩創業之艱辛,喚起兄弟間的親情。最終,兄弟二人相擁而泣,放棄爭奪,平分了遺產。


    “富商誣陷案”。一位富商為謀取競爭對手的產業,設計誣陷對方犯下重罪。況鍾通過細致調查,發現諸多疑點,抽絲剝繭,找出了富商誣陷的證據,還了無辜者清白,並嚴懲了富商。


    “無頭女屍案”。郊外發現一具無頭女屍,身份難以確認。況鍾通過對屍體特征的仔細觀察,以及對周邊人員的排查,最終找到了兇手,揭開了一起因情生恨的悲劇。


    況鍾的斷案智慧和公正執法,使得蘇州百姓在其治理下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