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海山,27 歲登基,在位僅四年。這四年間,他設立尚書省以圖改革,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元朝的諸多問題。海山性格豪爽,為鞏固皇位大量賞賜功臣親貴,致使財政吃緊。1311 年,海山病逝,傳位於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他在位 9 年。其重要舉措之一便是恢複了科舉製度。


    元朝建立後,科舉曾一度被中斷。元仁宗深知科舉對於選拔人才、穩定統治的重要性,在大臣李孟的建議和推動下,於 1313 年下詔恢複科舉。大致舉行了 3 次科舉考試。


    李孟(1255 年-1321 年),潞州上黨人(今山西省長治市),年少時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博聞強記,擅長談論古今治亂之道。曾隨父徙居漢中,後入川學習儒學,精通經史,還曾開館講學。


    李孟經人推薦進宮,擔任大太子海山和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老師,主要授以兩位太子孔孟之道。


    大德三年(1299 年),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其母親被貶,李孟忠勤相隨,為其講授治理天下之法和做人的道理。大德十一年(1307 年),成宗駕崩,安西王阿難答企圖奪取帝位,李孟認為此舉有違祖宗禮法,力主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迴京掌控局麵。


    最終,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在李孟的影響下,聯合右丞相哈喇哈孫,先發製人,控製宮廷,成功阻止了安西王的謀位。


    在大太子海山未迴前,由二太子監國,李孟被任命為中書參知政事。待朝中大事處理妥善後,他力辭官職。


    至大三年(1310 年),李孟被召迴朝,武宗特授他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集賢殿大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等職。


    元武宗駕崩後,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即仁宗。仁宗拜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推恩三世。李孟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節製物資獎賞,慎重名爵頒賜,稽查高官的鋪張浪費,裁減宮廷無事可幹的官員。


    貴族近臣雖有不滿,但都佩服他的公正無私。李孟當政數月,政績頗豐,然而他自覺才德不足,多次請求辭職讓賢。仁宗不答應,並表示自己在位一天,便要李孟在中書省相伴一天,從此不許他再提辭職之事,還加封他為秦國公,親自為其授印章,又命人繪製他的像,親筆題寫“秋穀”二字,加蓋玉璽賜給李孟。


    李孟向仁宗進言,指出元朝若要長治久安,必須重視儒家文化,恢複科舉,以吸納天下賢才。且通過科舉,能夠緩和民族矛盾,使漢族知識分子有機會為國家做出貢獻,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於皇慶二年(1313 年)十一月下詔恢複科舉。


    此次科舉的恢複,對元代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為朝廷選拔了一批有學識、充實了官僚隊伍,文化教育的發展,間接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使得儒家思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促進了各民族融合,豐富了元代的文化內涵。


    在元朝,人被分為四等,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漢人為第三等,南人為第四等。


    延佑二年(1315 年)春,元朝舉行首次科舉考試,李孟任廷試監試官。當時的科舉考試,針對不同等級的考生有不同的安排。


    蒙古、色目人考兩場,第一場考儒家經典中的經義,要求用《朱氏章句集注》進行闡釋,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通過;第二場考時務策,要求就當時的政治事務發表見解,字數在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考三場,第一場考儒家經典的經義及闡述,同樣依據《朱氏章句集注》,但需要考生以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字數在三百字以上,同時還需各治一經;


    第二場考試要求考生進行古代官方應用文體的寫作,比如“詔”是皇帝頒發的命令文告,“誥”是帝王對臣子的命令,“章”是臣子向皇帝呈遞的奏疏,“表”是臣下向皇帝陳情的文書,還有“古賦”這種韻文文體;


    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相關的策論,要求從經史時務中出題,考生直述觀點,字數在一千字以上。


    此次科舉,漢人、南人列為一榜,按名次授予不同品級官職;蒙古、色目人通過兩場考試即可賜進士及第。此次科舉共錄取了約一百人。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曾對約 50 對舊律進行了全麵審查,其中 30 部做出了重大修訂。


    一年內,他親自監督處理了超過 1000 件積壓的重大案件,使得冤假錯案的平反率提高了 30%。


    還增設了專門的法律監督機構,每年至少進行 4 次全國性的執法檢查,查處了 200 餘名違法違紀的司法官員。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法律方麵的努力,也為社會的穩定和秩序提供了保障。而在這相對穩定與繁榮的文化環境中,為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湧現出蘇天爵、袁桷等傑出文人。


    蘇天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經史子集皆有深入研究。


    早年,蘇天爵在地方任職,積累了豐富的理政經驗,深知民間疾苦。他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進諫,不畏權貴,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任。


    蘇天爵在元朝官至監察禦史、禮部侍郎等職。因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元仁宗時期,朝廷委以他編纂《元朝名臣事略》的重任。


    為完成這部著作,蘇天爵廣泛搜集資料。他查閱大量官方文獻、私人筆記以及民間傳說,走訪眾多名臣的後人及相關人士。經過數年辛勤努力,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細致篩選、整理和考證,《元朝名臣事略》最終問世。


    這部書收錄了元朝初期四十多位名臣的事跡。記述木華黎時,詳細描述他跟隨成吉思汗征戰四方,智勇雙全,多次以少勝多,為蒙古帝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且對待部下寬厚仁愛,深受將士擁戴。


    寫耶律楚材時,著重展現他力主推行漢法,提倡以儒治國,建議設立科舉製度,選拔人才,為元朝文化和教育事業奠定基礎,同時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製定稅收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蘇天爵還著有曆史學著作《資治文稿》。在這部作品中,他通過對曆史事件深入分析,總結出許多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教訓,以獨到見解和敏銳洞察力,對各朝代政治得失進行評判,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有益借鑒。


    袁桷,慶元路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出身書香門第的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精通經史,擅長詩詞歌賦,文風典雅,意境深遠。


    袁桷得到朝廷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等職。


    在史學方麵,袁桷參與多部史書編纂和修訂工作,注重史料收集和考證,力求還原曆史真相,主張以客觀、公正態度書寫曆史,不偏不倚評價人物和事件。


    袁桷的史學著作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麵。研究元朝科舉製度時,他詳細梳理其發展脈絡和特點。


    袁桷與虞集關係緊密,虞集乃元代著名文學家,著有《道園學古錄》等作品,其詩文典雅清麗。袁桷與虞集在文學觀念和審美追求上相互啟發,共同推動了元代文學的發展。


    袁桷還與楊載往來頻繁,楊載以雄渾剛健的詩風著稱,著有《楊仲弘詩集》。他們相互借鑒彼此的詩歌風格,使各自的創作更具特色和深度。


    此外,袁桷與範梈也常有交流。範梈的詩作意境清幽,著有《範德機詩集》。


    元仁宗盡管挑戰重重,文化領域仍有可圈可點之處。這些文人墨客之間的交往和切磋,不僅促進了個人文學造詣的提升,更為元代文化的繁榮與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元仁宗於 1320 年正月去世,享年 35 歲,皇位傳給了 17 歲的兒子碩德八剌。兒子在位3年,享年20歲。


    盡管短短的三年,但是他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情,他大量起用漢族官僚和士人。推行“津助賦役法”,減輕百姓負擔。


    在此之前,百姓賦稅負擔沉重,約占家庭年收入的五成以上,勞役也極為頻繁。該政策實施後,賦稅降低約兩成,勞役安合理,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穩定。


    元英宗編纂法典《大元通製》。這部法典相較以往的法律典籍更加係統全麵,涵蓋了刑事、民事、行政等多個方麵,明確了各類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規範了土地、財產等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確立了行政機構的職責和權限。


    清除太後集團勢力。據相關記載,在此次整頓中,查處貪汙腐敗官員達數百人,其中包括省部級高官數人,革職查辦的中低級官員更是眾多。諸如尚書、巡撫等皆因貪汙被嚴懲,權臣鐵木迭兒貪汙受賄、專權跋扈,利用職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占土地。


    元英宗采取了一係列強硬措施,下令將其罷官免職,並沒收全部財產。其黨羽也進行清查和懲處,許多與其勾結的官員被革職查辦,有的甚至被處以極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