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愛國詩人。出生於公元 1125 年 11 月 13 日,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家世代為官,家學深厚,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陸遊自幼聰慧好學,師從多位名師,如曾幾等。曾幾是著名詩人,對陸遊重要影響。在曾幾等名師的教導下,陸遊深受愛國思想的熏陶,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和愛國情懷奠定了堅實基礎。


    陸遊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年),37 歲時考入進士。初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後來曆任鎮江府通判、隆興府通判等職。陸遊懷著滿腔抱負踏上仕途。他初任福州寧德縣主簿,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


    宋孝宗趙昚即位,陸遊以為迎來了轉機。他被賜進士出身,興奮不已,仿佛看到了實現報國之誌的曙光。他激情澎湃地向孝宗呈上《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言辭懇切,滿心期待著朝廷能采納他的抗金複國之策。


    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豈是他能輕易左右。孝宗的猶豫不決,讓他的建議如石沉大海,陸遊的心也隨之沉入了穀底。


    公元 1163 年,張浚北伐,陸遊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戰場上的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陸遊的心也隨著戰火而沸騰。他渴望著勝利,渴望著收複失地。命運再次跟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北伐失利,陸遊受到牽連,被貶為鎮江府通判。


    公元 1171 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陸遊應召前往,成為其幹辦公事。


    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夢想的時刻,他親臨前線,考察軍事形勢,與將士們共商抗金大計。


    月光下,陸遊奮筆疾書,寫下一篇篇充滿戰略智慧的文書,其中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展現他即便職位低微,也從未忘卻憂國之心;


    營帳中,他慷慨激昂,向將領們闡述自己的複國構想,吟出“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表達對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朝廷收複失地的殷切期盼。


    好景不長,王炎被調迴朝廷,陸遊的抗金夢想再次破碎,他不得不帶著滿心的遺憾離開前線。


    此後,陸遊的仕途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浪。他在蜀州時,創作了“江湖四十餘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表達對當地生活的感慨;


    在嘉州任職期間,留下“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訴說旅途的艱辛與愁緒;在榮州,寫下“吏退焚香百慮空,靜聞蟲響度簾櫳”,描繪當地寧靜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


    他在蜀州、嘉州、榮州等地輾轉任職,每到一處,他都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疾苦,用詩詞記錄下他們的悲喜。


    公元 1178 年,陸遊奉詔東歸。一路上,他望著破碎的山河,心中感慨萬千。迴朝後的他,依舊未改初心,多次向朝廷進言,卻因此觸怒權貴。那些主和派的官員,如史浩、湯思退之流,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百般刁難。


    在嚴州知州任上,陸遊勵精圖治,一心為民。主和派官員湯思退為排除異己,惡意打壓陸遊,以“嘲詠風月”這荒謬的罪名使其再度被罷官。


    “嘲詠風月”本是無稽之談,陸遊的詩詞多為抒發愛國之情、憂民之心,湯思退卻借此指責他不關心政事。麵對這般誣陷,陸遊滿心憤懣卻又無可奈何。


    但無論遭遇多少挫折,陸遊從未停止手中的筆,他的《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如同一座座寶庫,留存於世的約 9000 多首詩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


    《釵頭鳳·紅酥手》“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飽含著對唐婉的無盡思念和深深愧疚。


    20 歲時,陸遊與表妹唐婉結為夫妻,兩人情投意合,詩詞唱和,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陸母卻不滿這段婚姻,最終迫使他們分開。


    此後,陸遊又娶了王氏為妻,共育有七子一女。陸遊共有七子一女。其長子陸子虞,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七子陸子遹,曾擔任溧陽縣令。其他子女在曆史記載中未明確其顯著成就。


    公元 1210 年 1 月 26 日,一個寒冷的冬日,陸遊躺在病榻上,留下了那首《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成為千古絕唱,道盡了他對國家統一的深深眷戀和至死不渝的期待。陸遊隨後緩緩閉上了雙眼,享念 85 歲。


    介紹完陸遊這位偉大的詩人,接下來讓我們走近另一位同樣傑出的人物——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愛國詞人,軍事家。1140 年出生於山東濟南曆城。祖父辛讚是宋朝人。當時濟南已被金國占領,辛讚出於無奈在金國為官,但一直心懷大宋,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這在辛棄疾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抗金複國的種子。


    辛棄疾在祖父的教導下,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立誌要收複失地,重振大宋雄風。


    辛棄疾出生時,家鄉山東已淪陷於金國之手。他自幼目睹金人統治下百姓的苦難,心懷複國之誌。


    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之時,後方中原百姓趁機奮起反抗。21 歲的辛棄疾也毅然召集兩千餘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在起義軍中,辛棄疾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積極出謀劃策,協助耿京整頓軍隊、聯絡各方抗金力量。


    起義軍內部出現叛徒,殺害了耿京。辛棄疾得知後,率領五十餘名勇士,直闖數萬人的敵營,生擒叛徒,並將其帶迴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這一英勇舉動,使辛棄疾名震朝野,也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


    辛棄疾率領起義軍歸附南宋朝廷後,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由於他主戰的立場與南宋朝廷主和派的主流相悖,他的仕途充滿波折。中年的辛棄疾在南宋的仕途卻充滿了波折。他的主戰主張與南宋朝廷的求和政策格格不入,因此備受排擠和打壓。他多次被調任地方官職,無法真正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抱負。


    辛棄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詞作,現存詞600多首,名句廣為人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及“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這兩句分別出自他的《青玉案·元夕》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稼軒長短句》其詞風豪放,氣勢磅礴,《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抒發了他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卻又飽含壯誌未酬的悲憤。


    在辛棄疾的朋友陳亮與他誌同道合,兩人多次相聚,共論抗金複國大計。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為後世的詞壇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力量,激勵著無數後人追求正義、勇敢抗爭。


    他多次被貶。在 1181 年,他遭彈劾被罷官,歸隱上饒,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閑居生活。公元1207 年 辛棄疾去世,享年 68 歲。


    在領略了辛棄疾詩歌魅力之後,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李清照。


    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女文學家、金石學家。1084 年出生於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母親也出身於名門望族,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


    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聰明伶俐,擅長詩詞,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


    北宋末年,繁華的汴京城裏,處處彌漫著文化的芬芳。一場盛大的文人詩會在城中的一座園林舉行。


    眾多文人雅士齊聚一堂,吟詩賦詞,交流心得。在這人群之中,有一位妙齡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身著一襲淡綠的羅裙,身姿婀娜,眉如遠黛,目似秋水,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氣質,此人正是李清照。她帶著幾分好奇和期待,踏入這詩會的熱鬧之中。


    在詩會的一角,趙明誠正專注地傾聽著他人的詩作,他出生官宦世家,不僅飽讀詩書,對金石書畫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


    當李清照登台吟誦自己所作的詩詞時,那婉轉悠揚的聲音,那充滿才情的詞句,瞬間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當然也包括趙明誠。他望著台上的李清照,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傾慕之情。


    詩會結束後,眾人三五成群地交流著。趙明誠鼓起勇氣,走向李清照,先是禮貌地稱讚了她的詩作,然後便與她探討起詩詞的創作心得。李清照見他言語誠懇,見解獨到,也不禁對他心生好感。


    從那以後,他們在各種詩會和文化活動中頻繁相遇。


    每一次的交流,都讓他們對彼此的才華和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趙明誠會與李清照分享自己在金石書畫方麵的新發現,李清照則會向趙明誠講述自己在詩詞創作中的感悟。不久之後,他們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喜結連理。


    他們常常一起在書房裏研讀詩詞古籍, 二人誌同道合,曾一起合作創作詩詞,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裏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有時,趙明誠會為李清照尋來珍貴的書籍,而李清照則會為趙明誠烹製美味的佳肴。他們還會一起對著一件古玩字畫,細細品鑒,交流彼此的看法。


    金石學是中國古代一門主要研究古代銅器和石刻碑碣的學問。


    金石學家就是專門從事對古代金石器物,包括鍾鼎彝器、碑刻墓誌等進行研究的學者。他們通過對這些金石文物的形製、銘文、紋飾等方麵的考察和研究,來探討曆史、文化、製度、文字等諸多方麵的內容。


    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的搜集和研究,整理了大量金石文物,並著有《金石錄》一書。


    好景不長,公元 1127 年,靖康之變爆發,金兵南下,北宋滅亡,山河破碎。李清照和趙明誠不得不離開汴京,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南遷之旅。


    一路上,風餐露宿。曾經的榮華富貴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困苦和危險。


    然而,命運似乎並未放過這對苦命的夫妻。公元 1129 年,趙明誠因病離世,留下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這亂世中漂泊。


    失去了愛人的李清照,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支柱。為了生計,她不得不變賣那些曾經與趙明誠一起珍藏的金石書畫。


    但李清照在獨自漂泊的日子裏,李清照居無定所,四處遷徙。曾借住在破舊的廟宇中,也曾在荒野的農舍裏過夜。她時常想起曾經與趙明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思念和痛苦。


    這些痛苦和磨難,成為了她創作的源泉。她用詩詞抒發著內心的愁苦、悲憤與對往昔的追憶,表達著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自身遭遇的感慨。


    她的詞作,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她孤獨、淒涼的心境。


    又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心中的愁苦化作沉重的憂愁,讓人感同身受。


    李清照的詩詞在當時廣為流傳,深受文人雅士和百姓們的喜愛。她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她個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個動蕩時代的社會風貌。


    李清照在詩詞界也結識了不少好友,如朱敦儒等。他們相互交流、切磋詩詞技藝,給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公元 1155 年 5 月 12 日,李清照丈夫去世之後沒有再婚,也未生育孩子,她一生詩詞為伴,孤獨與困苦中走完了一生,享年 71 歲。


    李清照留存於世的詩詞作品,詩約 18 首,詞約 59 首。作品被收錄在眾多典籍中,如《漱玉詞》《李清照集校注》等,為後人所傳頌。


    我們欣賞了李清照的詞婉約又清涼,那我們來到楊萬裏的詩。


    楊萬裏是南宋傑出的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1127 年出生於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一個普通的士人家庭,自幼聰慧,對詩文展現出濃厚的興趣。


    在求學之路上,得良師王庭珪、劉才邵等悉心教導。王庭珪是南宋初期詩人,詩作風格豪放,為人剛正,對楊萬裏文學理念和為人處世影響重大。


    劉才邵博學多才,經學、史學造詣深厚,為楊萬裏傳授豐富知識與治學之法。


    公元 1154 年,楊萬裏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他曾擔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等官職。在任期間,他勤勉政事,心係百姓。


    楊萬裏主張詩歌應反映真實生活,語言自然流暢,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誠齋體”。


    其代表詩作有《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誠齋集》,《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自然的美景,生動而富有意趣。


    詩人,詞人,文學家,我們都欣賞了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音樂家薑夔


    薑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1155 年出生於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一個貧寒的家庭,他自幼聰慧,對文學和音樂有著極高的天賦。


    少年時期的薑夔四處遊曆,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曆,為他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薑夔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名落孫山。此後,他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靠賣字和朋友的接濟為生。好友範成大也是詩人,他常常漫步於田間地頭,將所見所聞化為優美的詩句,《四時田園雜興》猶如一幅生動的農村畫卷,展現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薑夔的詞作格律嚴密,清空峭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揚州慢·淮左名都》“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抒發了對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薑夔的音樂,旋律或悠揚婉轉如潺潺溪流,沁人心脾;或激昂澎湃似滔滔江河,情感表達細膩入微,其音樂體裁多樣,詞調音樂尤為出色,代表作《揚州慢·淮左名都》中,詞與曲完美融合,配樂將深沉感慨和憂思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在旋律創新、節奏把控及情感與音樂融合等方麵為後人提供了寶貴借鑒。


    薑夔的詞作又更好的融合了韻律,成為南宋詞壇的一朵奇葩,對後世詞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南宋的繁華與風雨中,有這樣一群文人墨客,他們以筆為劍,以墨為鋒,在文學的世界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朱熹,理學大家,卻也有著一顆詩人的玲瓏心。在他的書房中,常常明燈相伴,思索著人生的真諦。他的《觀書有感》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鑰匙,開啟了無數人的心門。


    吳文英和周密,這對被並稱為“二窗”的詞壇雙傑,時常相聚於花前月下,切磋詞藝。吳文英的《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和周密的《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細膩的筆觸如同一縷清風,撩動著人們的心弦。


    他們或許相識於文人的雅集,或許在詩詞的交流中惺惺相惜。他們的作品流傳於世,成為了我們窺探南宋文化的窗口。如今,當我們翻開那些泛黃的書頁,仿佛還能聽到他們的低吟淺唱,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