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戰進行的順利,匈奴的渾邪王即將投靠大漢。
北方的威脅降低到劉徹即位以來的最低點,這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提前來臨了。
主父偃前一段時間去了齊國當國相,剛過沒多久就傳來了齊王自殺身亡的消息。
同樣傳到長安城中來的還有一則關於主父偃的小故事。
主父偃迴到齊國之後,把他的兄弟還有賓客都召集起來,拿到五百金摔到他們麵前,當場數落眾人。
當年你們對我愛搭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
然後讓他們一個個拿錢全部滾蛋,往後不要再進他家的家門。
隨後迎來的就是趙王的舉報,主父偃幾乎把諸侯王得罪了遍,這次主父偃為齊相,齊王就自殺身亡。
使得一眾諸侯王有了理由,劉徹即便再不喜歡這些諸侯王,還是把主父偃給抓捕了起來。
不過劉徹卻不想直接殺掉主父偃,畢竟他覺得主父偃還是有點用處的。
另外推行推恩令沒有多長時間,就把獻策的人給殺了,於公於私傳出去都不是什麽好名聲。
公孫弘跟主父偃那可是老對頭了。
這個時候立馬就跳了出來,跑到建章宮跟劉徹說道。
“陛下,齊王自殺,他連個後代都沒有,這麽大的一個諸侯國因此被除,然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乃是這件事情的罪魁禍首。
陛下如果不殺主父偃,那麽您將無法向天下百姓交代啊!”
劉徹很是頭疼,他本來隻想著先把淮南王給整一下,結果他丫的齊王突然自殺了。
恰好淮南國是拒不實行推恩令的諸侯國之一,而這主父偃又是推恩令的獻策人。
這個當口上把主父偃殺了,將來還真的就不好辦事。
“此事押後再說,等主父偃被押送迴長安城,再定結果。”
公孫弘心有不甘的出了建章宮。
不過也無可奈何,他打算再糾集一群人聯名上奏一定要把主父偃弄死。
張遠不知道這麽多事,他隻知道公孫弘沒有在乎孔安國的威脅。
他知道公孫弘今日會來建章宮,直接就在宮外堵住了他。
“喲,這不是公孫內史麽。”
“下官見過新安侯,新安侯大婚時下官公務纏身因此沒能去拜見。”
公孫弘這老頭子是當朝人在長安唯一一個沒有去參加張遠婚禮的公卿。
就算是張湯也給了張遠麵子,帶著薄禮去了一趟。
唯獨他公孫弘牛逼,非要展現的跟別人不一樣。
“聽說你卡著太學學子的路?”
“沒有的事,隻是下官管轄的地方各地官府都已經滿員,實在是塞不下人了。”
“真的滿員?”
“真的!”
“那我現在去丞相府調檔案來看一看?”
“新安侯說笑了,不過是一件小事,就用不著勞煩您大駕。
您看這全天下又不是隻有下官那一處地方可以塞人,您說是不是。”
張遠看著公孫弘越老越是一肚子壞水心裏麵就不舒服。
這老家夥表麵上和藹可親,心裏麵卻是個睚眥必報的主,心眼小的很。
“既然這樣我也懶得說什麽了,現在就入宮向陛下說清楚,把董子從江都國調迴長安來。
眼看著丞相跟禦史大夫日漸老邁,董子才是接替的不二人選。”
張遠知道公孫弘睚眥必報,也知道自己這麽一說,將來自己要是落難了,公孫弘絕對是第一個跟劉徹說要把自己殺了的人。
可張遠還是這麽說了。
公孫弘把董仲舒視作自己的一生之敵。
主要有兩條理由。
一是董仲舒認為公孫弘品行不端,公孫弘能忍?
二來就是公孫弘的學問不如董仲舒,眼下張遠的一句董子更是激怒了公孫弘。
“新安侯這是在逼老夫啊。”
“逼你?誰當初答應的我?又是誰給誰舉薦到左內史的位置上來。
飲水莫忘源,左內史想來是把當初的事情忘了一幹二淨。
現如今你要利用除掉主父偃的事情拉攏其他大臣,我不攔你。
可你也別給我使袢子,明白麽。
看你年老,不想與你一般見識,你可曾知道李廣人現在何處?
我在夫羊句山狹掙的軍功可還沒有換成實打實的好處,這時候你非要堵在我前麵?
大漢的萬戶侯如今隻有平陽侯一家,可馬上就會有長平侯還有新安侯。
你一個公卿,當真是想明白以一己之力對抗我們三家麽?
哦對,我家夫人還是文終侯之後,儒家不是隻有你一個人,我們可以不參與儒生之間的爭鬥,可也不介意去支持一下董仲舒。
另外不是還有《穀梁春秋》夏侯家那些人麽,他們可是正在四處尋找為官的道路。”
張遠把話說得十分直白,但實際上公孫弘真的不是想跟張遠作對。
那樣真的犯不著。
他純粹是不想給孔安國鋪路而已,太學出來的學子將來都是孔安國的資本。
而恰巧孔安國跟董仲舒是一路人,他們這些儒生從骨子裏看不起半路出家的。
劉徹還有張遠他們隻覺得公孫弘也是大儒,但是不知道大儒跟大儒都是有區別的。
在學問上,公孫弘估計到死都追不上董仲舒,也就隻能夠想著當官,這才能贏一迴董仲舒。
不過董仲舒要是迴了長安城,肯定就沒公孫弘什麽事情了。
劉徹重用儒家的人,隻需要一個人,意思意思給天下儒生看看就得了。
真全用了儒生當官,第一個瘋的就是他劉徹。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劉徹打從心底就不喜歡儒生,他隻喜歡儒家那一套適合他搞集權的理論思想罷了。
“下官明白了,新安侯實言相告,老夫心存感激。
稍後迴去便讓下麵的人按照往常的規矩辦就是了。”
“既然老先生知道怎麽做,那我就先走了。”
張遠沒有藏著掖著,直接就在建章宮門說出了這番話,有一半是說給劉徹聽得。
就是讓劉徹看看,我也不是老好人一個,我也樹立了一堆敵人,而且我囂張的很。
公孫弘看不慣比自己有才能的人。
因此對董仲舒和主父偃生出了厭恨。
如今董仲舒遠離中樞,對他的威脅不是很大,主父偃卻能夠能夠在朝堂上掀起波浪的人。
而且主父偃是內朝的重臣,公孫弘是外朝的重臣。
劉徹是偏內的,不然也不會臨時意起整個內朝出來。
主父偃跟公孫弘的第一次交鋒是在設置朔方郡的時候,最終劉徹聽取了主父偃的建議。
從這點上就能看出來,劉徹還是願意聽內朝的官員說話。
張遠還有衛青這些人雖然背負外朝的官職,可從一開始就是內朝的人。
加官加的就是內朝的重臣。
這樣一來公孫弘的心理就更為扭曲。
現在他怎麽可能輕易放過主父偃,下一次諸侯王自殺鬼知道會不會跟主父偃扯上關係。
公孫弘也知道張遠跟主父偃不對付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沒有擔心張遠這一層。
他一迴到家就開始奮筆疾書。
他要給劉徹寫文書,他不能讓主父偃迴到長安城跟劉徹見麵。
大家都是動嘴的能手,真讓主父偃迴到長安說不定就會發生什麽其他的變故。
“陛下,臣知道陛下對齊國國相主父偃有感情,主父偃確實也為國朝立過功。
可陛下想要剿除諸侯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
眼下齊王自殺導致齊國被除對陛下對大漢都是好事,可這件事情卻在諸侯王之中引起了震動。
諸侯王人人自危,欲要給陛下施加壓力,天下諸侯已經心有不滿,陛下怎能給他們聯合的機會。
主父偃濫用職權逼殺齊王是事實,陛下又可以借此平息諸侯王們的怒火,懲治一個有罪之人,難道會讓陛下不忍心麽。
殺掉主父偃,給全天下一個交代,陛下再順勢而為,拿下淮南王劉安還有衡山王劉賜。
如此一來不僅匈奴的威脅還有國內的不穩定因素,都不會再成為陛下操心的事情。”
主父偃看了這封文書好幾遍,還是折的好好地,塞進了一個信封裏,讓家裏麵的侍者送交給禦史大夫府,再送到劉徹的手上。
這種文書,禦史大夫張歐根本不會截住的。
隻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天下午,公孫弘的文書就送到了劉徹的案頭。
不管怎麽說,公孫弘都是公卿之一,他的文書是要被特殊對待的。
這些官員送上來的文書會先呈給劉徹,然後再看那些官職低的。
不過劉徹為了加強自己對大漢的控製,看這些文書,時常就是一看就是一整天,連吃飯睡覺都忘了。
張遠有時候都納悶,這麽拚的劉徹,是怎麽活到那麽大的年齡的。
論勤奮,劉徹絕對能在這幾百位皇帝當中脫穎而出。
劉徹看完公孫弘的文書之後,心中的天平立刻就向著一端傾斜。
主父偃的生命重於算是走到了頭。
劉徹下定決心,要賜主父偃一死。
兔死狗烹,人走茶涼,這種事情當皇帝的就要冷血。
下定決心之後,劉徹立馬開始寫賜死主父偃的詔書,他也擔心自己見到主父偃之後會有猶豫。
不過公孫弘說的都是對的,他殺了主父偃就是給了那些諸侯王麵子。
到時候他再對一些人動手,如果還有諸侯王露頭,那就別怪自己不客氣。
對於主父偃,劉徹雖然有可惜,但也就隻有一絲。
早先劉徹跟汲黯有過一番對話。
汲黯勸說劉徹不要殺有才之人,他覺得劉徹一方麵廣招人才,另一方麵濫殺人才。
這樣下去,天下的人才會被殺光的。
人才被殺光了,你劉徹就沒有人來治理天下。
結果劉徹笑了。
他說汲黯鹹吃蘿卜淡操心,劉徹覺得天下人才多得很,殺都殺不完,隻要有發現人才的眼睛,又為什麽要擔心沒有人才用。
就是因為這番對話,張遠知道自己在劉徹心裏麵並不重要。
沒殺他,隻是沒有一個殺他的時機。
同樣,張遠現在對劉徹還是有用的。
要跟主父偃一樣,為了拿出來抵消掉一部分諸侯王的怒火,殺了也就殺了。
若是真的有一天,張遠把全天下的人給惹火了,劉徹同樣也會選擇殺掉張遠,平息全天下人的怒火。
而不會因為張遠為大漢做出了多少貢獻,就放掉張遠。
好在張遠的幾個對頭,都是讓大部分人不爽的存在。
張遠是希望主父偃死的,這種人發達了之後就拿著鼻孔看人,不死才是不正常的。
而主父偃死了,衛青就能明白張遠的話說的都是對的。
也能夠看到全天下的人對主父偃是個什麽看法。
這些天雖然跟公孫弘一樣踩主父偃的人不是很多,可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主父偃說話。
張遠動用了自己的人力,探知到籍福人現在在長安城北邊的一個村莊之中。
長安城可供平民生活的地方不多,能夠住進城的都不是一般人了。
所以在城牆外麵又擴展了一部分居民區。
不過隻能在北麵擴展,長安城的其他三麵說是城牆,其實更像是宮牆。
整個長安,有四分之三的區域是各種宮殿。
還有十分之一的地方是貴族們住的地方,剩下的地方一半是集市,另一半才是平民居住的地方。
而長安城有二十萬平民,那一點平民居住的地方,能住三四萬人已經算是不錯了。
其餘人都住在城外,他們每日白天進城,日落出城。
耕種出來多餘的產物,亦或是一些手工業者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會賣給城裏麵這些貴族。
東市跟西市就是為了貴族們建立的,同樣也是皇帝不想看到都城冷冷清清的樣子。
總歸要有一處熱鬧的地方才是。
自打主父偃被調去齊國當國相,嗅覺靈敏的籍福就知道主父偃要倒黴了。
他的做法跟對待前幾位主人一樣,他選擇什麽都不說,悄然離去。
不過他的蹤跡還是被張遠給發現了。
張遠也沒有帶隨從,孤身一人去到了這個叫桃花村的小村莊去見籍福。
說實話,籍福才是長安城中跟張遠接觸時間最久的人。
田恬跟田蚡迴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原本熱鬧非凡的武安侯府已經空了。
現如今舊日的老人就隻剩下籍福。
北方的威脅降低到劉徹即位以來的最低點,這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提前來臨了。
主父偃前一段時間去了齊國當國相,剛過沒多久就傳來了齊王自殺身亡的消息。
同樣傳到長安城中來的還有一則關於主父偃的小故事。
主父偃迴到齊國之後,把他的兄弟還有賓客都召集起來,拿到五百金摔到他們麵前,當場數落眾人。
當年你們對我愛搭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
然後讓他們一個個拿錢全部滾蛋,往後不要再進他家的家門。
隨後迎來的就是趙王的舉報,主父偃幾乎把諸侯王得罪了遍,這次主父偃為齊相,齊王就自殺身亡。
使得一眾諸侯王有了理由,劉徹即便再不喜歡這些諸侯王,還是把主父偃給抓捕了起來。
不過劉徹卻不想直接殺掉主父偃,畢竟他覺得主父偃還是有點用處的。
另外推行推恩令沒有多長時間,就把獻策的人給殺了,於公於私傳出去都不是什麽好名聲。
公孫弘跟主父偃那可是老對頭了。
這個時候立馬就跳了出來,跑到建章宮跟劉徹說道。
“陛下,齊王自殺,他連個後代都沒有,這麽大的一個諸侯國因此被除,然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乃是這件事情的罪魁禍首。
陛下如果不殺主父偃,那麽您將無法向天下百姓交代啊!”
劉徹很是頭疼,他本來隻想著先把淮南王給整一下,結果他丫的齊王突然自殺了。
恰好淮南國是拒不實行推恩令的諸侯國之一,而這主父偃又是推恩令的獻策人。
這個當口上把主父偃殺了,將來還真的就不好辦事。
“此事押後再說,等主父偃被押送迴長安城,再定結果。”
公孫弘心有不甘的出了建章宮。
不過也無可奈何,他打算再糾集一群人聯名上奏一定要把主父偃弄死。
張遠不知道這麽多事,他隻知道公孫弘沒有在乎孔安國的威脅。
他知道公孫弘今日會來建章宮,直接就在宮外堵住了他。
“喲,這不是公孫內史麽。”
“下官見過新安侯,新安侯大婚時下官公務纏身因此沒能去拜見。”
公孫弘這老頭子是當朝人在長安唯一一個沒有去參加張遠婚禮的公卿。
就算是張湯也給了張遠麵子,帶著薄禮去了一趟。
唯獨他公孫弘牛逼,非要展現的跟別人不一樣。
“聽說你卡著太學學子的路?”
“沒有的事,隻是下官管轄的地方各地官府都已經滿員,實在是塞不下人了。”
“真的滿員?”
“真的!”
“那我現在去丞相府調檔案來看一看?”
“新安侯說笑了,不過是一件小事,就用不著勞煩您大駕。
您看這全天下又不是隻有下官那一處地方可以塞人,您說是不是。”
張遠看著公孫弘越老越是一肚子壞水心裏麵就不舒服。
這老家夥表麵上和藹可親,心裏麵卻是個睚眥必報的主,心眼小的很。
“既然這樣我也懶得說什麽了,現在就入宮向陛下說清楚,把董子從江都國調迴長安來。
眼看著丞相跟禦史大夫日漸老邁,董子才是接替的不二人選。”
張遠知道公孫弘睚眥必報,也知道自己這麽一說,將來自己要是落難了,公孫弘絕對是第一個跟劉徹說要把自己殺了的人。
可張遠還是這麽說了。
公孫弘把董仲舒視作自己的一生之敵。
主要有兩條理由。
一是董仲舒認為公孫弘品行不端,公孫弘能忍?
二來就是公孫弘的學問不如董仲舒,眼下張遠的一句董子更是激怒了公孫弘。
“新安侯這是在逼老夫啊。”
“逼你?誰當初答應的我?又是誰給誰舉薦到左內史的位置上來。
飲水莫忘源,左內史想來是把當初的事情忘了一幹二淨。
現如今你要利用除掉主父偃的事情拉攏其他大臣,我不攔你。
可你也別給我使袢子,明白麽。
看你年老,不想與你一般見識,你可曾知道李廣人現在何處?
我在夫羊句山狹掙的軍功可還沒有換成實打實的好處,這時候你非要堵在我前麵?
大漢的萬戶侯如今隻有平陽侯一家,可馬上就會有長平侯還有新安侯。
你一個公卿,當真是想明白以一己之力對抗我們三家麽?
哦對,我家夫人還是文終侯之後,儒家不是隻有你一個人,我們可以不參與儒生之間的爭鬥,可也不介意去支持一下董仲舒。
另外不是還有《穀梁春秋》夏侯家那些人麽,他們可是正在四處尋找為官的道路。”
張遠把話說得十分直白,但實際上公孫弘真的不是想跟張遠作對。
那樣真的犯不著。
他純粹是不想給孔安國鋪路而已,太學出來的學子將來都是孔安國的資本。
而恰巧孔安國跟董仲舒是一路人,他們這些儒生從骨子裏看不起半路出家的。
劉徹還有張遠他們隻覺得公孫弘也是大儒,但是不知道大儒跟大儒都是有區別的。
在學問上,公孫弘估計到死都追不上董仲舒,也就隻能夠想著當官,這才能贏一迴董仲舒。
不過董仲舒要是迴了長安城,肯定就沒公孫弘什麽事情了。
劉徹重用儒家的人,隻需要一個人,意思意思給天下儒生看看就得了。
真全用了儒生當官,第一個瘋的就是他劉徹。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劉徹打從心底就不喜歡儒生,他隻喜歡儒家那一套適合他搞集權的理論思想罷了。
“下官明白了,新安侯實言相告,老夫心存感激。
稍後迴去便讓下麵的人按照往常的規矩辦就是了。”
“既然老先生知道怎麽做,那我就先走了。”
張遠沒有藏著掖著,直接就在建章宮門說出了這番話,有一半是說給劉徹聽得。
就是讓劉徹看看,我也不是老好人一個,我也樹立了一堆敵人,而且我囂張的很。
公孫弘看不慣比自己有才能的人。
因此對董仲舒和主父偃生出了厭恨。
如今董仲舒遠離中樞,對他的威脅不是很大,主父偃卻能夠能夠在朝堂上掀起波浪的人。
而且主父偃是內朝的重臣,公孫弘是外朝的重臣。
劉徹是偏內的,不然也不會臨時意起整個內朝出來。
主父偃跟公孫弘的第一次交鋒是在設置朔方郡的時候,最終劉徹聽取了主父偃的建議。
從這點上就能看出來,劉徹還是願意聽內朝的官員說話。
張遠還有衛青這些人雖然背負外朝的官職,可從一開始就是內朝的人。
加官加的就是內朝的重臣。
這樣一來公孫弘的心理就更為扭曲。
現在他怎麽可能輕易放過主父偃,下一次諸侯王自殺鬼知道會不會跟主父偃扯上關係。
公孫弘也知道張遠跟主父偃不對付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沒有擔心張遠這一層。
他一迴到家就開始奮筆疾書。
他要給劉徹寫文書,他不能讓主父偃迴到長安城跟劉徹見麵。
大家都是動嘴的能手,真讓主父偃迴到長安說不定就會發生什麽其他的變故。
“陛下,臣知道陛下對齊國國相主父偃有感情,主父偃確實也為國朝立過功。
可陛下想要剿除諸侯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
眼下齊王自殺導致齊國被除對陛下對大漢都是好事,可這件事情卻在諸侯王之中引起了震動。
諸侯王人人自危,欲要給陛下施加壓力,天下諸侯已經心有不滿,陛下怎能給他們聯合的機會。
主父偃濫用職權逼殺齊王是事實,陛下又可以借此平息諸侯王們的怒火,懲治一個有罪之人,難道會讓陛下不忍心麽。
殺掉主父偃,給全天下一個交代,陛下再順勢而為,拿下淮南王劉安還有衡山王劉賜。
如此一來不僅匈奴的威脅還有國內的不穩定因素,都不會再成為陛下操心的事情。”
主父偃看了這封文書好幾遍,還是折的好好地,塞進了一個信封裏,讓家裏麵的侍者送交給禦史大夫府,再送到劉徹的手上。
這種文書,禦史大夫張歐根本不會截住的。
隻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天下午,公孫弘的文書就送到了劉徹的案頭。
不管怎麽說,公孫弘都是公卿之一,他的文書是要被特殊對待的。
這些官員送上來的文書會先呈給劉徹,然後再看那些官職低的。
不過劉徹為了加強自己對大漢的控製,看這些文書,時常就是一看就是一整天,連吃飯睡覺都忘了。
張遠有時候都納悶,這麽拚的劉徹,是怎麽活到那麽大的年齡的。
論勤奮,劉徹絕對能在這幾百位皇帝當中脫穎而出。
劉徹看完公孫弘的文書之後,心中的天平立刻就向著一端傾斜。
主父偃的生命重於算是走到了頭。
劉徹下定決心,要賜主父偃一死。
兔死狗烹,人走茶涼,這種事情當皇帝的就要冷血。
下定決心之後,劉徹立馬開始寫賜死主父偃的詔書,他也擔心自己見到主父偃之後會有猶豫。
不過公孫弘說的都是對的,他殺了主父偃就是給了那些諸侯王麵子。
到時候他再對一些人動手,如果還有諸侯王露頭,那就別怪自己不客氣。
對於主父偃,劉徹雖然有可惜,但也就隻有一絲。
早先劉徹跟汲黯有過一番對話。
汲黯勸說劉徹不要殺有才之人,他覺得劉徹一方麵廣招人才,另一方麵濫殺人才。
這樣下去,天下的人才會被殺光的。
人才被殺光了,你劉徹就沒有人來治理天下。
結果劉徹笑了。
他說汲黯鹹吃蘿卜淡操心,劉徹覺得天下人才多得很,殺都殺不完,隻要有發現人才的眼睛,又為什麽要擔心沒有人才用。
就是因為這番對話,張遠知道自己在劉徹心裏麵並不重要。
沒殺他,隻是沒有一個殺他的時機。
同樣,張遠現在對劉徹還是有用的。
要跟主父偃一樣,為了拿出來抵消掉一部分諸侯王的怒火,殺了也就殺了。
若是真的有一天,張遠把全天下的人給惹火了,劉徹同樣也會選擇殺掉張遠,平息全天下人的怒火。
而不會因為張遠為大漢做出了多少貢獻,就放掉張遠。
好在張遠的幾個對頭,都是讓大部分人不爽的存在。
張遠是希望主父偃死的,這種人發達了之後就拿著鼻孔看人,不死才是不正常的。
而主父偃死了,衛青就能明白張遠的話說的都是對的。
也能夠看到全天下的人對主父偃是個什麽看法。
這些天雖然跟公孫弘一樣踩主父偃的人不是很多,可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主父偃說話。
張遠動用了自己的人力,探知到籍福人現在在長安城北邊的一個村莊之中。
長安城可供平民生活的地方不多,能夠住進城的都不是一般人了。
所以在城牆外麵又擴展了一部分居民區。
不過隻能在北麵擴展,長安城的其他三麵說是城牆,其實更像是宮牆。
整個長安,有四分之三的區域是各種宮殿。
還有十分之一的地方是貴族們住的地方,剩下的地方一半是集市,另一半才是平民居住的地方。
而長安城有二十萬平民,那一點平民居住的地方,能住三四萬人已經算是不錯了。
其餘人都住在城外,他們每日白天進城,日落出城。
耕種出來多餘的產物,亦或是一些手工業者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會賣給城裏麵這些貴族。
東市跟西市就是為了貴族們建立的,同樣也是皇帝不想看到都城冷冷清清的樣子。
總歸要有一處熱鬧的地方才是。
自打主父偃被調去齊國當國相,嗅覺靈敏的籍福就知道主父偃要倒黴了。
他的做法跟對待前幾位主人一樣,他選擇什麽都不說,悄然離去。
不過他的蹤跡還是被張遠給發現了。
張遠也沒有帶隨從,孤身一人去到了這個叫桃花村的小村莊去見籍福。
說實話,籍福才是長安城中跟張遠接觸時間最久的人。
田恬跟田蚡迴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原本熱鬧非凡的武安侯府已經空了。
現如今舊日的老人就隻剩下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