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是主戰派,但是朝中的主戰派極少,再加上一個有地位就隻有王恢了。
其他大臣基本上都主張和親,就連汲黯也是如此。
不過這些大臣們卻能夠容許衛青這一類主戰派在朝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一群人隻會在劉徹想要真正的改變對匈奴的政策時才會一股腦的站出來反對。
眼下衛青這麽慷慨激昂,沒有人出來讚同,卻也沒有人出來反對。
當大行王恢,站出來的那一刻,朝中的風向標立馬就變了。
隻見王恢麵色沉靜,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走出,對著劉徹就是這麽一拜。
“陛下,臣王恢以死力諫,望陛下取笑與匈奴和親一事。
眼下大漢國力鼎盛至極,軍中甲士逾五萬之眾,大軍已經達到五十萬之多。
加上奴軍已然有將近一百五十萬人馬,大漢何懼匈奴?
此時不洗刷高祖留下的恥辱,何時洗刷?
正如建章監衛青所言,我們大漢騎兵已經有了不弱於匈奴騎兵的條件,甚至在裝備上還要壓過匈奴一頭。
我們為何還要選用和親這一恥辱的方式,來應付匈奴?”
王恢話都還沒有說完,韓安國趕緊就跑了出來。
“陛下,千萬不要聽王恢的,您已經製定下和親政策,又怎麽能夠朝令夕改?”
王恢與韓安國兩人怒目相視,朝堂上的氛圍一下子就變了。
衛青都沒有想到自己隻是獻個寶,竟然成了主戰派跟和親派的導火索。
若是張遠此時此刻在此,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這場決定大漢未來走向的辯論貌似提早了好幾個月,就是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大行還有禦史大夫既然有意見要表達,那今日就在此處議論個結果出來。
朕也時常覺得該是要讓那些匈奴人吃一些苦頭了。”
劉徹難得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相較於之前已經是巨大的改變。
隨著田蚡又一次的去找了王太後,劉徹越發的覺得隻有提早發起戰爭,才能夠將將軍的地位提高到壓過朝中這些文人的地步。
王恢聽到了劉徹的支持,立馬出聲說道。
“陛下,戰國時代的代國,北邊麵對匈奴的侵擾,南麵還要應對中原的戰亂。
即使如此,代國還能夠保護自己的百姓,過著正常的生活,匈奴也不敢輕易侵略代國。
我們今日以陛下之威,統一天下,匈奴反而三番五次地入侵邊地,主要原因是匈奴心中已經沒有任何畏懼了。
所以,匈奴對我們大漢反而比對當年一個小小的代國還要囂張。
因此,這一仗必須要打,狠狠地打,打得匈奴知道對我們大漢應該保持畏懼才行!”
大臣之間互相議論自然不可能如同潑婦罵街一般,大漢朝廷上的這些勳貴大都經曆了幾代的改造。
即便先祖是屠夫是地痞,他們也開始收斂起身體裏的本性。
韓安國靜靜的等到王恢說完,才對劉徹緩緩說道。
“陛下,臣認為對匈奴作戰實在是無利可言。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漢軍深入沙漠草原腹地,一是很難找到匈奴主力,而是一旦遭遇匈奴主力,也是以疲勞之卒麵對匈奴的精銳之師,很難打贏,三是占了匈奴的土地算不上是擴大疆土,奪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使大漢強大。
再者說當年高祖皇帝被困平城七日,飯都吃不上,但是,一旦解了平城之圍,卻毫無憤怒之心。
這是因為高祖皇帝以天下為大,不會因為一己之私怒而傷害天下蒼生的福祉。
因此,才有了高祖皇帝、孝惠皇帝、高後、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五代的和親政策。”
韓安國依舊沿用之前的觀點,先讓劉徹知道攻打匈奴並沒有好處,再拿那幾個祖宗來壓劉徹,就是一句話祖製不可更改。
王恢聽完之後發覺韓安國說來說去就是那一套說辭,冷笑一聲,轉而對劉徹說道。
“陛下,臣以為禦史大夫所言不妥,高祖皇帝披堅執銳,打了多年的仗,他之所以主張和親不報平城之圍的仇怨,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力量,而是想讓天下百姓心裏得到安寧。
如今邊境屢屢遭到侵犯,天下蒼生屍骨累累,這是任何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都會感到痛心的事情。”
王恢此話一說出口,韓安國立馬就不敢再與王恢爭辯劉邦的事情,刻在大漢身上幾十年的屈辱,時不時的還要拿出來在眾人麵前展露一番,已然讓劉徹心中不悅。
若是在這個時候還有人出來駁斥王恢,就會陷入到一個圈套之中,汙蔑高祖皇帝劉邦。
韓安國不再這個問題上繼續與王恢糾纏,換了一個方向對王恢逼問道。
“王大行,老夫雖然此時身為禦史大夫,但是也曾縱橫過沙場,深知用兵的訣竅是以飽待饑,以逸待勞。
若是漢軍長驅直入,深入匈奴腹地,後勤補給線路太長,極容易遭到匈奴的截斷。
再加上士卒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也難以獲得成功,現如今大漢騎兵不過兩萬餘人,王大行不會是想拿這些騎兵去跟匈奴的百萬騎兵對抗吧?”
王恢私下常常跟籍福接觸,早就已經謀劃好了一個作戰方案。
胸有腹稿自然不慌。
“禦史大夫說笑了,下官雖然沒有您這麽經驗豐富,但是也知道一些帶兵的道理。
陛下,臣早已想好一個作戰計劃,如若成功必定能夠重創匈奴,如若不成功也不會損害到我大漢的實力。”
劉徹聽到這話之後,眼前一亮,沒想到韓安國想著要從自己最擅長的方麵擠兌王恢,卻直接落入到了王恢準備已久的圈套之中。
韓安國聽了之後也是一愣,劉徹沒想到,他也沒想到啊,這在場的一百多名官員都沒有一個人能想到最後是這麽一個結果。
若是王恢出的主意可行,那他們和親一派今日算是被韓安國給坑慘了。
因為隻要打開戰端,日後再想和親換取和平就難了。
“大行,快快將你的計劃給朕與諸公說說。”
其他大臣基本上都主張和親,就連汲黯也是如此。
不過這些大臣們卻能夠容許衛青這一類主戰派在朝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一群人隻會在劉徹想要真正的改變對匈奴的政策時才會一股腦的站出來反對。
眼下衛青這麽慷慨激昂,沒有人出來讚同,卻也沒有人出來反對。
當大行王恢,站出來的那一刻,朝中的風向標立馬就變了。
隻見王恢麵色沉靜,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走出,對著劉徹就是這麽一拜。
“陛下,臣王恢以死力諫,望陛下取笑與匈奴和親一事。
眼下大漢國力鼎盛至極,軍中甲士逾五萬之眾,大軍已經達到五十萬之多。
加上奴軍已然有將近一百五十萬人馬,大漢何懼匈奴?
此時不洗刷高祖留下的恥辱,何時洗刷?
正如建章監衛青所言,我們大漢騎兵已經有了不弱於匈奴騎兵的條件,甚至在裝備上還要壓過匈奴一頭。
我們為何還要選用和親這一恥辱的方式,來應付匈奴?”
王恢話都還沒有說完,韓安國趕緊就跑了出來。
“陛下,千萬不要聽王恢的,您已經製定下和親政策,又怎麽能夠朝令夕改?”
王恢與韓安國兩人怒目相視,朝堂上的氛圍一下子就變了。
衛青都沒有想到自己隻是獻個寶,竟然成了主戰派跟和親派的導火索。
若是張遠此時此刻在此,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這場決定大漢未來走向的辯論貌似提早了好幾個月,就是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大行還有禦史大夫既然有意見要表達,那今日就在此處議論個結果出來。
朕也時常覺得該是要讓那些匈奴人吃一些苦頭了。”
劉徹難得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相較於之前已經是巨大的改變。
隨著田蚡又一次的去找了王太後,劉徹越發的覺得隻有提早發起戰爭,才能夠將將軍的地位提高到壓過朝中這些文人的地步。
王恢聽到了劉徹的支持,立馬出聲說道。
“陛下,戰國時代的代國,北邊麵對匈奴的侵擾,南麵還要應對中原的戰亂。
即使如此,代國還能夠保護自己的百姓,過著正常的生活,匈奴也不敢輕易侵略代國。
我們今日以陛下之威,統一天下,匈奴反而三番五次地入侵邊地,主要原因是匈奴心中已經沒有任何畏懼了。
所以,匈奴對我們大漢反而比對當年一個小小的代國還要囂張。
因此,這一仗必須要打,狠狠地打,打得匈奴知道對我們大漢應該保持畏懼才行!”
大臣之間互相議論自然不可能如同潑婦罵街一般,大漢朝廷上的這些勳貴大都經曆了幾代的改造。
即便先祖是屠夫是地痞,他們也開始收斂起身體裏的本性。
韓安國靜靜的等到王恢說完,才對劉徹緩緩說道。
“陛下,臣認為對匈奴作戰實在是無利可言。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漢軍深入沙漠草原腹地,一是很難找到匈奴主力,而是一旦遭遇匈奴主力,也是以疲勞之卒麵對匈奴的精銳之師,很難打贏,三是占了匈奴的土地算不上是擴大疆土,奪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使大漢強大。
再者說當年高祖皇帝被困平城七日,飯都吃不上,但是,一旦解了平城之圍,卻毫無憤怒之心。
這是因為高祖皇帝以天下為大,不會因為一己之私怒而傷害天下蒼生的福祉。
因此,才有了高祖皇帝、孝惠皇帝、高後、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五代的和親政策。”
韓安國依舊沿用之前的觀點,先讓劉徹知道攻打匈奴並沒有好處,再拿那幾個祖宗來壓劉徹,就是一句話祖製不可更改。
王恢聽完之後發覺韓安國說來說去就是那一套說辭,冷笑一聲,轉而對劉徹說道。
“陛下,臣以為禦史大夫所言不妥,高祖皇帝披堅執銳,打了多年的仗,他之所以主張和親不報平城之圍的仇怨,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力量,而是想讓天下百姓心裏得到安寧。
如今邊境屢屢遭到侵犯,天下蒼生屍骨累累,這是任何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都會感到痛心的事情。”
王恢此話一說出口,韓安國立馬就不敢再與王恢爭辯劉邦的事情,刻在大漢身上幾十年的屈辱,時不時的還要拿出來在眾人麵前展露一番,已然讓劉徹心中不悅。
若是在這個時候還有人出來駁斥王恢,就會陷入到一個圈套之中,汙蔑高祖皇帝劉邦。
韓安國不再這個問題上繼續與王恢糾纏,換了一個方向對王恢逼問道。
“王大行,老夫雖然此時身為禦史大夫,但是也曾縱橫過沙場,深知用兵的訣竅是以飽待饑,以逸待勞。
若是漢軍長驅直入,深入匈奴腹地,後勤補給線路太長,極容易遭到匈奴的截斷。
再加上士卒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也難以獲得成功,現如今大漢騎兵不過兩萬餘人,王大行不會是想拿這些騎兵去跟匈奴的百萬騎兵對抗吧?”
王恢私下常常跟籍福接觸,早就已經謀劃好了一個作戰方案。
胸有腹稿自然不慌。
“禦史大夫說笑了,下官雖然沒有您這麽經驗豐富,但是也知道一些帶兵的道理。
陛下,臣早已想好一個作戰計劃,如若成功必定能夠重創匈奴,如若不成功也不會損害到我大漢的實力。”
劉徹聽到這話之後,眼前一亮,沒想到韓安國想著要從自己最擅長的方麵擠兌王恢,卻直接落入到了王恢準備已久的圈套之中。
韓安國聽了之後也是一愣,劉徹沒想到,他也沒想到啊,這在場的一百多名官員都沒有一個人能想到最後是這麽一個結果。
若是王恢出的主意可行,那他們和親一派今日算是被韓安國給坑慘了。
因為隻要打開戰端,日後再想和親換取和平就難了。
“大行,快快將你的計劃給朕與諸公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