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這段時間內,大量的運輸船湧入黃浦江,湧入長江下遊。


    大批西方設備跟技術不計代價的引入過來,為已經瀕臨滅亡的工業注入了超級腎上腺素。


    滬城周邊的工業區在以眼見的速度複蘇,很多荒廢的煙囪重新冒出黑煙,煉鋼廠內也重新流出鋼水。


    真金白銀的幾個億砸進來確實看到了水花,不僅有水花,還能折騰出撲通聲。


    金陵兵工廠重新啟用,內部的設備大多是新運輸過來,部分則是由太源的機械製造廠生產。


    那邊有張憲雙穿門拉過來的精密機床,打造的設備質量也不錯,小電爐生產的合金鋼材質量也很優秀。


    采礦、冶金、製造這條線是通的,剩下的無外乎是引入設備擴充更多生產線。


    輕工業的崛起快是因為它不需要什麽技術,而重工業的每一步都需要技術支撐,無論缺少哪一環,都會影響整個重工業的質量。


    冶金技術不足,稀有金屬無法提純,則鋼材質量有問題,各類設備就無法生產。


    采礦設備不夠,煤炭、鋼鐵、稀有金屬礦也難以開采,撐不住重工業的基礎。


    環環相扣,又環環製約。


    既需要設備,也需要資金,更需要技術人員,還他媽需要自家礦產資源豐富,這些條件湊在一起,想要實現工業化可真不是一句話就解決的。


    以前那些創辦實業的大佬,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才湊出來一點點基礎。


    不提這些,張憲的運氣挺好,能夠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再加上小日子占領後拉過來不少設備,也一股腦的成了第一戰區的戰利品。


    俘虜的小鬼子僑民,當成免費的勞力,必須三班倒不間斷的進工廠幹活。


    不把他們榨成幹,都對不起張憲當過牛馬的加班經驗。


    扯的有點遠了,迴到金陵兵工廠上來,它這裏最優秀的自然是兩款武器,一個是馬克沁水冷重機槍,另一個是82毫米迫擊炮,這兩個生產線可以很簡單的湊出來。


    另外則要考慮生產司登衝鋒槍,張憲將其命名為民27年式衝鋒槍,有圖紙,可以優先仿造一批看看效果,再針對性的優化一步。


    至於衝壓機械、鍛壓機械,需要一大批百噸級的衝床,技術方麵倒是有根源可追溯。


    老西在實業公司引入了2000噸的水壓機,主要用來生產炮彈、子彈這類零件,對衝壓技術也是有運用的。


    衝鋒槍的零件用百噸級衝床就夠了。衝壓設備的生產線是針對大量軍械使用的,如果僅僅生產幾百隻,幾千隻,根本不用衝壓設備。


    銑削也能生產,但靠銑削就不值當了,生產的成本、批量生產的難度可就不一樣了。


    張憲可是計劃生產幾百萬支衝鋒槍的,還要用這批衝鋒槍狠狠的賺一波日不落的英鎊。


    所以該投入還是要投入,這筆錢可以投,後期絕對能夠迴本,而且可以大賺特賺一筆。


    除了衝鋒槍外,配套使用的衝鋒槍子彈也要考慮大量生產,9毫米的帕拉貝魯姆手槍彈,以及後續的優化版本9x19毫米的帕拉貝魯姆口徑彈藥。


    很多部隊無法配備衝鋒槍的原因就是撐不住子彈的消耗。


    小日子遲遲不願意配備衝鋒槍,就因為資源貧乏,認為衝鋒槍的消耗太大,後勤壓力重。


    他們堅信一杆步槍打天下,把精度要求到變態的地步。


    不管是火炮、機槍、步槍,優先考慮精度問題。


    第一戰區盡管工業落後,礦產資源還是能撐得住的,經過這一輪的工業複蘇,鋼鐵年產量翻倍,能達到十萬噸規模。


    可以供應軍械生產的所需,其餘的酸廠、火藥廠產能也大大提升。


    供應炮彈、子彈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張憲憋了三個月沒搞事情,到頭來突然拿出這樣一款衝鋒槍,被滬城的一些董事,通過特殊渠道采購了幾把。


    把第一戰區的新式衝鋒槍拿到手,該槍命名為二十七式衝鋒槍,整體的設計看起來粗爛不堪。


    威廉傳教士特意弄了幾挺,交給他們在租界的士兵用了用,一群人全部撇嘴。


    “威廉爵士,拿著它讓我像極了水管工,這樣的槍白給我,我都嫌棄。”


    “精度、設計、外形、性能都不如湯姆遜衝鋒槍,真不知道這種槍有什麽優點?我看叫臭氣槍好了。”


    士兵非常嫌棄這款衝鋒槍,扔在了一旁,沒人願意使用。


    威廉嗬嗬一笑,看著測試的結果不盡人意。


    不禁感歎道:“張憲這傻小子花費重金搞了這樣一條生產線,真是人傻錢多。看來是我多慮了,以他們的工業水平能造出什麽東西呢?給他十年二十年,也追不上世界標準水平。”


    希望如此吧,到時候你們千萬別用哈。


    搞定了金陵兵工廠的複工以後,張憲就全麵盯著另一件事,要把滬城的造船廠搞起來。


    法雞要提供給他三份東西,1000噸級驅逐艦的技術、空想級驅逐艦的技術、出售2艘莫加多爾級驅逐艦。前兩者可以迅速交付,采購的2艘空想級驅逐艦已經到了南洋。


    驅逐艦補充了油料之後,會從南洋直接開到租界區,跟張憲完成交付。


    技術已經提前提供了。


    所謂的千噸級驅逐艦的技術,其實就是漢斯大型魚雷艇的技術,排水量900左右,滿載排水量1100噸左右,最大航速34.5節,額定人員120人,主要武器為4門105毫米火炮、4門37毫米高射炮、6門20毫米高射炮、6具魚雷發射管、4具深水炸彈發射器,一次性最多可載30枚水雷。


    不算什麽先進的技術,也不算多麽落後的驅逐艦,對於張憲而言,可以用來過渡。


    畢竟是白給的技術,還要什麽自行車啊。它所搭配的動力係統也算彌補了造船廠上的空缺。


    小型魚雷艇、布雷艦、小型驅逐艦、大型驅逐艦一口氣全都有了,優先保證造船廠的修複水平,再一步步打通這些軍艦的生產線。


    與小日子第三艦隊海戰,有兩艘被炮擊沉海的驅逐艦,修複的可能性很小。


    但驅逐艦上的武器該拆卸的拆卸了,可以優先拚湊2艘千噸級驅逐艦出來,對該係列就直接命名為淞滬級驅逐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開局一本帝國成長手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葫蘆開小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葫蘆開小花並收藏抗戰:開局一本帝國成長手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