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三個月成果夠統帥部幹十年
抗戰:開局一本帝國成長手冊 作者:葫蘆開小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暫時無須擔心軍艦問題,張憲手頭的軍艦夠用,缺的反而是優秀的海軍人員,必須繼續培養提升。
優先擴編潛艇大隊人手。
現有的兩支潛艇大隊遠遠不足,至少還得擴充幾個,充分發揮潛艇偷雞的屬性。
潛艇才是他能夠依賴的水中武器,至於其他的戰列艦、驅逐艦等,僅僅是提供一個當棋盤手的機會。
無論如何,比不上美利堅跟小鬼子的海軍水平。
就算把手上的所有軍艦全部服役,全部能夠形成戰鬥力,也僅僅是區域性的一支強大海軍,沒辦法進行決戰。
需要好好的藏一手,關鍵時候再突然拉出來,震驚大家。
此次獎勵的軍艦,張憲肯定是要藏起來的,先多多的培養艦隊。
目前隻有一個雲港艦隊,至少還要培養一個淞滬艦隊。
陸軍方麵無須擔心,陸軍是最容易出成效的,碰上槍,訓練一段時間就可以上戰場。
但海軍、飛行員不一樣,需要靠水磨的功夫練一練。
趁著這節空檔,有必要好好的吸收一下列強技術,把滬城周邊的工業趕上來。
還需要在金陵開辟一個飛機生產線,哪怕屬性拉胯的戰鬥機,也得實現自產。
航空工業是缺口,不把這個缺口補上,永遠沒有機會參與到第二賽季,永遠沒有機會爭奪主動權。
考慮再三後,張憲決定暫停簽到。
留著最後4次簽到的機會關鍵時候再用,當下想方設法用好手頭的20億,打造第一戰區的根基。
從最近幾天開始,開始有商船進入滬城港口,所運輸的商品極多。
既有張憲訂購的設備,也有各國商人帶過來的工業產品。
光張憲本人手上,就有20個億的賬麵數字,按照現在法幣跟美金的兌換比例4:1來看,也相當於5億美金。
這筆錢砸出去,足夠讓各國商人趨之若鶩了。
在他們那邊不值錢的玩意兒,拿過來就可以賣出高價。
從南洋運一船油料過來,放在黑市就能翻倍。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我們沒有呢。物以稀為貴,當你越是稀缺某樣東西的時候,它的價值就不是它本身的價值了,你要把稀缺這兩個字的差價補上。
十倍甚至百倍,也不得不買。
以大型設備而言,張憲花十倍的價值,也要不惜代價購入一條飛機生產線。
手上不能製造飛機坦克,就沒有上棋盤的機會。
這邊的工業區幾乎全部複蘇,尤其是被日寇掌握的企業,重新迴到地方手中。
輕重工業均獲得了張憲拿出來的一部分融資,不惜代價的促成工廠重新響起機器的嗡鳴聲。
紡織廠、機械製造廠、造船廠等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吞並。
小廠被收購,大廠進行合並。
缺失的生產設備全部外購,采購新型的設備補充。
隻要有錢,想搞一點實業還不簡單嗎?
這邊的三座鋼鐵廠,和興化鋼鐵廠、吳淞鋼鐵廠、滬城煉鋼廠在日寇的接手下,還有生產能力,除了現有的電子煉鋼爐外,直接采購20噸的小電爐,就可以把三座鋼鐵廠的產能供起來,達成年產萬噸的規模。
鋼鐵煤炭是工業化的根本,張憲不求短期內實現工業化,至少要把鋼鐵煤炭的產量拉上來,能夠供應軍工所需。
這一點不算難,整合現有的煉鋼廠,引入一部分先進設備就足夠運轉起來。
產能翻一倍不是問題。
至於汽車產業,美利堅在滬城有一個福特汽車的裝配廠,來料加工不是問題。
現有的滬城航工工廠,基本已經處在停滯狀態。
計劃撥款8000萬,將該航工工廠重新組建起來,能夠利用美利堅的技術,哪怕來料組裝呢,也能具備相應的飛機修理能力,以及戰機生產能力。
實在搞不懂,統帥部擁有黃金十年的發展期,好高騖遠,結果一樣都幹不好。
幹點實際的產業有那麽難嗎?
歸根結底是爛透了,管理低效、層層腐敗。
真要有心搞一搞工業,不至於這麽慘。
張憲有信心利用3個月時間,把周邊的資源整合完畢,利用現有的這些工廠,產能比統帥部黃金十年還強。
對方在工業生產上的投入,估計十年也湊不夠20億。
滬城的熱鬧場景,刺激到了鬼子本土,大本營內海軍省、陸軍省的高官第8次坐到了一起,用來商談對滬城的作戰事宜。
前邊7次討論,逐步達成了一致。
第一戰區必須要打,否則他們發動的幾次戰爭將毫無收獲,華中派遣軍的20萬兵力也將被圍困在鄂漢地區。
不僅沒能打垮統帥部,反而將天朝的民族意識打醒了。
給他們一段發育時間,帝國必然危機四伏。
“打肯定是要打,關鍵是如何打,還需仔細商談。”
話題一開始,關東軍大將植田謙吉就把話題給帶偏了,他還是堅持關東軍要先北後南的策略。
“帝國之所以進入當前之窘迫情景,便是違背了當初的規劃。吞並遠東,消化遠東後,再層層蠶食。”
“鯨吞固然可在短時間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卻難以消化幹淨,正如華北派遣軍、華中派遣軍,一口氣奪下如此大的地盤,到頭來還不是偏居一隅,成了圍困的死局?”
不是,都已經討論了7次了,就別拿友軍開刀了。
關東軍依然堅持,不解決遠東壓力,貿然的把部隊調遣到華北,隻會斷送他們在關外取得的莫大成果。
實在不行大家可以承認張憲第一戰區的合法性,與其簽訂條約,將陷入泥潭的幾個師團給抽出來,從長計議嘛。
這是植田謙吉的主意,能不能采納,就看大家的想法了。
海軍省一個個眼觀鼻,不發表任何言論,先等陸軍馬鹿爭吵完再說。
看陸軍馬鹿相互撕逼,絕對比電影還好看。
擺在大家麵前的難題是籌備作戰物資,製約他們的是時間問題。此次籌備的物資,大多隨同運輸船入了海。
前期連續兩次會戰的物資,也掏空了家底。
第二個難題就是先北後南,還是先解決張憲,再執行北進。
最後一個難題才是海陸軍,還是陸海軍,誰來主導指揮的事宜,目前卡在了第二步,遲遲沒有結論。
張憲的考慮純屬多餘,日寇打完鄂漢一戰,已經沒有掀起大規模會戰的能力了。
優先擴編潛艇大隊人手。
現有的兩支潛艇大隊遠遠不足,至少還得擴充幾個,充分發揮潛艇偷雞的屬性。
潛艇才是他能夠依賴的水中武器,至於其他的戰列艦、驅逐艦等,僅僅是提供一個當棋盤手的機會。
無論如何,比不上美利堅跟小鬼子的海軍水平。
就算把手上的所有軍艦全部服役,全部能夠形成戰鬥力,也僅僅是區域性的一支強大海軍,沒辦法進行決戰。
需要好好的藏一手,關鍵時候再突然拉出來,震驚大家。
此次獎勵的軍艦,張憲肯定是要藏起來的,先多多的培養艦隊。
目前隻有一個雲港艦隊,至少還要培養一個淞滬艦隊。
陸軍方麵無須擔心,陸軍是最容易出成效的,碰上槍,訓練一段時間就可以上戰場。
但海軍、飛行員不一樣,需要靠水磨的功夫練一練。
趁著這節空檔,有必要好好的吸收一下列強技術,把滬城周邊的工業趕上來。
還需要在金陵開辟一個飛機生產線,哪怕屬性拉胯的戰鬥機,也得實現自產。
航空工業是缺口,不把這個缺口補上,永遠沒有機會參與到第二賽季,永遠沒有機會爭奪主動權。
考慮再三後,張憲決定暫停簽到。
留著最後4次簽到的機會關鍵時候再用,當下想方設法用好手頭的20億,打造第一戰區的根基。
從最近幾天開始,開始有商船進入滬城港口,所運輸的商品極多。
既有張憲訂購的設備,也有各國商人帶過來的工業產品。
光張憲本人手上,就有20個億的賬麵數字,按照現在法幣跟美金的兌換比例4:1來看,也相當於5億美金。
這筆錢砸出去,足夠讓各國商人趨之若鶩了。
在他們那邊不值錢的玩意兒,拿過來就可以賣出高價。
從南洋運一船油料過來,放在黑市就能翻倍。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我們沒有呢。物以稀為貴,當你越是稀缺某樣東西的時候,它的價值就不是它本身的價值了,你要把稀缺這兩個字的差價補上。
十倍甚至百倍,也不得不買。
以大型設備而言,張憲花十倍的價值,也要不惜代價購入一條飛機生產線。
手上不能製造飛機坦克,就沒有上棋盤的機會。
這邊的工業區幾乎全部複蘇,尤其是被日寇掌握的企業,重新迴到地方手中。
輕重工業均獲得了張憲拿出來的一部分融資,不惜代價的促成工廠重新響起機器的嗡鳴聲。
紡織廠、機械製造廠、造船廠等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吞並。
小廠被收購,大廠進行合並。
缺失的生產設備全部外購,采購新型的設備補充。
隻要有錢,想搞一點實業還不簡單嗎?
這邊的三座鋼鐵廠,和興化鋼鐵廠、吳淞鋼鐵廠、滬城煉鋼廠在日寇的接手下,還有生產能力,除了現有的電子煉鋼爐外,直接采購20噸的小電爐,就可以把三座鋼鐵廠的產能供起來,達成年產萬噸的規模。
鋼鐵煤炭是工業化的根本,張憲不求短期內實現工業化,至少要把鋼鐵煤炭的產量拉上來,能夠供應軍工所需。
這一點不算難,整合現有的煉鋼廠,引入一部分先進設備就足夠運轉起來。
產能翻一倍不是問題。
至於汽車產業,美利堅在滬城有一個福特汽車的裝配廠,來料加工不是問題。
現有的滬城航工工廠,基本已經處在停滯狀態。
計劃撥款8000萬,將該航工工廠重新組建起來,能夠利用美利堅的技術,哪怕來料組裝呢,也能具備相應的飛機修理能力,以及戰機生產能力。
實在搞不懂,統帥部擁有黃金十年的發展期,好高騖遠,結果一樣都幹不好。
幹點實際的產業有那麽難嗎?
歸根結底是爛透了,管理低效、層層腐敗。
真要有心搞一搞工業,不至於這麽慘。
張憲有信心利用3個月時間,把周邊的資源整合完畢,利用現有的這些工廠,產能比統帥部黃金十年還強。
對方在工業生產上的投入,估計十年也湊不夠20億。
滬城的熱鬧場景,刺激到了鬼子本土,大本營內海軍省、陸軍省的高官第8次坐到了一起,用來商談對滬城的作戰事宜。
前邊7次討論,逐步達成了一致。
第一戰區必須要打,否則他們發動的幾次戰爭將毫無收獲,華中派遣軍的20萬兵力也將被圍困在鄂漢地區。
不僅沒能打垮統帥部,反而將天朝的民族意識打醒了。
給他們一段發育時間,帝國必然危機四伏。
“打肯定是要打,關鍵是如何打,還需仔細商談。”
話題一開始,關東軍大將植田謙吉就把話題給帶偏了,他還是堅持關東軍要先北後南的策略。
“帝國之所以進入當前之窘迫情景,便是違背了當初的規劃。吞並遠東,消化遠東後,再層層蠶食。”
“鯨吞固然可在短時間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卻難以消化幹淨,正如華北派遣軍、華中派遣軍,一口氣奪下如此大的地盤,到頭來還不是偏居一隅,成了圍困的死局?”
不是,都已經討論了7次了,就別拿友軍開刀了。
關東軍依然堅持,不解決遠東壓力,貿然的把部隊調遣到華北,隻會斷送他們在關外取得的莫大成果。
實在不行大家可以承認張憲第一戰區的合法性,與其簽訂條約,將陷入泥潭的幾個師團給抽出來,從長計議嘛。
這是植田謙吉的主意,能不能采納,就看大家的想法了。
海軍省一個個眼觀鼻,不發表任何言論,先等陸軍馬鹿爭吵完再說。
看陸軍馬鹿相互撕逼,絕對比電影還好看。
擺在大家麵前的難題是籌備作戰物資,製約他們的是時間問題。此次籌備的物資,大多隨同運輸船入了海。
前期連續兩次會戰的物資,也掏空了家底。
第二個難題就是先北後南,還是先解決張憲,再執行北進。
最後一個難題才是海陸軍,還是陸海軍,誰來主導指揮的事宜,目前卡在了第二步,遲遲沒有結論。
張憲的考慮純屬多餘,日寇打完鄂漢一戰,已經沒有掀起大規模會戰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