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火炮是第一戰鬥力,實現炮火自由
抗戰:開局一本帝國成長手冊 作者:葫蘆開小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源城防司令部,集結了以張大彪為首的34師軍官。
該部在城內休整半月,順帶著開始裝備新產出的60小炮跟57毫米無後坐力炮,提升營連級別的火力。
張憲的到來,還帶來了110輛大卡車,優先裝備給34師配套使用,使其作戰能力翻倍提升。
卡車的作用極大,不僅可以運輸足夠的彈藥,必要時候也能運兵,將一個團的兵力迅速投入到前線作戰。
張憲要利用很短的時間,單獨為34師調整後勤,調整運輸隊,配備專門的卡車。
200輛卡車,肯定不能全給34師,但110輛漢斯卡車,肯定要跟34師綁定。
其餘的車輛再由後勤處統一調度。
張憲進入司令部內,身上一股寒氣,喝了熱茶以後,才緩緩的調整過來。
冬天行軍,真不是人幹的事情啊。
“軍長!”
張大彪的聲音響起,聲音中氣十足,看樣子休息的不錯,把精氣神都養迴來了。
“34師休整的怎麽樣,我很可能提前籌備作戰計劃…”
“休整的很好。太源城內的條件好,營房設施比較齊全,吃穿用度上也僅靠著後勤處,士氣尚可。”
那就好,張大彪這支部隊是張憲的絕對心腹,也是絕對的王牌兵力。
依托544團、543團為根基,大量的基層士兵都經過了經驗書強化。
別的師,大部分都是強化骨幹精銳跟基層軍官,很少能讓張憲強化到班組士兵的。
王牌是必須要打造的,樹立標杆,樹立信心,樹立威信的。
新式的武器裝備,也全部優先配給了34師,可謂是獨享張憲的寵愛啊。
沒辦法,張某人的發家部隊,不寵它寵誰呢。
秦朗、楊邵、劉奇衡、鄧凱等炮兵團的負責人也在,輪番給張憲匯報工作。
張憲手上的幾個炮團需要動作起來了。尤其是榴彈炮團,借助卡車實現機動作戰。
手上火炮越發充裕,除了給各師配備的山炮營外,主力四個炮團也進行了一些微調。
山炮就沒必要成團了,直接放在師一級處理,而炮團需要軍直屬指揮,至少也得75毫米野炮級別。
重炮團(秦朗),約40門榴彈炮,高射炮若幹。
現在張憲又拿迴來24門20毫米機炮,24門40毫米高射炮。統一分配,每個師可轄4-6門高射炮,搭配高射機槍8-16挺,增強防空火力。
重迫擊炮團(楊昭),一共是36門迫擊炮,12門150毫米迫擊炮,24門120毫米迫擊炮。繳獲日式150毫米迫擊炮8門留作備用。
野炮團(劉奇衡),手握24門75毫米野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日式)。
對晉北作戰的繳獲中,基本把榴彈炮、野炮拿到了手中,統一交給劉奇衡團長指揮訓練。
原有的晉造山炮、炮壘大隊等,拆分到師級當中去,老舊的晉造山炮直接淘汰,性能不夠要它幹嘛。
第三軍配了一個野炮團,團長為第三軍出身的鄧凱,在曾萬中的指揮當中,配屬了36門75毫米野炮。
其餘的張大彪、楚雲飛各有一個山炮團,配了24-36門山炮,戰防炮、速射炮若幹。
另外的幾個師,配屬山炮營,每個營12門山炮。
這就是目前的全部重火力。
張憲手上當然還有一些備用山炮,約有60門左右,留作戰時補充。
另外兵工廠持續生產75毫米山炮、野炮,以及105毫米榴彈炮,技術沒什麽問題,炮管也已經解決,月產量分別是30\/10\/10門。
至於150毫米榴彈炮,還沒讓兵工廠嚐試,需要投入新的精力,先以成熟的技術為主,解決眼前供需問題。
一個師,怎麽也得有24-36門山炮吧。張憲想的是24門山炮、12門野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
這才能達到所謂的正兒八經的主力師的標準,現在沒有一個達標。
34師、89師好歹算摸到了門檻,有單獨的炮團。
按照目前的產量,半年就能將手上的8個師裝備完畢,還是有盼頭的。而且隨著技術熟練,產能還可以翻倍。
目前是要求了高質量標準,可以慢一些,但質量必須達標,仿造出來的火炮要青出於藍勝於藍。
否則粗製濫造的給你1000門也沒意思,也會被小鬼子輕易壓製。
82\/60毫米迫擊炮已經順利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點,月產量分別是44門、108門。
所用的鋼管就是小電爐煉出來的鋼材,質量有較大提升,製作迫擊炮無壓力。
炮鋼問題還在實驗當中,有張憲提供的配料參數跟工藝流程,解決它隻是時間問題。
步槍月產量3200支,控製了質量要求,每一支步槍都是能堪比鬼子三八大蓋的性能,仿造的水平並不差了。
捷克式機槍月產280挺,
24式水冷重機槍月產60挺,另仿造九二式重機槍80挺。
衝鋒槍月產1400支。
各型號的子彈月產300萬發。
各式炮彈月產8000枚,手榴彈月產量35萬枚。
兵工廠正在經曆陣痛期,廢棄了很多原有的流程,又新增了各項工藝。技術工人雖幹勁十足,也要先適應新工藝,再突破產能問題。
步機槍產能大幅度下降,但拿出來的武器裝備,性能大幅度提升。
按照張憲的預估,等新工藝熟練上來,產能翻倍不是問題。
子彈、手榴彈這類看著產量過萬了,實際上分配給10萬人用,平均一個人3枚手榴彈,30發子彈而已。
距離張憲的預期還大大不足,有必要盡快提升產能,擴大生產,讓這隻下蛋的金雞服務於軍隊。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靠著兵工廠,還有每日簽到所得,武器裝備暫時是不缺的。
新生產的衝鋒槍、迫擊炮陸續給各師配備起來,有必要利用三五天時間,再整飭軍紀,強調部隊作戰的紀律。
人多之後事兒也多,聽各位匯報完訓練情況,五六個小時就過去了。
晚上吃了碗刀削麵,喝了兩大碗熱湯,匆匆睡下了。
一晚上都在做光怪陸離的夢。
直到有人吵到了城防司令部,大清早的打擾了張憲的美夢。
該部在城內休整半月,順帶著開始裝備新產出的60小炮跟57毫米無後坐力炮,提升營連級別的火力。
張憲的到來,還帶來了110輛大卡車,優先裝備給34師配套使用,使其作戰能力翻倍提升。
卡車的作用極大,不僅可以運輸足夠的彈藥,必要時候也能運兵,將一個團的兵力迅速投入到前線作戰。
張憲要利用很短的時間,單獨為34師調整後勤,調整運輸隊,配備專門的卡車。
200輛卡車,肯定不能全給34師,但110輛漢斯卡車,肯定要跟34師綁定。
其餘的車輛再由後勤處統一調度。
張憲進入司令部內,身上一股寒氣,喝了熱茶以後,才緩緩的調整過來。
冬天行軍,真不是人幹的事情啊。
“軍長!”
張大彪的聲音響起,聲音中氣十足,看樣子休息的不錯,把精氣神都養迴來了。
“34師休整的怎麽樣,我很可能提前籌備作戰計劃…”
“休整的很好。太源城內的條件好,營房設施比較齊全,吃穿用度上也僅靠著後勤處,士氣尚可。”
那就好,張大彪這支部隊是張憲的絕對心腹,也是絕對的王牌兵力。
依托544團、543團為根基,大量的基層士兵都經過了經驗書強化。
別的師,大部分都是強化骨幹精銳跟基層軍官,很少能讓張憲強化到班組士兵的。
王牌是必須要打造的,樹立標杆,樹立信心,樹立威信的。
新式的武器裝備,也全部優先配給了34師,可謂是獨享張憲的寵愛啊。
沒辦法,張某人的發家部隊,不寵它寵誰呢。
秦朗、楊邵、劉奇衡、鄧凱等炮兵團的負責人也在,輪番給張憲匯報工作。
張憲手上的幾個炮團需要動作起來了。尤其是榴彈炮團,借助卡車實現機動作戰。
手上火炮越發充裕,除了給各師配備的山炮營外,主力四個炮團也進行了一些微調。
山炮就沒必要成團了,直接放在師一級處理,而炮團需要軍直屬指揮,至少也得75毫米野炮級別。
重炮團(秦朗),約40門榴彈炮,高射炮若幹。
現在張憲又拿迴來24門20毫米機炮,24門40毫米高射炮。統一分配,每個師可轄4-6門高射炮,搭配高射機槍8-16挺,增強防空火力。
重迫擊炮團(楊昭),一共是36門迫擊炮,12門150毫米迫擊炮,24門120毫米迫擊炮。繳獲日式150毫米迫擊炮8門留作備用。
野炮團(劉奇衡),手握24門75毫米野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日式)。
對晉北作戰的繳獲中,基本把榴彈炮、野炮拿到了手中,統一交給劉奇衡團長指揮訓練。
原有的晉造山炮、炮壘大隊等,拆分到師級當中去,老舊的晉造山炮直接淘汰,性能不夠要它幹嘛。
第三軍配了一個野炮團,團長為第三軍出身的鄧凱,在曾萬中的指揮當中,配屬了36門75毫米野炮。
其餘的張大彪、楚雲飛各有一個山炮團,配了24-36門山炮,戰防炮、速射炮若幹。
另外的幾個師,配屬山炮營,每個營12門山炮。
這就是目前的全部重火力。
張憲手上當然還有一些備用山炮,約有60門左右,留作戰時補充。
另外兵工廠持續生產75毫米山炮、野炮,以及105毫米榴彈炮,技術沒什麽問題,炮管也已經解決,月產量分別是30\/10\/10門。
至於150毫米榴彈炮,還沒讓兵工廠嚐試,需要投入新的精力,先以成熟的技術為主,解決眼前供需問題。
一個師,怎麽也得有24-36門山炮吧。張憲想的是24門山炮、12門野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
這才能達到所謂的正兒八經的主力師的標準,現在沒有一個達標。
34師、89師好歹算摸到了門檻,有單獨的炮團。
按照目前的產量,半年就能將手上的8個師裝備完畢,還是有盼頭的。而且隨著技術熟練,產能還可以翻倍。
目前是要求了高質量標準,可以慢一些,但質量必須達標,仿造出來的火炮要青出於藍勝於藍。
否則粗製濫造的給你1000門也沒意思,也會被小鬼子輕易壓製。
82\/60毫米迫擊炮已經順利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點,月產量分別是44門、108門。
所用的鋼管就是小電爐煉出來的鋼材,質量有較大提升,製作迫擊炮無壓力。
炮鋼問題還在實驗當中,有張憲提供的配料參數跟工藝流程,解決它隻是時間問題。
步槍月產量3200支,控製了質量要求,每一支步槍都是能堪比鬼子三八大蓋的性能,仿造的水平並不差了。
捷克式機槍月產280挺,
24式水冷重機槍月產60挺,另仿造九二式重機槍80挺。
衝鋒槍月產1400支。
各型號的子彈月產300萬發。
各式炮彈月產8000枚,手榴彈月產量35萬枚。
兵工廠正在經曆陣痛期,廢棄了很多原有的流程,又新增了各項工藝。技術工人雖幹勁十足,也要先適應新工藝,再突破產能問題。
步機槍產能大幅度下降,但拿出來的武器裝備,性能大幅度提升。
按照張憲的預估,等新工藝熟練上來,產能翻倍不是問題。
子彈、手榴彈這類看著產量過萬了,實際上分配給10萬人用,平均一個人3枚手榴彈,30發子彈而已。
距離張憲的預期還大大不足,有必要盡快提升產能,擴大生產,讓這隻下蛋的金雞服務於軍隊。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靠著兵工廠,還有每日簽到所得,武器裝備暫時是不缺的。
新生產的衝鋒槍、迫擊炮陸續給各師配備起來,有必要利用三五天時間,再整飭軍紀,強調部隊作戰的紀律。
人多之後事兒也多,聽各位匯報完訓練情況,五六個小時就過去了。
晚上吃了碗刀削麵,喝了兩大碗熱湯,匆匆睡下了。
一晚上都在做光怪陸離的夢。
直到有人吵到了城防司令部,大清早的打擾了張憲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