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韓、魏同出晉國。三家分晉之初,魏國製定的國策,團結韓趙,共抗諸侯。三家齊心,對外擴張,彼此之間少有爭鬥。魏武候利用其父留下的大好局麵,以李悝、吳起變法,魏國國力大增。魏武侯以吳起為將,大敗秦國,取河西五百裏土地。以樂洋為將,借道趙國,三年攻克胡人之國中山。魏國國力大增,便有獨霸之勢。對待韓趙兄弟,不在客氣。為了迫使韓趙臣服於魏國,先以龐涓為將,北圍趙國邯鄲。十年後,逢澤稱王,南圍韓國新鄭。


    趙侯語的一生,也是和魏國爭鬥不斷。往近說,魏國以會葬之名,糾合齊、秦、楚、燕等國伺機圖趙。圖趙不成,就要改變原有的策略。魏罌到了邯鄲,因為水土不服,傷了身子。休息幾日,聽聞韓候也來趙國。於是,令魏國使者,送上國書,請求會見趙候。


    趙雍看了魏國國書,放在一旁,“魏候身在邯鄲。寡人是見,還是不見。”


    趙豹道:“不見。”


    “君上,我國應該將魏罌老兒驅逐出境,以示我國與魏國之恨。”


    “魏候敢在邯鄲,即刻派兵圍住官驛。”


    “血洗國恥。”


    “殺了他。”


    趙雍雖年少,卻有自己的思想。現今趙國,群狼環繞。魏候前來邯鄲,正是趙魏之間改善最佳的時機。同時,也為趙國打開一扇窗戶。魏趙交惡,高興的人是諸侯國。怎可因為一時之快,犯下長久的痛苦。再者,用這種方式血洗國恥,趙雍覺得不太光彩,反而可恥之極。


    殿內響起此起彼伏的聲音,多數人認為,趙國應該斷絕魏罌會見的請求,強硬將他驅逐國境,以示魏趙之間的仇恨。趙雍環顧大殿,見外臣很少發言,將目光落在了李兌身上,“李兌,你怎麽看。”


    李兌,本想保持沉默。如今,趙雍問了,他不說話是不行的。朝會至今,他一邊暗中觀察國君的神態。另一邊密切注視著朝堂上的變化。李兌將收集到的信息經過整理,得到一個結論。君上是反對驅逐魏候的。


    身在朝堂,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一不小心都會招來禍端。李兌也明白,選擇站在國君一邊,便會開罪許多大臣。如果意見傾向諸臣,君上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未來將會永無出頭之日。李兌斟詞酌句,步步小心地說道:“君上,這是魏國對我們釋放出友好的信號。我們冒然將魏候驅逐,將會失去一次和魏國改善關係的良機。”


    趙雍順著他話語的意思,問道:“什麽良機。”


    “我國四周,犬狼環視。與魏國纏鬥不休。能與魏國改善關係,休養生息,發展國力。待他日,諸侯有變,便可揚名立威。”


    趙雍沒有對李兌之言進行評論,將目光放在了肥義的身上,“大司馬,你有何意見。”


    “驅逐魏候,魏趙之間隻會結怨更深。殺了魏候,雖有一時之快。魏國勢必舉兵報複,趙魏之間戰火不斷,我國便不能養精蓄銳,發展實力。君上,對待魏罌,因以禮相待。我們應借此機會,與魏修好。”


    “魏人欺我久矣,怎能以禮相待。”公子成冷道:“君上不計前仇,禮遇魏候。但,魏人朝秦暮楚,今日與魏相交,明日魏國便會與我國交惡。”


    肥義道:“世人皆知,魏人朝秦暮楚。卻不曾知,齊人亦有朝晉暮越,秦人亦有朝魏慕楚。邦交之事,隨時態而更,不失明智之舉。”


    公子成道:“魏國與我國結交,我看不出半點誠意。”


    “魏候身在邯鄲,這就是最大的誠意。”肥義,頓道:“君上,對魏候以禮相待,既能彰顯趙國新君新朝的氣象,也能表明趙國氣度。”


    肥義話語剛落,殿中有很多人出言抨擊他的觀點。


    “你們休要爭吵。”趙雍,出言製止,“魏趙交惡,終究不是一件好事。魏國有心改善與我國關係。我國,又怎能輕易錯失良機。”


    殿下大臣見君上表態,躬身行禮,齊聲高唿道:“君上英明。”


    寡人很英明嗎?趙雍沒有覺得自己很英明。不過,見沒人反對自己做的決定,也就不去追究這兩個字。於是,留下趙豹、肥義等人,其他人眾各自散去。


    趙雍問道:“相邦,酒宴一事,準備的怎麽樣。”


    趙豹迴道:“已備好美酒,隻等客人前來。”


    “相邦辛苦。”趙雍起身,走下台階,看著他的眼睛,問道:“寡人邀請魏候一同參加酒宴,可行。”


    “這…”


    趙雍見他麵有難色,問道:“有難處。”


    韓國出使趙國,趙國司禮等人,早在半月前,緊鑼密鼓籌劃著。趙雍臨時增加魏候等人,打亂了原來的部署。其實,在原有的座次上,添加幾個座位,也不是太大的難事。趙豹心中擔憂,韓候和魏候同時出席,兩人發生爭執,可就不好了。


    趙豹不願在這個年輕的君主麵前表現出無能,咬了咬牙,“臣,去安排。”


    趙雍,對著肥義道:“魏候,在邯鄲多日,寡人怠慢了他。寡人派你前去官驛,邀請魏候,前來赴宴。”


    “喏。”肥義說完,轉身離開大殿。趙豹也躬身告辭,前去籌劃宴席之事。


    魏王罌,以吊唁之名,伺機圖趙。奈何,他空有一身雄心壯誌,卻少有良機。圖謀趙國不成,反而和趙國的關係僵化。魏罌除了歎息之餘,接下來要考慮就是怎樣和趙國改善關係。


    公孫衍迴國後,謝罪道:“末將有辱使命,請王上降罪。”


    伐趙不成,隻能說人心歸趙,天意如此。魏王罌歎道:“非將軍之過。實乃,寡人誤判形勢。”魏王罌沒有處罰公孫衍,還賜他千金。公孫衍伐趙不成,心中有愧,拒不收納。


    公孫衍歸國後,惠施見魏罌連數幾日,額頭上愁雲密布,開解道:“王上,事已至此,多思無益。”


    謀趙之舉,皆是魏罌的想法。圖謀不成,魏罌可以大罵其他人辦事不力。然而,這位魏相,為魏國做了許多事。魏罌,年歲雖高,但不糊塗。誰盡心為國,誰屍位素餐,他心裏有底。


    魏太子嗣,進言道:“父王,接下來的局勢,我國應該如何麵對。”


    魏罌,看了看兒子,仰天歎道:“天意如此,寡人,怎能逆天而行。”


    太子嗣,茫然的盯著魏王罌。盡管,他為人善於察言觀色,此間,也猜測不出父王的心意。


    魏罌,無奈道:“魏相,替寡人安排,出使趙國。”


    惠施聞言,一點也不吃驚,行禮道:“喏。”


    太子嗣,不明父王的意思,急色道:“父王,我國聯合齊、燕、楚、秦四國,一同謀取趙國。已經和趙國結下死仇。此去趙國,不是自取其辱?”


    “你就知道自取其辱。”魏罌,擰了擰眉頭,不悅道:“東邊齊國,西邊秦國,南邊韓、楚,哪一個國家不想蠶食我國。再與趙交惡,我國四麵樹敵,可就危矣。”


    太子嗣辯解道:“孩兒認為,我國可以和齊秦楚三國改善,趙國不去也罷。”


    魏罌見眼前這個兒子,隻知受辱,卻看不清目前的局勢不利於魏國,氣得他胡須亂顫。不過,見孩兒心中惦記著屈辱,瞬間轉怒為喜。俗話說,知恥方能後勇。魏國交給他,還不算太壞。魏罌心想?日後要對他性格加以約束,再選拔幾名賢能的大臣輔助他,魏國還有希望。


    惠施本以為魏王會大罵眼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卻看見魏王眉梢藏有一絲喜色。魏罌露出慈父般的笑容,溫和道:“我國與趙國同出三晉。與趙國改善,與韓國也會改善。三晉化幹戈為玉帛,方能解開不利我國的局勢。寡人徐州之行,尊齊人為王,已經丟了一次臉麵。再丟一次,又有何妨。”


    魏罌行事,雖不周全。但他是在為心中殘留的理想而活著。惠施見王上能夠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局勢,心中倍感甚慰。也慶幸自己尋覓了一位值得以命相托的王上。


    太子嗣年少氣盛,怎能聽進去魏王說的這番頗有哲理的話。他仰著高傲的頭顱,據理力爭,“我國乃強國,趙國乃弱國。強國不交好強國,而與弱國相交。不但有辱國體,且令天下諸侯笑之。父王常說,富有者,不與貧賤者相交。與趙國交好,不正是與貧賤者相交嗎?”


    “有辱國體?寡人看是你放不下自個臉麵。”魏罌,臉色一沉,臉色不在慈和,看著被自己溺愛壞的兒子,訓誡道:“治國,要眼觀四合,耳聽八方,時刻保持理智。怎可為了臉麵,不顧國家利益。”


    太子嗣欲上前辯解。惠施,朝他使了一道眼神。魏嗣乃機警聰慧之人,立馬醒悟。已到喉間的話語,憋了迴去。魏罌滿目哀傷,語調淒楚道:“寡人兩敗於齊,河西再敗於秦。臉麵,丟的已經夠多了。寡人,多丟幾次臉。吾兒更要銘記於心,他日繼承大位,理當振興國力,重振大魏威風。”


    惠施思道,魏罌言語間已經流露出讓太子嗣,繼承王位。


    太子嗣,起誓道:“孩兒不忘,父王之辱。他日,定當振興國力,為國雪恥。”


    魏罌見兒子,還算懂事,微微點頭,以示褒獎,對著惠施道:“出使趙國,麻煩你前去籌劃。”


    惠施見魏罌又蒼老了許多,心中也是一片悲涼,“臣,即刻前去安排。”


    魏罌說的已經夠多了,略感乏了,扶住額頭道:“嗣兒,你與寡人一同前往趙國。寡人是該讓你出去走走,曆練一下。以後多向國相及公孫將軍請教治國之策。”


    魏嗣領會父王話中之意,麵向惠施,鄭重地行了一禮,“有勞相國。”


    “太子嚴重了。”惠施迴禮,心中揣摩王上之意是決定將太子托付給他。


    魏罌打了一個哈欠,疲憊道:“若無國事,你們退下。”


    太子嗣,行了一禮,與惠施一塊退了出去。出了大殿,太子嗣一揮大袖,惱怒地撂下一句,“父王老了。”


    惠施,製止他繼續說下去,意味深長地勸慰道:“太子啊!這句話,你對我抱怨也就算了。”


    誹謗君過,乃儲君大忌。好在,魏相及時提醒,太子嗣明白過來,壓下話頭,抿了抿嘴,謝道:“多謝,魏相提醒。我胡言亂語,請不要放在心上。”


    “太子,有說什麽?我,怎麽不記得。”


    太子嗣見他處事高明,指了指他,會心一笑。


    惠施見他沒能理會魏王出使趙國的良苦用心,同他並肩走下台階上,“太子,王上決定出使趙國,也是無奈之舉。誰讓我們魏王國力日漸衰落呢?”


    太子嗣,停下腳步,問道:“魏相此言何意。”


    惠施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道:“範荀同枝,韓趙同盟。我國伐趙不成,不但得罪了趙國,也得罪了韓國。韓趙兩國,也吃過我國的大虧。因而,韓趙兩國其心協力,團結一致。倘若我國北邊有趙,南邊有韓,再加上楚國,和東邊的齊國,以及世仇秦國。我國日後的路,太難走了。”


    “相邦的意思是說,我國處於四戰之地。稍有不慎,便有滅國之隱患。”太子嗣目若口呆的盯著他,道:“我國和齊國是盟友,和楚國關係也不錯。韓趙兩國,敢同我魏國爭先。”


    惠施微微一笑,太子嗣畢竟年輕,閱曆不足啊!


    “我國可以聯合四國,攻取趙國。趙國也可以聯合其他國家,滅我魏國。邦交之事,以利益為先。因勢而導,因力而變。魏趙韓三國先祖齊心協力,滅了智伯,瓜分了晉國。那時的三晉是朋友,三家對內和平,對外征伐。河西一戰,數萬魏武卒,力挫數十萬秦軍,秦人也難以向*破。東敗齊,南製楚。就連,遙遠的中山國也曾被攻破,成為我國的領土。那時的魏武卒橫行天下,天下諸侯莫敢爭鋒。”迴想起魏國光輝歲月,惠施頗有幾分神往。隨後,惠施喟然歎息道:“三晉由朋友成為了敵人。兩敗於齊;河西之地,三敗於秦;楚國也壓在我們的頭上。魏武卒的輝煌已成過往,魏國方有今日的頹勢。”


    惠施,整理好波動的情緒,平複心境,“齊國,楚國和秦國,今天是我們的朋友。明天,有可能就是殊死相搏的敵人。國與國之間,想要成為永久的朋友,那真是比登上青天,還要難。”


    太子嗣,恍然大悟,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他因不懂得這個理,險些誤了大事,謝道:“多謝相國賜教。出行趙國一事,魏相辛苦了。”


    “分內之事,不敢言苦。”惠施,抬頭仰望了一下天空,拱手做禮,“太子,就此別過。”


    “魏相,請。”太子嗣目睹著惠施的背影漸行漸遠。至從公叔痤走後,能在魏國為相,深得魏王罌依賴的人,可謂不算多。惠施待人和睦,與他人交,總是留有幾分餘地。即使,有人開罪了他,魏施也不會用手中權力去打壓。朝臣與百姓都稱頌他的賢能。


    太子嗣,望著遠去的背影,目光悠悠一轉,“此人,能助我。何愁,魏國的天下不是我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武靈王英雄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傲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傲雙並收藏趙武靈王英雄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