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承乾自知天資愚鈍,不敢妄圖真人收為弟子。隻望真人能指點一二學問,不知能否換個條件?”
注意到張玄清的目光,李承乾立即開口,他倒是聰明,來了一步以退為進。
此時張玄清酒其實醒了些了,不過難得一次這麽痛快,他索性由著性子,又抓起酒壺,飲了一大口:“好好好,難得你小子機靈,換個條件就換個條件。這樣,貧道來首簡單的,你看看你背不背得下來。”
“多謝真人成全!”李承乾恭敬行禮,神情專注,聚精會神側耳傾聽。
隻見張玄清嘴唇開合,又是一篇名著吐了出來,卻不再是詩,而是一篇“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一篇韓愈的《師說》!
“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雜文。《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如今在這種場景被張玄清念出來,卻有了些許不同的意味。
“真人贖罪,非是承乾不願拜真人為師,實是怕天資愚鈍,有辱真人名聲……”李承乾還道是張玄清暗指他自矜太子身份,看不起他這個道士呢。
長孫無垢也幫襯道:“真人莫要著惱,確實正如高明所說,他絕無有對真人不敬之意。若非如此,高明又怎會主動來向真人請教學問?”
“呃……感覺你們似乎誤會了什麽。”張玄清本來就醉了,剛剛念誦的時候,又喝了幾杯。這時候也想不起解釋,擺擺手道:“算了,算了,既然誤會了,貧道再給你們換一個。”
說完,他歪著腦袋想了想,嘿的一聲笑:“那就再來篇格式差不多的吧。”隨後再次大聲念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一篇《馬說》,同前邊的《師說》一樣,皆是韓愈所作。
張玄清念完後,便向李承乾揚了揚下巴:“行了,背吧。”然而李承乾卻呆愣在那裏,滿臉的不知所措。
主要還是不明白張玄清此時表現出來的隨意態度究竟是真是假。
李承乾想不明白,不由看向了自己的母後,想征得長孫無垢的意見。可這時長孫無垢也摸不清張玄清心思,不由又把目光看向李世民。
還是李世民與張玄清接觸的久,更能主持大局,嗬嗬笑道:“承乾,還愣著做什麽,你認為張真人會是那麽小氣的人嗎?還不快快背誦真人剛剛所作的文章!”
“兒臣領旨!”聽李世民一說,李承乾這才把心放下來。腦海中迴憶努力迴憶張玄清方才所念的內容,無奈之前他心思並不在那上麵。好一會兒,才磕磕巴巴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不得不說古代的教育方法也有幾分獨到之處,再加上李承乾本來就不笨,雖然磕磕巴巴,但竟然從頭到尾都背了下來,其中僅有幾個錯處,卻也不影響文章大意。
待李承乾背完,張玄清嘖嘖兩聲,搖頭晃腦:“還湊合,還湊合,就勉強算你過關了吧!”
李承乾聞言大喜,連忙拜謝。旁邊李世民、長孫無垢也為自己兒子高興。
不料這時,李泰忽上前一步道:“真人,太子大哥所背這篇文章,比您方才讓泰所背詩賦,少了太多。若僅是此篇,泰也能背得下來!”
此話一出,李承乾頓時麵露訕然,其中亦難免夾雜著一絲不喜,連李世民也忍不住微微皺了下眉頭。
張玄清眨眨眼,看著眼前這個已經快變成重影的小胖子,問:“那你小子什麽意思?是說你哥剛會兒背得不作數,還是想讓貧道給你倆出一道同樣的題,讓你倆分別背一下?”
“既然真人已經說了,泰不敢不從,就請真人另出一題!”李泰想都沒想就傲然說道。
與李承乾比騎馬射箭他或許不成,但比記憶、文章,他李泰怕過誰來?
然而此時一聲輕喝:“青雀!”卻是長孫無垢忍不住要出聲喝止。
可不等長孫無垢繼續說,李泰便已開口:“母後,非是兒臣對真人不敬,實是兒臣太想向真人求教學問,望母後諒解,也望真人能夠諒解!”說完深深一禮。
其實還有一句話他沒說,那就是:張玄清如此作為未免太不公了!
憑什麽大哥李承乾需要背得這麽短,而他要背的卻那麽長?
這不公平!
所以,為了公平,他也要爭取一下。
“嗬嗬——好……很好,非常好,有性格,我喜歡!”張玄清端著酒壺忽然笑了,將壺中酒一飲而盡,大著舌頭道:“既……既然如此,你們倆都給我聽好咯,道爺可隻說一遍!”
聞言,李承乾頓時收攏心神,全神貫注;李泰得償所願,亦不敢有絲毫懈怠,認真傾聽。
隻見張玄清略作思索,唇齒開合,再次吐出一篇新的文章,卻與前三篇皆不相同,似詩非詩,又非雜說,通篇都是三個字三個字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正是一篇《三字經》!(未完待續。)
注意到張玄清的目光,李承乾立即開口,他倒是聰明,來了一步以退為進。
此時張玄清酒其實醒了些了,不過難得一次這麽痛快,他索性由著性子,又抓起酒壺,飲了一大口:“好好好,難得你小子機靈,換個條件就換個條件。這樣,貧道來首簡單的,你看看你背不背得下來。”
“多謝真人成全!”李承乾恭敬行禮,神情專注,聚精會神側耳傾聽。
隻見張玄清嘴唇開合,又是一篇名著吐了出來,卻不再是詩,而是一篇“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一篇韓愈的《師說》!
“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雜文。《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如今在這種場景被張玄清念出來,卻有了些許不同的意味。
“真人贖罪,非是承乾不願拜真人為師,實是怕天資愚鈍,有辱真人名聲……”李承乾還道是張玄清暗指他自矜太子身份,看不起他這個道士呢。
長孫無垢也幫襯道:“真人莫要著惱,確實正如高明所說,他絕無有對真人不敬之意。若非如此,高明又怎會主動來向真人請教學問?”
“呃……感覺你們似乎誤會了什麽。”張玄清本來就醉了,剛剛念誦的時候,又喝了幾杯。這時候也想不起解釋,擺擺手道:“算了,算了,既然誤會了,貧道再給你們換一個。”
說完,他歪著腦袋想了想,嘿的一聲笑:“那就再來篇格式差不多的吧。”隨後再次大聲念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一篇《馬說》,同前邊的《師說》一樣,皆是韓愈所作。
張玄清念完後,便向李承乾揚了揚下巴:“行了,背吧。”然而李承乾卻呆愣在那裏,滿臉的不知所措。
主要還是不明白張玄清此時表現出來的隨意態度究竟是真是假。
李承乾想不明白,不由看向了自己的母後,想征得長孫無垢的意見。可這時長孫無垢也摸不清張玄清心思,不由又把目光看向李世民。
還是李世民與張玄清接觸的久,更能主持大局,嗬嗬笑道:“承乾,還愣著做什麽,你認為張真人會是那麽小氣的人嗎?還不快快背誦真人剛剛所作的文章!”
“兒臣領旨!”聽李世民一說,李承乾這才把心放下來。腦海中迴憶努力迴憶張玄清方才所念的內容,無奈之前他心思並不在那上麵。好一會兒,才磕磕巴巴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不得不說古代的教育方法也有幾分獨到之處,再加上李承乾本來就不笨,雖然磕磕巴巴,但竟然從頭到尾都背了下來,其中僅有幾個錯處,卻也不影響文章大意。
待李承乾背完,張玄清嘖嘖兩聲,搖頭晃腦:“還湊合,還湊合,就勉強算你過關了吧!”
李承乾聞言大喜,連忙拜謝。旁邊李世民、長孫無垢也為自己兒子高興。
不料這時,李泰忽上前一步道:“真人,太子大哥所背這篇文章,比您方才讓泰所背詩賦,少了太多。若僅是此篇,泰也能背得下來!”
此話一出,李承乾頓時麵露訕然,其中亦難免夾雜著一絲不喜,連李世民也忍不住微微皺了下眉頭。
張玄清眨眨眼,看著眼前這個已經快變成重影的小胖子,問:“那你小子什麽意思?是說你哥剛會兒背得不作數,還是想讓貧道給你倆出一道同樣的題,讓你倆分別背一下?”
“既然真人已經說了,泰不敢不從,就請真人另出一題!”李泰想都沒想就傲然說道。
與李承乾比騎馬射箭他或許不成,但比記憶、文章,他李泰怕過誰來?
然而此時一聲輕喝:“青雀!”卻是長孫無垢忍不住要出聲喝止。
可不等長孫無垢繼續說,李泰便已開口:“母後,非是兒臣對真人不敬,實是兒臣太想向真人求教學問,望母後諒解,也望真人能夠諒解!”說完深深一禮。
其實還有一句話他沒說,那就是:張玄清如此作為未免太不公了!
憑什麽大哥李承乾需要背得這麽短,而他要背的卻那麽長?
這不公平!
所以,為了公平,他也要爭取一下。
“嗬嗬——好……很好,非常好,有性格,我喜歡!”張玄清端著酒壺忽然笑了,將壺中酒一飲而盡,大著舌頭道:“既……既然如此,你們倆都給我聽好咯,道爺可隻說一遍!”
聞言,李承乾頓時收攏心神,全神貫注;李泰得償所願,亦不敢有絲毫懈怠,認真傾聽。
隻見張玄清略作思索,唇齒開合,再次吐出一篇新的文章,卻與前三篇皆不相同,似詩非詩,又非雜說,通篇都是三個字三個字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正是一篇《三字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