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此話何解?”李世民滿麵困惑,什麽該又不該的,他本以為張玄清會安慰自己,或者單純訓斥自己,這麽模棱兩可的迴答,可不是他所想到的。
隻見張玄清微微一笑,指了指他的表情道:“看秦王如今這般痛苦,想必當初下殺手時,心中亦是不願,不然現在也不會這般惶恐難安。如此,足可見秦王並非那種嗜殺之人。況且秦王事後更有悔意,俗話說,浪子迴頭金不換,人這一生,難免都要犯錯。故不怕人犯錯,就怕人不認錯,隻要一個人還肯認錯、肯知錯就改,那麽他就還有救。”
“現如今世人大多不知何為寬恕,但凡見一人有半分錯誤,便死抓著不放。這個喊一句該殺,那個叫一句該死,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給人定下一個永世不得翻身的偌大罪名。殊不知,天下沒有純粹的善,亦沒有純粹的惡,人在這世上,都是善惡兼備的庸人而已。哪怕是聞名世界的大善人,也未必一生都沒做過一件惡事;哪怕是壞的腳底流膿的大惡人,也未必一生都沒做過一件善事。”
“在貧道看來,善惡無有絕對,隻有相對,世上無有真正該死之人,亦無有真正不該死之人。不信秦王且看,世間行善積德之人,有的確實是一心為善,但有人卻是在贖罪。贖得什麽罪?他在行善之前所犯下的罪!然而他們日行一善,接濟窮苦,布施舍粥,當真都是善行否?不然!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上所說接濟窮苦、布施舍粥,何嚐不是在剝奪一部分人的自強不息之念?長此以往,人人仰他鼻息、靠他存活,誠可言他在行善哉?”
“這便是我道家莊子所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世間一切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皆是人道毀棄,從而人為標榜出來的產物。若人皆巡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烏鴉生而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自會盡到反哺本職。然若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之贍養,則攀比成風,最終反有人因無法滿足所謂‘孝道’,而放棄了贍養,於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何若行贍養之本職?人人贍養,不勝出個別所謂的孝子?再如人人排隊好,不勝過一群人亂哄哄隻突出個別謙讓的好品質人?”
“故老子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世間變化,每況日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而,老子又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以,真正的聖人、善人,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無為而無不為。此乃‘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也!”
“當然,貧道說這麽多,並非鄙夷世人眼中的善人,斥責他們的行為。畢竟他們所作所為,按理說、按出發心說,確實該值得誇讚,而且他們也確實幫助了一部分需要幫助的人。不過世間還有這麽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他們所行‘善’事,究竟是種善因、結善果,還是種惡因、結惡果,老天都不會對他們另有賞罰便是。”
“再說迴秦王殿下您,如今您殺了太子、齊王以及一並子嗣已成事實,然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他們畢竟已經成了過去式,秦王當向前看。打個比方來說,太子、齊王的性格,貧道也略有耳聞,若讓他們得了天下,絕非百姓之福。如此一來,秦王殺了他們,究竟是兄弟相殘的大惡,還是拯救萬民的大善,這絕非任何人能夠評說的。不過終究太子已死,他登基後,對天下百姓究竟是禍是福,我們誰也不能下定論,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後。所以,秦王身為當事人,也切莫以‘自己是在拯救天下蒼生’來安慰自己,為自己‘脫罪’。否則日久天長,心性更易,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致使心中邪念不知不覺滋長,造成禍殃。”
“故依貧道所見,秦王與其日日懊悔,或逃避寬慰自己,不如施展有用之身,做出一番功績、一番遠超即便太子登基所能造成的功績,為自己‘贖罪’。貧道知此時不同上古,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再施我道家無為之政、不言之教,我大唐必然落後。遠的不說,就說那******,如今就對我大唐虎視眈眈。若真想施我道家政策,除非天下大同,無民族分、無國家分、無種族分,處處興老莊之學,人人習黃老之道,方可使得。如若不然,我中華民族當有破家亡國之禍!是以,貧道不求秦王日後登基大興道教,隻盼秦王能廉政愛民,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內聖外王,近賢者遠讒佞,治國如治家,愛民如愛子,把我大唐打理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教四方來賀,萬國來朝!如此,即便後世史臣,又有哪個敢說秦王錯了?此舉一便是堵天下悠悠之口,二還是為了疏秦王心中鬱結。隻要秦王打造出一個曠世無兩的盛世王朝,便對的起天下百姓,對得起你殺太子、齊王之因,如今自然是不該死的。可若不然,那便是對不起天下百姓,對不起你殺太子、齊王的因由,如今自然又是該死的。所以貧道說,殿下既該死,亦不該死!”
一席話說下來鏗鏘有力,條理清晰,由淺入深,由深到淺,教李世民雙眼越來越亮,表情也越來越振奮,心中生出一股豪氣。
待張玄清說完最後一個字,李世民猛地起身,推金山倒玉柱般,轟隆一聲拜倒在張玄清身前,口中高唿:“多謝真人指點!”
張玄清嚇了一跳,趕忙前去攙扶:“秦王快快請起,貧道化外之人,萬不敢當秦王如此大禮……”
隻見張玄清微微一笑,指了指他的表情道:“看秦王如今這般痛苦,想必當初下殺手時,心中亦是不願,不然現在也不會這般惶恐難安。如此,足可見秦王並非那種嗜殺之人。況且秦王事後更有悔意,俗話說,浪子迴頭金不換,人這一生,難免都要犯錯。故不怕人犯錯,就怕人不認錯,隻要一個人還肯認錯、肯知錯就改,那麽他就還有救。”
“現如今世人大多不知何為寬恕,但凡見一人有半分錯誤,便死抓著不放。這個喊一句該殺,那個叫一句該死,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給人定下一個永世不得翻身的偌大罪名。殊不知,天下沒有純粹的善,亦沒有純粹的惡,人在這世上,都是善惡兼備的庸人而已。哪怕是聞名世界的大善人,也未必一生都沒做過一件惡事;哪怕是壞的腳底流膿的大惡人,也未必一生都沒做過一件善事。”
“在貧道看來,善惡無有絕對,隻有相對,世上無有真正該死之人,亦無有真正不該死之人。不信秦王且看,世間行善積德之人,有的確實是一心為善,但有人卻是在贖罪。贖得什麽罪?他在行善之前所犯下的罪!然而他們日行一善,接濟窮苦,布施舍粥,當真都是善行否?不然!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上所說接濟窮苦、布施舍粥,何嚐不是在剝奪一部分人的自強不息之念?長此以往,人人仰他鼻息、靠他存活,誠可言他在行善哉?”
“這便是我道家莊子所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世間一切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皆是人道毀棄,從而人為標榜出來的產物。若人皆巡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烏鴉生而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自會盡到反哺本職。然若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之贍養,則攀比成風,最終反有人因無法滿足所謂‘孝道’,而放棄了贍養,於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何若行贍養之本職?人人贍養,不勝出個別所謂的孝子?再如人人排隊好,不勝過一群人亂哄哄隻突出個別謙讓的好品質人?”
“故老子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世間變化,每況日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而,老子又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以,真正的聖人、善人,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無為而無不為。此乃‘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也!”
“當然,貧道說這麽多,並非鄙夷世人眼中的善人,斥責他們的行為。畢竟他們所作所為,按理說、按出發心說,確實該值得誇讚,而且他們也確實幫助了一部分需要幫助的人。不過世間還有這麽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他們所行‘善’事,究竟是種善因、結善果,還是種惡因、結惡果,老天都不會對他們另有賞罰便是。”
“再說迴秦王殿下您,如今您殺了太子、齊王以及一並子嗣已成事實,然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他們畢竟已經成了過去式,秦王當向前看。打個比方來說,太子、齊王的性格,貧道也略有耳聞,若讓他們得了天下,絕非百姓之福。如此一來,秦王殺了他們,究竟是兄弟相殘的大惡,還是拯救萬民的大善,這絕非任何人能夠評說的。不過終究太子已死,他登基後,對天下百姓究竟是禍是福,我們誰也不能下定論,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後。所以,秦王身為當事人,也切莫以‘自己是在拯救天下蒼生’來安慰自己,為自己‘脫罪’。否則日久天長,心性更易,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致使心中邪念不知不覺滋長,造成禍殃。”
“故依貧道所見,秦王與其日日懊悔,或逃避寬慰自己,不如施展有用之身,做出一番功績、一番遠超即便太子登基所能造成的功績,為自己‘贖罪’。貧道知此時不同上古,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再施我道家無為之政、不言之教,我大唐必然落後。遠的不說,就說那******,如今就對我大唐虎視眈眈。若真想施我道家政策,除非天下大同,無民族分、無國家分、無種族分,處處興老莊之學,人人習黃老之道,方可使得。如若不然,我中華民族當有破家亡國之禍!是以,貧道不求秦王日後登基大興道教,隻盼秦王能廉政愛民,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內聖外王,近賢者遠讒佞,治國如治家,愛民如愛子,把我大唐打理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教四方來賀,萬國來朝!如此,即便後世史臣,又有哪個敢說秦王錯了?此舉一便是堵天下悠悠之口,二還是為了疏秦王心中鬱結。隻要秦王打造出一個曠世無兩的盛世王朝,便對的起天下百姓,對得起你殺太子、齊王之因,如今自然是不該死的。可若不然,那便是對不起天下百姓,對不起你殺太子、齊王的因由,如今自然又是該死的。所以貧道說,殿下既該死,亦不該死!”
一席話說下來鏗鏘有力,條理清晰,由淺入深,由深到淺,教李世民雙眼越來越亮,表情也越來越振奮,心中生出一股豪氣。
待張玄清說完最後一個字,李世民猛地起身,推金山倒玉柱般,轟隆一聲拜倒在張玄清身前,口中高唿:“多謝真人指點!”
張玄清嚇了一跳,趕忙前去攙扶:“秦王快快請起,貧道化外之人,萬不敢當秦王如此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