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朕,不接受投降!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作者:東一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通往興慶府的官道上。
趙桓率領的大軍,正在不疾不徐的趕路。
大軍在摩天嶺休整好,整編了俘虜的西夏士兵,整頓了軍隊,才繼續往興慶府去。
越是到現在,趙桓反而越不急了。
更加從容起來。
在趙桓看來,李乾順已經死了,李仁義這個西夏國的太子,已經和洪家的人先一步往興慶府去遊說,大勢碾壓下,西夏守不住的。
他有十足的底氣能取勝。
天下一統的大勢,是誰都無法阻攔的。
大軍徐徐推進,趙桓的心情也愈發的輕鬆。
大宋目前,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冗官一直存在,很多不應該存在的部門也要解決,這些都是要一一改變的。
隻不過,可以留在後續安排。
等滅了西夏,未來繼續開疆拓土,就可以把該調整的調整了。
之所以大宋的冗官太多,本質上,就是車神趙光義太沒膽子了,對誰都不放心。
很多部門的官員,根本不做事,有官職沒有實職。偏偏,部門真正做事的人,又從其他地方安排人來。
層層疊疊,不斷的安排人任職。
完全是一個臃腫的廢物。
縱觀曆朝曆代,都沒有像宋朝這樣臃腫的官吏體係,完全是一個爛攤子。當然從另一個層麵,這也是宋朝一直苟活著的原因,因為無數人做官,有太多太多的人進入了大宋。
加上大宋不禁止官員經商,反而有鼓勵,官商勾結,當官的日子舒坦,也就沒有什麽人想要造反。
就算造反,也被招安了。
趙桓不希望人亡政息,所以要改變這些。
實際上,之前也有改革,希望裁汰一些臃腫的部門,奈何改革很難推動,因為觸及了太多太多利益部門,無法推動下去。
趙桓卻不一樣。
憑借著滅國之功,他有十足的底氣去推動。
在趙桓想著後續,以及捉摸著鎮守西夏的情況時,卻是關勝走了過來,稟報道:“陛下,前方士兵來報,西夏國的舒王李仁禮,前來出使求見。”
趙桓眼中帶著戲謔神色。
李仁禮來了。
這是來求和嗎?
他倒是想要聽一聽,對方能說出什麽樣的條件來。
趙桓吩咐道:“把人帶過來。”
關勝吩咐下去,不一會兒,李仁禮來到了趙桓的麵前。他注意到威嚴赫赫的趙桓,心頭凜然,連忙行禮道:“西夏舒王李仁禮,拜見天朝皇帝陛下。”
趙桓淡淡說道:“有何事?”
李仁禮連忙說道:“迴稟陛下,西夏和天朝開戰的事情,全都是李乾順一意孤行。是李乾順執意派遣嵬名安惠去了東京城。”
“也是李乾順執意和天朝抗衡。”
“李乾順不自量力,妄圖和陛下作戰,他是自取滅亡。”
“如今,濮王李仁忠繼位登基,願意向大宋天朝求和,繼續稱臣納貢的體係。我西夏國上下,尊奉大宋為宗主國。”
趙桓淡淡道:“之前的時候,西夏就是朕的附屬國,卻以下犯上,趁著朕去了大理,竟然煽動混亂。”
李仁禮頓時語塞。
該死的李乾順,該死的嵬名安惠,沒事兒惹趙桓幹什麽呢?
西夏國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去惹人。
現在麻煩了吧。
李仁禮深吸口氣,表態道:“陛下,西夏國上下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西夏國願意給與足夠的賠償,懇請陛下能退兵。”
趙桓卻不置可否,壓根兒沒有表態。
李仁禮心頭更慌了。
趙桓不接話,那就意味著會繼續攻打西夏,這對西夏是相當不利的。
李仁禮仔細的想了想,繼續表態道:“陛下,我西夏國是虔誠的願意歸順。為此,西夏國上下願意真心實意歸附。”
“第一,我西夏國繼續給予賠款。”
“第二,我西夏國可以解散軍隊,隻保留少數的禁軍,且任由大宋駐軍西夏,保護西夏的安全。”
“這是我皇最大的誠意,請陛下明鑒。”
李仁禮生怕趙桓不同意。
現如今,能苟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好處。
李仁禮正色道:“皇帝陛下,雙方交戰是不利於大宋的,會葬送無數的士兵。這些大宋的士兵身死,會牽連無數人。所以,何不休戰呢?”
趙桓很是詫異,竟然任由大宋的軍隊無駐軍。
這條件有些優渥。
曆朝曆代,許多歸附中原王朝的國家,也沒有讓中原王朝駐軍。頂多是在西域或者是北方草原,設立了都護府。
趙桓卻更清楚,到了現在這一步,西夏國已經是山窮水盡。
現在不滅西夏,任由西夏恢複,未來還要征討西夏,這是趙桓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再看到的。
趙桓沉聲道:“既然接受朕的駐軍,為什麽不徹底融入大宋呢?朕都能夠駐軍了,為什麽還要留下西夏。”
刷!
李仁禮臉色大變。
皇帝不同意給西夏國生路,這就意味著雙方沒得談。
不!
不能這樣。
李仁禮也是自幼讀書,對中原文化了如指掌的人,他沒有因為趙桓的強勢就屈服,反而是決定要施展三寸不爛之舌。
他一定要完成任務。
他的親哥哥當了皇帝,他現在就是最有權勢的人,豈能不享受呢?
李仁禮再一次道:“陛下,您錯了。要徹底奪取西夏,對大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在下據此判斷的理由有三,請陛下靜聽之。”
趙桓也不著急,笑道:“說說看,有哪三個理由?”
李仁禮打起精神,迴答道:“第一,西夏國已經建立上百年,經過我西夏李氏的治理,現在西夏境內人心所向。”
“大宋要滅西夏,勢必遭到所有人的抵製。”
“遼國之所以覆滅,是遼國皇帝貪圖享樂,壓榨百姓,使得地方百姓生靈塗炭,家破人亡。”
“我西夏曆代皇帝,一向是勵精圖治,地方百姓安居樂業,人心所向。”
“這是我西夏的人和。”
李仁禮侃侃而談,沒有半點的懼怕。
此時此刻的他,已經把自己當作是曆史上那些舌燦生花的外交使臣,要憑借著一張嘴,為國家求得一線生機。
趙桓不置可否,笑道:“第二呢?”
李仁禮繼續道:“第二,雖然先帝李乾順輕敵冒進,導致軍隊損失慘重。可是,西夏國還有足夠的兵力。”
“西夏國境內,更有無數的城池,可以節節阻擊。”
“最重要的一點,我西夏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境內多山地,很多地方都易守難攻。”
“皇帝陛下要攻打一兩座城池,倒也是容易。可是要攻打整個西夏,全國各地抵抗,你是必要的分兵,勢必要四處分散的。”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宋反而會陷入西夏,進一步拖累到大宋本身。”
“大宋剛奪取遼國的地區,以及金國的地區,在我看來,都不夠穩健。一旦大軍在西夏被拖住,勢必影響邊境治理。”
“這是我西夏的地利優勢。”
趙桓捋著頜下的胡須,卻依舊沒有表態,淡淡的點了點頭。
李仁禮卻越說越自信。
覺得事實如此。
大宋,絕不應該來攻打西夏。
這是最錯誤的決定。
李仁禮昂著頭,擲地有聲道:“第三,現如今雖說是六月時節,天氣炎熱。可是這些年,天氣轉冷很早,原本該秋季的時候,我西夏境內就有許多地方下雪了。”
“時間越往後,各地下雪,道路難走,大宋軍隊遠道而來,每天要消耗無數的糧食。”
“你的後勤會很難。”
“將士餓肚子,軍隊士氣跌落,無心戀戰。”
“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
“我們本土作戰,求戰的欲望強烈,都願意死戰。反觀大宋方麵,你們作戰的鬥誌不會旺盛。如今氣候也在我們,這是西夏的天時優勢。”
李仁禮洋洋灑灑說完,高聲道:“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西夏。雖然大宋天朝厲害,可是違背局勢,對大宋不利。就算大宋能取勝,恐怕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請陛下明鑒。”
趙桓卻在這時候哈哈大笑了起來。
笑聲,很是不屑。
笑聲,更是嘲諷。
李仁禮臉上有些火辣辣的,問道:“陛下笑什麽呢?”
趙桓笑道:“朕之所以發笑,是因為你提及的天時地利人和,完全是狗屁不通。”
李仁禮一瞬間漲紅了臉,咬牙道:“陛下有辱斯文。”
趙桓說道:“你說西夏人心所向,可是據朕所知,李乾順橫征暴斂,已經讓西夏怨聲載道了。”
“西夏百姓,都反對李乾順。”
“現如今,西夏太子李仁義,都已經為大宋搖旗呐喊,何況是普通百姓呢?”
“你說西夏占據地理優勢,在朕的震天雷麵前,甭管你什麽地理優勢,全都可以推平。”
“區區幾個城池,不足為懼。”
“沒有人心的城池,那是守不住的。”
“至於說天時,說後勤,那就更不必說了,拿下了洪州城,朕繳獲了李乾順的所有物資,所有糧食器械和甲胄,全部都收為己用。”
趙桓笑著道:“朕現在,不缺糧食,也不需要大宋補給。朕再告訴你一點,我大宋上下,都在鼓噪著拿下西夏。現如今,開疆拓土是人心所向。”
大宋的文官們很有意思。
打不贏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想著投降主和,希望能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現在能打贏了,一個個反而不保守,全都是戰狼,一個個都希望開疆拓土,都希望能夠取得勝利。
李仁禮的神情一變再變。
他想要說服趙桓的。
經由趙桓一說,他反而也擔心起來,覺得西夏國要擋住大宋很難。
事情不好辦了。
怎麽辦呢?
李仁禮還想要勸說,趙桓卻大袖揮舞,吩咐道:“念在你是西夏國的使臣,兩軍交戰,朕就不和你計較了,迴去吧。”
李仁禮無法勸說,心中很無奈,拱手行了一禮告退。
關勝看著李仁禮離去的背影,沉聲道:“官家,這個狗屁的西夏舒王,也沒什麽鳥用,幹脆殺了的。”
趙桓說道:“殺他無非是逞一時之氣,讓他迴去稟報消息,反而能震懾和敲打西夏人,讓抵抗的人中,出現更多願意投降的人。”
關勝點了點頭,不再多說。
這些方麵,他不擅長。
……
李仁禮告別了趙桓的大軍,就騎著馬一路急趕,在最短的時間內迴到了興慶府。
他一路入宮,見到了李仁忠,行禮道:“陛下。”
李仁忠看到李仁禮迴來了,眼中也浮現出期待神色,問道:“二弟,趙桓怎麽說?”
李仁禮搖頭道:“趙桓拒絕了。”
李仁忠一瞬間愣住,站起身後來迴的走動著,臉上神情有些凝重。好半晌後,李仁忠開口道:“二弟,是不是你的條件太苛刻,趙桓才不願意呢?”
李仁禮說道:“陛下,趙桓一直不願意退讓,無奈下,我都已經說了,願意各地賠款,更接受大宋的軍隊在西夏駐軍。”
“這都讓渡了我們的主權。”
“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都已經算不得真正的國家,還不行嗎?”
“不是臣的條件不合適,是趙桓一心一意要滅掉我西夏。”
李仁禮正色道:“陛下,趙桓的大軍即將來了。我們現在,一定要抓緊時間安排,盡快取得戰事的主動權。”
李仁忠眉頭深鎖。
戰事的主動權,哪裏是這麽容易能拿下的。
不好搞啊!
李仁忠沉默許久,歎息道:“哎……”
李仁禮說道:“陛下,現在當皇帝不容易啊。大宋的軍隊來勢洶洶,大勢碾壓下,肯定會有很多人要投降趙桓,我們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李仁忠沉聲道:“朕知道要小心,已經把能抽調的力量,都調迴了興慶府抵擋。隻不過,朝廷中也有人主張投降。”
“不行!”
李仁禮毫不猶豫拒絕了。
李仁忠問道:“為什麽?”
李仁禮迴答道:“陛下,西夏國可以投降,西夏國的官員也可以投降。因為西夏國整體投降了,百姓成了宋人,趙桓不可能不管。”
“趙桓拿下了西夏,不可能全靠宋人,也需要我們本地的官員。”
“當官的投降了,仍是當官的,頂多是權勢有沒有受損。”
“臣也一樣,如果投降了大宋,也可以做官。”
“唯獨陛下不行。”
李仁禮咬牙道:“一旦陛下投降了,就不可能有半點的自由,會成為趙桓的階下囚,會沒有半點自由的。”
李仁忠原本是有些猶豫的。
官員勸說投降!
讓他很煩躁。
李仁忠也不是李乾順那樣乾綱獨斷的人,李乾順執政多年,影響力巨大。遇到不爽的事情,可以直接殺人。
誰不服,就殺誰!
李仁忠不能也不敢這麽做,因為這樣做的後果,那就是全部反對李仁忠。李仁忠開口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說該怎麽辦?”
李仁禮表態道:“陛下,我覺得先抵擋吧。實在是擋不住,我們就放棄興慶府,去其他的地方生活。”
李仁忠說道:“你的意思是,留在興慶府暫時抵擋?”
“是!”
李仁禮點頭迴答道:“一定要抵擋,如果沒有人上戰場,臣弟願意做先鋒。”
李仁忠感慨道:“關鍵時候,還得靠你啊。唯有你,最忠心。”
李仁禮正色道:“陛下過獎了。”
李仁忠吩咐道:“既然你有這樣的宏圖大誌,立刻去整頓兵馬,協助士兵在四方城門鎮守,穩定人心。”
“明白!”
李仁禮拱手躬身退下。
李仁忠一個人枯坐在大殿中,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這一刻的李仁忠,忽然有些後悔當皇帝了。
西夏就是個爛攤子。
當皇帝看似是有無盡好處,實際上卻被架在火上烤,現在非常難。
走一步看一步,隻能堅持了。
趙桓率領的大軍,正在不疾不徐的趕路。
大軍在摩天嶺休整好,整編了俘虜的西夏士兵,整頓了軍隊,才繼續往興慶府去。
越是到現在,趙桓反而越不急了。
更加從容起來。
在趙桓看來,李乾順已經死了,李仁義這個西夏國的太子,已經和洪家的人先一步往興慶府去遊說,大勢碾壓下,西夏守不住的。
他有十足的底氣能取勝。
天下一統的大勢,是誰都無法阻攔的。
大軍徐徐推進,趙桓的心情也愈發的輕鬆。
大宋目前,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冗官一直存在,很多不應該存在的部門也要解決,這些都是要一一改變的。
隻不過,可以留在後續安排。
等滅了西夏,未來繼續開疆拓土,就可以把該調整的調整了。
之所以大宋的冗官太多,本質上,就是車神趙光義太沒膽子了,對誰都不放心。
很多部門的官員,根本不做事,有官職沒有實職。偏偏,部門真正做事的人,又從其他地方安排人來。
層層疊疊,不斷的安排人任職。
完全是一個臃腫的廢物。
縱觀曆朝曆代,都沒有像宋朝這樣臃腫的官吏體係,完全是一個爛攤子。當然從另一個層麵,這也是宋朝一直苟活著的原因,因為無數人做官,有太多太多的人進入了大宋。
加上大宋不禁止官員經商,反而有鼓勵,官商勾結,當官的日子舒坦,也就沒有什麽人想要造反。
就算造反,也被招安了。
趙桓不希望人亡政息,所以要改變這些。
實際上,之前也有改革,希望裁汰一些臃腫的部門,奈何改革很難推動,因為觸及了太多太多利益部門,無法推動下去。
趙桓卻不一樣。
憑借著滅國之功,他有十足的底氣去推動。
在趙桓想著後續,以及捉摸著鎮守西夏的情況時,卻是關勝走了過來,稟報道:“陛下,前方士兵來報,西夏國的舒王李仁禮,前來出使求見。”
趙桓眼中帶著戲謔神色。
李仁禮來了。
這是來求和嗎?
他倒是想要聽一聽,對方能說出什麽樣的條件來。
趙桓吩咐道:“把人帶過來。”
關勝吩咐下去,不一會兒,李仁禮來到了趙桓的麵前。他注意到威嚴赫赫的趙桓,心頭凜然,連忙行禮道:“西夏舒王李仁禮,拜見天朝皇帝陛下。”
趙桓淡淡說道:“有何事?”
李仁禮連忙說道:“迴稟陛下,西夏和天朝開戰的事情,全都是李乾順一意孤行。是李乾順執意派遣嵬名安惠去了東京城。”
“也是李乾順執意和天朝抗衡。”
“李乾順不自量力,妄圖和陛下作戰,他是自取滅亡。”
“如今,濮王李仁忠繼位登基,願意向大宋天朝求和,繼續稱臣納貢的體係。我西夏國上下,尊奉大宋為宗主國。”
趙桓淡淡道:“之前的時候,西夏就是朕的附屬國,卻以下犯上,趁著朕去了大理,竟然煽動混亂。”
李仁禮頓時語塞。
該死的李乾順,該死的嵬名安惠,沒事兒惹趙桓幹什麽呢?
西夏國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去惹人。
現在麻煩了吧。
李仁禮深吸口氣,表態道:“陛下,西夏國上下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西夏國願意給與足夠的賠償,懇請陛下能退兵。”
趙桓卻不置可否,壓根兒沒有表態。
李仁禮心頭更慌了。
趙桓不接話,那就意味著會繼續攻打西夏,這對西夏是相當不利的。
李仁禮仔細的想了想,繼續表態道:“陛下,我西夏國是虔誠的願意歸順。為此,西夏國上下願意真心實意歸附。”
“第一,我西夏國繼續給予賠款。”
“第二,我西夏國可以解散軍隊,隻保留少數的禁軍,且任由大宋駐軍西夏,保護西夏的安全。”
“這是我皇最大的誠意,請陛下明鑒。”
李仁禮生怕趙桓不同意。
現如今,能苟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好處。
李仁禮正色道:“皇帝陛下,雙方交戰是不利於大宋的,會葬送無數的士兵。這些大宋的士兵身死,會牽連無數人。所以,何不休戰呢?”
趙桓很是詫異,竟然任由大宋的軍隊無駐軍。
這條件有些優渥。
曆朝曆代,許多歸附中原王朝的國家,也沒有讓中原王朝駐軍。頂多是在西域或者是北方草原,設立了都護府。
趙桓卻更清楚,到了現在這一步,西夏國已經是山窮水盡。
現在不滅西夏,任由西夏恢複,未來還要征討西夏,這是趙桓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再看到的。
趙桓沉聲道:“既然接受朕的駐軍,為什麽不徹底融入大宋呢?朕都能夠駐軍了,為什麽還要留下西夏。”
刷!
李仁禮臉色大變。
皇帝不同意給西夏國生路,這就意味著雙方沒得談。
不!
不能這樣。
李仁禮也是自幼讀書,對中原文化了如指掌的人,他沒有因為趙桓的強勢就屈服,反而是決定要施展三寸不爛之舌。
他一定要完成任務。
他的親哥哥當了皇帝,他現在就是最有權勢的人,豈能不享受呢?
李仁禮再一次道:“陛下,您錯了。要徹底奪取西夏,對大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在下據此判斷的理由有三,請陛下靜聽之。”
趙桓也不著急,笑道:“說說看,有哪三個理由?”
李仁禮打起精神,迴答道:“第一,西夏國已經建立上百年,經過我西夏李氏的治理,現在西夏境內人心所向。”
“大宋要滅西夏,勢必遭到所有人的抵製。”
“遼國之所以覆滅,是遼國皇帝貪圖享樂,壓榨百姓,使得地方百姓生靈塗炭,家破人亡。”
“我西夏曆代皇帝,一向是勵精圖治,地方百姓安居樂業,人心所向。”
“這是我西夏的人和。”
李仁禮侃侃而談,沒有半點的懼怕。
此時此刻的他,已經把自己當作是曆史上那些舌燦生花的外交使臣,要憑借著一張嘴,為國家求得一線生機。
趙桓不置可否,笑道:“第二呢?”
李仁禮繼續道:“第二,雖然先帝李乾順輕敵冒進,導致軍隊損失慘重。可是,西夏國還有足夠的兵力。”
“西夏國境內,更有無數的城池,可以節節阻擊。”
“最重要的一點,我西夏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境內多山地,很多地方都易守難攻。”
“皇帝陛下要攻打一兩座城池,倒也是容易。可是要攻打整個西夏,全國各地抵抗,你是必要的分兵,勢必要四處分散的。”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宋反而會陷入西夏,進一步拖累到大宋本身。”
“大宋剛奪取遼國的地區,以及金國的地區,在我看來,都不夠穩健。一旦大軍在西夏被拖住,勢必影響邊境治理。”
“這是我西夏的地利優勢。”
趙桓捋著頜下的胡須,卻依舊沒有表態,淡淡的點了點頭。
李仁禮卻越說越自信。
覺得事實如此。
大宋,絕不應該來攻打西夏。
這是最錯誤的決定。
李仁禮昂著頭,擲地有聲道:“第三,現如今雖說是六月時節,天氣炎熱。可是這些年,天氣轉冷很早,原本該秋季的時候,我西夏境內就有許多地方下雪了。”
“時間越往後,各地下雪,道路難走,大宋軍隊遠道而來,每天要消耗無數的糧食。”
“你的後勤會很難。”
“將士餓肚子,軍隊士氣跌落,無心戀戰。”
“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
“我們本土作戰,求戰的欲望強烈,都願意死戰。反觀大宋方麵,你們作戰的鬥誌不會旺盛。如今氣候也在我們,這是西夏的天時優勢。”
李仁禮洋洋灑灑說完,高聲道:“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西夏。雖然大宋天朝厲害,可是違背局勢,對大宋不利。就算大宋能取勝,恐怕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請陛下明鑒。”
趙桓卻在這時候哈哈大笑了起來。
笑聲,很是不屑。
笑聲,更是嘲諷。
李仁禮臉上有些火辣辣的,問道:“陛下笑什麽呢?”
趙桓笑道:“朕之所以發笑,是因為你提及的天時地利人和,完全是狗屁不通。”
李仁禮一瞬間漲紅了臉,咬牙道:“陛下有辱斯文。”
趙桓說道:“你說西夏人心所向,可是據朕所知,李乾順橫征暴斂,已經讓西夏怨聲載道了。”
“西夏百姓,都反對李乾順。”
“現如今,西夏太子李仁義,都已經為大宋搖旗呐喊,何況是普通百姓呢?”
“你說西夏占據地理優勢,在朕的震天雷麵前,甭管你什麽地理優勢,全都可以推平。”
“區區幾個城池,不足為懼。”
“沒有人心的城池,那是守不住的。”
“至於說天時,說後勤,那就更不必說了,拿下了洪州城,朕繳獲了李乾順的所有物資,所有糧食器械和甲胄,全部都收為己用。”
趙桓笑著道:“朕現在,不缺糧食,也不需要大宋補給。朕再告訴你一點,我大宋上下,都在鼓噪著拿下西夏。現如今,開疆拓土是人心所向。”
大宋的文官們很有意思。
打不贏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想著投降主和,希望能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現在能打贏了,一個個反而不保守,全都是戰狼,一個個都希望開疆拓土,都希望能夠取得勝利。
李仁禮的神情一變再變。
他想要說服趙桓的。
經由趙桓一說,他反而也擔心起來,覺得西夏國要擋住大宋很難。
事情不好辦了。
怎麽辦呢?
李仁禮還想要勸說,趙桓卻大袖揮舞,吩咐道:“念在你是西夏國的使臣,兩軍交戰,朕就不和你計較了,迴去吧。”
李仁禮無法勸說,心中很無奈,拱手行了一禮告退。
關勝看著李仁禮離去的背影,沉聲道:“官家,這個狗屁的西夏舒王,也沒什麽鳥用,幹脆殺了的。”
趙桓說道:“殺他無非是逞一時之氣,讓他迴去稟報消息,反而能震懾和敲打西夏人,讓抵抗的人中,出現更多願意投降的人。”
關勝點了點頭,不再多說。
這些方麵,他不擅長。
……
李仁禮告別了趙桓的大軍,就騎著馬一路急趕,在最短的時間內迴到了興慶府。
他一路入宮,見到了李仁忠,行禮道:“陛下。”
李仁忠看到李仁禮迴來了,眼中也浮現出期待神色,問道:“二弟,趙桓怎麽說?”
李仁禮搖頭道:“趙桓拒絕了。”
李仁忠一瞬間愣住,站起身後來迴的走動著,臉上神情有些凝重。好半晌後,李仁忠開口道:“二弟,是不是你的條件太苛刻,趙桓才不願意呢?”
李仁禮說道:“陛下,趙桓一直不願意退讓,無奈下,我都已經說了,願意各地賠款,更接受大宋的軍隊在西夏駐軍。”
“這都讓渡了我們的主權。”
“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都已經算不得真正的國家,還不行嗎?”
“不是臣的條件不合適,是趙桓一心一意要滅掉我西夏。”
李仁禮正色道:“陛下,趙桓的大軍即將來了。我們現在,一定要抓緊時間安排,盡快取得戰事的主動權。”
李仁忠眉頭深鎖。
戰事的主動權,哪裏是這麽容易能拿下的。
不好搞啊!
李仁忠沉默許久,歎息道:“哎……”
李仁禮說道:“陛下,現在當皇帝不容易啊。大宋的軍隊來勢洶洶,大勢碾壓下,肯定會有很多人要投降趙桓,我們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李仁忠沉聲道:“朕知道要小心,已經把能抽調的力量,都調迴了興慶府抵擋。隻不過,朝廷中也有人主張投降。”
“不行!”
李仁禮毫不猶豫拒絕了。
李仁忠問道:“為什麽?”
李仁禮迴答道:“陛下,西夏國可以投降,西夏國的官員也可以投降。因為西夏國整體投降了,百姓成了宋人,趙桓不可能不管。”
“趙桓拿下了西夏,不可能全靠宋人,也需要我們本地的官員。”
“當官的投降了,仍是當官的,頂多是權勢有沒有受損。”
“臣也一樣,如果投降了大宋,也可以做官。”
“唯獨陛下不行。”
李仁禮咬牙道:“一旦陛下投降了,就不可能有半點的自由,會成為趙桓的階下囚,會沒有半點自由的。”
李仁忠原本是有些猶豫的。
官員勸說投降!
讓他很煩躁。
李仁忠也不是李乾順那樣乾綱獨斷的人,李乾順執政多年,影響力巨大。遇到不爽的事情,可以直接殺人。
誰不服,就殺誰!
李仁忠不能也不敢這麽做,因為這樣做的後果,那就是全部反對李仁忠。李仁忠開口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說該怎麽辦?”
李仁禮表態道:“陛下,我覺得先抵擋吧。實在是擋不住,我們就放棄興慶府,去其他的地方生活。”
李仁忠說道:“你的意思是,留在興慶府暫時抵擋?”
“是!”
李仁禮點頭迴答道:“一定要抵擋,如果沒有人上戰場,臣弟願意做先鋒。”
李仁忠感慨道:“關鍵時候,還得靠你啊。唯有你,最忠心。”
李仁禮正色道:“陛下過獎了。”
李仁忠吩咐道:“既然你有這樣的宏圖大誌,立刻去整頓兵馬,協助士兵在四方城門鎮守,穩定人心。”
“明白!”
李仁禮拱手躬身退下。
李仁忠一個人枯坐在大殿中,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這一刻的李仁忠,忽然有些後悔當皇帝了。
西夏就是個爛攤子。
當皇帝看似是有無盡好處,實際上卻被架在火上烤,現在非常難。
走一步看一步,隻能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