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中。


    趙桓正在和兒子趙諶聊天。


    趙諶已經快十三歲,身體發育也快,都快一百七十公分的身高。楊時在東京的時候,就一直帶著趙諶四處走訪,去田間看農耕,去山中看山林湖泊,去坊間看百姓。


    到處的走動,開闊了趙諶的眼界,加上趙諶也習武強身,也讓趙諶身體更健康。


    對於四書五經,以及各種詩書經典,趙諶也都在讀。


    理學方麵的文章,趙諶也涉獵。


    趙桓對趙諶的要求是多讀書,卻不要讀死書,也不一定要精通,卻必須要了解,知道這些書的大概情況。


    有餘力的前提下,再仔細的研究。


    唯獨對史書,趙桓的要求更高,因為讀了史書才真正能開啟智慧。


    趙諶倒是頗為聽話,而且也乖巧懂事。


    趙桓詢問了一些趙諶對曆史的理解,也就不再說書本上的事情,讓趙諶自己去忙。


    隻是,趙諶卻沒離開。


    趙桓問道:“太子,有什麽事情嗎?”


    趙諶迴答道:“父皇給兒臣組建了東宮,有諸多的先生教導,兒臣自然是願意的。隻是兒臣習慣了老師的教導,覺得這些先生還是差了些。”


    說到這裏,趙諶正色道:“父皇,老師離開東京許久了,可否把老師調迴東京,兒臣可以繼續跟著老師求學。”


    老師是楊時。


    這是趙諶對楊時單獨的稱唿。


    趙桓笑著道:“你想要讓楊公迴朝教你,這也不可能,他現在正忙著大理國的治理。”


    看著兒子對楊時的尊敬,趙桓心中忽然有了一個想法。


    玉不琢,不成器。


    要讓兒子真正成長起來,就必須要磨礪才行。


    自古以來,養在深宮的皇子大多數難成大器。沒有一定的磨礪,那是不可能成氣候的。


    趙諶未來要繼承大宋。


    現在的大宋,不是普通的大宋,未來必定是有著遼闊的疆土,必定有著無數的百姓,有諸多的種族混居。


    要處理這樣的大國事務,就要有自己的見地,就要真正磨礪一番。


    趙桓盯著趙諶,笑道:“太子,你真想跟著楊公學習?”


    “想!”


    趙諶毫不猶豫迴答。


    他很厭煩東宮隻知道之乎者也的這些先生,按照老師的教導,他雖然不喜歡,卻從不說什麽,依舊老老實實讀書。


    趙諶喜歡跟著老師讀書,講課風趣,旁征博引,能夠深入淺出的闡述各種道理。


    不像是一些先生,隻知道死板的教書。


    趙桓繼續問道:“朕讓你去大理國,跟在楊公的身邊讀書,你敢嗎?”


    趙諶也愣了下。


    要離開皇宮,要去大理國,天遠地遠的……


    可是,他真喜歡啊。


    他早就想出去看一看了。


    趙諶跟著就恢複過來,毫不猶豫道:“父皇,我願意去。”


    “好!”


    趙桓眼神讚許。


    不得不說,楊時這個當代的理學大儒、教育家,在教導弟子上有幾把刷子,把趙諶教導得很好,沒有什麽嬌氣,也敢做事情。


    趙桓想著趙諶去大理國的事情,沉聲道:“你自己去準備,等朕安排好事情,朕帶你走一趟大理國,把你送過去。”


    趙諶歡喜道:“兒臣這就去準備。”


    趙桓看著趙諶喜滋滋離去的背影,心中一笑,但願你到了大理國還能笑出來。


    到時候,就要讓趙諶觀政了。


    小小年紀早些了解,才不會什麽都不知道,不至於天真的何不食肉糜?


    至於趙桓帶著趙諶去,主要是暫時沒什麽戰事,他也想去大理國看一看。差不多這一去一迴後,等明年開春後,就可以著手滅掉西夏,解決西夏李家的威脅了。


    趙桓有了這樣的想法,正打算采取行動時間,一陣腳步聲傳來,黃經走了進來,行禮道:“官家,太上皇來了。”


    趙桓點了點頭,靜靜等著。


    沒過多久,趙佶就大步走了進來,直接在殿內坐下。


    趙桓笑著道:“看父皇的氣色,比之前是好了很多,可喜可賀。”


    趙佶麵頰抽了抽。


    之前差點就死了,實在是丟人。


    原本趙佶對煉丹求道很是相信,求道之心也無比堅固。一次丹毒事故,讓趙佶再也不去求道了,把所有道士都攆走。


    趙佶沉聲道:“朕已經沒什麽大礙,這一次來,是聽說你讓老三和小九,都去外麵闖蕩,讓他們各自開疆拓土,賺自己的封地?”


    “是!”


    趙桓直接迴答。


    趙佶說道:“他們去闖蕩,倒也是可行,畢竟也算是為自己拚搏。皇帝啊,朕也還年富力強,你看朕去闖蕩怎麽樣?”


    趙桓忍不住笑了。


    趙佶去闖蕩?


    要知道趙佶年輕時就輕佻,從沒有吃過苦。等當了皇帝,趙佶更是縱情享樂,放縱自己的貪欲,沒有半點的勵精圖治。


    這樣的人去開疆拓土,那不是搞笑嗎?


    趙佶臉上掛不住,嗬斥道:“皇帝,你是瞧不起朕嗎?”


    趙桓說道:“父皇真有自知之明。”


    趙佶說道:“朕想要試一試。”


    趙桓直接問道:“父皇要去闖蕩,帶多少兵馬呢?”


    趙佶說道:“你至少得給我三五萬兵馬吧。”


    趙桓哼了聲,沉聲道:“你這不是闖蕩,不是去開疆拓土,是帶著朝廷的大軍去打仗。”


    “三弟和九弟離開大宋,我會給幾百人,會給一些錢財,允許他們自己招募些人。”


    “也就僅此而已。”


    “朝廷不會出兵的,因為一切靠他們自己。”


    “朝廷能給的,頂多是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一些外交上的幫助,以及作為他的後盾,當他們打不贏了,可以退迴來。”


    “他們要去闖蕩,就憑自己的能力去。”


    趙桓說了一番話後,開口道:“父皇如果要去闖蕩,我支持你三百士兵、一萬兩銀子,你意下如何?”


    趙佶卻哼了聲,說道:“兩三百人能幹什麽?”


    趙桓說道:“父皇不是要闖蕩,要憑借一己之力開疆拓土嗎?唯有這樣的安排,你才能負擔得起後勤,才能慢慢自行運轉。”


    “你帶著數萬人出兵,還得由朝廷負責後勤,那不是開疆拓土,是朝廷直接宣戰。這樣的展示,不需要你去,由朝廷的大將負責即可。”


    “父皇,真不去試一試嗎?”


    “都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父皇的年紀不算太大,要闖蕩也可以的。”


    “小九去倭國,老三去麻逸國,幹脆父皇去高麗,您看怎麽樣?”


    趙桓的話語中,帶著一絲絲的期待。


    似乎期待趙佶去開疆拓土。


    原本,趙佶是熱血澎湃,覺得皇帝給支持,他也可以開疆拓土的。


    沒想到,啥都沒有。


    這就是沒苦硬吃苦了。


    不劃算!


    趙佶搖晃著腦袋,沉聲道:“朕仔細的想了想,還是留在龍德宮好一些。哎呀,朕有些頭疼,先迴去養身體了。”


    說著話,他轉身就走了。


    趙桓望著趙佶離去的背影,忍不住笑了笑。


    這就是趙佶!


    一個樂子人,一個整天玩樂嬉戲的人,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跑去開疆拓土呢?


    趙佶所謂的開疆拓土,都是趙桓在後方擦屁股,要供應趙佶的一切,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送走了趙佶,趙桓又批閱了奏折,已經是夜幕降臨。


    朱璉端著一碗參湯來了,柔聲道:“官家忙了一天,喝點參湯補補身體。”


    趙桓接過來喝了下去,渾身都暖和了。


    朱璉卻在一旁坐下,柔聲道:“官家,臣妾聽太子說了一件事,說要去大理國,您還要親自帶著他去嗎?”


    趙桓迴答道:“帶他去曆練一番,讓他在大理國觀政,跟著楊公學習治理地方。朕雖然能教他,可是教導孩子的方法,朕不如楊公。”


    “讓太子過去,也是為將來接管大宋做準備。”


    “年紀小,還有可塑性。”


    “楊公雖然上了年紀,可他作為未來的帝師,一定會全力以赴的。”


    “最重要的一點,楊時是名動天下的理學宗師,他的理學很不錯,門下也有許多的弟子。現在太子去了,能和這些人打交道,多積累一些人脈。”


    “未來太子繼位,這也是他的基礎。”


    趙桓說出了對趙諶的希望。


    如果趙諶聰明,不僅能跟著楊時學習,也能繼承楊時的這些人脈。


    這就是趙桓的私心。


    再說了,趙桓也沒打算一直當皇帝,等到馬放南山的那一天,等到太子也成長了起來,趙桓就可以鬆手了。


    朱璉聽著趙桓推心置腹的話,感動道:“官家考慮太深遠了,臣妾替太子謝恩。”


    說著話,她就要行禮。


    趙桓卻托起朱璉,笑道:“你我夫妻,不必如此,再說太子是你的兒子,也是朕的兒子,為他謀劃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夫妻兩人一番聊天,晚上趙桓去了朱璉的後宮休息,又是一番陰陽磨合。


    趙桓穩住了朱璉,趙諶準備著離開的事情,趙桓卻沒有急著宣布,依舊穩步的處理政務。


    九月底,趙構先一步離開了東京,往倭國去了。


    十月初,趙楷也收拾妥當,帶著募集的人離開了。


    太上皇趙佶則是一直待在龍德宮,從不外出了。


    朝政一切運轉順利。


    地方上又安安穩穩的度過一年,這一年幾乎沒有造反的百姓了,地方安居樂業,百姓日子漸漸更好,從前幾年的困頓中熬了過來。


    這一日,趙桓在紫宸殿召見李綱、吳敏、徐處仁、王宗濋和陳東議事。


    當著所有人的麵,趙桓直接道:“朕打算帶著太子,走一趟大理國。朕離開期間,由首輔全麵主持政務。”


    嘩!!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


    皇帝要帶著太子去大理國,這可不是什麽小事情。


    李綱一臉疑惑,問道:“官家,好端端的何必要去大理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