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陳東歸來!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作者:東一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桓聽著趙佶的話,卻沒有立刻答應。
罪己詔是在任皇帝頒發的詔書,曆數自己的罪過。現在,一個太上皇來頒布罪己詔,那就有些荒誕了。
明顯不合適。
再說了,兒子在任上頒布老子的罪己詔,也容易給人刻薄的印象。
這不利於趙桓執政。
趙桓擺手道:“父皇已經退位,罪己詔就不用了。隻要父皇不再掀起波瀾,朝廷穩健施政,對天下萬民,已經是最大的恩典了。”
趙佶沉聲道:“我這點請求,你都不願意滿足嗎?朕現在,也就是想彌補下,道個歉而已,都不行嗎?”
“你大權在握,軍隊是你的,滿朝百官也隻認你。這樣的前提下,朕不過是一個罪己詔而已,你怕什麽呢?”
趙桓笑道:“朕不怕,但是頒布罪己詔不合適。”
“你,你……”
趙佶氣得很是難受。
他一路急吼吼的迴來,就是希望做一點彌補,沒想到這樣的小小要求,逆子竟然拒絕了,太讓他傷心了。
趙桓安撫道:“父皇,想要彌補天下蒼生,讓百姓安樂,不在於一道小小的罪己詔。”
“罪己詔,那是形式而已。”
“父皇頒布罪己詔,百姓有任何得利嗎?能多吃一碗幹飯,能多吃一塊肉,能少繳納一點賦稅嗎?”
“都不行的!”
“既然對百姓沒有任何的幫助,無非是形式上,讓你好過而已,何必要執著於這樣的形式呢?”
趙佶哼了聲,卻一聲不吭,不願意表態。
趙桓卻想要運作這件事。
趙佶有想法,是一個好事情,可以幫助更多的百姓。
趙桓沉聲道:“父皇要救治百姓,兒臣倒是有一個想法。”
趙佶問道:“什麽想法?”
趙桓迴答道:“父皇雖然退居龍德宮,可是父皇的手中依舊有很多錢,還有許多的產業。要救助百姓,為什麽不拿出一筆錢來運作,專門用來賑濟救災的百姓呢?”
“比如,黃河決口,地方百姓艱難,父皇捐贈的這筆錢,就可以專款專用,救治些能夠救治的百姓。”
“比如,地方上有地震的情況,父皇也用你捐贈的這筆錢,去購置救災的物資,去安置更多百姓。”
“這些才是讓百姓得利的。”
“父皇有救治百姓的心,就要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這樣的罪己詔不過是一場作秀而已。”
趙桓笑吟吟道:“父皇認為怎麽樣呢?”
趙佶神色意動,開口道:“朕捐贈的錢,你該不會挪用吧?”
趙桓搖了搖頭,迴答道:“父皇捐贈出來的錢,對地方百姓來說很多,對朝廷來說那就太少了。”
“現在朝廷最大的一個聚寶盆,都在大宋銀行,這裏有無數的銀子。”
“除此外,朕抄家無數,內庫多的是錢。”
“父皇的這點錢,朕還看不上。父皇捐出來的錢,可以作為一個專項基金會,朕安排專門的官員,來負責這筆款項的支出。”
“父皇隨時可以抽查,檢查支出的賬目。”
“我相信以父皇的智慧,也沒有人能夠瞞得過你。”
趙桓越發覺得這事兒可以運作,與其讓趙佶花天酒地浪費了,不如讓他找點事情做,還能夠發泄更多的精力。
趙桓眼中有期待,問道:“父皇覺得怎麽樣?”
趙佶也意動了,迴答道:“沒問題,我同意這樣的安排,朕到時候還可以再找一些人捐贈,補充一些錢在基金會裏麵。”
趙桓沉聲道:“父皇,我還在要明確一點。一旦基金會成立,這筆錢就不屬於你的私人財產了。”
“這是既屬於朝廷,又不屬於朝廷,因為朝廷隻負責監管,不會挪用這筆錢。可是,這筆錢同樣也不屬於你。”
“你缺錢了,也不能挪用。”
“你缺錢了,這也必須是公款公用,隻能用於賑濟災民。”
趙桓正色道:“如果父皇答應了這一點,朕可以安排。如果父皇這一點都辦不到,隻想借這個名目撈錢,那還是算了。”
趙佶哼了聲,連忙道:“朕也是當過皇帝的人,現在也是太上皇,也是要臉的,沒你說的這麽不要臉。”
趙桓輕輕一笑。
要臉?
曾經的趙佶,那就是天下間最不要臉的人,為了撈錢什麽事情都敢幹,稱得上是刮地三尺了。
趙桓頷首道:“既如此,父皇就可以迴去整理整理,看看你能籌措多少錢。到時候,朕安排禦史台的人負責監管。”
“不行!”
趙佶沉聲道:“禦史台的人,全都是一群廢物,隻知道為了黨爭彈劾人,懂個屁的監管。要安排人負責,也是戶部的人。”
趙桓沉聲道:“戶部的人,起不到監管的作用。”
趙佶說道:“禦史台的都是廢物。”
趙桓解釋道:“朕已經要改組禦史台了,調陳東迴來擔任禦史大夫。有陳東在,禦史台會煥然一新的。對陳東的任命,已經頒發了出去。”
趙佶一時間沉默下來。
陳東的確不錯。
他在外麵微服私訪,也數次聽到了很多人議論陳東,說陳東糾察不法,是一個非常好的官員。
曾經趙佶當皇帝時,陳東在太學生中,就是一個大噴子,最喜歡彈劾蔡京等人。
這樣的人是不錯。
趙佶心中默認了,卻是道:“朝廷一貫是不設禦史大夫,你現在要打破這個慣例嗎?”
趙桓迴答道:“祖宗不自信,始終怕這怕那,導致咱們大宋朝真正的名臣都沒幾個。”
“出了個王安石,卻像是個瘋子,一場改革弄得天下疲敝,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雖有範仲淹,卻是不得誌。”
“反倒是黨爭,搞得紅紅火火,持續不斷的爭論。”
“說來說去,這些黨爭都是咱們趙家搞出來的,一個個不想著對外作戰,不想著開疆拓土,隻知道在家裏搞權鬥耍威風。”
趙桓正色道:“現如今就該正本清源,該重塑朝廷了。所以禦史台的改變,就是一個方向。”
趙佶說道:“曾經的禦史大夫,那是朝廷重臣,就算你重新設立禦史大夫,他連政事堂宰相都不是,更比不了各部尚書,如何提升禦史台的地位?”
趙桓卻是笑了笑。
笑容中,一副耐人尋味的模樣。
趙佶眉頭一挑,忽然間有了猜測,問道:“你是要讓禦史大夫拜相,入政事堂。”
趙桓心中讚歎。
看看,這就是趙佶的聰明,非常的善於揣摩,隻可惜他聰明歸聰明,卻沒有把聰明用在正道上。
趙桓微笑道:“父皇說得對,這是後續朕要改革的。朝廷的禦史大夫,怎麽能沒有足夠的權威呢?”
趙佶想著趙桓一項項的改革。
加強武人的地位!
改變文官擔任樞密使的慣例,自此讓武人執掌樞密院擔任樞密使。
如今,又要改變禦史台。
總歸是好事兒。
從另一個方麵分析,這也是趙桓越發的自信了,不像是曆代皇帝,始終防備著這裏防備著那裏,總擔心有人造反。
大宋這一百多年,其實沒有真正大規模的造反,就算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也是小規模的人造反而已。
轉眼就平定了。
趙佶越是琢磨,越覺得這個兒子不簡單,讚歎道:“皇帝,你很厲害,朕服了。”
趙桓笑道:“父皇過獎了,您迴去後好好整理下,朕等著父皇的好消息。”
趙佶也不再多言,轉身就離開了。
他走出大殿,站在了殿外看著偌大的皇城,迴頭看了眼殿內,陽光照耀下,皇帝又在埋頭處理政務了。
趙佶忽然笑了,又搖了搖頭。
皇帝這樣的勤勉,他是做不來的。
在書法繪畫、天文星象、蹴鞠馬球等各方麵,他都有足夠的興趣去研究,就算一坐一天都樂意。
在政務上,卻辦不到。
枯坐在殿內批閱奏折,屁股就仿佛遭到針紮一樣,火燒火燎的不舒服。
……
皇城外,官道上。
一輛馬車正緩緩行駛而來。
馬車中,坐著的人不是別人,赫然是返迴的陳東。
陳東一直在福建路處理事情,因為當地有一個縣令,仗著有背景肆意斂財,陳東收集了全部的罪證,把人就地正法後,才接到了皇帝的聖旨。
得知皇帝召見,陳東才火速返迴。
陳東乘坐馬車一路來到了宮外,看著巍峨的高牆,心中也激動了起來。
終於又迴來了。
終於又能見到官家了。
陳東走下馬車,請站崗的士兵去通報,卻被告知讓他直接入宮。
趙桓早就做了安排,一旦陳東迴來,不需要通報,直接就可以進入皇宮。
陳東心中愈發的激動,邁著輕快堅定的步伐,一路來到了大殿外,稍微整理了下混亂的衣衫和有些散亂的鬢發,才邁步進入殿內。
趙桓也看到陳東迴來了,擺手道:“不必行禮了,坐吧。”
陳東卻是固執的站定,撩起衣袍跪下,叩頭道:“臣陳東,拜見官家。”
趙桓笑道:“平身!”
陳東這才站起身,小心翼翼的坐在搬來的凳子上。
趙桓主動道:“你在福建路處置蒲城縣令的事情,朕已經得知了消息,你處理得很好。這樣為非作歹,兼並土地,濫收賦稅的官員,就是應該處理,不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陳東正色道:“官家過獎了,臣做得還不夠。”
趙桓說道:“這一趟去南方,有什麽收獲?”
陳東迴答道:“臣這一趟去南方,有兩個比較大的感受。”
“第一個,是人性貪婪,再怎麽處置貪官汙吏,地方上還是有人貪汙受賄,為了錢財壓榨百姓。”
“第二,地方百姓都感念官家的恩德,一聽到臣是奉官家的命令巡視地方,無比的激動。因為有官家,他們才過上好日子。”
“官家在地方上的民心民意,已經真正建立起來。”
“人心便是如此,官家愛民如子,勵精圖治,百姓敬官家如天。”
陳東一番話後,鄭重道:“雖說大宋地方上,仍然有無數的貪官汙吏,可是臣認為我大宋朝,已經呈現出盛世景象。這是官家勵精圖治,重新締造的真正盛世,臣為官家賀。”
罪己詔是在任皇帝頒發的詔書,曆數自己的罪過。現在,一個太上皇來頒布罪己詔,那就有些荒誕了。
明顯不合適。
再說了,兒子在任上頒布老子的罪己詔,也容易給人刻薄的印象。
這不利於趙桓執政。
趙桓擺手道:“父皇已經退位,罪己詔就不用了。隻要父皇不再掀起波瀾,朝廷穩健施政,對天下萬民,已經是最大的恩典了。”
趙佶沉聲道:“我這點請求,你都不願意滿足嗎?朕現在,也就是想彌補下,道個歉而已,都不行嗎?”
“你大權在握,軍隊是你的,滿朝百官也隻認你。這樣的前提下,朕不過是一個罪己詔而已,你怕什麽呢?”
趙桓笑道:“朕不怕,但是頒布罪己詔不合適。”
“你,你……”
趙佶氣得很是難受。
他一路急吼吼的迴來,就是希望做一點彌補,沒想到這樣的小小要求,逆子竟然拒絕了,太讓他傷心了。
趙桓安撫道:“父皇,想要彌補天下蒼生,讓百姓安樂,不在於一道小小的罪己詔。”
“罪己詔,那是形式而已。”
“父皇頒布罪己詔,百姓有任何得利嗎?能多吃一碗幹飯,能多吃一塊肉,能少繳納一點賦稅嗎?”
“都不行的!”
“既然對百姓沒有任何的幫助,無非是形式上,讓你好過而已,何必要執著於這樣的形式呢?”
趙佶哼了聲,卻一聲不吭,不願意表態。
趙桓卻想要運作這件事。
趙佶有想法,是一個好事情,可以幫助更多的百姓。
趙桓沉聲道:“父皇要救治百姓,兒臣倒是有一個想法。”
趙佶問道:“什麽想法?”
趙桓迴答道:“父皇雖然退居龍德宮,可是父皇的手中依舊有很多錢,還有許多的產業。要救助百姓,為什麽不拿出一筆錢來運作,專門用來賑濟救災的百姓呢?”
“比如,黃河決口,地方百姓艱難,父皇捐贈的這筆錢,就可以專款專用,救治些能夠救治的百姓。”
“比如,地方上有地震的情況,父皇也用你捐贈的這筆錢,去購置救災的物資,去安置更多百姓。”
“這些才是讓百姓得利的。”
“父皇有救治百姓的心,就要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這樣的罪己詔不過是一場作秀而已。”
趙桓笑吟吟道:“父皇認為怎麽樣呢?”
趙佶神色意動,開口道:“朕捐贈的錢,你該不會挪用吧?”
趙桓搖了搖頭,迴答道:“父皇捐贈出來的錢,對地方百姓來說很多,對朝廷來說那就太少了。”
“現在朝廷最大的一個聚寶盆,都在大宋銀行,這裏有無數的銀子。”
“除此外,朕抄家無數,內庫多的是錢。”
“父皇的這點錢,朕還看不上。父皇捐出來的錢,可以作為一個專項基金會,朕安排專門的官員,來負責這筆款項的支出。”
“父皇隨時可以抽查,檢查支出的賬目。”
“我相信以父皇的智慧,也沒有人能夠瞞得過你。”
趙桓越發覺得這事兒可以運作,與其讓趙佶花天酒地浪費了,不如讓他找點事情做,還能夠發泄更多的精力。
趙桓眼中有期待,問道:“父皇覺得怎麽樣?”
趙佶也意動了,迴答道:“沒問題,我同意這樣的安排,朕到時候還可以再找一些人捐贈,補充一些錢在基金會裏麵。”
趙桓沉聲道:“父皇,我還在要明確一點。一旦基金會成立,這筆錢就不屬於你的私人財產了。”
“這是既屬於朝廷,又不屬於朝廷,因為朝廷隻負責監管,不會挪用這筆錢。可是,這筆錢同樣也不屬於你。”
“你缺錢了,也不能挪用。”
“你缺錢了,這也必須是公款公用,隻能用於賑濟災民。”
趙桓正色道:“如果父皇答應了這一點,朕可以安排。如果父皇這一點都辦不到,隻想借這個名目撈錢,那還是算了。”
趙佶哼了聲,連忙道:“朕也是當過皇帝的人,現在也是太上皇,也是要臉的,沒你說的這麽不要臉。”
趙桓輕輕一笑。
要臉?
曾經的趙佶,那就是天下間最不要臉的人,為了撈錢什麽事情都敢幹,稱得上是刮地三尺了。
趙桓頷首道:“既如此,父皇就可以迴去整理整理,看看你能籌措多少錢。到時候,朕安排禦史台的人負責監管。”
“不行!”
趙佶沉聲道:“禦史台的人,全都是一群廢物,隻知道為了黨爭彈劾人,懂個屁的監管。要安排人負責,也是戶部的人。”
趙桓沉聲道:“戶部的人,起不到監管的作用。”
趙佶說道:“禦史台的都是廢物。”
趙桓解釋道:“朕已經要改組禦史台了,調陳東迴來擔任禦史大夫。有陳東在,禦史台會煥然一新的。對陳東的任命,已經頒發了出去。”
趙佶一時間沉默下來。
陳東的確不錯。
他在外麵微服私訪,也數次聽到了很多人議論陳東,說陳東糾察不法,是一個非常好的官員。
曾經趙佶當皇帝時,陳東在太學生中,就是一個大噴子,最喜歡彈劾蔡京等人。
這樣的人是不錯。
趙佶心中默認了,卻是道:“朝廷一貫是不設禦史大夫,你現在要打破這個慣例嗎?”
趙桓迴答道:“祖宗不自信,始終怕這怕那,導致咱們大宋朝真正的名臣都沒幾個。”
“出了個王安石,卻像是個瘋子,一場改革弄得天下疲敝,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雖有範仲淹,卻是不得誌。”
“反倒是黨爭,搞得紅紅火火,持續不斷的爭論。”
“說來說去,這些黨爭都是咱們趙家搞出來的,一個個不想著對外作戰,不想著開疆拓土,隻知道在家裏搞權鬥耍威風。”
趙桓正色道:“現如今就該正本清源,該重塑朝廷了。所以禦史台的改變,就是一個方向。”
趙佶說道:“曾經的禦史大夫,那是朝廷重臣,就算你重新設立禦史大夫,他連政事堂宰相都不是,更比不了各部尚書,如何提升禦史台的地位?”
趙桓卻是笑了笑。
笑容中,一副耐人尋味的模樣。
趙佶眉頭一挑,忽然間有了猜測,問道:“你是要讓禦史大夫拜相,入政事堂。”
趙桓心中讚歎。
看看,這就是趙佶的聰明,非常的善於揣摩,隻可惜他聰明歸聰明,卻沒有把聰明用在正道上。
趙桓微笑道:“父皇說得對,這是後續朕要改革的。朝廷的禦史大夫,怎麽能沒有足夠的權威呢?”
趙佶想著趙桓一項項的改革。
加強武人的地位!
改變文官擔任樞密使的慣例,自此讓武人執掌樞密院擔任樞密使。
如今,又要改變禦史台。
總歸是好事兒。
從另一個方麵分析,這也是趙桓越發的自信了,不像是曆代皇帝,始終防備著這裏防備著那裏,總擔心有人造反。
大宋這一百多年,其實沒有真正大規模的造反,就算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也是小規模的人造反而已。
轉眼就平定了。
趙佶越是琢磨,越覺得這個兒子不簡單,讚歎道:“皇帝,你很厲害,朕服了。”
趙桓笑道:“父皇過獎了,您迴去後好好整理下,朕等著父皇的好消息。”
趙佶也不再多言,轉身就離開了。
他走出大殿,站在了殿外看著偌大的皇城,迴頭看了眼殿內,陽光照耀下,皇帝又在埋頭處理政務了。
趙佶忽然笑了,又搖了搖頭。
皇帝這樣的勤勉,他是做不來的。
在書法繪畫、天文星象、蹴鞠馬球等各方麵,他都有足夠的興趣去研究,就算一坐一天都樂意。
在政務上,卻辦不到。
枯坐在殿內批閱奏折,屁股就仿佛遭到針紮一樣,火燒火燎的不舒服。
……
皇城外,官道上。
一輛馬車正緩緩行駛而來。
馬車中,坐著的人不是別人,赫然是返迴的陳東。
陳東一直在福建路處理事情,因為當地有一個縣令,仗著有背景肆意斂財,陳東收集了全部的罪證,把人就地正法後,才接到了皇帝的聖旨。
得知皇帝召見,陳東才火速返迴。
陳東乘坐馬車一路來到了宮外,看著巍峨的高牆,心中也激動了起來。
終於又迴來了。
終於又能見到官家了。
陳東走下馬車,請站崗的士兵去通報,卻被告知讓他直接入宮。
趙桓早就做了安排,一旦陳東迴來,不需要通報,直接就可以進入皇宮。
陳東心中愈發的激動,邁著輕快堅定的步伐,一路來到了大殿外,稍微整理了下混亂的衣衫和有些散亂的鬢發,才邁步進入殿內。
趙桓也看到陳東迴來了,擺手道:“不必行禮了,坐吧。”
陳東卻是固執的站定,撩起衣袍跪下,叩頭道:“臣陳東,拜見官家。”
趙桓笑道:“平身!”
陳東這才站起身,小心翼翼的坐在搬來的凳子上。
趙桓主動道:“你在福建路處置蒲城縣令的事情,朕已經得知了消息,你處理得很好。這樣為非作歹,兼並土地,濫收賦稅的官員,就是應該處理,不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陳東正色道:“官家過獎了,臣做得還不夠。”
趙桓說道:“這一趟去南方,有什麽收獲?”
陳東迴答道:“臣這一趟去南方,有兩個比較大的感受。”
“第一個,是人性貪婪,再怎麽處置貪官汙吏,地方上還是有人貪汙受賄,為了錢財壓榨百姓。”
“第二,地方百姓都感念官家的恩德,一聽到臣是奉官家的命令巡視地方,無比的激動。因為有官家,他們才過上好日子。”
“官家在地方上的民心民意,已經真正建立起來。”
“人心便是如此,官家愛民如子,勵精圖治,百姓敬官家如天。”
陳東一番話後,鄭重道:“雖說大宋地方上,仍然有無數的貪官汙吏,可是臣認為我大宋朝,已經呈現出盛世景象。這是官家勵精圖治,重新締造的真正盛世,臣為官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