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吩咐李綱落座後,開口道:“李公對大宋銀行目前的情況,有什麽看法?”


    李綱心思快速的轉動著,他有什麽想法?


    自然是有的。


    大宋銀行有著無數的錢財,一旦朝廷能直接動用,那麽朝廷的財政直接就緩解了。


    隻不過,李綱也知道不可能的。


    一旦挪用了大宋銀行的錢,出現了擠兌,那就是大問題了。


    屆時,無數人叩闕請願,那是皇帝丟臉。他這個政事堂的首輔,恐怕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的,說不定被罷免首輔都可能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綱漸漸明白了,皇帝已經不是昔日的皇帝,已經是大權在握了。


    他這個首輔,也不是昔日的首輔了。


    恰是如此,李綱也更加謹慎,不能老是被皇帝打臉。


    尤其每一次都證明,皇帝的決策更正確,每一次和皇帝做對都錯了,就讓李綱的心中也不願意抵製皇帝的策略。


    李綱心中仔細的思考著,卻沒有急著表態。


    每臨大事有靜氣!


    事關大宋銀行,事關朝廷財政,絕對不能出馬虎。


    李綱思考許久,正色道:“官家,目前大宋銀行的情況,臣也聽戶部聶尚書匯報,知道了大宋銀行在京畿路徹底鋪開了。”


    “大宋銀行有存儲和放貸兩項業務,運轉都很良好,沒有什麽死賬呆賬。”


    “每個月歸屬朝廷的利潤,也相當的可觀。”


    “隻是臣認為,收獲越大,賺的錢越多,這裏麵容易爆發的問題就越嚴重。”


    趙桓順勢問道:“什麽問題呢?”


    “貪腐!”


    李綱毫不猶豫迴答。


    趙桓眼神讚許,笑道:“仔細說說。”


    李綱正色道:“大宋銀行涉及的錢太多太多了,動輒幾萬兩銀子、幾十萬兩銀子。甚至於,幾萬兩銀子都是小事兒,摳摳指甲縫兒的事情。”


    “這樣巨大的數額運轉,剛開始的時候,經辦的人會有敬畏,會膽戰心驚。”


    “時間一長成了老油條,一切就不一樣了。”


    “極可能會有貪汙受賄,或者是從中收取迴扣,乃至於運作撈錢的事情。”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居心叵測,安排人去大宋銀行借貸大筆錢財,這筆錢借出去轉眼人跑了,乃至於被殺了呢?”


    “這筆錢成了呆賬死賬,就可能要不迴來。”


    “不排除有這種真實的情況,萬一有利益的勾結,有人是故意借此來詐騙呢?”


    “亦或者,一些人實際上不具備借貸的資質,卻有人放貸了呢?”


    “種種情況,不一而足。”


    李綱洋洋灑灑的分析著,正色道:“隻要是有利可圖,就一定有人會想辦法介入,就一定會鑽空子。恰是如此,需要朝廷安排人監督。”


    趙桓問道:“李公認為,該如何監督呢?”


    李綱迴答道:“臣建議安排禦史台的官員,進駐大宋銀行,從而達到監督的目的,確保大宋銀行放貸借貸的良性運轉。”


    趙桓眼中也露出了思索神色。


    這也是找李綱的目的。


    大宋銀行從建立到運轉,已經開始步入正軌,必須要接受監督了。


    在趙桓思索的時候,李綱繼續道:“官家安排陳東巡視地方,實際上是代替了禦史台的職責。”


    “在這個基礎上,可否進一步加強禦史台,加強對各地官員的查處呢?”


    “甚至在政事堂中,應該再增加一席,確保禦史台主官有一席之地。畢竟在漢朝時期,禦史大夫也是重臣,不應該被壓製。”


    禦史台在大宋也有,可是,已經被削弱了。


    正常情況下,都不設立禦史大夫。


    這是大宋皇帝的權術。


    比如宰相,不設立宰相,搞個什麽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這樣的人才是宰相。


    趙佶主政的時期,為了彰顯自己的不一樣,左仆射改為太宰,右仆射改為少宰,實際上還得兼任中書侍郎或者門下侍郎,才算宰相。


    在禦史台也一樣。


    不設立禦史大夫,就讓禦史中丞這個二把手主持一把手的政務,始終給你留著一層,使得你名不正言不順。


    趙桓眼神也愈發的讚許了。


    李綱能跟上節奏了。


    趙桓剛開始登基繼位,那時候的主要矛盾是抵禦金人,李綱有這方麵的能力,能統籌各方,能最大程度抵禦金人。


    隨著趙桓的權勢越來越大,李綱就得圍繞趙桓的治國策略來。


    不能局限於文武之爭。


    更不能局限於原本的窠臼。


    要打破常規!


    尤其是太多的陳規陋俗,就必須要廢掉,才能夠一點點改變。


    李綱的改變,是趙桓樂見其成的。


    趙桓沉聲道:“李公認為,要提拔禦史台的人拜相,誰最合適呢?”


    李綱毫不猶豫道:“官家,臣認為陳東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巡查地方有很長時間了,可是對大宋的巡查,不能局限於他一個人的身上。”


    “要讓陳東重塑禦史台,打造一個對地方的監察體係,讓地方上的官員不敢再逾越雷池。”


    “除此外,還要定期巡查,或是巡查轉運司,或是巡查漕運,以及巡查學政等,各方麵的巡視下,進一步肅清吏治。”


    “臣遍讀詩書,知道吏治是無法徹底根治貪腐的。”


    “縱然官家高懸利劍,也會有人認為天高皇帝遠,管不到他們,會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乃至於,有人經不起誘惑,漸漸墮落,這是一定會有的。”


    “不管在什麽時候,不管肅清到哪個地步,都一定會有這樣的人。”


    李綱眉宇間也有一抹悲觀,因為貪官汙吏是殺不盡的。


    這就是人性!


    可是李綱的眉宇間,卻更有銳利光芒,擲地有聲道:“縱然如此,朝廷也要持之以恆的推進,至少老臣在的時候,一定會把這些事情一以貫之的貫徹下去。””


    趙桓點頭道:“知朕者,李公也,吾道不孤!”


    李綱一時間也是熱血沸騰。


    皇帝不玩弄權術,不搞陰謀詭計,也不去玩弄奇花異石,更沒有大規模的遴選秀女,簡直是明君之選。


    和聖君同行,何其榮耀啊!


    李綱正色道:“既如此,官家可以下旨調陳東迴朝了,地方上的巡查先等一等,把禦史台重新構架。”


    趙桓正色道:“那就議一議這件事。”


    當即,趙桓安排了黃經去傳旨,召徐處仁、楊時、吳敏和王宗濋入宮議事。


    重要人員的任免,還得政事堂議定,才能貫徹下去。


    不一會兒,楊時、吳敏、徐處仁和王宗濋聯袂進入殿內,齊齊向趙桓行禮。


    趙桓讓幾人落座後,卻沒有直接提出任命陳東的事情,直接道:“陳東巡視地方,為國肅清地方貪官汙吏,朕打算把他調迴朝中任職,你們怎麽看?”


    吳敏正色道:“陳東得天之幸,才有了官家的器重。他迴到朝中任職,依照臣的建議,可以去刑部擔任一個侍郎。”


    刑部侍郎也是朝廷重臣。


    這樣的官職,不算虧待陳東了,至少明麵上是說得過去的,也沒有人能說皇帝刻薄寡恩。


    楊時捋著花白的胡須,暫時沒表態。


    皇帝突然提及陳東,應該不止於此,否則區區一個侍郎,直接一道旨意就安排了。


    哪裏需要和他們商議?


    王宗濋一貫是聽從趙桓的命令,見趙桓沒有拋出目標,一時間也靜靜的看著。


    徐處仁性格耿直。


    做事情一貫是直來直去,也疾惡如仇,開口道:“陳東的存在,肅清了地方貪官汙吏,臣認為他擔任一部尚書也沒問題。”


    李綱忽然道:“官家,禦史台始終沒有禦史大夫,臣建議讓陳東,擔任禦史大夫。”


    此話一出,一雙雙目光落在了李綱的身上。


    楊時、徐處仁和吳敏都很意外。


    沒想到,今天李綱竟然主動給皇帝衝鋒了。


    吳敏也認可提拔陳東,隻是打破現階段的規矩,他並不怎麽讚同,開口道:“官家,臣認為可以提拔陳東,隻是一直以來,朝廷不任命禦史大夫,這已經是慣例了。”


    “官家要安排人擔任禦史大夫,意味著禦史中丞的職權被剝奪,對禦史台的改變也大了,是否合適呢?”


    趙桓仍是坐在了上方,並沒有急著表態。


    李綱再一次道:“吳相公,自古以來就沒有亙古不變的職務,比如你我幾人身上的太宰、少宰官職,不也是太上皇改製的嗎?”


    “官家如今重塑禦史台,改變禦史台的陳規陋習,那是極好的一個開端。”


    “我認為是合適的。”


    “王安石雖然執拗,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實際上,他也說了些有用的話,比如祖宗不足法,如果事事按照祖宗的規矩辦,一切都按照這些來,豈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管怎麽辦,都不可能超越祖宗。”


    李綱旗幟鮮明道:“陳東擔任禦史大夫,臣是支持的。”


    趙桓笑道:“李公的一番話,的確是鞭辟入裏,不過理不辨不明,都暢所欲言,說說各自的想法。”


    此話一出,眾人都明白了。


    難怪李綱一直在殿內,原來皇帝和李綱早就有了共識。


    楊時說道:“臣沒有異議!”


    王宗濋表態道:“臣附議。”


    徐處仁也支持加強禦史台,說道:“臣附議!”


    吳敏心中恨恨,李綱你這一迴太不像話了,竟然讓我坐蠟,他心中不滿歸不滿,在皇帝支持李綱的前提下,吳敏根本無法改變。


    吳敏立刻道:“官家,臣也支持陳東擔任禦史大夫。”


    趙桓笑問道:“都沒異議嗎?”


    “沒有!”


    李綱、楊時、吳敏、徐處仁和王宗濋齊齊表態。


    趙桓臉上露出了笑容,讚許道:“既然都沒有異議,事情就這麽定了。政事堂擬定旨意,召陳東迴朝述職,再主持禦史台的事情。”


    一眾人齊齊應下。


    事情定下後,趙桓又再度談了對北方金國的吸納,讓政事堂的一眾宰相要精誠合作,盡快消化掉北方金國地區。


    現如今,有無數的官員北上。


    大批寄祿官的北上,解決了很多的冗官,加上禁軍早就優化,朝廷負擔減少,一切正穩步的發展。


    陳東的官職定下,金國的治理也安排了,趙桓又讓一眾政事堂宰相退下,唯獨再一次留下了李綱。


    這一刻,李綱注意到了吳敏等人的眼神。


    似乎,連徐處仁都有些深意。


    李綱卻沒有放在心上,他一切都無愧於心,隻求朝廷能治理地方,隻求地方能海晏河清。


    趙桓笑著道:“李公,陳東的事情安排了,咱們言歸正傳,迴到大宋銀行的問題上。你讓陳東迴了禦史台,要如何監督大宋銀行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