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笑著說道:“劉卿不必多禮,你如今在太常寺做官,感覺怎麽樣?”


    “一團糟!”


    劉韐毫不諱言迴答。


    趙桓問道:“為什麽這麽說呢?”


    劉韐也在打量趙桓,這段時間朝廷中的變化,劉韐也看在眼中,心中很是歡喜。


    新皇一掃徽宗滿朝奸佞的姿態,提拔賢臣,疏遠奸佞,風氣煥然一新。


    這是好事情。


    恰是如此,劉韐願意說真話,鄭重道:“迴稟官家,臣之所以說太常寺一團糟,是太常寺冗餘的官員太多。”


    “有正常的職官,還有其他的差遣官,以及不做事的寄祿官。”


    “人員太多太雜,一時間不知道誰的職責是什麽?”


    “除此外,官員們高高在上,輕視百姓,視百姓如草芥。可他們都忘記了,沒有百姓,何來自己的錦衣玉食呢?”


    “官員身上的一針一線,吃的一粥一飯,都是百姓供給。”


    “須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覆舟水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可惜官員視而不見,可悲可歎!”


    趙桓聽得心中感慨。


    不愧是名門出身。


    劉韐的父親劉民先是東南儒宗,是有名的大儒。


    這樣的家庭耳濡目染,導致劉韐很重視百姓的疾苦,每到一處任職,就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是高高在上的肉食者。


    趙桓點頭道:“劉卿的一番話說得好,這樣的事情要改變。”


    “朕倒是有些好奇,劉卿在太常寺待久了,是隨波逐流了,還是熱血未涼呢?”


    劉韐心頭一跳。


    隨波逐流?


    熱血未涼?


    皇帝和他談話,要改變風氣,難道要提拔他,讓他擔任禦史台的諫官嗎?


    可是禦史台官員風聞奏事,都是為了黨同伐異,淪為了黨爭的工具。


    劉韐深吸口氣,正色道:“迴稟官家,臣雖老,誌向不改,胸中熱血未涼。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臣亦如此。”


    “好!”


    趙桓讚許道:“開封府尹空缺,政事堂的宰相們提請了聶昌和耿南仲,朕都不滿意,打算讓你執掌開封府,肅清東京城,能行嗎?”


    劉韐心中激動。


    執掌開封府,這的確是實權官職,雖然會麵對各種權貴,劉韐卻不懼。


    權貴,就是要約束。


    權貴,就是要懲罰。


    劉韐沒有任何謙虛,擲地有聲道:“隻要有官家的支持,臣就能肅清局麵。”


    趙桓笑道:“你有這個雄心壯誌,朕很滿意,且到屏風後麵坐一會兒,朕召見政事堂的宰相。”


    “臣領旨。”


    劉韐起身往屏風走去。


    趙桓吩咐道:“傳旨,召政事堂的相公們議事,商量開封府尹的人選。”


    黃經安排了下去。


    時間不長,李綱、白時中、張邦昌、徐處仁和吳敏聯袂進入大殿,齊齊向趙桓行禮。


    趙桓說道:“賜座!”


    李綱坐下後,率先問道:“官家召見我等,是定下開封府尹的人選了嗎?”


    白時中再次道:“耿南仲是東宮的舊人,當初官家登基,耿南仲也立下了功勞。他現在擔任簽樞密院事,理應提拔。”


    張邦昌道:“臣也認為該提拔耿南仲,請官家明鑒。”


    吳敏哼了聲,反駁道:“官家,聶昌膽魄驚人,最適合擔任開封府尹。”


    “自官家登基至今,換了幾任府尹,百姓都說開封府尹是鐵打的衙役流水的府尹。”


    “事到如今,必須安排一個能力卓越的人擔任,聶昌毫無疑問是適合的。”


    李綱說道:“官家,臣讚同吳相公的判斷。”


    徐處仁也道:“臣也認為聶昌最合適。”


    張邦昌撇撇嘴,嗬斥道:“聶昌要資曆沒資曆,要能力沒能力。反倒耿南仲能力、資曆和忠心俱佳。”


    “這樣的人不提拔,豈不是寒了忠臣的心。”


    “官家,臣堅決反對聶昌擔任開封府尹,耿南仲才是最合適的。”


    一番話言之鑿鑿。


    旗幟鮮明和李綱對著幹。


    徐處仁是急性子,更是主戰派,嘲諷道:“你張邦昌是軟骨頭,也配說什麽寒了忠臣老人的心?”


    張邦昌嗬斥道:“徐處仁,你說誰是軟骨頭?”


    “說的就是你。”


    徐處仁性格強勢,對張邦昌本就瞧不上,如今更是言辭犀利。


    雙方鬥起來,雖說張邦昌和白時中人少,卻因為耿南仲是東宮老人,和李綱、徐處仁和吳敏支持的聶昌不相上下。


    “夠了!”


    趙桓嗬斥一聲。


    刹那間,所有人安靜下來,目光齊刷刷落在了趙桓的身上。


    趙桓眼神沉靜,緩緩道:“耿南仲是東宮老人,忠心可嘉。聶昌一身正氣,堪為表率。”


    “不論是選誰,都不合適,都會冷落了忠臣。”


    “朕也覺得難辦。”


    “朕做一個調整,不在兩人當中選擇,安排另外的人執掌開封府。”


    李綱問道:“官家可有人選?”


    張邦昌眼神若有所思,問道:“官家認為誰合適呢?開封府尹至關重要,一般人根本鎮不住。”


    趙桓笑說道:“太常少卿劉韐,能力卓越,資曆深厚,學術精湛,朕打算安排他擔任尚書右丞,權知開封府。”


    第一任開封府尹,是太宗趙光義,跟著又是秦王趙廷美,還有宋真宗趙恆也曾擔任開封府尹,品級一直很高。


    在此之後,又有畢士安、寇準和範仲淹等人執掌開封府。


    因為皇帝、儲君或者是親王擔任的例子,讓開封府尹很特殊,所以官員出任開封府尹,不再直接擔任開封府尹,變成以本職官兼任。


    就有了權知開封府。


    這是大宋特色。


    權知開封府的級別自然下降,是正四品。


    劉韐的尚書右丞是從三品,以從三品兼任四品,自然說得過去。


    李綱聽到趙桓的話,臉上露出驚詫神情,沒想到皇帝會選擇劉韐。


    李綱知道劉韐,之前的東京之戰,劉韐協助李綱守城,兩人的關係還不錯。


    李綱不再抵觸,拱手道:“官家聖明,臣沒有意見。”


    吳敏道:“臣沒意見。”


    徐處仁點頭道;“臣沒意見。”


    張邦昌非常想反駁,可是皇帝提出的人選,李綱、吳敏和徐處仁都同意,他和皇帝對著幹,等於是得罪皇帝,更得罪劉韐。


    隻能委屈耿南仲。


    張邦昌開口道:“臣附議!”


    白時中道:“臣附議。”


    趙桓微微頷首,吩咐道:“既然定下了開封府尹的人選,劉卿,出來吧。”


    劉韐從屏風後麵走出來,向李綱、徐處仁等人行禮,拱手道:“劉韐,見過諸位相公。”


    這一幕落在李綱和張邦昌等人的眼中,一個個眼神意外。


    劉韐竟然在。


    這就意味著,皇帝和劉韐已經談妥了。


    不好!


    中了皇帝的算計。


    他們為開封府尹的人選爭鬥,反倒是皇帝半路殺出撿了大便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