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本來以為陳秋和玩家們會在金州:
因為根據他打聽到的消息,安東鎮將總兵府搬到了金州,原來在寬甸的總兵府被改造成了一個所謂的【圖書館】,用以存放書籍供人閱覽。
對於玩家們的作風,吳襄已經見怪不怪了,在吳襄看來,陳秋和他的一眾手下與其他軍頭最明顯的差距就是對於文治相當上心,之前建立教育體係,後來又開了所謂的【印書館】,據說現在在江南也開辦了報社和印刷廠,現在又準備弄這個【圖書館】…
總之,陳秋給吳襄的感覺就是可能那幫文官對於文治都沒他們這些家夥如此上心…
不過吳襄抵達金州的時候被告知陳秋迴皮島去了:
一個士兵告訴吳襄,“陳總兵說要建一個【忠烈祠 】,用來供奉所有在遼地殉國的官兵和百姓。”
說完這個士兵還感慨地說了一句,“這年頭,丘八死了都有人供奉,嘖嘖,真是奇事。”
吳襄愣了一下,陳秋這家夥還真喜歡搞新花樣。
而且,吳襄注意到這個士兵雖然說的話似乎讓人覺得他認為普通丘八士兵不配受供奉,但其一臉與有榮焉的樣子顯然還是相當高興的。
“或許可以用死人來提高活人的士氣?”
吳襄腦中閃過這個想法,但很快他又搖了搖頭,硬實力打不贏的情況下搞再多花裏胡哨的玩意都沒有意義。
於是吳襄甩掉了腦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迅速找了條船趕往皮島。
現在時間緊急,誰知道清兵會不會突然來一波大的,萬一清軍突然來一波大的,關寧軍沒等到援助就完蛋了,那樂子可就大了。
急匆匆的吳襄抵達皮島的時候,又被告知此時陳秋和玩家們在弄所謂的【忠烈祠公祭儀式】,談事情的話要等儀式結束再說。
吳襄無奈,但想了想他覺得反正也要等,不如幹脆去看看陳秋搞的這個所謂的忠烈祠是個什麽樣子。
說起來陳秋想起建忠烈祠還是受了藝妓的影響:
藝妓抵達皮島之後,不用說,她根本找不到徐文偉究竟葬在哪了:
皮島之戰死人太多,許多士兵的遺體根本沒有土葬,或是直接火葬了,一些甚至就直接被扔下海了:
嗯,至少玩家們的屍體大多數都是直接扔下海了…
見找不到徐文偉的遺體,藝妓便去請求東江總兵沈世魁,讓他允許藝妓建造一個衣冠塚用以緬懷逝者。
作為一個吉祥物,沈世魁秉承著萬事都由陳秋做主的風格,沒有立刻做出迴應,而是將藝妓的請求告知給了陳秋。
收到沈世魁報告的陳秋一下子便來了靈感:
眾所周知,有些事是穿越者到明末的必做事項,其中之一便是建立紀念遼東戰事的忠烈祠,用以祭祀那些在遼東殉國的大明軍民。
於是來了想的陳秋立刻召集玩家們一起商量建立英烈祠這件事,很快這事得到了玩家們的一致同意:
玩家們都覺得建立英烈祠又花不了幾個錢,說不定還能提升士兵們的士氣,怎麽看都是劃算的。
定下了要修忠烈祠的計劃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裏修建:
本來這個話題玩家們還有所爭議,但隨著沈世魁表示願意將東江總兵府獻出,這個問題立刻就被解決了:
既然沈世魁有這個心意,玩家們毫不猶豫地成全了他。
嗯,主要是這樣能省一大筆錢的同時節省大量工期,不然再建一座忠烈祠的話一時半會也完不了工…
於是改造工作迅速展開,沒過多久東江總兵府就改建為忠烈祠。
修好忠烈祠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供奉問題了,即要供奉哪些人。
關於這個問題,陳秋和玩家們商量了一陣,決定將從薩爾滸之戰開始之後的遼東殉國者統統搬入忠烈祠中進行供奉。
當然,這樣的話供奉的人很多,於是玩家們又將這些殉國者分為【官】【將】【兵】【民】四種,按類別擊中供奉。
不過由於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漢民死傷實在太多,清軍又慣於將反抗者消滅殆盡,所以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姓名。
最終陳秋和玩家們做出決定:
能找到姓名的就直書姓名,找不到的就以集體名義共同祭祀。
當然,一座忠烈祠還不夠,在陳秋的規劃中,將來忠烈祠四周還會有一座紀念碑和一座廣場,共同組建一個完整的建築整體。
雖然平時玩家們一個個玩世不恭,但此刻玩家們倒是保持了該有的嚴肅感:
明末遼東戰事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也是一場悲壯的史詩,麵對這段殘酷的曆史,有起碼良知的人,都不會去詆毀和嘲諷那些戰士和百姓。
為了這場忠烈祠的公祭儀式,陳秋特意請了專業人士來負責主持儀式,隨後他自己親自帶領玩家們向這些殉國的大明軍民鞠躬:
此刻的陳秋百感交集,曆史上那些死於遼東的明軍似乎沒有多少人去紀念: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輸了。
雖然陳秋自認自己整的這一出相當專業,但其實還是相當草台班子,不過即使這樣,還是令跟著玩家們過來的明軍士兵相當動容,連吳襄也沉默了:
他覺得,或許眼前這支橫空出世的軍隊並不是單純靠勇氣而無敵於世的。
嗯,如果陳秋知道吳襄的想法,肯定會笑出聲,確實,玩家確實不是靠勇氣…
好不容易等到儀式結束,吳襄趕緊湊了過去,對陳秋道,“陳總兵,遼西危矣!”
陳秋看到是吳襄,心中一愣,繼而又是一陣無語,怎麽這個遊戲的關寧軍這麽菜,每次見麵都是“遼西危矣”…
陳秋的表情吳襄看在眼裏,不過他混到現在,臉皮早已厚如城牆,於是他還是直接說道,
“陳總兵,韃子大軍已經過了大淩河,隨時都有可能向錦州發動進攻,一旦錦州沒了,整個遼西就隻剩下寧遠一處堅城了。”
陳秋聽完之後沒做迴應,吳襄心想,陳秋這個家夥也學壞了,現在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了。
因為根據他打聽到的消息,安東鎮將總兵府搬到了金州,原來在寬甸的總兵府被改造成了一個所謂的【圖書館】,用以存放書籍供人閱覽。
對於玩家們的作風,吳襄已經見怪不怪了,在吳襄看來,陳秋和他的一眾手下與其他軍頭最明顯的差距就是對於文治相當上心,之前建立教育體係,後來又開了所謂的【印書館】,據說現在在江南也開辦了報社和印刷廠,現在又準備弄這個【圖書館】…
總之,陳秋給吳襄的感覺就是可能那幫文官對於文治都沒他們這些家夥如此上心…
不過吳襄抵達金州的時候被告知陳秋迴皮島去了:
一個士兵告訴吳襄,“陳總兵說要建一個【忠烈祠 】,用來供奉所有在遼地殉國的官兵和百姓。”
說完這個士兵還感慨地說了一句,“這年頭,丘八死了都有人供奉,嘖嘖,真是奇事。”
吳襄愣了一下,陳秋這家夥還真喜歡搞新花樣。
而且,吳襄注意到這個士兵雖然說的話似乎讓人覺得他認為普通丘八士兵不配受供奉,但其一臉與有榮焉的樣子顯然還是相當高興的。
“或許可以用死人來提高活人的士氣?”
吳襄腦中閃過這個想法,但很快他又搖了搖頭,硬實力打不贏的情況下搞再多花裏胡哨的玩意都沒有意義。
於是吳襄甩掉了腦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迅速找了條船趕往皮島。
現在時間緊急,誰知道清兵會不會突然來一波大的,萬一清軍突然來一波大的,關寧軍沒等到援助就完蛋了,那樂子可就大了。
急匆匆的吳襄抵達皮島的時候,又被告知此時陳秋和玩家們在弄所謂的【忠烈祠公祭儀式】,談事情的話要等儀式結束再說。
吳襄無奈,但想了想他覺得反正也要等,不如幹脆去看看陳秋搞的這個所謂的忠烈祠是個什麽樣子。
說起來陳秋想起建忠烈祠還是受了藝妓的影響:
藝妓抵達皮島之後,不用說,她根本找不到徐文偉究竟葬在哪了:
皮島之戰死人太多,許多士兵的遺體根本沒有土葬,或是直接火葬了,一些甚至就直接被扔下海了:
嗯,至少玩家們的屍體大多數都是直接扔下海了…
見找不到徐文偉的遺體,藝妓便去請求東江總兵沈世魁,讓他允許藝妓建造一個衣冠塚用以緬懷逝者。
作為一個吉祥物,沈世魁秉承著萬事都由陳秋做主的風格,沒有立刻做出迴應,而是將藝妓的請求告知給了陳秋。
收到沈世魁報告的陳秋一下子便來了靈感:
眾所周知,有些事是穿越者到明末的必做事項,其中之一便是建立紀念遼東戰事的忠烈祠,用以祭祀那些在遼東殉國的大明軍民。
於是來了想的陳秋立刻召集玩家們一起商量建立英烈祠這件事,很快這事得到了玩家們的一致同意:
玩家們都覺得建立英烈祠又花不了幾個錢,說不定還能提升士兵們的士氣,怎麽看都是劃算的。
定下了要修忠烈祠的計劃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裏修建:
本來這個話題玩家們還有所爭議,但隨著沈世魁表示願意將東江總兵府獻出,這個問題立刻就被解決了:
既然沈世魁有這個心意,玩家們毫不猶豫地成全了他。
嗯,主要是這樣能省一大筆錢的同時節省大量工期,不然再建一座忠烈祠的話一時半會也完不了工…
於是改造工作迅速展開,沒過多久東江總兵府就改建為忠烈祠。
修好忠烈祠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供奉問題了,即要供奉哪些人。
關於這個問題,陳秋和玩家們商量了一陣,決定將從薩爾滸之戰開始之後的遼東殉國者統統搬入忠烈祠中進行供奉。
當然,這樣的話供奉的人很多,於是玩家們又將這些殉國者分為【官】【將】【兵】【民】四種,按類別擊中供奉。
不過由於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漢民死傷實在太多,清軍又慣於將反抗者消滅殆盡,所以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姓名。
最終陳秋和玩家們做出決定:
能找到姓名的就直書姓名,找不到的就以集體名義共同祭祀。
當然,一座忠烈祠還不夠,在陳秋的規劃中,將來忠烈祠四周還會有一座紀念碑和一座廣場,共同組建一個完整的建築整體。
雖然平時玩家們一個個玩世不恭,但此刻玩家們倒是保持了該有的嚴肅感:
明末遼東戰事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也是一場悲壯的史詩,麵對這段殘酷的曆史,有起碼良知的人,都不會去詆毀和嘲諷那些戰士和百姓。
為了這場忠烈祠的公祭儀式,陳秋特意請了專業人士來負責主持儀式,隨後他自己親自帶領玩家們向這些殉國的大明軍民鞠躬:
此刻的陳秋百感交集,曆史上那些死於遼東的明軍似乎沒有多少人去紀念: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輸了。
雖然陳秋自認自己整的這一出相當專業,但其實還是相當草台班子,不過即使這樣,還是令跟著玩家們過來的明軍士兵相當動容,連吳襄也沉默了:
他覺得,或許眼前這支橫空出世的軍隊並不是單純靠勇氣而無敵於世的。
嗯,如果陳秋知道吳襄的想法,肯定會笑出聲,確實,玩家確實不是靠勇氣…
好不容易等到儀式結束,吳襄趕緊湊了過去,對陳秋道,“陳總兵,遼西危矣!”
陳秋看到是吳襄,心中一愣,繼而又是一陣無語,怎麽這個遊戲的關寧軍這麽菜,每次見麵都是“遼西危矣”…
陳秋的表情吳襄看在眼裏,不過他混到現在,臉皮早已厚如城牆,於是他還是直接說道,
“陳總兵,韃子大軍已經過了大淩河,隨時都有可能向錦州發動進攻,一旦錦州沒了,整個遼西就隻剩下寧遠一處堅城了。”
陳秋聽完之後沒做迴應,吳襄心想,陳秋這個家夥也學壞了,現在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