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結束之後不久,祖大壽便讓手下的幕僚寫了一封捷報文書:
祖大壽倒是沒有吞功勞,甚至他還特意表明了,這場大捷的主導者就是安東鎮,關寧軍的作用僅僅是發出請求,讓安東鎮過來支援。
幕僚寫完之後祖大壽自己又看了一遍,覺得沒什麽問題之後他才特別讓人抄了一份交給陳秋閱覽。
不過陳秋沒有興趣管這些東西,他隻是大概看了一下之後便和祖大壽要好處:
祖大壽於是給出了自己的誠意:
包括一大筆銀子和一大批戰馬,還有就是田契和一些商社股份,最後祖大壽表示,陳秋可以派人常駐錦州,以實現兩家的及時溝通。
很快,這封捷報就以最高等級的速度直奔京城而去。
北京,紫禁城,大明王朝的中樞所在,大明的掌門人崇禎帝朱由檢和以往一樣,一直到深夜都未入眠。
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掌門人一直勵精圖治,但無奈國勢日頹,盡管崇禎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卻絕望地發現,很多事情不是他想搞好就能搞好的。
崇禎帝如今最重視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關外的清軍,一個是關內的農民軍,但無論是清軍還是農民軍,明軍東奔西跑卻沒能把任何一方壓下去。
看著手裏的奏章,崇禎帝的臉色不怎麽好看,這些奏章多半都不是什麽好消息,不是某某地方被流寇肆虐,就是某某地方的軍士鬧餉,剩下的則是文臣們的互相攻訐。
崇禎帝對於這些文臣相當失望:
曾經他是相信從科舉上來的官員們肯定優於那些沒根的太監,但這些年的經曆讓崇禎帝覺得太監們無論如何,雖然辦事有事不靠譜但至少迴去辦事,而文官們……
文官們除非能保證一定有好處,不然他們絕對不肯辦任何一件事。
“都說我重用太監是疑心太重,但我的疑心,有這些文官重嗎?”
崇禎帝看著手裏的奏章出神,突然一陣匆匆的腳步聲傳來,打斷了崇禎帝的思緒,崇禎帝抬頭望去,隻見王承恩一臉喜色地拿著幾份奏章說道,
“陛下,大捷!是來自遼東方向的捷報!關寧軍和安東鎮合力在大淩河畔擊潰韃子大軍,韃子傷亡慘重,祖總兵表示至少兩年內韃子將無力發動大規模攻勢。”
崇禎帝愣了一下,臉上沒有多少喜色,王承恩看到皇帝沒有露出喜色,臉上的表情也跟著僵住了。
已經做了十年皇帝的崇禎帝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輕易糊弄的皇帝,在聽了王承恩報上的好消息之後,皇帝一開口就直指這封捷報的核心:
“關寧軍和安東鎮合力?我看是安東鎮打的吧?關寧軍幾年前在大淩河大敗虧輸,怎麽,這才幾年,他們就能打大勝仗了?難不成祖大壽是吳起在世?”
王承恩聽了崇禎帝的話之後稍稍斟酌了一下,迴答道,“稟陛下,這道捷報是祖大壽和陳秋聯合署名的,另外,高公公也有奏報發來。”
崇禎帝聞言沉默了一陣,他輕輕敲了幾下桌子之後,忽然問道,“兵部有調安東鎮前往錦州的作戰部署嗎?”
王承恩連忙說道,“這奴婢不知,奴婢這就讓人去調取兵部文書過來查驗。”
“不必了,”崇禎帝摸了摸額頭,隨即說道,“把高起潛的奏報拿過來,這個高起潛,監軍太監能當到人家都忘記把他的名字寫上也是無能!”
崇禎帝聽起來對於高起潛沒能控製住安東鎮非常不滿,但伺候崇禎帝多年的王承恩沒有接這個話茬,他知道皇帝不會喜歡自己幹涉他的人事任免。
因此王承恩隻是將高起潛的奏報遞了上去,之後便侍立一旁,等著崇禎帝的吩咐。
崇禎帝接過之後看了一遍,隨即歎了口氣,說道,“果然又是這樣,安東鎮自恃自己戰力強勁,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王承恩低著頭不說話,他是聰明人,從祖大壽和陳秋聯名上捷報就知道了安東鎮和關寧軍勾連在一起了:
而且這份捷報的署名隻有兩個武官,可以說既是試探,又是示威。
而偏偏皇帝對於這種近乎明目張膽的挑釁又沒有辦法,他能怎麽辦?
派一支錦衣衛去把這些將領抓了?還是動用其他軍隊把這些個軍頭滅了?
看著皇帝在昏暗燈光下若隱若現的白發,王承恩鼻子一酸,心道怎麽皇帝如此勤奮,但大明反而更加風雨飄搖了呢?
宮殿中一時陷入了沉默,隻剩下燭火忽明忽暗地閃爍,崇禎帝生活非常節儉,連蠟燭都不舍得點幾根,但盡管這樣,大明王朝仍然處處缺錢,原因很簡單,大明的開銷大頭從來不在皇宮,崇禎帝對於那些真正的開銷大頭有心無力。
過了一會,崇禎帝歎了口氣,打破了沉默,對王承恩說道,
“把捷報送到內閣去,告訴內閣,該給的獎賞不能少,特別是安東鎮,安東鎮連戰連捷,一定要重賞。另外,既然祖大壽自己說了建奴兩年內無法發動大規模攻勢,那就調關寧軍和安東鎮入關剿寇。”
王承恩點點頭,正當他準備去執行崇禎帝的吩咐之時,崇禎帝突然問道,
“大伴,你說為什麽我大明的將帥,要麽是無能之輩,要麽是跋扈之徒?泱泱大明竟無一將既能戰又忠君?”
王承恩他想了想,迴答道,“奴婢聽聞盧象升盧總製治軍嚴明,剿寇成績也很好,除此之外,洪承疇剿寇也很得力。”
崇禎帝沒有說什麽,過了一陣,他站起身,大概是坐了太久,他的身形有些不穩,王承恩連忙上前扶住崇禎帝,崇禎帝才接著說道,
“大伴,你是我最信任的人,遲早是要執掌內廷的,對於兵事你要學會看,盧象升雖然戰績很好,但其本身帶出的兵也就那樣,而洪承疇行事過於狠辣,是個官場中人。”
王承恩張了張嘴,想說什麽但又不知道該說什麽合適,崇禎帝擺擺手,說道,
“今晚去皇後那吧。”
祖大壽倒是沒有吞功勞,甚至他還特意表明了,這場大捷的主導者就是安東鎮,關寧軍的作用僅僅是發出請求,讓安東鎮過來支援。
幕僚寫完之後祖大壽自己又看了一遍,覺得沒什麽問題之後他才特別讓人抄了一份交給陳秋閱覽。
不過陳秋沒有興趣管這些東西,他隻是大概看了一下之後便和祖大壽要好處:
祖大壽於是給出了自己的誠意:
包括一大筆銀子和一大批戰馬,還有就是田契和一些商社股份,最後祖大壽表示,陳秋可以派人常駐錦州,以實現兩家的及時溝通。
很快,這封捷報就以最高等級的速度直奔京城而去。
北京,紫禁城,大明王朝的中樞所在,大明的掌門人崇禎帝朱由檢和以往一樣,一直到深夜都未入眠。
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掌門人一直勵精圖治,但無奈國勢日頹,盡管崇禎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卻絕望地發現,很多事情不是他想搞好就能搞好的。
崇禎帝如今最重視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關外的清軍,一個是關內的農民軍,但無論是清軍還是農民軍,明軍東奔西跑卻沒能把任何一方壓下去。
看著手裏的奏章,崇禎帝的臉色不怎麽好看,這些奏章多半都不是什麽好消息,不是某某地方被流寇肆虐,就是某某地方的軍士鬧餉,剩下的則是文臣們的互相攻訐。
崇禎帝對於這些文臣相當失望:
曾經他是相信從科舉上來的官員們肯定優於那些沒根的太監,但這些年的經曆讓崇禎帝覺得太監們無論如何,雖然辦事有事不靠譜但至少迴去辦事,而文官們……
文官們除非能保證一定有好處,不然他們絕對不肯辦任何一件事。
“都說我重用太監是疑心太重,但我的疑心,有這些文官重嗎?”
崇禎帝看著手裏的奏章出神,突然一陣匆匆的腳步聲傳來,打斷了崇禎帝的思緒,崇禎帝抬頭望去,隻見王承恩一臉喜色地拿著幾份奏章說道,
“陛下,大捷!是來自遼東方向的捷報!關寧軍和安東鎮合力在大淩河畔擊潰韃子大軍,韃子傷亡慘重,祖總兵表示至少兩年內韃子將無力發動大規模攻勢。”
崇禎帝愣了一下,臉上沒有多少喜色,王承恩看到皇帝沒有露出喜色,臉上的表情也跟著僵住了。
已經做了十年皇帝的崇禎帝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輕易糊弄的皇帝,在聽了王承恩報上的好消息之後,皇帝一開口就直指這封捷報的核心:
“關寧軍和安東鎮合力?我看是安東鎮打的吧?關寧軍幾年前在大淩河大敗虧輸,怎麽,這才幾年,他們就能打大勝仗了?難不成祖大壽是吳起在世?”
王承恩聽了崇禎帝的話之後稍稍斟酌了一下,迴答道,“稟陛下,這道捷報是祖大壽和陳秋聯合署名的,另外,高公公也有奏報發來。”
崇禎帝聞言沉默了一陣,他輕輕敲了幾下桌子之後,忽然問道,“兵部有調安東鎮前往錦州的作戰部署嗎?”
王承恩連忙說道,“這奴婢不知,奴婢這就讓人去調取兵部文書過來查驗。”
“不必了,”崇禎帝摸了摸額頭,隨即說道,“把高起潛的奏報拿過來,這個高起潛,監軍太監能當到人家都忘記把他的名字寫上也是無能!”
崇禎帝聽起來對於高起潛沒能控製住安東鎮非常不滿,但伺候崇禎帝多年的王承恩沒有接這個話茬,他知道皇帝不會喜歡自己幹涉他的人事任免。
因此王承恩隻是將高起潛的奏報遞了上去,之後便侍立一旁,等著崇禎帝的吩咐。
崇禎帝接過之後看了一遍,隨即歎了口氣,說道,“果然又是這樣,安東鎮自恃自己戰力強勁,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王承恩低著頭不說話,他是聰明人,從祖大壽和陳秋聯名上捷報就知道了安東鎮和關寧軍勾連在一起了:
而且這份捷報的署名隻有兩個武官,可以說既是試探,又是示威。
而偏偏皇帝對於這種近乎明目張膽的挑釁又沒有辦法,他能怎麽辦?
派一支錦衣衛去把這些將領抓了?還是動用其他軍隊把這些個軍頭滅了?
看著皇帝在昏暗燈光下若隱若現的白發,王承恩鼻子一酸,心道怎麽皇帝如此勤奮,但大明反而更加風雨飄搖了呢?
宮殿中一時陷入了沉默,隻剩下燭火忽明忽暗地閃爍,崇禎帝生活非常節儉,連蠟燭都不舍得點幾根,但盡管這樣,大明王朝仍然處處缺錢,原因很簡單,大明的開銷大頭從來不在皇宮,崇禎帝對於那些真正的開銷大頭有心無力。
過了一會,崇禎帝歎了口氣,打破了沉默,對王承恩說道,
“把捷報送到內閣去,告訴內閣,該給的獎賞不能少,特別是安東鎮,安東鎮連戰連捷,一定要重賞。另外,既然祖大壽自己說了建奴兩年內無法發動大規模攻勢,那就調關寧軍和安東鎮入關剿寇。”
王承恩點點頭,正當他準備去執行崇禎帝的吩咐之時,崇禎帝突然問道,
“大伴,你說為什麽我大明的將帥,要麽是無能之輩,要麽是跋扈之徒?泱泱大明竟無一將既能戰又忠君?”
王承恩他想了想,迴答道,“奴婢聽聞盧象升盧總製治軍嚴明,剿寇成績也很好,除此之外,洪承疇剿寇也很得力。”
崇禎帝沒有說什麽,過了一陣,他站起身,大概是坐了太久,他的身形有些不穩,王承恩連忙上前扶住崇禎帝,崇禎帝才接著說道,
“大伴,你是我最信任的人,遲早是要執掌內廷的,對於兵事你要學會看,盧象升雖然戰績很好,但其本身帶出的兵也就那樣,而洪承疇行事過於狠辣,是個官場中人。”
王承恩張了張嘴,想說什麽但又不知道該說什麽合適,崇禎帝擺擺手,說道,
“今晚去皇後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