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疆域遼闊,一條大江蜿蜒西東,宛似一條橫亙於天地之間的神龍,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自來江南精致錦繡,江北寥廓蒼莽,南人溫婉,北人粗獷,共同組成了一副波瀾壯闊、千姿百態的錦繡河山;滿眼繁複多變、難以盡述的風土人情。
天遊子、陳半夜還有方泊姐妹一行四人終於結束了這段難得的平靜時光,在命運的激流衝擊之下,開始了又一場注定是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
與以往的出行不同,這次就連最沒心沒肺的陳半夜和方泊靜也是心事重重。畢竟以前的出行雖然兇險,卻都屬於無心為之,事到臨頭之前的旅途卻是充滿了快意和自由的。而這一次,不但陳半夜身上背負著一月期限的巫蠱詛咒,行止完全不由人意,而且他們將要麵對的,將是中原大地最為詭譎恐怖的一處神秘之地——龍虎山懸棺群。
當日,天遊子在天虛觀聽完了陳半夜的那次魯殤王墓探險之旅後,終於完全確定,陳半夜所背迴來的那隻青銅鼎百分之*十就是傳說中的冥王鼎。因為魯殤王身懷陰陽令牌,通幽入冥號令陰兵,在那個冥界式微的年代裏,他得到這隻銅鼎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之事。而像這樣一件本應是隻能存放在冥界的聖物,如果不是有像魯殤王這樣的超級大佬有意為之,出現在人間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天遊子甚至堅信,冥王鼎肯定已經被封印了絕大部分的法力,如若不然,不但陳半夜絕對不可能安全地帶著它長途跋涉,就連魯殤王恐怕也無法掌控,更不要說讓它安安靜靜地呆在自己的墓穴裏度過漫長的千年光陰了。
現在,殤王墓外圍的活屍部隊也就是陰陽村已經恢複,想要再次進入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沒有了必要:時間緊迫,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趕到龍虎山,破解掉陳半夜身上的巫蠱陰靈才是最要緊的事,至於其他的,那就隻能先順其自然了。
所以這一次的出行,四人選擇了那時候最為快捷的交通工具——火車,直接趕往江南。一行人緊趕慢趕,一路上火車、汽車、拖拉機甚至包括馬車都坐遍了,這才終於在十天之後趕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裏處,其得名有二說,《廣信府誌?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曆台山西行數十裏,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誌》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200平方公裏,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誌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穀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曆代天師及《龍虎山誌》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係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龍虎山除去因正一道龍虎門的存在而揚名天下之外,還有一處更加天下馳名的所在,那就是龍虎山懸棺群了。
今夕何夕兮,騫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一曲低緩而沉鬱的《越人歌》,唱盡古越風情與神韻。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正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曆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曆史,是古越人所葬。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曆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遙望絕壁之上曆經千年的淡黃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謂歎。
種種傳說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看”的感歎,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不過,身為龍虎門正一道傳人,天遊子自小受丹丘子耳濡目染,對於龍虎山懸棺群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甚至堅信,當年的張道陵之所以選擇龍虎山作為自己的修行之地,其實就和這些堪稱千古之謎的墓葬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因為這裏是越巫盛行的發祥之地,更曾是古苗人棲息的家園,而巫作為中國數種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起源,更是有著其獨特的、難以探究其底蘊的奧秘。
無數苗巫、越巫先輩的遺蛻或深藏岩穴,或高懸絕壁,承受著風吹雨打、吸取著日月精華,如果說這裏邊沒有隱藏著陰陽輪迴、成仙了道的法門和奧秘,恐怕誰都不會相信。所以說張道陵選擇龍虎山悟道修行並最終使其成為了中原道教祖庭,那是自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的,而天遊子此次龍虎山之行,既可以說是命運使然,又可以說是了結了他內心深處一個既想努力迴避又難以消除其誘惑的夙願。
而方泊姐妹此時的心情則更為複雜,蛇蠱靈咒像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籠罩了方氏家族數百年的時光,讓這個家族所有人都隻能困守在方泊鋪子那片荒蕪的沼澤之中,人不人鬼不鬼地活著。如果不是機緣巧合讓她們遇到了天遊子和陳半夜,恐怕她們這輩子也很難有機會走出沼澤,見識一下這個廣闊天地的迤邐風光。現在,解救家族的重擔就壓在她們肩上,解救家族的密匙已經近在咫尺,她們又怎麽能保持心靈的平靜?
隻有陳半夜,當他看到這座巍峨壯美的高山之時,內心反而變得平靜起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聲音在告訴他,這裏,將是他命運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或許他會涅槃重生,或許他會與這座高山融合。那些隱匿於崇山迷霧、江流絕壁之間的神秘墓穴,將從此與他息息相關,難以分割。
山間的風徐徐吹來,霧嵐重生,浩如煙海,一條小路蜿蜒伸展,似乎通往了令人神往的仙界,又像是墜入了無邊無沿的冥域。這現實之中的高山,似乎正在發出一種冥冥中的召喚,引領著他們的腳步,向前......向前......
天遊子、陳半夜還有方泊姐妹一行四人終於結束了這段難得的平靜時光,在命運的激流衝擊之下,開始了又一場注定是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
與以往的出行不同,這次就連最沒心沒肺的陳半夜和方泊靜也是心事重重。畢竟以前的出行雖然兇險,卻都屬於無心為之,事到臨頭之前的旅途卻是充滿了快意和自由的。而這一次,不但陳半夜身上背負著一月期限的巫蠱詛咒,行止完全不由人意,而且他們將要麵對的,將是中原大地最為詭譎恐怖的一處神秘之地——龍虎山懸棺群。
當日,天遊子在天虛觀聽完了陳半夜的那次魯殤王墓探險之旅後,終於完全確定,陳半夜所背迴來的那隻青銅鼎百分之*十就是傳說中的冥王鼎。因為魯殤王身懷陰陽令牌,通幽入冥號令陰兵,在那個冥界式微的年代裏,他得到這隻銅鼎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之事。而像這樣一件本應是隻能存放在冥界的聖物,如果不是有像魯殤王這樣的超級大佬有意為之,出現在人間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天遊子甚至堅信,冥王鼎肯定已經被封印了絕大部分的法力,如若不然,不但陳半夜絕對不可能安全地帶著它長途跋涉,就連魯殤王恐怕也無法掌控,更不要說讓它安安靜靜地呆在自己的墓穴裏度過漫長的千年光陰了。
現在,殤王墓外圍的活屍部隊也就是陰陽村已經恢複,想要再次進入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沒有了必要:時間緊迫,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趕到龍虎山,破解掉陳半夜身上的巫蠱陰靈才是最要緊的事,至於其他的,那就隻能先順其自然了。
所以這一次的出行,四人選擇了那時候最為快捷的交通工具——火車,直接趕往江南。一行人緊趕慢趕,一路上火車、汽車、拖拉機甚至包括馬車都坐遍了,這才終於在十天之後趕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裏處,其得名有二說,《廣信府誌?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曆台山西行數十裏,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誌》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200平方公裏,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誌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穀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曆代天師及《龍虎山誌》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係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龍虎山除去因正一道龍虎門的存在而揚名天下之外,還有一處更加天下馳名的所在,那就是龍虎山懸棺群了。
今夕何夕兮,騫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一曲低緩而沉鬱的《越人歌》,唱盡古越風情與神韻。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正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曆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曆史,是古越人所葬。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曆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遙望絕壁之上曆經千年的淡黃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謂歎。
種種傳說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看”的感歎,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不過,身為龍虎門正一道傳人,天遊子自小受丹丘子耳濡目染,對於龍虎山懸棺群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甚至堅信,當年的張道陵之所以選擇龍虎山作為自己的修行之地,其實就和這些堪稱千古之謎的墓葬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因為這裏是越巫盛行的發祥之地,更曾是古苗人棲息的家園,而巫作為中國數種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起源,更是有著其獨特的、難以探究其底蘊的奧秘。
無數苗巫、越巫先輩的遺蛻或深藏岩穴,或高懸絕壁,承受著風吹雨打、吸取著日月精華,如果說這裏邊沒有隱藏著陰陽輪迴、成仙了道的法門和奧秘,恐怕誰都不會相信。所以說張道陵選擇龍虎山悟道修行並最終使其成為了中原道教祖庭,那是自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的,而天遊子此次龍虎山之行,既可以說是命運使然,又可以說是了結了他內心深處一個既想努力迴避又難以消除其誘惑的夙願。
而方泊姐妹此時的心情則更為複雜,蛇蠱靈咒像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籠罩了方氏家族數百年的時光,讓這個家族所有人都隻能困守在方泊鋪子那片荒蕪的沼澤之中,人不人鬼不鬼地活著。如果不是機緣巧合讓她們遇到了天遊子和陳半夜,恐怕她們這輩子也很難有機會走出沼澤,見識一下這個廣闊天地的迤邐風光。現在,解救家族的重擔就壓在她們肩上,解救家族的密匙已經近在咫尺,她們又怎麽能保持心靈的平靜?
隻有陳半夜,當他看到這座巍峨壯美的高山之時,內心反而變得平靜起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聲音在告訴他,這裏,將是他命運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或許他會涅槃重生,或許他會與這座高山融合。那些隱匿於崇山迷霧、江流絕壁之間的神秘墓穴,將從此與他息息相關,難以分割。
山間的風徐徐吹來,霧嵐重生,浩如煙海,一條小路蜿蜒伸展,似乎通往了令人神往的仙界,又像是墜入了無邊無沿的冥域。這現實之中的高山,似乎正在發出一種冥冥中的召喚,引領著他們的腳步,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