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在驗證著當初的夢境,又好像是在兌現著皮子山當初的承諾,反正從那天之後的整個冬天裏,張家再也沒有為衣食犯過愁:家裏的糧倉裏總是滿的,吃喝不愁;日常所需的衣服鞋子之類,也總會定期在夜間莫名其妙地出現在院子裏,總之,隻要夜間聽到院子裏有什麽動靜,那麽第二天出門,必定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諸如此類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張連義夫婦逐漸習以為常。沒有了生活壓力的他們,臉上也逐漸滋潤起來。
然而有一點卻是美中不足:家裏總是沒錢。那年頭還沒有進入生產合作社,又不許做生意,農村人除去地裏的那點進項之外,就隻有兩種經濟來源:一是賣點農副產品,二是養豬、雞鴨換錢。可非常奇怪的是,一牆之隔的西鄰家裏六畜興旺雞鴨滿圈,但張連義家裏卻是連一隻小雞都養不活。不是他們買的豬仔、雞鴨苗不好,也不是兩口子不勤快,更不是他們不舍得飼料,而是每次把豬仔什麽的買迴家來,不管兩口子怎麽小心伺候,這些小東西也總是一個下場:或三天或兩天就會在夜裏莫名其妙地死掉。而尤其讓張連義鬱悶的是,家裏糧倉裏的糧食,他們怎麽吃都行,就是不能賣——賣多少少多少,絕對不會像吃掉的那些一樣,還會在夜裏補迴來。
這樣時間一長,張連義仿佛已經咂摸出了滋味:自己這一家人好像已經被某種東西給圈養了起來,隻是那種東西隻會提供給他們基本的日常所需,但是卻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行為,更不會容忍他們企圖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和打破某種平衡。
像是進入了一個看不見的牢籠,剛開始那種不勞而獲且衣食無憂的滿足感和興奮感已經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被囚禁後失去自由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不光來自這些有形的東西,因為他們逐漸感受到了一種注視、一種無處不在的、如骨附蛆的、無所遁形的注視。就好像有人時時刻刻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甚至就連他們兩口子夜裏做那個古老的遊戲時,也總是感覺很不自在——空氣裏總有某種東西或者說是氣息遊移著、漂浮著、俯視著,就像......就像人們用一種略不經意甚至是微帶戲謔和欣喜的目光看著自己圈養的雞鴨鵝狗貓,不管它們怎麽做或者做什麽,自己都是絕對的主宰,一切盡在掌握。
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這種感覺都不怎麽美妙,當然張連義也不例外。
長久的壓抑之後,他想要反抗了,他想打破這種無形的囚禁,然後找迴那種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生存的、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哪怕是貧窮一些、艱難一些、甚至是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其實很清楚地知道這種囚禁和圈養來自哪裏,也知道這種圈養和囚禁的目的何在——皮子山直白的警告、那個現在已經不知道是人是妖的周長功曖昧的暗示、建房過程中自己所做的那些離奇古怪的夢等等等等,都有一個清晰的指向:他需要去做一件極為困難或者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且雖然至今為止他還不能確定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麽,卻知道很可能會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好死不如賴活著,他不想因為這些眼前利益而冒險,所以他必須設法打破這種詛咒。
那麽他該怎麽做呢?迄今為止,所有的事情都顯得那麽虛無縹緲,他雖然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自己身在彀中,卻又總是看得見、摸不著,無從下手。現在他唯一能夠把握的,似乎就隻剩下了那塊他收藏已久的骷髏石板。
這天晚上,兩口子打發孩子們睡下之後,終於再一次把骷髏石板從箱子底裏小心翼翼地取了出來。
再次看到石板,兩口子都已經沒有了初見時的那種心悸,反而生出了一種強烈的親近感,簡直就像是突然間見到了分散多年的親人一樣。昏黃的油燈下,夫妻倆仔細地摩挲著石板上的每一處凹凸,那種迷醉的神情,如果是有另外一個人看見,恐怕會覺得毛骨悚然。
兩口子一邊撫摸著石板,一邊開始在相隔一年之後,初次討論起那次張連義的羊頭村之行。張連義仔細迴憶著周長功對於石板拓文的解釋,希望能在妻子的幫助下盡快理出一個相對清晰的頭緒。
說來也巧,張連義的妻子未出閨閣之前,也曾經讀過一些諸如《列女傳》之類的書籍,甚至還偷偷讀過《三言二拍》、《牡丹亭》等那種風花雪月的所謂*,對於古代的那些知名女性頗為了解。此時聽到丈夫提到‘越女’,不禁眼神一亮。她皺著眉頭搜腸刮肚了好大一會,終於拚湊出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記載:勾踐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製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采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越王勾踐以三千越甲鯨吞吳國,夫差自殺身亡。然後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在這段曆史中,雖說不曾參與過製定國策,但越國之所以能夠最終做到戰無不勝,卻是和相當於三軍總教頭的‘陳音’、‘越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精湛的戰陣技擊之術,使越*隊做到‘一人當百、百人當萬’,那麽以當時越國的國力和兵力,不要說稱霸天下了,恐怕就連後來流傳千古的‘三千越甲竟吞吳’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說若論戰功,雖不能說這倆人應該居於範蠡、文種之上,但最起碼也該是在伯仲之間。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越國滅了吳國之後,隻是對範蠡和文種進行了封賞,但陳音和越女卻從此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中,後世關於這兩個人的記載也是突如其來然後杳然無蹤,就好像這倆人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幫著勾踐幹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又突然間飛走了一樣。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是民間傳說中,都沒有對他們的來曆和去向有什麽明確的交代,這倆人,是一對謎一樣的人物。
聽著妻子磕磕絆絆地講述這段遙遠的曆史,張連義腦海中閃過的卻是以前夢中的一些畫麵:*峰、大河、桃花林和紫竹林、那個身手不凡最後自刎而死的弓箭手、運劍如風飄忽若仙的白衣女子,還有那頭似乎總是盤旋在頭頂的老鷹、奄奄一息的白狐。這些畫麵和當初五爺爺所講的那些有關張家莊、雙餘村祖先的傳說相互關聯,一條隱隱約約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
夫妻倆相互對視,眼裏都是滿滿的難以置信:當年在吳越征戰中功不可沒的越女其實是一位狐仙,而那位‘弩擊’教頭陳音,則是越女的丈夫。他二人人妖相戀深情繾綣,卻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最後得罪了越王勾踐,落得個一個重傷、一個自刎的下場。而且就算如此,越王勾踐仍舊不肯放過他們,最後迫使那位名叫‘長弓’的下人護送受傷的越女和陳音的骨殖離開越國一路北上,最後在這片土地上安了家。‘長弓、長弓’,合起來,可不就是一個‘張’字!
然而有一點卻是美中不足:家裏總是沒錢。那年頭還沒有進入生產合作社,又不許做生意,農村人除去地裏的那點進項之外,就隻有兩種經濟來源:一是賣點農副產品,二是養豬、雞鴨換錢。可非常奇怪的是,一牆之隔的西鄰家裏六畜興旺雞鴨滿圈,但張連義家裏卻是連一隻小雞都養不活。不是他們買的豬仔、雞鴨苗不好,也不是兩口子不勤快,更不是他們不舍得飼料,而是每次把豬仔什麽的買迴家來,不管兩口子怎麽小心伺候,這些小東西也總是一個下場:或三天或兩天就會在夜裏莫名其妙地死掉。而尤其讓張連義鬱悶的是,家裏糧倉裏的糧食,他們怎麽吃都行,就是不能賣——賣多少少多少,絕對不會像吃掉的那些一樣,還會在夜裏補迴來。
這樣時間一長,張連義仿佛已經咂摸出了滋味:自己這一家人好像已經被某種東西給圈養了起來,隻是那種東西隻會提供給他們基本的日常所需,但是卻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行為,更不會容忍他們企圖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和打破某種平衡。
像是進入了一個看不見的牢籠,剛開始那種不勞而獲且衣食無憂的滿足感和興奮感已經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被囚禁後失去自由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不光來自這些有形的東西,因為他們逐漸感受到了一種注視、一種無處不在的、如骨附蛆的、無所遁形的注視。就好像有人時時刻刻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甚至就連他們兩口子夜裏做那個古老的遊戲時,也總是感覺很不自在——空氣裏總有某種東西或者說是氣息遊移著、漂浮著、俯視著,就像......就像人們用一種略不經意甚至是微帶戲謔和欣喜的目光看著自己圈養的雞鴨鵝狗貓,不管它們怎麽做或者做什麽,自己都是絕對的主宰,一切盡在掌握。
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這種感覺都不怎麽美妙,當然張連義也不例外。
長久的壓抑之後,他想要反抗了,他想打破這種無形的囚禁,然後找迴那種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生存的、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哪怕是貧窮一些、艱難一些、甚至是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其實很清楚地知道這種囚禁和圈養來自哪裏,也知道這種圈養和囚禁的目的何在——皮子山直白的警告、那個現在已經不知道是人是妖的周長功曖昧的暗示、建房過程中自己所做的那些離奇古怪的夢等等等等,都有一個清晰的指向:他需要去做一件極為困難或者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且雖然至今為止他還不能確定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麽,卻知道很可能會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好死不如賴活著,他不想因為這些眼前利益而冒險,所以他必須設法打破這種詛咒。
那麽他該怎麽做呢?迄今為止,所有的事情都顯得那麽虛無縹緲,他雖然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自己身在彀中,卻又總是看得見、摸不著,無從下手。現在他唯一能夠把握的,似乎就隻剩下了那塊他收藏已久的骷髏石板。
這天晚上,兩口子打發孩子們睡下之後,終於再一次把骷髏石板從箱子底裏小心翼翼地取了出來。
再次看到石板,兩口子都已經沒有了初見時的那種心悸,反而生出了一種強烈的親近感,簡直就像是突然間見到了分散多年的親人一樣。昏黃的油燈下,夫妻倆仔細地摩挲著石板上的每一處凹凸,那種迷醉的神情,如果是有另外一個人看見,恐怕會覺得毛骨悚然。
兩口子一邊撫摸著石板,一邊開始在相隔一年之後,初次討論起那次張連義的羊頭村之行。張連義仔細迴憶著周長功對於石板拓文的解釋,希望能在妻子的幫助下盡快理出一個相對清晰的頭緒。
說來也巧,張連義的妻子未出閨閣之前,也曾經讀過一些諸如《列女傳》之類的書籍,甚至還偷偷讀過《三言二拍》、《牡丹亭》等那種風花雪月的所謂*,對於古代的那些知名女性頗為了解。此時聽到丈夫提到‘越女’,不禁眼神一亮。她皺著眉頭搜腸刮肚了好大一會,終於拚湊出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記載:勾踐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製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采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越王勾踐以三千越甲鯨吞吳國,夫差自殺身亡。然後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在這段曆史中,雖說不曾參與過製定國策,但越國之所以能夠最終做到戰無不勝,卻是和相當於三軍總教頭的‘陳音’、‘越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精湛的戰陣技擊之術,使越*隊做到‘一人當百、百人當萬’,那麽以當時越國的國力和兵力,不要說稱霸天下了,恐怕就連後來流傳千古的‘三千越甲竟吞吳’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說若論戰功,雖不能說這倆人應該居於範蠡、文種之上,但最起碼也該是在伯仲之間。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越國滅了吳國之後,隻是對範蠡和文種進行了封賞,但陳音和越女卻從此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中,後世關於這兩個人的記載也是突如其來然後杳然無蹤,就好像這倆人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幫著勾踐幹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又突然間飛走了一樣。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是民間傳說中,都沒有對他們的來曆和去向有什麽明確的交代,這倆人,是一對謎一樣的人物。
聽著妻子磕磕絆絆地講述這段遙遠的曆史,張連義腦海中閃過的卻是以前夢中的一些畫麵:*峰、大河、桃花林和紫竹林、那個身手不凡最後自刎而死的弓箭手、運劍如風飄忽若仙的白衣女子,還有那頭似乎總是盤旋在頭頂的老鷹、奄奄一息的白狐。這些畫麵和當初五爺爺所講的那些有關張家莊、雙餘村祖先的傳說相互關聯,一條隱隱約約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
夫妻倆相互對視,眼裏都是滿滿的難以置信:當年在吳越征戰中功不可沒的越女其實是一位狐仙,而那位‘弩擊’教頭陳音,則是越女的丈夫。他二人人妖相戀深情繾綣,卻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最後得罪了越王勾踐,落得個一個重傷、一個自刎的下場。而且就算如此,越王勾踐仍舊不肯放過他們,最後迫使那位名叫‘長弓’的下人護送受傷的越女和陳音的骨殖離開越國一路北上,最後在這片土地上安了家。‘長弓、長弓’,合起來,可不就是一個‘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