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係中第五大的衛星。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係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天文學界一般認為月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即地球出現後的不長時間。
月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最被普遍認可的解釋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
因為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除了天文學,月球還對人類的文化、曆法、藝術和神話等方麵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而踏足月球並在其上生活,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就好比華夏神話故事中嫦娥居住的廣寒宮。
當前隨著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突破,開發月球核聚變資源的述求更是進一步增強了各個國家進軍月球的決心。
迴顧人類的太空史,
第一個踏上月球的是美國人,
第一個落成的地外行星基地是由美國民營航天企業太空x建設的火星基地,
但第一座月球基地卻是由華夏建成。
……
2031年9月10日,當昆侖號地月空間軌道空間站與月球繞行軌道接近時,兩艘貨運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便選擇了一個適當的時機出發飛往月球。
最終,三艘飛船都鎖定了風暴洋與開普勒環形山之間的一片平坦且空曠的區域。
看得出來,這塊平坦的區域在之前就經過了機械的初步改造,化身成一個飛船的起降區域。
飛船之內轟隆隆地鳴響著,飛船之外卻是一片真空中的死寂。
推進係統強大的氣流瞬間翻卷起漫天的滾滾微塵。
首先平穩降落在起降平台之上的,是那艘由沐宇航天科技設計製造的載人飛船--鯤。
因為沒有空氣的阻礙,所以漫天的灰土一轉眼就都已經塵埃落定。
飛船【鯤】的連接艙門在一番檢查之後也順利地打開了,率先走出來的人,正是沐宇航天的創始人華可鏡。
雖然這是華可鏡第一次登月,但在虛擬運算模型中,華可鏡已經不知道進行過多少次太空行走,多少次月球漫步了。
毫不誇張的說,他絕對是全球現役宇航員中的業務尖兵,更何況由於長期堅持訓練,他的身體素體也是好得不得了。
等到三艘飛船次序降落,所有人員陸續出艙,華可鏡便帶領著眾人,跟隨著早已等待多時的月球基地駐守工程師,一路蹦蹦跳跳地朝著600米開外的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過去了。
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由沐宇航天攜手華夏航天工業集團共建完成。
其中,第一階段建設工程於去年8月15日順利完工,當前正在建設的第二階段工程預計於2034年底落成,之後還有第三第四階段的建設工程,目前正處於規劃論證之中。
總而言之,十年之內,算上其他國家的星際陣營,月球上人造基地的建築麵積總和至少會突破50萬平方米。
讓我們將目光重新鎖定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
經過近五年的持續建設,該基地已經初現規模,占地麵積一萬兩千四百六十平方米,常駐於此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經達到了32人。
一眼望去,九州站就像一片矩形的廠房,隻是這座廠房可不簡單,其周身由強度極高的金屬格子結構撐起骨架,然後至少有五個層次的特種複合防護材料覆蓋於其上。
為的是達到隔絕輻射,保溫控熱的效果。
基地頂部還有一個平麵結構保護罩,上麵架設了十八條軌道,用於專門的機械人保障日常維護工作之用。
九州站的底部也經過了特殊工藝建造的,以保證氣密性的同時,也防止來自地下的一些潛在有害物質的威脅。
整個基地之內,從結構上被設計劃分為十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基礎職能。
不過由於九州站建成不久,所以現在隻有七個區域被開放使用,這其中包括兩個生活區,兩個工業區,兩個科研區,以及一個生態區。
剩下三個區域的建設安裝工作暫時還在統籌當中。
雖然相比其他天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是最近的,但以人類現階段的科學以及工程實力,能夠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內,建設完成如此規模的基地,確實是一件令世人歎為觀止的事情。
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都能夠以九州站為基礎而實現自給自足,這必然會使得接下來的月球開發和建設工作進度再跨上一個更高的平台。
……
這會兒,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的主入口處,正站著一排五人的迎接隊列。
因為大家都穿著太空服,所以外貌特征不甚顯著,但為首的一位應該就是九州站的站長胡宗榕。
見華可鏡等人到來,胡宗榕在月球微引力中蹦跳著迎了上去。
華可鏡的電子通訊係統裏清晰地傳來了對方的聲音。
“歡迎大家來到九州站!”
華可鏡也上前向眾人揮手問候道:“多謝,你們辛苦了。”
一番寒暄之後,胡宗榕開始為華可鏡簡要介紹九州站當前的運行概況。
“目前九州站的主要電力供應依靠的還是太陽能。”他指著基地四周無比龐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陣列接著說,“等核聚變電站建成,這些電池板就可以下崗了。”
華可鏡笑了笑:“要在月球上建設核聚變電站可是個大工程,但是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
“哈哈……”胡宗榕也笑著繼續介紹,“等到基地第二階段建設完成之後,九州站內部就會開始嚐試自行創造各種日常所需的物資,當然,現在還得持續性地依靠地球為我們空投各項必須的補給,直到基地能夠完全做到自給自足為止……”
華可鏡點點頭,表示了然。
與火星基地不同,月球基地麵臨最大的挑戰是水資源的匱乏。
老美的太空x公司已經在火星基地上初步建設完成的了一條水資源生產線。
在該生產線上,專業的設備每加熱0.03立方米的火星土壤,就能夠獲得約一升的水。
雖然也很費勁,但這足以滿足基地的水資源自我供給要求。
而解決了水資源的供給問題,也就能大幅降低火星基地的運營成本,增加人類在這個紅色星球上活動的“彈性”空間。
與此同時,因為有了液態水,科學家們便開始利用電解技術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雖然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這樣製造氧氣的成本花費太高,但是人類的生存肯定離不開氧氣,而這個資源在火星上卻是十分稀缺。
因為不管怎麽算,通過電解水來收集氧氣的方式也遠遠比從地球上空投氧氣罐子劃算得多。而且,電解水產生的氫氣還可以作為燃料,所以這筆買賣在火星上還是劃算的。
反觀月球,不僅沒有大氣層,腳下土壤裏也根本榨不出一滴水來。
還好地月之間的距離相對要近一些,持續性的資源補給加上完善的水循環係統,勉強也能應對九州站的日常水資源需求。
當然,月球基地也有火星基地無法比擬的優勢,至少在受控核聚變技術得以完善運用之後,月球之上的電能產量將迅速呈現井噴的勢頭。
有了充足廉價的電能,便意味著大規模開展礦產發掘冶煉、推進閉合生態農業以及各項科學研究將成為可能。
而且一旦原材料供應的問題得以解決,3d打印機器人就可以利用這些月球本土生產的原材料源源不斷地製造各種建築耗材。
綜合以上,可以預見月球基地必定會不斷成長壯大且越來越完善,成為地球文明探索宇宙空間的一個前哨站。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感謝你們的支持!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係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天文學界一般認為月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即地球出現後的不長時間。
月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最被普遍認可的解釋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
因為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除了天文學,月球還對人類的文化、曆法、藝術和神話等方麵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而踏足月球並在其上生活,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就好比華夏神話故事中嫦娥居住的廣寒宮。
當前隨著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突破,開發月球核聚變資源的述求更是進一步增強了各個國家進軍月球的決心。
迴顧人類的太空史,
第一個踏上月球的是美國人,
第一個落成的地外行星基地是由美國民營航天企業太空x建設的火星基地,
但第一座月球基地卻是由華夏建成。
……
2031年9月10日,當昆侖號地月空間軌道空間站與月球繞行軌道接近時,兩艘貨運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便選擇了一個適當的時機出發飛往月球。
最終,三艘飛船都鎖定了風暴洋與開普勒環形山之間的一片平坦且空曠的區域。
看得出來,這塊平坦的區域在之前就經過了機械的初步改造,化身成一個飛船的起降區域。
飛船之內轟隆隆地鳴響著,飛船之外卻是一片真空中的死寂。
推進係統強大的氣流瞬間翻卷起漫天的滾滾微塵。
首先平穩降落在起降平台之上的,是那艘由沐宇航天科技設計製造的載人飛船--鯤。
因為沒有空氣的阻礙,所以漫天的灰土一轉眼就都已經塵埃落定。
飛船【鯤】的連接艙門在一番檢查之後也順利地打開了,率先走出來的人,正是沐宇航天的創始人華可鏡。
雖然這是華可鏡第一次登月,但在虛擬運算模型中,華可鏡已經不知道進行過多少次太空行走,多少次月球漫步了。
毫不誇張的說,他絕對是全球現役宇航員中的業務尖兵,更何況由於長期堅持訓練,他的身體素體也是好得不得了。
等到三艘飛船次序降落,所有人員陸續出艙,華可鏡便帶領著眾人,跟隨著早已等待多時的月球基地駐守工程師,一路蹦蹦跳跳地朝著600米開外的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過去了。
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由沐宇航天攜手華夏航天工業集團共建完成。
其中,第一階段建設工程於去年8月15日順利完工,當前正在建設的第二階段工程預計於2034年底落成,之後還有第三第四階段的建設工程,目前正處於規劃論證之中。
總而言之,十年之內,算上其他國家的星際陣營,月球上人造基地的建築麵積總和至少會突破50萬平方米。
讓我們將目光重新鎖定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
經過近五年的持續建設,該基地已經初現規模,占地麵積一萬兩千四百六十平方米,常駐於此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經達到了32人。
一眼望去,九州站就像一片矩形的廠房,隻是這座廠房可不簡單,其周身由強度極高的金屬格子結構撐起骨架,然後至少有五個層次的特種複合防護材料覆蓋於其上。
為的是達到隔絕輻射,保溫控熱的效果。
基地頂部還有一個平麵結構保護罩,上麵架設了十八條軌道,用於專門的機械人保障日常維護工作之用。
九州站的底部也經過了特殊工藝建造的,以保證氣密性的同時,也防止來自地下的一些潛在有害物質的威脅。
整個基地之內,從結構上被設計劃分為十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基礎職能。
不過由於九州站建成不久,所以現在隻有七個區域被開放使用,這其中包括兩個生活區,兩個工業區,兩個科研區,以及一個生態區。
剩下三個區域的建設安裝工作暫時還在統籌當中。
雖然相比其他天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是最近的,但以人類現階段的科學以及工程實力,能夠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內,建設完成如此規模的基地,確實是一件令世人歎為觀止的事情。
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都能夠以九州站為基礎而實現自給自足,這必然會使得接下來的月球開發和建設工作進度再跨上一個更高的平台。
……
這會兒,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的主入口處,正站著一排五人的迎接隊列。
因為大家都穿著太空服,所以外貌特征不甚顯著,但為首的一位應該就是九州站的站長胡宗榕。
見華可鏡等人到來,胡宗榕在月球微引力中蹦跳著迎了上去。
華可鏡的電子通訊係統裏清晰地傳來了對方的聲音。
“歡迎大家來到九州站!”
華可鏡也上前向眾人揮手問候道:“多謝,你們辛苦了。”
一番寒暄之後,胡宗榕開始為華可鏡簡要介紹九州站當前的運行概況。
“目前九州站的主要電力供應依靠的還是太陽能。”他指著基地四周無比龐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陣列接著說,“等核聚變電站建成,這些電池板就可以下崗了。”
華可鏡笑了笑:“要在月球上建設核聚變電站可是個大工程,但是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
“哈哈……”胡宗榕也笑著繼續介紹,“等到基地第二階段建設完成之後,九州站內部就會開始嚐試自行創造各種日常所需的物資,當然,現在還得持續性地依靠地球為我們空投各項必須的補給,直到基地能夠完全做到自給自足為止……”
華可鏡點點頭,表示了然。
與火星基地不同,月球基地麵臨最大的挑戰是水資源的匱乏。
老美的太空x公司已經在火星基地上初步建設完成的了一條水資源生產線。
在該生產線上,專業的設備每加熱0.03立方米的火星土壤,就能夠獲得約一升的水。
雖然也很費勁,但這足以滿足基地的水資源自我供給要求。
而解決了水資源的供給問題,也就能大幅降低火星基地的運營成本,增加人類在這個紅色星球上活動的“彈性”空間。
與此同時,因為有了液態水,科學家們便開始利用電解技術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雖然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這樣製造氧氣的成本花費太高,但是人類的生存肯定離不開氧氣,而這個資源在火星上卻是十分稀缺。
因為不管怎麽算,通過電解水來收集氧氣的方式也遠遠比從地球上空投氧氣罐子劃算得多。而且,電解水產生的氫氣還可以作為燃料,所以這筆買賣在火星上還是劃算的。
反觀月球,不僅沒有大氣層,腳下土壤裏也根本榨不出一滴水來。
還好地月之間的距離相對要近一些,持續性的資源補給加上完善的水循環係統,勉強也能應對九州站的日常水資源需求。
當然,月球基地也有火星基地無法比擬的優勢,至少在受控核聚變技術得以完善運用之後,月球之上的電能產量將迅速呈現井噴的勢頭。
有了充足廉價的電能,便意味著大規模開展礦產發掘冶煉、推進閉合生態農業以及各項科學研究將成為可能。
而且一旦原材料供應的問題得以解決,3d打印機器人就可以利用這些月球本土生產的原材料源源不斷地製造各種建築耗材。
綜合以上,可以預見月球基地必定會不斷成長壯大且越來越完善,成為地球文明探索宇宙空間的一個前哨站。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感謝你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