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其誌在天下
洪荒:我悟性逆天,拜師通天! 作者:浪人不太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星辰緩緩抬手,掌心之中,一滴蘊含著無盡威嚴與力量的精血緩緩凝聚。這精血,是他萬年修為的精華所在,蘊含著他對未來的期許與布局。
他輕輕一彈,精血便化作一道流光,穿越虛空,直奔人間界而去。
數月之後,林國後宮之中,趙姬的腹中突然湧動起一股莫名的力量,那是林星辰的精血,正與她腹中的胎兒融為一體。
轉眼間,一年已過,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名嬰孩降生於世。那一刻,天地變色,風雲湧動,三界之內,無數大能皆被這股突如其來的異象所吸引。
隻見那嬰孩肌膚如玉,晶瑩剔透,仿佛天生便帶著一股帝王之氣。他的眸子更是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三界大能們初時震驚,以為又是一位絕世天才的誕生,但隨後又紛紛搖頭歎息,認為這樣的天才,在成長之路上,難免會遇到重重阻礙,最終能否成氣候,還是未知之數。於是,他們便紛紛收迴了目光,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然而,在林國皇宮之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林莊襄王望著繈褓中的嬰孩,心中滿是喜悅與期待。
他深知,這孩子非同凡響,定有大帝之資。於是,他召來趙姬,溫柔地詢問:“愛妃,這孩子乃我林國之未來,你可有為他想好名字?”
“父王早安。”嬴政躬身行禮,聲音清脆而有力,眼中閃爍著超越年齡的睿智與堅定。
莊襄王轉過身,目光中滿是慈愛與欣慰。“政兒,你長大了。”他輕聲說道,伸手撫了撫嬴政的頭,“可有何事要與父王商議?”
嬴政抬頭,目光堅定地望著莊襄王,語氣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決心:“父王,兒臣欲尋一良師,以學治國之道,齊家之術,安邦之策,平天下之法。”
莊襄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化為濃濃的讚賞。“哦?政兒竟有此等誌向,實乃我大林之幸。你欲學何家學派?”
嬴政搖了搖頭,眼神更加深邃,“兒臣不願拘泥於諸子百家之中,兒臣心中自有計較。”
見莊襄王麵露疑惑,嬴政繼續說道:“昨夜兒臣得一夢,夢中仙人自稱乃衛鞅丞相故交,願收我為徒,授我非凡之術,助我大林滅九國,定天下,一統江山。”
莊襄王聞言,臉色驟變,隨即轉為狂喜。他深知衛鞅對林國的貢獻,若真有此等仙人相助,大林何愁不興?“此乃先祖顯靈,天佑我大林!”他激動地握住嬴政的手,“政兒,你且放心,父王定全力支持你。”
隨即,莊襄王命人準備香案,親自帶領嬴政前往人族祖地方向,虔誠祭拜,祈求先祖庇佑,願大林東出,一統天下的重任能落在嬴政肩上。
而在三十三天之上的紫薇帝宮,雲霧繚繞,仙氣縹緲。林星辰身著帝袍,端坐於玉座之上,淡笑間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始皇嬴政,已出世矣。”他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抹期待,“作為你的帝師,我也該是時候到位了。”
林星辰深知,嬴政的未來將充滿挑戰與輝煌,而他,將作為那幕後推手,引導這位年輕的帝王,一步步走向那至高無上的王座。
他的心中,已有了全盤計劃,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一一實施。
林星辰的聲音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堅定而清晰:“陛下,嬴政非池中之物,其誌在天下,其才足以駕馭萬民。他,便是那能‘罷黜百家,獨尊人道’之人。”
帝辛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未知的疑慮,也有被說服後的釋然。“好,既如此,我便信你一迴。待我尋得那嬴政,必傾囊相授,以證你言非虛。”
言罷,帝辛身形一動,已不見於紫薇帝宮之中。他心中暗自決定,要親自下凡,見證並參與這段曆史的書寫。
人間界,鹹陽城外,春風和煦,萬物複蘇。帝辛身著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仿佛自畫中走出。他步入城中,目光如炬,直奔王宮而去。
“何方高人,竟敢擅闖王宮?”侍衛們見狀,紛紛拔劍相向,卻又被帝辛那不凡的氣度所震懾。
“貧道乃雲遊四方之人,特來拜見大王,有要事相商。”帝辛聲音平和,卻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侍衛們麵麵相覷,終是有人匆匆入內通報。不久,帝辛便被引領至麒麟殿上,莊襄王與年幼的嬴政正襟危坐,等待著這位不速之客。
“道長何來,所為何事?”莊襄王語氣中帶著幾分審視。
帝辛微微一笑,不卑不亢:“貧道觀大林氣運非凡,特來助大王一臂之力,共謀強林之策。”
莊襄王聞言,眉頭微皺,顯然對帝辛的突然出現心存戒備。“哦?道長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帝辛輕輕捋了捋胡須,緩緩道出:“大王欲強林,當先固本培元,內修政理,外拓疆土。然,大林之政,雖有其長,亦有其短。若欲長久,必當改革圖新,不拘一格。”
帝辛的每一句話都如重錘擊鼓,直擊要害。林昭襄王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眼中閃過驚歎之色。他未曾想,這看似普通的道人,竟有如此深邃的見解和獨到的眼光。
“道長所言極是,寡人受教了。”林昭襄王站起身來,向帝辛深深一揖,“寡人願聞道長高見,共謀大林未來。”
帝辛見狀,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自己已經贏得了這兩位林國主君的信任和尊重。接下來,便是他施展才華,教導嬴政的時候了。
“大王,貧道願留在大林,輔佐大王與公子,共成大業。然,貧道更願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於公子嬴政。他日,公子必能帶領大林,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
“大王,此人自稱能解大林之困局,特來求見。”侍衛長低聲稟報。
昭襄王聞言,心中一動,親自迎下台階,隻見那道士拱手一禮,聲音平和而有力:“貧道無名,遊曆至此,聞大王求賢若渴,特來獻上一策。”
昭襄王細細打量,見其道骨仙風,談吐不凡,心中已生敬意,遂問道:“先生何以教我?”
無名微微一笑,答非所問:“大王可知,治國如烹小鮮,需火候得當,更需良才輔佐?”
昭襄王點頭稱是,隨即話鋒一轉:“先生既有此見地,何不助我兒嬴政一臂之力?”
無名聞言,目光轉向一旁靜靜站立的少年嬴政,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此子氣宇軒昂,日後必成大器。貧道願傾囊相授,以王者之道,育其成長。”
嬴政聞言,上前一步,深深一拜:“學生嬴政,拜見老師。”
無名輕輕扶起他,眼中滿是欣慰:“好,從今往後,你我師徒相稱,共謀大林未來。”
自此,嬴政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七天之中,他必有兩日跟隨無名學習治國理政、兵法謀略,其餘五日則沉浸在書海之中,從《詩經》到《尚書》,從《戰國策》到各國史記,無一不讀。夜晚,他還堅持修煉劍道,以求文武雙全。
莊襄王初時對此頗有疑慮,但見無名對嬴政悉心教導,且嬴政日益進步,終是放下心來。
趙姬則心疼兒子年幼,常攜糕點湯藥至書房探望,嬴政總是笑著安慰母親:“娘,孩兒知您心意,但學海無涯,孩兒需得勤勉方不負父王與先生所望。”
歲月如梭,轉眼間,十年光陰如同流水般逝去,而林都鹹陽,這座古老而輝煌的城市,正醞釀著新的風暴。
書房內,年輕的嬴政身著錦衣,手握狼毫,一筆一劃間透露出不凡的氣勢。
他的眼神時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時而銳利,如同即將出鞘的利劍。
這十年,他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而是成長為了一位英武不凡、沉穩內斂的儲君。
“報——大王病危!”一聲急促的唿喊打破了宮中的寧靜,侍者滿臉淚痕,跌跌撞撞地闖入書房。
嬴政聞言,手中的筆猛然一頓,墨色暈染了宣紙,他迅速站起身,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亂,隨即被堅定所取代。“速速帶路!”
龍床之前,燭光搖曳,莊襄王的麵容蒼白而憔悴,但眼神中依舊閃爍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嬴政緊握父王的手,聲音哽咽:“父王,兒臣來了。”
莊襄王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用盡全身力氣說道:“政兒,大林的未來,就交給你了。你要記住,一統天下,還萬民以太平,是我大林曆代先王的遺願。”
嬴政的眼眶濕潤了,他強忍悲痛,點頭應允:“兒臣定不負父王所望,誓要完成統一大業。”莊襄王欣慰地點點頭,隨即命侍者取來傳國玉璽,親手交到嬴政手中:“此玉璽,乃我大林之象征,今日傳於你手,望你珍之重之,勿忘初心。”
接過玉璽的那一刻,嬴政仿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量,那是整個大林的命運,是無數百姓的期盼。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儀式的完成,更是他肩上責任的開始。
莊襄王繼續道:“政兒,你雖得帝辛先生悉心教導,但世間之大才,遠不止於此。我聞有一無名隱士,才學淵博,深不可測,若能得他相助,你定能如虎添翼。隻是此人行蹤不定,需你親自去尋找。”
嬴政聞言,心中暗自記下,他明白,這不僅是父王對他的期望,也是對他能力的一次考驗。他鄭重承諾:“兒臣定當竭盡所能,尋訪這位隱士,為我大林所用。”
嬴政眼眶微紅,雙膝跪地,緊握雙拳,聲音哽咽:“父王放心,兒臣定不負所望,誓將大林的旗幟插遍六國,讓天下歸一!”
隨著莊襄王的一聲悠長歎息,這位英明的君主在嬴政的誓言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三歲。國不可一日無君,年僅十五歲的嬴政,在舉國哀悼中,被擁立為林王,史稱林王政。其母趙姬,則被尊為太後,共同執掌林國大權。
新王登基,百廢待興,而林王政心中卻有一個更為迫切的願望——拜訪那位傳說中的太師,無名道人。這位五年前被莊襄王破格封為太師,並賜下太師府的老者,據說是世間少有的智者,能洞察天機,通曉古今。
太師府前,守門的小廝見林王親臨,連忙跪拜迎接,聲音中帶著幾分激動:“恭迎大王,太師已等候多時。”
踏入府內,一股淡雅的書香撲鼻而來,嬴政獨自步入正廳,隻見無名道人正悠然自得地品茶,仿佛早已知曉他的到來。嬴政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學生嬴政,拜見太師。”
無名道人微微一笑,放下茶杯,眼神中滿是慈愛:“林王不必多禮,你我之間,師徒情誼更重。”
“太師,學生今日前來,實有要事相求。”嬴政直言不諱,眼中閃爍著渴望。
“哦?說來聽聽。”無名道人語氣輕鬆,似乎並不在意嬴政所求何事。
“學生願得太師相助,共謀一統天下之大計。”嬴政語氣堅定,目光如炬。
然而,無名道人卻輕輕搖了搖頭,笑道:“林王,你可知我為何不願出仕?我誌在傳道授業,而非權謀之爭。十年前你初來求學,我便已言明此誌,今日依舊。”
嬴政聞言,心中不免失落,但他很快調整情緒,恭敬道:“學生明白太師之誌,隻是心中仍存一絲奢望。不過,即便太師不直接相助,您的教誨已讓學生受益匪淺,感激不盡。”
無名道人滿意地點點頭,他深知嬴政的堅韌與智慧,繼續說道:“我雖不能出仕,但所學所悟,皆可為你所用。兵法、謀劃、治世之道,皆需你親自去領悟,去實踐。記住,真正的王者,不僅要有征服天下的雄心,更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
老道捋了捋斑白的胡須,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與堅決:“政兒,非是老師不願,實乃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這紅塵俗世,已非我所能涉足。”
他輕輕一彈,精血便化作一道流光,穿越虛空,直奔人間界而去。
數月之後,林國後宮之中,趙姬的腹中突然湧動起一股莫名的力量,那是林星辰的精血,正與她腹中的胎兒融為一體。
轉眼間,一年已過,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名嬰孩降生於世。那一刻,天地變色,風雲湧動,三界之內,無數大能皆被這股突如其來的異象所吸引。
隻見那嬰孩肌膚如玉,晶瑩剔透,仿佛天生便帶著一股帝王之氣。他的眸子更是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三界大能們初時震驚,以為又是一位絕世天才的誕生,但隨後又紛紛搖頭歎息,認為這樣的天才,在成長之路上,難免會遇到重重阻礙,最終能否成氣候,還是未知之數。於是,他們便紛紛收迴了目光,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然而,在林國皇宮之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林莊襄王望著繈褓中的嬰孩,心中滿是喜悅與期待。
他深知,這孩子非同凡響,定有大帝之資。於是,他召來趙姬,溫柔地詢問:“愛妃,這孩子乃我林國之未來,你可有為他想好名字?”
“父王早安。”嬴政躬身行禮,聲音清脆而有力,眼中閃爍著超越年齡的睿智與堅定。
莊襄王轉過身,目光中滿是慈愛與欣慰。“政兒,你長大了。”他輕聲說道,伸手撫了撫嬴政的頭,“可有何事要與父王商議?”
嬴政抬頭,目光堅定地望著莊襄王,語氣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決心:“父王,兒臣欲尋一良師,以學治國之道,齊家之術,安邦之策,平天下之法。”
莊襄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化為濃濃的讚賞。“哦?政兒竟有此等誌向,實乃我大林之幸。你欲學何家學派?”
嬴政搖了搖頭,眼神更加深邃,“兒臣不願拘泥於諸子百家之中,兒臣心中自有計較。”
見莊襄王麵露疑惑,嬴政繼續說道:“昨夜兒臣得一夢,夢中仙人自稱乃衛鞅丞相故交,願收我為徒,授我非凡之術,助我大林滅九國,定天下,一統江山。”
莊襄王聞言,臉色驟變,隨即轉為狂喜。他深知衛鞅對林國的貢獻,若真有此等仙人相助,大林何愁不興?“此乃先祖顯靈,天佑我大林!”他激動地握住嬴政的手,“政兒,你且放心,父王定全力支持你。”
隨即,莊襄王命人準備香案,親自帶領嬴政前往人族祖地方向,虔誠祭拜,祈求先祖庇佑,願大林東出,一統天下的重任能落在嬴政肩上。
而在三十三天之上的紫薇帝宮,雲霧繚繞,仙氣縹緲。林星辰身著帝袍,端坐於玉座之上,淡笑間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始皇嬴政,已出世矣。”他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抹期待,“作為你的帝師,我也該是時候到位了。”
林星辰深知,嬴政的未來將充滿挑戰與輝煌,而他,將作為那幕後推手,引導這位年輕的帝王,一步步走向那至高無上的王座。
他的心中,已有了全盤計劃,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一一實施。
林星辰的聲音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堅定而清晰:“陛下,嬴政非池中之物,其誌在天下,其才足以駕馭萬民。他,便是那能‘罷黜百家,獨尊人道’之人。”
帝辛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未知的疑慮,也有被說服後的釋然。“好,既如此,我便信你一迴。待我尋得那嬴政,必傾囊相授,以證你言非虛。”
言罷,帝辛身形一動,已不見於紫薇帝宮之中。他心中暗自決定,要親自下凡,見證並參與這段曆史的書寫。
人間界,鹹陽城外,春風和煦,萬物複蘇。帝辛身著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仿佛自畫中走出。他步入城中,目光如炬,直奔王宮而去。
“何方高人,竟敢擅闖王宮?”侍衛們見狀,紛紛拔劍相向,卻又被帝辛那不凡的氣度所震懾。
“貧道乃雲遊四方之人,特來拜見大王,有要事相商。”帝辛聲音平和,卻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侍衛們麵麵相覷,終是有人匆匆入內通報。不久,帝辛便被引領至麒麟殿上,莊襄王與年幼的嬴政正襟危坐,等待著這位不速之客。
“道長何來,所為何事?”莊襄王語氣中帶著幾分審視。
帝辛微微一笑,不卑不亢:“貧道觀大林氣運非凡,特來助大王一臂之力,共謀強林之策。”
莊襄王聞言,眉頭微皺,顯然對帝辛的突然出現心存戒備。“哦?道長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帝辛輕輕捋了捋胡須,緩緩道出:“大王欲強林,當先固本培元,內修政理,外拓疆土。然,大林之政,雖有其長,亦有其短。若欲長久,必當改革圖新,不拘一格。”
帝辛的每一句話都如重錘擊鼓,直擊要害。林昭襄王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眼中閃過驚歎之色。他未曾想,這看似普通的道人,竟有如此深邃的見解和獨到的眼光。
“道長所言極是,寡人受教了。”林昭襄王站起身來,向帝辛深深一揖,“寡人願聞道長高見,共謀大林未來。”
帝辛見狀,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自己已經贏得了這兩位林國主君的信任和尊重。接下來,便是他施展才華,教導嬴政的時候了。
“大王,貧道願留在大林,輔佐大王與公子,共成大業。然,貧道更願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於公子嬴政。他日,公子必能帶領大林,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
“大王,此人自稱能解大林之困局,特來求見。”侍衛長低聲稟報。
昭襄王聞言,心中一動,親自迎下台階,隻見那道士拱手一禮,聲音平和而有力:“貧道無名,遊曆至此,聞大王求賢若渴,特來獻上一策。”
昭襄王細細打量,見其道骨仙風,談吐不凡,心中已生敬意,遂問道:“先生何以教我?”
無名微微一笑,答非所問:“大王可知,治國如烹小鮮,需火候得當,更需良才輔佐?”
昭襄王點頭稱是,隨即話鋒一轉:“先生既有此見地,何不助我兒嬴政一臂之力?”
無名聞言,目光轉向一旁靜靜站立的少年嬴政,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此子氣宇軒昂,日後必成大器。貧道願傾囊相授,以王者之道,育其成長。”
嬴政聞言,上前一步,深深一拜:“學生嬴政,拜見老師。”
無名輕輕扶起他,眼中滿是欣慰:“好,從今往後,你我師徒相稱,共謀大林未來。”
自此,嬴政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七天之中,他必有兩日跟隨無名學習治國理政、兵法謀略,其餘五日則沉浸在書海之中,從《詩經》到《尚書》,從《戰國策》到各國史記,無一不讀。夜晚,他還堅持修煉劍道,以求文武雙全。
莊襄王初時對此頗有疑慮,但見無名對嬴政悉心教導,且嬴政日益進步,終是放下心來。
趙姬則心疼兒子年幼,常攜糕點湯藥至書房探望,嬴政總是笑著安慰母親:“娘,孩兒知您心意,但學海無涯,孩兒需得勤勉方不負父王與先生所望。”
歲月如梭,轉眼間,十年光陰如同流水般逝去,而林都鹹陽,這座古老而輝煌的城市,正醞釀著新的風暴。
書房內,年輕的嬴政身著錦衣,手握狼毫,一筆一劃間透露出不凡的氣勢。
他的眼神時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時而銳利,如同即將出鞘的利劍。
這十年,他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而是成長為了一位英武不凡、沉穩內斂的儲君。
“報——大王病危!”一聲急促的唿喊打破了宮中的寧靜,侍者滿臉淚痕,跌跌撞撞地闖入書房。
嬴政聞言,手中的筆猛然一頓,墨色暈染了宣紙,他迅速站起身,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亂,隨即被堅定所取代。“速速帶路!”
龍床之前,燭光搖曳,莊襄王的麵容蒼白而憔悴,但眼神中依舊閃爍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嬴政緊握父王的手,聲音哽咽:“父王,兒臣來了。”
莊襄王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用盡全身力氣說道:“政兒,大林的未來,就交給你了。你要記住,一統天下,還萬民以太平,是我大林曆代先王的遺願。”
嬴政的眼眶濕潤了,他強忍悲痛,點頭應允:“兒臣定不負父王所望,誓要完成統一大業。”莊襄王欣慰地點點頭,隨即命侍者取來傳國玉璽,親手交到嬴政手中:“此玉璽,乃我大林之象征,今日傳於你手,望你珍之重之,勿忘初心。”
接過玉璽的那一刻,嬴政仿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量,那是整個大林的命運,是無數百姓的期盼。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儀式的完成,更是他肩上責任的開始。
莊襄王繼續道:“政兒,你雖得帝辛先生悉心教導,但世間之大才,遠不止於此。我聞有一無名隱士,才學淵博,深不可測,若能得他相助,你定能如虎添翼。隻是此人行蹤不定,需你親自去尋找。”
嬴政聞言,心中暗自記下,他明白,這不僅是父王對他的期望,也是對他能力的一次考驗。他鄭重承諾:“兒臣定當竭盡所能,尋訪這位隱士,為我大林所用。”
嬴政眼眶微紅,雙膝跪地,緊握雙拳,聲音哽咽:“父王放心,兒臣定不負所望,誓將大林的旗幟插遍六國,讓天下歸一!”
隨著莊襄王的一聲悠長歎息,這位英明的君主在嬴政的誓言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三歲。國不可一日無君,年僅十五歲的嬴政,在舉國哀悼中,被擁立為林王,史稱林王政。其母趙姬,則被尊為太後,共同執掌林國大權。
新王登基,百廢待興,而林王政心中卻有一個更為迫切的願望——拜訪那位傳說中的太師,無名道人。這位五年前被莊襄王破格封為太師,並賜下太師府的老者,據說是世間少有的智者,能洞察天機,通曉古今。
太師府前,守門的小廝見林王親臨,連忙跪拜迎接,聲音中帶著幾分激動:“恭迎大王,太師已等候多時。”
踏入府內,一股淡雅的書香撲鼻而來,嬴政獨自步入正廳,隻見無名道人正悠然自得地品茶,仿佛早已知曉他的到來。嬴政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學生嬴政,拜見太師。”
無名道人微微一笑,放下茶杯,眼神中滿是慈愛:“林王不必多禮,你我之間,師徒情誼更重。”
“太師,學生今日前來,實有要事相求。”嬴政直言不諱,眼中閃爍著渴望。
“哦?說來聽聽。”無名道人語氣輕鬆,似乎並不在意嬴政所求何事。
“學生願得太師相助,共謀一統天下之大計。”嬴政語氣堅定,目光如炬。
然而,無名道人卻輕輕搖了搖頭,笑道:“林王,你可知我為何不願出仕?我誌在傳道授業,而非權謀之爭。十年前你初來求學,我便已言明此誌,今日依舊。”
嬴政聞言,心中不免失落,但他很快調整情緒,恭敬道:“學生明白太師之誌,隻是心中仍存一絲奢望。不過,即便太師不直接相助,您的教誨已讓學生受益匪淺,感激不盡。”
無名道人滿意地點點頭,他深知嬴政的堅韌與智慧,繼續說道:“我雖不能出仕,但所學所悟,皆可為你所用。兵法、謀劃、治世之道,皆需你親自去領悟,去實踐。記住,真正的王者,不僅要有征服天下的雄心,更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
老道捋了捋斑白的胡須,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與堅決:“政兒,非是老師不願,實乃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這紅塵俗世,已非我所能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