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三年過去了,長流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乎全村村民生計的蘋果作坊,在兩年前的秋天,也就是村民們種下第一茬蘋果樹的第二年秋天,全村蘋果迎來豐收之際,順利修建完成了。
村裏人還沒來得及慶祝豐收和竣工的雙喜臨門,就投入了緊鑼密鼓的蘋果加工,除了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嬰兒,其餘村民都無一例外地參與了這場加工的盛宴。
一天時間,甜滋滋的蘋果醬在加工坊的大鐵鍋裏就可以熬出,然後放涼入罐。五天時間,三蒸三曬的酸甜軟糯的蘋果脯也可以入袋了。再然後,經過三個月發酵的蘋果醋和蘋果酒也陸續從陰涼的地窖裏起了出來……
一開始進入長流村進貨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貨郎,他們不知道從哪裏得到的消息,以為長流村的蘋果多得都要扔掉了,結果一進來,在村長的極力推薦下,帶走了是方便攜帶且保質期較長的蘋果脯,從而打開了長流村蘋果加工產品的銷路。
緊接著,鎮上賣吃食的鋪子以及和辣椒加工坊合作的部分商家聞風而動,不需要村長求爺爺告奶奶,剛剛加工出來的蘋果脯和蘋果醬就銷售一空了。而接下來,蘋果醋和蘋果酒的熱賣也水到渠成了。
這一年年尾,趕在過春節前,村長李義善發了蘋果加工坊的第一筆分成,最少的一戶都有十兩,最高的一戶拿到了八十兩。公布這個數據的時候,在場村民無一不倒吸了一口涼氣,反應過來後,就是明年要種多一點蘋果樹,做出更多的加工品。
於是,開春後,王麗雍扡插實驗出來的蘋果苗一口氣被村民買光了,讓胡二幾個直唿王麗雍有先見之明。
接下來的時間裏,長流牌蘋果醬,長流牌蘋果酒,長流牌蘋果脯……各種商品吸引了許多大小商販慕名而來,追著村長李義善要獨家代理權或者挪更多的產品份額,逼得村長又擴建了一次蘋果作坊。後麵,因為村裏勞動力有限,農忙時節,村裏許多人家都雇上了短工,然後自己轉頭去加工坊忙活。
如今,長流村從前的荒山,有一半以上都種上了蘋果樹,因為蘋果之村的名頭逐漸傳開,每到蘋果花開或蘋果豐收的時間節點,就會有一大批人慕名過來觀賞,村裏的旅遊行業略見雛形,由此也帶來了一係列新的業態。
鄭大嬸家在王麗容的提示下,在蘋果豐收時開放一小塊果林,讓前來遊玩的人自助摘蘋果,然後再按市價賣給他們。這種做法一度吸引了許多“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小姐夫人們過來嚐試。
好幾個村民有樣學樣,也開放了自己的果林,甚至還有特意圈了地種菜種瓜的,也是同樣的論斤賣的做法。雖然不像蘋果林那般受歡迎,但是也有一些想要嚐試“歸園田居”的受眾。
村裏坐落在大道旁的村屋,陸續擺起了攤子。有賣自家編織的手工藝品的,也有賣茶水糕點的,手藝好的婦人開起了飯館,家中有餘房的將屋子收拾出來,辦起了民宿。去年秋天,一個旅遊旺季掙的錢就頂得上他們種地幾年的收入。
除了擺攤子,還有搞運輸的。李大娃聽了王麗雍的建議,將家底都掏了出來,弄了一輛帶車廂的騾車,兩輛頭頂帶帳篷的騾車,固定時間穿梭在村裏與縣城往返的路上,不僅方便了來往的遊客,也方便了隨著收入增加而購買欲膨脹的村裏人。
長流村每一戶的收入水平,都節節攀高,長流村的適婚男女,也成了周邊人家的香餑餑,不誇張得說,連村裏的幾個鰥夫和寡婦都有人搶著嫁娶。其中,第二受歡迎的門戶當屬於王展年一家。
王展年靠著前兩年生豬價格飛漲,狠狠賺了一筆,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還順帶著拉拔了一下自己的三弟王展時。
王展時雜貨鋪子的生意被對麵新開的鋪子擠沒了,他心灰意冷之餘將鋪子轉租了出去,然後帶著兒子王鴻文迴了村裏。王展年直接撥了兩間屋子給他們父子倆住,之後見三弟一直頹廢著,沒啥正經營生,剛好自己一個人經營豬場也有些力不從心,便主動開口讓他投錢進來,分了兩成股份給他。外人聽說了,都讚他一聲仁義。
長子王鴻學如大家期望那樣,順利成為了一名舉人,在王展年的支持下,進京求學,衝擊後年的春闈。王鴻識也進了京城,被溫老太醫收為關門弟子,繼續潛心苦學醫術,未來就算不能進宮當太醫,自己開個醫館也是綽綽有餘的。
崔小翠在大兒子成為舉人後,曾經來過一次長流村,王展年在人前明確表達了不會複婚,崔小翠當著眾人的麵絕望爆哭,也正因為如此,算上王展年一共父子三人,都成了外人看好的成親對象,王展年家門的門檻幾乎要被媒婆踩爛了,但是依舊沒有成一樁親事。
至於第一受歡迎的門戶,那就屬於王展豐家了,兩個閨女正值妙齡,又是出了名的有才貌,自然也少不得人提親。
前年,王麗雍正式將西紅柿和玉米的耕作和食用手冊遞到了皇上跟前,天宇朝又多了兩樣可入尋常百姓家的農作物,特別是玉米,在王麗雍的精心侍弄下,玉米的畝產量高達近千斤,比目前廣受貧苦百姓歡迎的土豆還多出了兩百斤。
皇上一個高興,直接忘了當初關於封鄉君的條件,封了王麗雍為鄉君,賜了黃金百兩,還將朝鮮進貢的人參,琉球進貢的胡椒,安南進貢的白絹、諸香和紙扇等稀罕東西都賞了一些過來。
頒旨當天,不止李縣令出動了,連霍知州也來了,附近的鄉紳名流也都聞訊趕來恭賀。長流村辦了三天的流水席,唱了三天的大戲,這些都不用王家操心,都是村長一手操辦的,花的也是村裏的公共資金,但是沒有一個村民有二話。他們都帶著一種與有榮焉的心情,為村裏出了個鄉君而狂喜著。
他們的喜悅還沒結束,皇上就點名長流村為西紅柿和玉米的種植試點,要求每家每戶都在王麗雍的指導下種植西紅柿和玉米,為此,還特許青鹿鎮縣令將長流村周邊幾個村的荒地都圈進了長流村,長流村一躍成為了青鹿鎮下轄最大的山村。
但是,他們高興的點,更多是可以被皇上欽點開荒種地,盡管他們已經夠多農活幹了,但是對於開荒種西紅柿和玉米,依舊保持著最大的熱情,對外總是一邊抱怨活多,一邊變相得炫耀他們如今是給皇上種地。
原本,王麗容還打算利用西紅柿和玉米再整些獨門的營生,被皇上這麽一操作,也就歇了心思。王麗雍盡心盡力得帶著村民們種地,每日奔走在各家田地中,像個十足的莊稼老把式,指點著年齡大了她兩三輪的叔叔伯伯爺爺們。
王麗雍被封為鄉君後,引起了一波提親熱潮。這次,上門提親的門戶升級了,從普通農戶變成了豪門富商或者書香門第。
蘇玉瓊盡管骨子裏還是想要看到閨女成家立業,但是她更願意尊重閨女的想法,所以問都不問王麗雍,一一拒絕了,甚至對外放話,她閨女這輩子都不會嫁人,也不會收贅婿,就是要待在老王家,照顧他們二老。
此話一出,不僅讓那些提親的門戶百思不得其解,也讓同村的人忍不住暗地裏嘀咕。但是因為王家如今的地位,再沒有人敢舞到正主麵前說閑話。
隻有鄭大嬸這個蘇玉瓊的閨蜜,在有次串門的時候,順著話題勸起了蘇玉瓊,我曉得你們夫婦倆疼閨女,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耽誤了孩子嘛。小雍確實很優秀,要才有才,要貌有貌,若是周邊那些提親的不合適,你也可以她京城裏的幹娘幫忙尋摸尋摸嘛,這對外說留閨女照顧你們兩個一輩子,外頭可都說你倆糊塗呢。”
蘇玉瓊倒不介意被人說道,她年輕時候受到的詬病就不少,還怕那點藏在背地裏的閑話嗎?不過,她聽得出鄭大嬸是真的關心,不是為了八卦,於是就將閨女的話複述一遍給她聽,差點顛覆了鄭大嬸的婚姻觀。
“我閨女說過,錢能自己掙,活能自己幹,事能自己扛,她不需要多一個男人來對她的生活加以幹涉和打擾。你聽聽,這話是不是還有點道理?”
鄭大嬸仔細咀嚼了這段話,忍不住點點頭,“聽著確實有些道理,隻是這從古至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生兒育女,世代傳承呀。”
蘇玉瓊長歎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我當時也是這麽說的,但是我閨女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我堵住了。”
“啥問題?”鄭大嬸好奇道。
“她問過,從古至今,傳承已久,那就是對的嗎?那就不允許有例外嗎?然後,她還跟我說什麽不婚不育保平安。哎呀,反正我說不過她,我也沒法子,也狠不下這個心逼她,就由著她吧。孩子長大了,有自己想走的路,我這個當娘親的,又何苦硬逼著她一定要按照咱們的老路走呢,老路也不一定好走呀!”
鄭大嬸似乎有感而發,答道:“是呀,老路也不一定好走,想想咱們,嫁人後要服侍公婆姑舅,要照顧男人孩子,裏裏外外都得抓,沒有一日得閑的。小雍都是鄉君了,自然是不同於咱們的,又何必跟咱們一樣呢。”
關乎全村村民生計的蘋果作坊,在兩年前的秋天,也就是村民們種下第一茬蘋果樹的第二年秋天,全村蘋果迎來豐收之際,順利修建完成了。
村裏人還沒來得及慶祝豐收和竣工的雙喜臨門,就投入了緊鑼密鼓的蘋果加工,除了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嬰兒,其餘村民都無一例外地參與了這場加工的盛宴。
一天時間,甜滋滋的蘋果醬在加工坊的大鐵鍋裏就可以熬出,然後放涼入罐。五天時間,三蒸三曬的酸甜軟糯的蘋果脯也可以入袋了。再然後,經過三個月發酵的蘋果醋和蘋果酒也陸續從陰涼的地窖裏起了出來……
一開始進入長流村進貨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貨郎,他們不知道從哪裏得到的消息,以為長流村的蘋果多得都要扔掉了,結果一進來,在村長的極力推薦下,帶走了是方便攜帶且保質期較長的蘋果脯,從而打開了長流村蘋果加工產品的銷路。
緊接著,鎮上賣吃食的鋪子以及和辣椒加工坊合作的部分商家聞風而動,不需要村長求爺爺告奶奶,剛剛加工出來的蘋果脯和蘋果醬就銷售一空了。而接下來,蘋果醋和蘋果酒的熱賣也水到渠成了。
這一年年尾,趕在過春節前,村長李義善發了蘋果加工坊的第一筆分成,最少的一戶都有十兩,最高的一戶拿到了八十兩。公布這個數據的時候,在場村民無一不倒吸了一口涼氣,反應過來後,就是明年要種多一點蘋果樹,做出更多的加工品。
於是,開春後,王麗雍扡插實驗出來的蘋果苗一口氣被村民買光了,讓胡二幾個直唿王麗雍有先見之明。
接下來的時間裏,長流牌蘋果醬,長流牌蘋果酒,長流牌蘋果脯……各種商品吸引了許多大小商販慕名而來,追著村長李義善要獨家代理權或者挪更多的產品份額,逼得村長又擴建了一次蘋果作坊。後麵,因為村裏勞動力有限,農忙時節,村裏許多人家都雇上了短工,然後自己轉頭去加工坊忙活。
如今,長流村從前的荒山,有一半以上都種上了蘋果樹,因為蘋果之村的名頭逐漸傳開,每到蘋果花開或蘋果豐收的時間節點,就會有一大批人慕名過來觀賞,村裏的旅遊行業略見雛形,由此也帶來了一係列新的業態。
鄭大嬸家在王麗容的提示下,在蘋果豐收時開放一小塊果林,讓前來遊玩的人自助摘蘋果,然後再按市價賣給他們。這種做法一度吸引了許多“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小姐夫人們過來嚐試。
好幾個村民有樣學樣,也開放了自己的果林,甚至還有特意圈了地種菜種瓜的,也是同樣的論斤賣的做法。雖然不像蘋果林那般受歡迎,但是也有一些想要嚐試“歸園田居”的受眾。
村裏坐落在大道旁的村屋,陸續擺起了攤子。有賣自家編織的手工藝品的,也有賣茶水糕點的,手藝好的婦人開起了飯館,家中有餘房的將屋子收拾出來,辦起了民宿。去年秋天,一個旅遊旺季掙的錢就頂得上他們種地幾年的收入。
除了擺攤子,還有搞運輸的。李大娃聽了王麗雍的建議,將家底都掏了出來,弄了一輛帶車廂的騾車,兩輛頭頂帶帳篷的騾車,固定時間穿梭在村裏與縣城往返的路上,不僅方便了來往的遊客,也方便了隨著收入增加而購買欲膨脹的村裏人。
長流村每一戶的收入水平,都節節攀高,長流村的適婚男女,也成了周邊人家的香餑餑,不誇張得說,連村裏的幾個鰥夫和寡婦都有人搶著嫁娶。其中,第二受歡迎的門戶當屬於王展年一家。
王展年靠著前兩年生豬價格飛漲,狠狠賺了一筆,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還順帶著拉拔了一下自己的三弟王展時。
王展時雜貨鋪子的生意被對麵新開的鋪子擠沒了,他心灰意冷之餘將鋪子轉租了出去,然後帶著兒子王鴻文迴了村裏。王展年直接撥了兩間屋子給他們父子倆住,之後見三弟一直頹廢著,沒啥正經營生,剛好自己一個人經營豬場也有些力不從心,便主動開口讓他投錢進來,分了兩成股份給他。外人聽說了,都讚他一聲仁義。
長子王鴻學如大家期望那樣,順利成為了一名舉人,在王展年的支持下,進京求學,衝擊後年的春闈。王鴻識也進了京城,被溫老太醫收為關門弟子,繼續潛心苦學醫術,未來就算不能進宮當太醫,自己開個醫館也是綽綽有餘的。
崔小翠在大兒子成為舉人後,曾經來過一次長流村,王展年在人前明確表達了不會複婚,崔小翠當著眾人的麵絕望爆哭,也正因為如此,算上王展年一共父子三人,都成了外人看好的成親對象,王展年家門的門檻幾乎要被媒婆踩爛了,但是依舊沒有成一樁親事。
至於第一受歡迎的門戶,那就屬於王展豐家了,兩個閨女正值妙齡,又是出了名的有才貌,自然也少不得人提親。
前年,王麗雍正式將西紅柿和玉米的耕作和食用手冊遞到了皇上跟前,天宇朝又多了兩樣可入尋常百姓家的農作物,特別是玉米,在王麗雍的精心侍弄下,玉米的畝產量高達近千斤,比目前廣受貧苦百姓歡迎的土豆還多出了兩百斤。
皇上一個高興,直接忘了當初關於封鄉君的條件,封了王麗雍為鄉君,賜了黃金百兩,還將朝鮮進貢的人參,琉球進貢的胡椒,安南進貢的白絹、諸香和紙扇等稀罕東西都賞了一些過來。
頒旨當天,不止李縣令出動了,連霍知州也來了,附近的鄉紳名流也都聞訊趕來恭賀。長流村辦了三天的流水席,唱了三天的大戲,這些都不用王家操心,都是村長一手操辦的,花的也是村裏的公共資金,但是沒有一個村民有二話。他們都帶著一種與有榮焉的心情,為村裏出了個鄉君而狂喜著。
他們的喜悅還沒結束,皇上就點名長流村為西紅柿和玉米的種植試點,要求每家每戶都在王麗雍的指導下種植西紅柿和玉米,為此,還特許青鹿鎮縣令將長流村周邊幾個村的荒地都圈進了長流村,長流村一躍成為了青鹿鎮下轄最大的山村。
但是,他們高興的點,更多是可以被皇上欽點開荒種地,盡管他們已經夠多農活幹了,但是對於開荒種西紅柿和玉米,依舊保持著最大的熱情,對外總是一邊抱怨活多,一邊變相得炫耀他們如今是給皇上種地。
原本,王麗容還打算利用西紅柿和玉米再整些獨門的營生,被皇上這麽一操作,也就歇了心思。王麗雍盡心盡力得帶著村民們種地,每日奔走在各家田地中,像個十足的莊稼老把式,指點著年齡大了她兩三輪的叔叔伯伯爺爺們。
王麗雍被封為鄉君後,引起了一波提親熱潮。這次,上門提親的門戶升級了,從普通農戶變成了豪門富商或者書香門第。
蘇玉瓊盡管骨子裏還是想要看到閨女成家立業,但是她更願意尊重閨女的想法,所以問都不問王麗雍,一一拒絕了,甚至對外放話,她閨女這輩子都不會嫁人,也不會收贅婿,就是要待在老王家,照顧他們二老。
此話一出,不僅讓那些提親的門戶百思不得其解,也讓同村的人忍不住暗地裏嘀咕。但是因為王家如今的地位,再沒有人敢舞到正主麵前說閑話。
隻有鄭大嬸這個蘇玉瓊的閨蜜,在有次串門的時候,順著話題勸起了蘇玉瓊,我曉得你們夫婦倆疼閨女,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耽誤了孩子嘛。小雍確實很優秀,要才有才,要貌有貌,若是周邊那些提親的不合適,你也可以她京城裏的幹娘幫忙尋摸尋摸嘛,這對外說留閨女照顧你們兩個一輩子,外頭可都說你倆糊塗呢。”
蘇玉瓊倒不介意被人說道,她年輕時候受到的詬病就不少,還怕那點藏在背地裏的閑話嗎?不過,她聽得出鄭大嬸是真的關心,不是為了八卦,於是就將閨女的話複述一遍給她聽,差點顛覆了鄭大嬸的婚姻觀。
“我閨女說過,錢能自己掙,活能自己幹,事能自己扛,她不需要多一個男人來對她的生活加以幹涉和打擾。你聽聽,這話是不是還有點道理?”
鄭大嬸仔細咀嚼了這段話,忍不住點點頭,“聽著確實有些道理,隻是這從古至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生兒育女,世代傳承呀。”
蘇玉瓊長歎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我當時也是這麽說的,但是我閨女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我堵住了。”
“啥問題?”鄭大嬸好奇道。
“她問過,從古至今,傳承已久,那就是對的嗎?那就不允許有例外嗎?然後,她還跟我說什麽不婚不育保平安。哎呀,反正我說不過她,我也沒法子,也狠不下這個心逼她,就由著她吧。孩子長大了,有自己想走的路,我這個當娘親的,又何苦硬逼著她一定要按照咱們的老路走呢,老路也不一定好走呀!”
鄭大嬸似乎有感而發,答道:“是呀,老路也不一定好走,想想咱們,嫁人後要服侍公婆姑舅,要照顧男人孩子,裏裏外外都得抓,沒有一日得閑的。小雍都是鄉君了,自然是不同於咱們的,又何必跟咱們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