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王家暫停收購野菜的事情,在刻意的宣傳下,半天之內,滿村人都知道了。再稍微一打聽,便曉得這是部分人逞一時口快的結果,不同的人反應不一。
原先半真半假附和說王家壞話的人,瞬間改變了立場,站在道德的製高點,開始和其餘人批判那些長舌的人。
那些一開始就不相信“王家是村霸”的,也來了勁頭,吐槽那些人閑著沒事幹,將村裏人的營生都折騰沒了。
陸續的,便有村民找到村長李善義,希望他以王家未來親家的身份,和王家好好說道說道,繼續收購村民們的野菜,不能便宜了外村人。
村長已經得了王家的準話,隻能一臉無奈統一迴複村民。
“唉,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就上王家的門了。不怕你們笑話,大富在我麵前紅了眼,他一片好心,被同村人這麽踐踏,能不傷心嗎?你們也甭讓我再去說啥了,王家不是熊包蛋,這都讓人熊到家了,咋還能好聲好氣讓你們掙錢。見好就收吧,王家有門路,以後這樣的事,說不定還有。你們要想出口氣,就去打聽打聽,是誰鬧出了這事,罵上幾句,也就是了。”
就這樣,這些人隻好灰溜溜得走了。
與此同時,黃氏正如驚弓之鳥拉著她男人李大懶說話,“當家的,你讓我找村裏的那些大嘴媳婦說王家的小話,如今鬧成這樣子,可怎麽收場呀!”
李大懶假裝一臉不在意,說道,“什麽怎麽收場?咱說的也是事實呀,王家跟村民收購野菜,轉頭賣了高價,這還不讓人說了?”
“可是……”
“沒啥可是的,旁人要是找上門,咱不認就是了,哪個人哪隻眼睛看到是咱傳這種話出來的,咱也是聽旁人說的不是?”李大懶其實也心虛,不過他靠著厚臉皮為人處事,打算這次也這樣賴過去。
隻是,凡做過必留下痕跡,很快的,便有人傳是黃氏在背後生事。
“傳王家賣高價野菜那天,李大懶剛去過鎮上呢,迴來不久後,黃氏就和村裏幾個婆娘說那些話了,這事情也就越傳越難聽了。我估摸著,就是黃氏那天被挑揀野菜,氣不過了,才想出這個壞王家名聲的主意。”
說話人是鄭大嬸,她這人向來大大咧咧,村裏的婦人大多與她交好,當初一聽說有人傳王家的壞話,就開始琢磨是誰傳出來的話,一打聽清楚,便忙不迭得到蘇玉瓊麵前遞消息。
“嗯,我猜著也應該是她了,也難為她為了膈應我這邊,想出這套說辭了。”王家對於這次的壞輿論已經作出了應對,如今也沒啥不利的影響,聽到始作俑者時,已經沒了一開始的大反應。
“那李大懶夫婦呀,簡直是窩窩頭掉地上踩一腳——不是個好餅!咋?瞧你這意思,是不打算追究了呀?”鄭大嬸一臉不讚同問道。
“嗐,有啥好追究的,王家又沒有傷筋動骨的。到底都是道聽途說,她也可以耍賴推說不是自己,我王家正要拿著棍棒上門追究,那就真的坐實了村霸的名聲了。以後王家不做他家的生意就是了,鈍刀子割肉,讓他們眼看旁人吃肉,自家吃糠,這才痛快呢。”
“嘿嘿,我還以為你又變迴以前的小媳婦樣了,原來是腦瓜子更好使了。也對,你們兩家是鄰居,為了點傳言幹仗不劃算,以後遠著就是了。”
“什麽好使不好使,剛開始聽見這些話時,我是真的想幹仗的。剛剛那些話是兩個女兒教我的,咱這麽上門將人打一頓,有理也變沒理了,說不定還會被李大懶訛上呢。”
“唉,你真是好福氣呀,兩個女兒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還能給家裏出主意掙錢了,你呀,往後就是享清福的命咯。”鄭大嬸真心實意說道。
蘇玉瓊想到兩個女兒,心裏美滋滋的,也不謙虛,順著她的話讚道,“是呐,小容小雍都不用我怎麽操心了,等到了年紀,尋到好人家,我這心就可以放下了。”
“可惜,我家沒福氣咯!”鄭大嬸半開玩笑說道,前陣子蘇玉瓊已經跟她提了小雍不同意的事,她雖然遺憾,但是自覺自家兒子也不差,指定能娶個好的,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憤慨。
蘇玉瓊尷尬一笑,原本以為兩個孩子玩得好,青梅竹馬,自然而然能成事,誰知道小雍迴來後,就和強子生疏了,她總不能強撮合,隻能在小雍的催促下,正式和密友解除了這份自以為是的默契。
“對了,強子如今咋樣了?還難受不?你說,我家妮子,咋就這麽不省心呢,強子多好的娃呀,這都看不上,唉,是我家沒福氣才是真的!”
鄭大嬸笑了一聲,滿不在乎說道:“剛聽說這事,正經難受了一陣子,但也是沒辦法的事,強扭的瓜不甜,等到春耕了,忙成那樣子,就更沒有心思難受了,一迴家,把飯菜一扒拉,吃飽了就躺炕上休息,唿嚕打得震天響。”
聽見這些,蘇玉瓊心裏好受了一些,“那就好那就好!對了,我做了粑粑,你迴頭拿些過去。”
鄭大嬸隨意點了下頭,她和蘇玉瓊向來都是一些小吃食送來送去的,幾個粑粑,不用推來推去的。
接下來半個月,長流村的人農忙之餘,就看到小坑村的田豐收和蘇遠宏一家每天上王家門送野菜了。雖然眼紅,但是不敢再多話,畢竟這兩家都是王家的親戚,他們這些人隻是同村,哪裏有什麽資格指點王家幫扶親戚呢。但是,心裏有氣,總得發出來,於是,李大懶一家成了眾矢之的。
李大懶發現長流村的世道似乎變了。以往,他隨便往同族人家裏一逛,指定能扒拉點東西迴來,如今,別說東西了,門都進不去。
黃氏這邊也一樣,她好不容易忙完活計,照常拎著針線籃子到村口樹下,想著和同村人扯閑篇。卻發現,原本聊得好好的一群婦人,見著她,不是停了話頭不聽她接茬,就是一臉晦氣走開了。
見此情狀,好吧,她不去村口了,去串門,卻同李大懶一般,吃了個閉門羹。
正在兩人各自歸家,摸不著頭腦時,四個孩子灰頭土臉得迴家了。
“丫蛋說爹娘是大攪屎棍,我們是小攪屎棍,一家子攪屎棍,臭臭哄哄的,不和我們玩。”最小的四娃含著淚說道。
“二狗說好了跟我交換彈弓的,我東西都帶過去了,突然反腸子,也不跟我好了。”二娃手裏拎著被退迴的彈弓,癟著嘴說道。
大娃三娃沒有說話,不過從大娃臉上的傷痕和三娃沾著草葉的淩亂發辮,可以看出,他們兩人和小夥伴的相處也不是特別愉快。
黃氏很快意識到他們一家的遭遇絕不是偶然,低頭想了想最近的事,無疑,這是王家那事的後勁,他家遭受到了反噬。
“當家的,這……要不咱去給王家服服軟?”她反應過來後,第一時間慌了。
李大懶氣咻咻得,從炕上爬起身來,大聲說道:“頭發長見識短的老娘們,你這個時候找王家服軟,不就是承認那謠言是咱家傳的嗎?”
黃氏沒了主意,開始埋怨起自家男人來了,“當初我就說不成不成,上迴我嘀咕了幾句王家老閨女的事,那邊就能打上門。這迴咱說的是整個王家,別看隔壁沒動靜,全在這等著咱們呢?”
李大懶可不是被婆娘念叨不迴話的主兒,立馬一掌招唿到黃氏的肩膀上,拍得她一趔趄,語氣發狠道:“賊婆娘,這會子放啥馬後炮,當初我一說這事,你家裏可是一刻待不住,就往外跑傳話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你在我麵前,扮啥好人!”
這一下子,把黃氏整老實了,她往後退了一步,確定自己安全了後,才訥訥問道:“那是要咋辦嘛?”
“哼,我就知道那些人,有奶就是娘,王家給他們點好處,就舔著臉打溜須,滿村一半姓李,倒是幫著外姓人欺負自己族人,真是丟咱姓李的臉。還能咋辦,就這麽著,咱家也不是頭迴被村裏人說道了,隻要咱家還姓李,這打斷骨頭連著筋呢,王家一個獨姓欺負不到姓李的頭上!”
黃氏一聽,也知道自己男人又是打算混過去了,說到底,麵對村裏人的孤立,就她男人那德性,最終也隻能寄托於時間衝淡一切。這一次,她深刻得意識到,王家如今已經不好惹了,以後她想要占啥口頭便宜都不能了。
就這樣,王家兵不血刃得解決了此次的輿論風波,同時也讓李大懶一家得到了教訓。
村長大兒子李信昌從爹爹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忍不住讚道王家這應對的巧妙,“原以為,大富叔年紀大了,瞧他近些年來處事軟和了些,沒承想還有這等心思,不愧是白手起家的人物。”
村長輕笑出聲後,才糾正道,“你這可是誇錯人了,這法子是王家二房的主意。”
李信昌一臉驚奇,“沒想到,王家二房倒了個男人,剩下的婦孺,也有厲害人物呀!”
原先半真半假附和說王家壞話的人,瞬間改變了立場,站在道德的製高點,開始和其餘人批判那些長舌的人。
那些一開始就不相信“王家是村霸”的,也來了勁頭,吐槽那些人閑著沒事幹,將村裏人的營生都折騰沒了。
陸續的,便有村民找到村長李善義,希望他以王家未來親家的身份,和王家好好說道說道,繼續收購村民們的野菜,不能便宜了外村人。
村長已經得了王家的準話,隻能一臉無奈統一迴複村民。
“唉,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就上王家的門了。不怕你們笑話,大富在我麵前紅了眼,他一片好心,被同村人這麽踐踏,能不傷心嗎?你們也甭讓我再去說啥了,王家不是熊包蛋,這都讓人熊到家了,咋還能好聲好氣讓你們掙錢。見好就收吧,王家有門路,以後這樣的事,說不定還有。你們要想出口氣,就去打聽打聽,是誰鬧出了這事,罵上幾句,也就是了。”
就這樣,這些人隻好灰溜溜得走了。
與此同時,黃氏正如驚弓之鳥拉著她男人李大懶說話,“當家的,你讓我找村裏的那些大嘴媳婦說王家的小話,如今鬧成這樣子,可怎麽收場呀!”
李大懶假裝一臉不在意,說道,“什麽怎麽收場?咱說的也是事實呀,王家跟村民收購野菜,轉頭賣了高價,這還不讓人說了?”
“可是……”
“沒啥可是的,旁人要是找上門,咱不認就是了,哪個人哪隻眼睛看到是咱傳這種話出來的,咱也是聽旁人說的不是?”李大懶其實也心虛,不過他靠著厚臉皮為人處事,打算這次也這樣賴過去。
隻是,凡做過必留下痕跡,很快的,便有人傳是黃氏在背後生事。
“傳王家賣高價野菜那天,李大懶剛去過鎮上呢,迴來不久後,黃氏就和村裏幾個婆娘說那些話了,這事情也就越傳越難聽了。我估摸著,就是黃氏那天被挑揀野菜,氣不過了,才想出這個壞王家名聲的主意。”
說話人是鄭大嬸,她這人向來大大咧咧,村裏的婦人大多與她交好,當初一聽說有人傳王家的壞話,就開始琢磨是誰傳出來的話,一打聽清楚,便忙不迭得到蘇玉瓊麵前遞消息。
“嗯,我猜著也應該是她了,也難為她為了膈應我這邊,想出這套說辭了。”王家對於這次的壞輿論已經作出了應對,如今也沒啥不利的影響,聽到始作俑者時,已經沒了一開始的大反應。
“那李大懶夫婦呀,簡直是窩窩頭掉地上踩一腳——不是個好餅!咋?瞧你這意思,是不打算追究了呀?”鄭大嬸一臉不讚同問道。
“嗐,有啥好追究的,王家又沒有傷筋動骨的。到底都是道聽途說,她也可以耍賴推說不是自己,我王家正要拿著棍棒上門追究,那就真的坐實了村霸的名聲了。以後王家不做他家的生意就是了,鈍刀子割肉,讓他們眼看旁人吃肉,自家吃糠,這才痛快呢。”
“嘿嘿,我還以為你又變迴以前的小媳婦樣了,原來是腦瓜子更好使了。也對,你們兩家是鄰居,為了點傳言幹仗不劃算,以後遠著就是了。”
“什麽好使不好使,剛開始聽見這些話時,我是真的想幹仗的。剛剛那些話是兩個女兒教我的,咱這麽上門將人打一頓,有理也變沒理了,說不定還會被李大懶訛上呢。”
“唉,你真是好福氣呀,兩個女兒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還能給家裏出主意掙錢了,你呀,往後就是享清福的命咯。”鄭大嬸真心實意說道。
蘇玉瓊想到兩個女兒,心裏美滋滋的,也不謙虛,順著她的話讚道,“是呐,小容小雍都不用我怎麽操心了,等到了年紀,尋到好人家,我這心就可以放下了。”
“可惜,我家沒福氣咯!”鄭大嬸半開玩笑說道,前陣子蘇玉瓊已經跟她提了小雍不同意的事,她雖然遺憾,但是自覺自家兒子也不差,指定能娶個好的,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憤慨。
蘇玉瓊尷尬一笑,原本以為兩個孩子玩得好,青梅竹馬,自然而然能成事,誰知道小雍迴來後,就和強子生疏了,她總不能強撮合,隻能在小雍的催促下,正式和密友解除了這份自以為是的默契。
“對了,強子如今咋樣了?還難受不?你說,我家妮子,咋就這麽不省心呢,強子多好的娃呀,這都看不上,唉,是我家沒福氣才是真的!”
鄭大嬸笑了一聲,滿不在乎說道:“剛聽說這事,正經難受了一陣子,但也是沒辦法的事,強扭的瓜不甜,等到春耕了,忙成那樣子,就更沒有心思難受了,一迴家,把飯菜一扒拉,吃飽了就躺炕上休息,唿嚕打得震天響。”
聽見這些,蘇玉瓊心裏好受了一些,“那就好那就好!對了,我做了粑粑,你迴頭拿些過去。”
鄭大嬸隨意點了下頭,她和蘇玉瓊向來都是一些小吃食送來送去的,幾個粑粑,不用推來推去的。
接下來半個月,長流村的人農忙之餘,就看到小坑村的田豐收和蘇遠宏一家每天上王家門送野菜了。雖然眼紅,但是不敢再多話,畢竟這兩家都是王家的親戚,他們這些人隻是同村,哪裏有什麽資格指點王家幫扶親戚呢。但是,心裏有氣,總得發出來,於是,李大懶一家成了眾矢之的。
李大懶發現長流村的世道似乎變了。以往,他隨便往同族人家裏一逛,指定能扒拉點東西迴來,如今,別說東西了,門都進不去。
黃氏這邊也一樣,她好不容易忙完活計,照常拎著針線籃子到村口樹下,想著和同村人扯閑篇。卻發現,原本聊得好好的一群婦人,見著她,不是停了話頭不聽她接茬,就是一臉晦氣走開了。
見此情狀,好吧,她不去村口了,去串門,卻同李大懶一般,吃了個閉門羹。
正在兩人各自歸家,摸不著頭腦時,四個孩子灰頭土臉得迴家了。
“丫蛋說爹娘是大攪屎棍,我們是小攪屎棍,一家子攪屎棍,臭臭哄哄的,不和我們玩。”最小的四娃含著淚說道。
“二狗說好了跟我交換彈弓的,我東西都帶過去了,突然反腸子,也不跟我好了。”二娃手裏拎著被退迴的彈弓,癟著嘴說道。
大娃三娃沒有說話,不過從大娃臉上的傷痕和三娃沾著草葉的淩亂發辮,可以看出,他們兩人和小夥伴的相處也不是特別愉快。
黃氏很快意識到他們一家的遭遇絕不是偶然,低頭想了想最近的事,無疑,這是王家那事的後勁,他家遭受到了反噬。
“當家的,這……要不咱去給王家服服軟?”她反應過來後,第一時間慌了。
李大懶氣咻咻得,從炕上爬起身來,大聲說道:“頭發長見識短的老娘們,你這個時候找王家服軟,不就是承認那謠言是咱家傳的嗎?”
黃氏沒了主意,開始埋怨起自家男人來了,“當初我就說不成不成,上迴我嘀咕了幾句王家老閨女的事,那邊就能打上門。這迴咱說的是整個王家,別看隔壁沒動靜,全在這等著咱們呢?”
李大懶可不是被婆娘念叨不迴話的主兒,立馬一掌招唿到黃氏的肩膀上,拍得她一趔趄,語氣發狠道:“賊婆娘,這會子放啥馬後炮,當初我一說這事,你家裏可是一刻待不住,就往外跑傳話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你在我麵前,扮啥好人!”
這一下子,把黃氏整老實了,她往後退了一步,確定自己安全了後,才訥訥問道:“那是要咋辦嘛?”
“哼,我就知道那些人,有奶就是娘,王家給他們點好處,就舔著臉打溜須,滿村一半姓李,倒是幫著外姓人欺負自己族人,真是丟咱姓李的臉。還能咋辦,就這麽著,咱家也不是頭迴被村裏人說道了,隻要咱家還姓李,這打斷骨頭連著筋呢,王家一個獨姓欺負不到姓李的頭上!”
黃氏一聽,也知道自己男人又是打算混過去了,說到底,麵對村裏人的孤立,就她男人那德性,最終也隻能寄托於時間衝淡一切。這一次,她深刻得意識到,王家如今已經不好惹了,以後她想要占啥口頭便宜都不能了。
就這樣,王家兵不血刃得解決了此次的輿論風波,同時也讓李大懶一家得到了教訓。
村長大兒子李信昌從爹爹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忍不住讚道王家這應對的巧妙,“原以為,大富叔年紀大了,瞧他近些年來處事軟和了些,沒承想還有這等心思,不愧是白手起家的人物。”
村長輕笑出聲後,才糾正道,“你這可是誇錯人了,這法子是王家二房的主意。”
李信昌一臉驚奇,“沒想到,王家二房倒了個男人,剩下的婦孺,也有厲害人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