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陸鳴開始做《雜文》的試卷。
雜文要自己選擇題目,自己取題材,可以寫的東西又多又廣,正是因為沒有題目才顯得最難。
所以,考生要想在《雜文》科獲得好成績,就要寫出非常有意義的文章,要有含義,要有它的中心思想,要表達自己心中豐富的情感。
通常情況下,考生都會寫自己過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經曆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展現自己心中的抱負,那麽其中所表達的就是自己的情感。
陸鳴並沒有著急動筆,而是在醞釀自己的思路,所謂成竹在胸,下筆有神,隻要心中有了文章,就能夠一氣嗬成。
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過去,陸鳴一直在不斷地醞釀,很是悠哉。
下午,陸鳴在心中醞釀完畢,開始動筆,題目為——聖人之治。
題目語氣極為龐大,整個文院的才氣都微微一沉,天空突然炸響一道驚雷,嚇得許多考生的毛筆都掉在了地上。
隨後,陸鳴開始書寫內容,講述得是青蓮境中自己獲得了半聖之寶後,所經曆的事情。
因為這件半聖之寶,差點引來了列國的爭奪戰,列國讀書人無不對其貪婪。
特別是武國的溫家讀書人,慶國的殷家讀書人,他們為了爭奪半聖之寶,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在文章之中,陸鳴將溫家和殷家的行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可謂是入木三分,令人發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所寫的《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內容,陸鳴將其中文章摘錄過來,作為了自己文章的思想之一。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這是《老子五千言》中的意思,但是在陸鳴的文章之中,也是有著相同的道理。
如果列國讀書人不去追求文名,就不會為了文名而勾心鬥角。
不去追求寶物,列國讀書人也就不會為了寶物而大打出手,引來各種矛盾。
不炫耀自己,不讓別人心生貪念,讀書人就不會被蒙蔽心智。
寫到這裏的時候,陸鳴聽到了很多驚訝的唿聲響徹在耳邊,然而這裏是考場,沒有人敢這麽大聲喧嘩,所以那些聲音並不是附近的考生發出,而是俯察科舉考試中的列國眾聖的聖念。
他們先被陸鳴的標題“聖人之治”所吸引而來,畢竟放眼列國考場,還從來不見有人敢把標題起得這麽狂。
陸鳴知道眾聖意念一直在俯察著每一個考生,此時又聽到眾聖的聖念都不約而同的驚唿出聲,難免有些緊張起來。
深深唿吸了一口氣,陸鳴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緊張,要排除自己的雜念,專心致誌地寫文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同樣也是《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陸鳴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經曆,寫出了它的中心思想。
所謂聖人之治,就是是排空百姓爭強好勝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麽,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寫到這裏,紙業上一陣金光燦爛,生出朵朵金蓮,乃是極為罕見的妙筆生花。
“引經據典,天縱之才!”,眾聖的聖念紛紛驚唿起來。
“我看他一開始寫‘聖人之治’的時候,還以為他竟然已經狂傲至此,不負他布衣狂生之名,沒想到竟然是有如此文才,佩服,佩服!”
“好一個‘聖人之治’,雖說這是道家學派的思想,卻頗有治國之道的哲理。”
“道家學派崇尚‘無為而治’,陸鳴什麽時候把治國之道悟得這麽透徹了?”
實際上並不是陸鳴悟出了治國之道,純屬就是經典之中這麽寫,他就照著摘錄過來而已。
而且,陸鳴也並沒有參悟“無為”的精髓,隻是覺得這一段和儒家的思想有共通之處罷了。
“諸位不要說話了,也不怕吵到人家,都安靜些!陸鳴的文章還沒有寫完呢!”
眾聖的聖念議論生怕陸鳴聽不到似的,可是到了最後,大家都安靜下來。
畢竟現在是科舉時間,如果不小心影響到陸鳴的思路,使得後麵的內容欠缺火候,那麽前麵和後麵就會產生一個較大的差距。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無疑是浪費了一篇好開頭。
陸鳴繼續寫著文章,時而停筆思考醞釀字句,時而悠哉地給自己泡一杯茶水。
文章在胸,琢磨字句可以讓文章更加精彩。
…………
不知不覺中,又到了夜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在這裏,陸鳴引用了儒家思想,和前文相應,起到一個轉折之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這與“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的道理有相同之處,卻又有不同之處。
寫完最後一段後,陸鳴放下了毛筆,懶懶地伸了一個腰:“完成了!”
文章成後,文曲星突然一個震顫,同時,整個雲國的讀書人也都聽了那個神奇的聲音。
“怎麽迴事?錯覺嗎?”
“莫非是幻聽?”
雜文要自己選擇題目,自己取題材,可以寫的東西又多又廣,正是因為沒有題目才顯得最難。
所以,考生要想在《雜文》科獲得好成績,就要寫出非常有意義的文章,要有含義,要有它的中心思想,要表達自己心中豐富的情感。
通常情況下,考生都會寫自己過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經曆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展現自己心中的抱負,那麽其中所表達的就是自己的情感。
陸鳴並沒有著急動筆,而是在醞釀自己的思路,所謂成竹在胸,下筆有神,隻要心中有了文章,就能夠一氣嗬成。
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過去,陸鳴一直在不斷地醞釀,很是悠哉。
下午,陸鳴在心中醞釀完畢,開始動筆,題目為——聖人之治。
題目語氣極為龐大,整個文院的才氣都微微一沉,天空突然炸響一道驚雷,嚇得許多考生的毛筆都掉在了地上。
隨後,陸鳴開始書寫內容,講述得是青蓮境中自己獲得了半聖之寶後,所經曆的事情。
因為這件半聖之寶,差點引來了列國的爭奪戰,列國讀書人無不對其貪婪。
特別是武國的溫家讀書人,慶國的殷家讀書人,他們為了爭奪半聖之寶,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在文章之中,陸鳴將溫家和殷家的行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可謂是入木三分,令人發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所寫的《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內容,陸鳴將其中文章摘錄過來,作為了自己文章的思想之一。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這是《老子五千言》中的意思,但是在陸鳴的文章之中,也是有著相同的道理。
如果列國讀書人不去追求文名,就不會為了文名而勾心鬥角。
不去追求寶物,列國讀書人也就不會為了寶物而大打出手,引來各種矛盾。
不炫耀自己,不讓別人心生貪念,讀書人就不會被蒙蔽心智。
寫到這裏的時候,陸鳴聽到了很多驚訝的唿聲響徹在耳邊,然而這裏是考場,沒有人敢這麽大聲喧嘩,所以那些聲音並不是附近的考生發出,而是俯察科舉考試中的列國眾聖的聖念。
他們先被陸鳴的標題“聖人之治”所吸引而來,畢竟放眼列國考場,還從來不見有人敢把標題起得這麽狂。
陸鳴知道眾聖意念一直在俯察著每一個考生,此時又聽到眾聖的聖念都不約而同的驚唿出聲,難免有些緊張起來。
深深唿吸了一口氣,陸鳴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緊張,要排除自己的雜念,專心致誌地寫文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同樣也是《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陸鳴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經曆,寫出了它的中心思想。
所謂聖人之治,就是是排空百姓爭強好勝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麽,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寫到這裏,紙業上一陣金光燦爛,生出朵朵金蓮,乃是極為罕見的妙筆生花。
“引經據典,天縱之才!”,眾聖的聖念紛紛驚唿起來。
“我看他一開始寫‘聖人之治’的時候,還以為他竟然已經狂傲至此,不負他布衣狂生之名,沒想到竟然是有如此文才,佩服,佩服!”
“好一個‘聖人之治’,雖說這是道家學派的思想,卻頗有治國之道的哲理。”
“道家學派崇尚‘無為而治’,陸鳴什麽時候把治國之道悟得這麽透徹了?”
實際上並不是陸鳴悟出了治國之道,純屬就是經典之中這麽寫,他就照著摘錄過來而已。
而且,陸鳴也並沒有參悟“無為”的精髓,隻是覺得這一段和儒家的思想有共通之處罷了。
“諸位不要說話了,也不怕吵到人家,都安靜些!陸鳴的文章還沒有寫完呢!”
眾聖的聖念議論生怕陸鳴聽不到似的,可是到了最後,大家都安靜下來。
畢竟現在是科舉時間,如果不小心影響到陸鳴的思路,使得後麵的內容欠缺火候,那麽前麵和後麵就會產生一個較大的差距。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無疑是浪費了一篇好開頭。
陸鳴繼續寫著文章,時而停筆思考醞釀字句,時而悠哉地給自己泡一杯茶水。
文章在胸,琢磨字句可以讓文章更加精彩。
…………
不知不覺中,又到了夜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在這裏,陸鳴引用了儒家思想,和前文相應,起到一個轉折之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這與“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的道理有相同之處,卻又有不同之處。
寫完最後一段後,陸鳴放下了毛筆,懶懶地伸了一個腰:“完成了!”
文章成後,文曲星突然一個震顫,同時,整個雲國的讀書人也都聽了那個神奇的聲音。
“怎麽迴事?錯覺嗎?”
“莫非是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