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兩地的革命主要是民族解放的性質,但在客觀上卻給了奧匈帝國沉重的一擊,幫蘇維埃俄國分擔了不少壓力,因此導師不但親自撰文發出電報向兩國表示祝賀,在羅馬尼亞蘇維埃共和國借助蘇俄紅軍的力量將白軍大致肅清之後,還讓人借道向其輸送了一些軍火,不過那個時候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小國早已經不止這兩個了......
奧匈帝國這次可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前線損兵折將、大片領土反被蘇俄紅軍侵占不說,後方又鬧起了分裂丟失了大片地盤,由於那個奧地利集團軍的覆滅,奧匈帝國老皇帝還能信任、而且也有強大戰鬥力的僅剩駐紮在與意大利相鄰山區的有限駐軍,但他們的兵力有限,幾乎不可能將後方的叛亂迅速平定下來。
而奧匈帝國政府拿兩地叛軍無能為力的虛弱表現,又讓帝國境內其他心懷異心之人也大受鼓舞,後來捷克人也爆發了起義,而那裏集中了奧匈帝國大部分的軍事工業,這個打擊太沉重了,最終導致這個先天不足的帝國完全崩潰,當然那就是後話了......
僅就眼下來說,奧匈帝國的內亂最直接的影響是狠狠地坑了中路的聯軍主力一把,就在布魯西洛夫攻勢取得突破後不久,中路的90餘萬聯軍轉身南下撲向蘇俄南方集群的背後,雖然布魯西洛夫也留了一些部隊加以保護,但畢竟眾寡懸殊,堅持了不到半個月就被完全突破。眼看聯軍中路主力馬上就可以給蘇俄南方集群的一百多萬人致命的一擊,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卻爆發內亂,無法再牽製住布魯西洛夫的主力,使其能夠放心大膽地調整部署,將重心轉為防備北麵的進攻。
結果,聯軍中路主力在一開始取得了部分進展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布魯西洛夫手裏的兵力就算分出了一部分去解放羅馬尼亞,餘下的可用之兵也仍有80多萬(布魯西洛夫攻勢雖然戰果極大,但是自己損失也大,這也是“人海”路線隻適合人口大國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比中路聯軍少多少,而且不久前才取得了輝煌的大勝、士氣極為高昂,就算隻來得及構築簡陋的野戰工事,也不是30萬英法聯軍和60多萬波蘭人能夠輕易打垮的。
而就在中路聯軍跟蘇俄紅軍南方集群糾纏到一起的時候,一直隱忍不發的紅軍頭號王牌騎兵方麵軍出動了,布瓊尼再次發揮出了全騎兵部隊強大的機動性優勢,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前進了超過500公裏、搶在意識到不妙想要逃跑的中路聯軍擺脫紅軍南方集群糾纏之前穿插到了他們的北麵,切斷了他們與華沙之間的聯係,這下子反而是中路聯軍的八九十萬人陷入了兩麵受敵的不利處境,整個戰局眼看就要被完全逆轉!
在這種危急的局麵下,30萬英法軍隊再次發揚了帝國主義一貫的“死道友不死貧道”傳統,丟下近60萬波蘭軍隊自己先跑了。但約翰牛與高盧雞卻忘了一件事,他們速度再快,也跑不過全軍都可以騎馬代步的布瓊尼騎兵方麵軍,而導師又特地提醒過布瓊尼要將殲滅英法軍隊、特別是英國軍隊作為主要目標,波蘭人可以先放到後麵,結果英法軍隊拋棄戰友的行為非但沒能成功地擺脫敵軍追擊,反倒因為沒了炮灰而被追上來的布瓊尼騎兵方麵軍迅速殲滅。
此役英法兩軍合計戰死和失蹤7萬餘人、受傷17萬(幾乎都成了俘虜)、還有3萬多人不戰而降,隻有2萬多人僥幸逃脫,而布瓊尼的部隊卻僅僅付出了2萬餘人犧牲、4000餘人失蹤和8萬餘人受傷的代價,充分證明了這支紅軍頭號王牌部隊的戰鬥力已經完全不遜於一等列強的精銳,甚至還要更勝一籌。
英法軍隊都幾乎遭到了全殲,何況半年前還基本都是工人與農民的波蘭軍隊?雖然兵力還有近60萬,但是麵對數量更多的紅軍,波蘭軍隊根本沒有半點勝算,好在畢蘇斯基的確是一位英明果決的領袖,通過電報得知英法軍隊將自己的部隊拋棄之後,他立即命令波蘭軍隊急速北撤,渾然不顧這樣做會得罪英法兩大列強。
畢蘇斯基的決斷讓那60萬波蘭軍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噩運,除了一部分被蘇俄紅軍南方集群糾纏住的沒能逃脫之外,大部分人馬都平安地撤了迴去,雖然死亡、失蹤和被俘的總人數仍有十幾萬人,但總算還不至於元氣大傷。雖然戰後英法兩國都對波蘭軍隊擅自撤退表示了強烈不滿,但正如畢蘇斯基預料的那樣,隻要波蘭還有足夠多的軍隊,自己就仍有讓英國人看得起的本錢,而英法兩國的援助也絕不會中斷。
而事實上,至少老張伯倫對畢蘇斯基的決斷還是很欣賞的,也並不特別憤怒,因為損失掉的英法軍隊當中大部分都是法軍,英國人才有區區五六萬,而且波蘭人這麽一跑,坑的不僅僅是與其並肩作戰的30萬英法軍隊,還有北線已經開始退兵的40萬德軍......
知道南線出了問題之後,德國總參謀部就開始擔心那40萬本國軍隊的安全,很快決定要他們放棄對彼得格勒的進攻撤迴東普魯士,可是伏龍芝又豈能讓這兩個殺害了無數紅軍指戰員的德國集團軍全身而退?發現敵軍開始撤退後,彼得格勒方麵軍就如同泡泡糖一樣死死地黏住這些該死的德國人,即使在激戰中損失慘重也一直堅持(不過內線作戰兵員補充方便,彼得格勒方麵軍的兵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一直增加,與德軍的越打越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終於等來了如同救火隊長一樣的布瓊尼。
德軍再怎麽厲害,在僅剩30來萬人、而且傷兵滿營的惡劣狀況下,被最多時總兵力增加到了150萬人的海量蘇俄紅軍團團包圍,結局可想而知......
奧匈帝國這次可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前線損兵折將、大片領土反被蘇俄紅軍侵占不說,後方又鬧起了分裂丟失了大片地盤,由於那個奧地利集團軍的覆滅,奧匈帝國老皇帝還能信任、而且也有強大戰鬥力的僅剩駐紮在與意大利相鄰山區的有限駐軍,但他們的兵力有限,幾乎不可能將後方的叛亂迅速平定下來。
而奧匈帝國政府拿兩地叛軍無能為力的虛弱表現,又讓帝國境內其他心懷異心之人也大受鼓舞,後來捷克人也爆發了起義,而那裏集中了奧匈帝國大部分的軍事工業,這個打擊太沉重了,最終導致這個先天不足的帝國完全崩潰,當然那就是後話了......
僅就眼下來說,奧匈帝國的內亂最直接的影響是狠狠地坑了中路的聯軍主力一把,就在布魯西洛夫攻勢取得突破後不久,中路的90餘萬聯軍轉身南下撲向蘇俄南方集群的背後,雖然布魯西洛夫也留了一些部隊加以保護,但畢竟眾寡懸殊,堅持了不到半個月就被完全突破。眼看聯軍中路主力馬上就可以給蘇俄南方集群的一百多萬人致命的一擊,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卻爆發內亂,無法再牽製住布魯西洛夫的主力,使其能夠放心大膽地調整部署,將重心轉為防備北麵的進攻。
結果,聯軍中路主力在一開始取得了部分進展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布魯西洛夫手裏的兵力就算分出了一部分去解放羅馬尼亞,餘下的可用之兵也仍有80多萬(布魯西洛夫攻勢雖然戰果極大,但是自己損失也大,這也是“人海”路線隻適合人口大國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比中路聯軍少多少,而且不久前才取得了輝煌的大勝、士氣極為高昂,就算隻來得及構築簡陋的野戰工事,也不是30萬英法聯軍和60多萬波蘭人能夠輕易打垮的。
而就在中路聯軍跟蘇俄紅軍南方集群糾纏到一起的時候,一直隱忍不發的紅軍頭號王牌騎兵方麵軍出動了,布瓊尼再次發揮出了全騎兵部隊強大的機動性優勢,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前進了超過500公裏、搶在意識到不妙想要逃跑的中路聯軍擺脫紅軍南方集群糾纏之前穿插到了他們的北麵,切斷了他們與華沙之間的聯係,這下子反而是中路聯軍的八九十萬人陷入了兩麵受敵的不利處境,整個戰局眼看就要被完全逆轉!
在這種危急的局麵下,30萬英法軍隊再次發揚了帝國主義一貫的“死道友不死貧道”傳統,丟下近60萬波蘭軍隊自己先跑了。但約翰牛與高盧雞卻忘了一件事,他們速度再快,也跑不過全軍都可以騎馬代步的布瓊尼騎兵方麵軍,而導師又特地提醒過布瓊尼要將殲滅英法軍隊、特別是英國軍隊作為主要目標,波蘭人可以先放到後麵,結果英法軍隊拋棄戰友的行為非但沒能成功地擺脫敵軍追擊,反倒因為沒了炮灰而被追上來的布瓊尼騎兵方麵軍迅速殲滅。
此役英法兩軍合計戰死和失蹤7萬餘人、受傷17萬(幾乎都成了俘虜)、還有3萬多人不戰而降,隻有2萬多人僥幸逃脫,而布瓊尼的部隊卻僅僅付出了2萬餘人犧牲、4000餘人失蹤和8萬餘人受傷的代價,充分證明了這支紅軍頭號王牌部隊的戰鬥力已經完全不遜於一等列強的精銳,甚至還要更勝一籌。
英法軍隊都幾乎遭到了全殲,何況半年前還基本都是工人與農民的波蘭軍隊?雖然兵力還有近60萬,但是麵對數量更多的紅軍,波蘭軍隊根本沒有半點勝算,好在畢蘇斯基的確是一位英明果決的領袖,通過電報得知英法軍隊將自己的部隊拋棄之後,他立即命令波蘭軍隊急速北撤,渾然不顧這樣做會得罪英法兩大列強。
畢蘇斯基的決斷讓那60萬波蘭軍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噩運,除了一部分被蘇俄紅軍南方集群糾纏住的沒能逃脫之外,大部分人馬都平安地撤了迴去,雖然死亡、失蹤和被俘的總人數仍有十幾萬人,但總算還不至於元氣大傷。雖然戰後英法兩國都對波蘭軍隊擅自撤退表示了強烈不滿,但正如畢蘇斯基預料的那樣,隻要波蘭還有足夠多的軍隊,自己就仍有讓英國人看得起的本錢,而英法兩國的援助也絕不會中斷。
而事實上,至少老張伯倫對畢蘇斯基的決斷還是很欣賞的,也並不特別憤怒,因為損失掉的英法軍隊當中大部分都是法軍,英國人才有區區五六萬,而且波蘭人這麽一跑,坑的不僅僅是與其並肩作戰的30萬英法軍隊,還有北線已經開始退兵的40萬德軍......
知道南線出了問題之後,德國總參謀部就開始擔心那40萬本國軍隊的安全,很快決定要他們放棄對彼得格勒的進攻撤迴東普魯士,可是伏龍芝又豈能讓這兩個殺害了無數紅軍指戰員的德國集團軍全身而退?發現敵軍開始撤退後,彼得格勒方麵軍就如同泡泡糖一樣死死地黏住這些該死的德國人,即使在激戰中損失慘重也一直堅持(不過內線作戰兵員補充方便,彼得格勒方麵軍的兵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一直增加,與德軍的越打越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終於等來了如同救火隊長一樣的布瓊尼。
德軍再怎麽厲害,在僅剩30來萬人、而且傷兵滿營的惡劣狀況下,被最多時總兵力增加到了150萬人的海量蘇俄紅軍團團包圍,結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