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美國6軍部並沒有因人廢事,那個團長所反映的問題還是得到了應有的重視。雖然急切間研製不出特別適合山地作戰的專用火炮,但是讓第m山炮的穿甲彈,美國那些自認為很堅固的山間堡壘根本不堪一擊,無數美軍官兵連敵人的麵都沒有看到就被送去見他們的上帝了,中國步兵很多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戰鬥,隻要在炮擊摧毀了美軍堡壘之後上去找找還有沒有幸存者就行了,因此傷亡十分有限,連生病的算進去,也才區區幾百人而已。
如果按這個交換比計算,哪怕第五山地師的攻勢隻能堅持到三分之一人員傷亡,美軍也得準備填進去上百萬人,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好在美軍獨步天下的技術參謀揮出了應有的作用,他們經過認真分析,現兩軍的戰鬥力差距並沒有戰報上顯示的那麽大,隻要及時糾正錯誤,美軍還是有希望守住斯波坎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也正是因此獲得了信心,采納了“人海對火海”的提議。
造成雙方交換比如此懸殊的最主要原因,是浪費了納稅人大把美元卻完全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的那些山間堡壘,中隊隻需要躲在美軍攻擊不到的位置炮猛轟就行了,傷亡自然極小,美軍的交換比也就跟著變得十分難看。隻要美軍放棄那些已經有害無益的堡壘,轉而采取塹壕鐵絲網這樣的野戰工事來代替,中隊的炮擊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不得不依靠步兵消滅殘敵,傷亡數字肯定飆漲當然是相對之前那點傷亡來說。
而造成美軍大量永久性減員的也不僅僅是中隊的大炮,事實上中隊的大炮並不能摧毀所有的山間堡壘,隻是他們很善於穿插滲透、避實就虛,先將那些容易端掉的美軍據點打下來,然後難啃的釘子就變成了孤軍,而根據美軍的傳統,一旦陷入包圍而且敵我實力懸殊,指揮官是可以下令投降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的,於是中隊就兵不血刃地拔除了那些核心據點並俘虜了大量美軍。
當然,不投降而選擇突圍、或者在中隊形成合圍之前就撤出據點的更多,但卻往往在撤退的路上遭到中國遠程火炮的轟擊而損失慘重,而中國步兵在山中的行軍度也快得可怕,成功地追上並俘虜了大量美軍潰兵,導致交換比更加懸殊......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需要技術參謀提醒,並非是軍事外行的西奧多羅斯福也能想到,那就是敵人的炮火如此猛烈,對後勤補給的依賴必定極大,剛開始進攻時因為距離國界很近,身後還有鐵路,這個問題還不必擔心,但隨著他們將戰線不斷南推,之前拆毀的那幾十公裏鐵路可是連路基都徹底破壞了的,短時間內根本別想修好,在此之前,中國一線部隊的彈藥補給隻能靠騾馬來運輸,絕對經不起他們繼續這樣揮霍。一旦炮彈供應不足,那麽多的大炮就不再是優勢,反而會變成拖累了......未完待續。
如果按這個交換比計算,哪怕第五山地師的攻勢隻能堅持到三分之一人員傷亡,美軍也得準備填進去上百萬人,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好在美軍獨步天下的技術參謀揮出了應有的作用,他們經過認真分析,現兩軍的戰鬥力差距並沒有戰報上顯示的那麽大,隻要及時糾正錯誤,美軍還是有希望守住斯波坎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也正是因此獲得了信心,采納了“人海對火海”的提議。
造成雙方交換比如此懸殊的最主要原因,是浪費了納稅人大把美元卻完全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的那些山間堡壘,中隊隻需要躲在美軍攻擊不到的位置炮猛轟就行了,傷亡自然極小,美軍的交換比也就跟著變得十分難看。隻要美軍放棄那些已經有害無益的堡壘,轉而采取塹壕鐵絲網這樣的野戰工事來代替,中隊的炮擊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不得不依靠步兵消滅殘敵,傷亡數字肯定飆漲當然是相對之前那點傷亡來說。
而造成美軍大量永久性減員的也不僅僅是中隊的大炮,事實上中隊的大炮並不能摧毀所有的山間堡壘,隻是他們很善於穿插滲透、避實就虛,先將那些容易端掉的美軍據點打下來,然後難啃的釘子就變成了孤軍,而根據美軍的傳統,一旦陷入包圍而且敵我實力懸殊,指揮官是可以下令投降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的,於是中隊就兵不血刃地拔除了那些核心據點並俘虜了大量美軍。
當然,不投降而選擇突圍、或者在中隊形成合圍之前就撤出據點的更多,但卻往往在撤退的路上遭到中國遠程火炮的轟擊而損失慘重,而中國步兵在山中的行軍度也快得可怕,成功地追上並俘虜了大量美軍潰兵,導致交換比更加懸殊......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需要技術參謀提醒,並非是軍事外行的西奧多羅斯福也能想到,那就是敵人的炮火如此猛烈,對後勤補給的依賴必定極大,剛開始進攻時因為距離國界很近,身後還有鐵路,這個問題還不必擔心,但隨著他們將戰線不斷南推,之前拆毀的那幾十公裏鐵路可是連路基都徹底破壞了的,短時間內根本別想修好,在此之前,中國一線部隊的彈藥補給隻能靠騾馬來運輸,絕對經不起他們繼續這樣揮霍。一旦炮彈供應不足,那麽多的大炮就不再是優勢,反而會變成拖累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