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無彈窗免費!雖然以中國的體量、軍力和地緣優勢,就算與整個世界為敵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多個盟友總比多個敵人要好,就算實際作用有限,也可以彰顯本方的正義性,提升國民對於戰爭的支持度和對勝利的信心,君不見一戰二戰的勝利方都有一大幫盟友?
早在逼迫日本簽訂城下之盟的時候,李暉就萌生了建立一個國家聯盟的想法,隻是當時小弟就日本和朝鮮兩個,有雙邊協議就足夠了,不必多此一舉。而在對英戰爭勝利之後,原本屈服於英國淫威的昔日中國藩屬尼泊爾、錫金和不丹都迴歸了中國的懷抱,讓李暉的心思又活泛了起來。
跟英國人談判的時候,老張伯倫能夠接受錫金和不丹轉變陣營,畢竟它們的地位相對來說沒那麽重要,但尼泊爾是英屬印度最重要的兵源地,要是轉投中國的話,英國等於是在南亞地區少了一個打手的同時又多了一個勁敵,這一進一出的損失可就太大了,他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然而,中方的態度更為堅決,在戰場上一敗塗地的惡劣局麵下,老張伯倫實在是硬不起來,通過討價還價,中國以保證不染指阿富汗的條件換取了英方對尼泊爾歸附中國的默認。
阿富汗隻有大刀長矛的時候就多次擊退英軍的侵略,一旦獲得了中國的支援,那就更加讓人頭痛了,而且阿富汗還有領土還被英屬印度占著呢,這仇可沒那麽容易化解。與之相比,中國至少存在著理論上與英國和平共處的可能性,何況以中國之強,真要跟英國開戰,也不差尼泊爾那點力量。因此,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想法,老張伯倫最終還是做出了讓步,盡管他也知道,這樣一來喜馬拉雅山脈的天險就完全落入了中國的掌握,以後英國幾乎不可能從印度方向威脅中國,而中國軍隊要想南下入侵印度卻非常方便(關鍵是殖民地的動員能力有限,如果印度獨立出來變成近代國家,情況就不一樣了。),英國此後就像是被攥住了蛋蛋,輕易都不敢跟中國翻臉了......
之後通過“夏威夷王國複辟事件”,華夏的盟國又多了一個,李暉終於下決心建立國家聯盟,將中國與亞太地區的盟友更加緊密地聯合起來,為將來的世界大戰預作準備。不久,簡稱為“亞盟”的“亞洲與太平洋國家同盟”正式成立,初始締約國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尼泊爾、不丹、錫金和夏威夷這七個國家。
與目前世界上業已存在的兩大軍事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不同的是,“亞洲與太平洋國家同盟”並不僅僅是軍事政治上的攻守同盟,而且還是經濟合作組織,這在如今這個年代,絕對稱得上是開曆史之先河。
在聯盟內部,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不得收取關稅或者設置配額限製,同時還要作為一個整體對外保持步調一致,這樣一來中國(日本和後來的朝鮮也占了一部分份額)的工業品可以毫無阻礙地在其他幾個國家傾銷,同時還能低價買到他們的初級產品,不過中國政府並不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因此開出的價錢遠比西方企業公道得多,各國經濟狀況反而普遍較前有了明顯的好轉,就連要啥沒啥的喜馬拉雅三國更是依靠著中國政府扶持的高山旅遊業(尼泊爾還有傳統的雇傭兵行業)逐漸過上了溫飽的生活。
當然,這樣一來,各國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嚴重依賴,這也正是李暉的目的之一,藉由經濟上的緊密聯係來保證政治軍事聯盟的穩固。
在某種程度上,李暉其實是借鑒了當年冷戰時期蘇東陣營的“經互會”模式,但與其不一樣的是,中國的體量占亞盟的比重遠大於蘇聯占蘇東陣營的比重,因此那些盟國的經濟都離不開中國,而就算失去所有的盟國,中國經濟也隻會稍受影響,調整起來毫不困難。而且與蘇聯簡單粗暴的沙文主義不同,亞盟各國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這種差異完全是由於中國獨一無二的先天優勢所致,形式上絕對無可挑剔。
作為亞太聯盟的老大哥,中國有義務對小弟們適當地加以扶持,國內勒緊褲腰帶支援亞非拉那樣的極端做法並不可取,但如果完全一毛不拔,那顯然更不合適,一方麵需要藉此加強控製,另一方麵隻有先養肥了,需要的時候才有肉可割啊!
在六個盟國當中,日本和夏威夷已經初步近代化,基礎相對較好,中國並不需要投入太多力量加以扶持,公平的交易與合作就能讓兩國跟著發展起來。
其中日本雖然身背甲午戰爭的賠款,但因為數以百萬計的日本人來華工作,國內的礦產也得到充分的開發,部分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借助中國大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再加上舉國上下想方設法地增產節約,日本的財政從公元1898年開始就實現了收支平衡,就連深知日本潛力的李暉對此都有些驚訝,果然每一個上升期的民族都不簡單。
與日本的民氣相比,由於中國革命實際上是李暉強行催生出來的,目前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中國的體量擺在那裏,隨著民智漸開,潛力之大遠非日本可比,而且拜那幾十萬生化兵所賜,中國目前的吏治遠比日本更加清廉,再加上日本還有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所以李暉並不擔心將來他們翻天。
至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那三個小國,雖然都是窮山惡水,但三國上下都有自知之明,稍微讓點利就能喂飽。
隻有朝鮮,明明基礎薄弱、體製落後,卻不肯老實聽話進行近代化的改革,還怪中國沒有盡力幫助,朝鮮國王李熙甚至時不時地提起北邊“失地”,表示中國對朝鮮的支援是應該的......(。)
早在逼迫日本簽訂城下之盟的時候,李暉就萌生了建立一個國家聯盟的想法,隻是當時小弟就日本和朝鮮兩個,有雙邊協議就足夠了,不必多此一舉。而在對英戰爭勝利之後,原本屈服於英國淫威的昔日中國藩屬尼泊爾、錫金和不丹都迴歸了中國的懷抱,讓李暉的心思又活泛了起來。
跟英國人談判的時候,老張伯倫能夠接受錫金和不丹轉變陣營,畢竟它們的地位相對來說沒那麽重要,但尼泊爾是英屬印度最重要的兵源地,要是轉投中國的話,英國等於是在南亞地區少了一個打手的同時又多了一個勁敵,這一進一出的損失可就太大了,他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然而,中方的態度更為堅決,在戰場上一敗塗地的惡劣局麵下,老張伯倫實在是硬不起來,通過討價還價,中國以保證不染指阿富汗的條件換取了英方對尼泊爾歸附中國的默認。
阿富汗隻有大刀長矛的時候就多次擊退英軍的侵略,一旦獲得了中國的支援,那就更加讓人頭痛了,而且阿富汗還有領土還被英屬印度占著呢,這仇可沒那麽容易化解。與之相比,中國至少存在著理論上與英國和平共處的可能性,何況以中國之強,真要跟英國開戰,也不差尼泊爾那點力量。因此,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想法,老張伯倫最終還是做出了讓步,盡管他也知道,這樣一來喜馬拉雅山脈的天險就完全落入了中國的掌握,以後英國幾乎不可能從印度方向威脅中國,而中國軍隊要想南下入侵印度卻非常方便(關鍵是殖民地的動員能力有限,如果印度獨立出來變成近代國家,情況就不一樣了。),英國此後就像是被攥住了蛋蛋,輕易都不敢跟中國翻臉了......
之後通過“夏威夷王國複辟事件”,華夏的盟國又多了一個,李暉終於下決心建立國家聯盟,將中國與亞太地區的盟友更加緊密地聯合起來,為將來的世界大戰預作準備。不久,簡稱為“亞盟”的“亞洲與太平洋國家同盟”正式成立,初始締約國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尼泊爾、不丹、錫金和夏威夷這七個國家。
與目前世界上業已存在的兩大軍事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不同的是,“亞洲與太平洋國家同盟”並不僅僅是軍事政治上的攻守同盟,而且還是經濟合作組織,這在如今這個年代,絕對稱得上是開曆史之先河。
在聯盟內部,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不得收取關稅或者設置配額限製,同時還要作為一個整體對外保持步調一致,這樣一來中國(日本和後來的朝鮮也占了一部分份額)的工業品可以毫無阻礙地在其他幾個國家傾銷,同時還能低價買到他們的初級產品,不過中國政府並不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因此開出的價錢遠比西方企業公道得多,各國經濟狀況反而普遍較前有了明顯的好轉,就連要啥沒啥的喜馬拉雅三國更是依靠著中國政府扶持的高山旅遊業(尼泊爾還有傳統的雇傭兵行業)逐漸過上了溫飽的生活。
當然,這樣一來,各國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嚴重依賴,這也正是李暉的目的之一,藉由經濟上的緊密聯係來保證政治軍事聯盟的穩固。
在某種程度上,李暉其實是借鑒了當年冷戰時期蘇東陣營的“經互會”模式,但與其不一樣的是,中國的體量占亞盟的比重遠大於蘇聯占蘇東陣營的比重,因此那些盟國的經濟都離不開中國,而就算失去所有的盟國,中國經濟也隻會稍受影響,調整起來毫不困難。而且與蘇聯簡單粗暴的沙文主義不同,亞盟各國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這種差異完全是由於中國獨一無二的先天優勢所致,形式上絕對無可挑剔。
作為亞太聯盟的老大哥,中國有義務對小弟們適當地加以扶持,國內勒緊褲腰帶支援亞非拉那樣的極端做法並不可取,但如果完全一毛不拔,那顯然更不合適,一方麵需要藉此加強控製,另一方麵隻有先養肥了,需要的時候才有肉可割啊!
在六個盟國當中,日本和夏威夷已經初步近代化,基礎相對較好,中國並不需要投入太多力量加以扶持,公平的交易與合作就能讓兩國跟著發展起來。
其中日本雖然身背甲午戰爭的賠款,但因為數以百萬計的日本人來華工作,國內的礦產也得到充分的開發,部分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借助中國大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再加上舉國上下想方設法地增產節約,日本的財政從公元1898年開始就實現了收支平衡,就連深知日本潛力的李暉對此都有些驚訝,果然每一個上升期的民族都不簡單。
與日本的民氣相比,由於中國革命實際上是李暉強行催生出來的,目前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中國的體量擺在那裏,隨著民智漸開,潛力之大遠非日本可比,而且拜那幾十萬生化兵所賜,中國目前的吏治遠比日本更加清廉,再加上日本還有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所以李暉並不擔心將來他們翻天。
至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那三個小國,雖然都是窮山惡水,但三國上下都有自知之明,稍微讓點利就能喂飽。
隻有朝鮮,明明基礎薄弱、體製落後,卻不肯老實聽話進行近代化的改革,還怪中國沒有盡力幫助,朝鮮國王李熙甚至時不時地提起北邊“失地”,表示中國對朝鮮的支援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