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華夏共和國的元首權力再大,也必須服從於大同黨的黨內民主。正是因為有這一道保險在,李暉才敢采用集中製的國家政體,不搞西方的三權分立,以加快建設速度,中國落後西方實在太多,係統科技又有時效性,容不得慢慢追趕。


    而且就算以後情況有了很大改變,未來的大同黨也存在著自我變革、與時俱進的可能性。


    當然,即使如此,華夏共和國也不可能永存不滅,畢竟任何事物總有腐朽崩壞的那一天,李暉對此很看得開,隻希望自己一手締造的政權可以徹底完成其曆史使命、讓華夏第一次真正地全方位領先於世界就行了,至於更遠的未來,他也管不到那麽多。


    華夏乙未革命的進程之快,在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這不可避免地會對華夏共和國的政權建設產生直接的影響,不利的地方很多,有利的地方也不少。


    最不利的一點,自然是得天下太易,革命隊伍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和遴選,雖然因為李暉依靠的主要是係統生化兵,革命進程又實在太快,快得絕大部分投機分子都來不及混進隊伍,這個問題並沒有李暉一開始擔心的那樣嚴重。但生化兵也有一個嚴重的先天不足領導力不夠,反映到唯一能幹行政工作、卻還隻是兼職相應的能力和領導力都要降一個級別的特工身上,問題就更為突出,就算是滿級的特工,按照李暉上一世的行政建製,也最多能夠勝任市長的工作,而滿清的舊官吏當中了解工業社會的數量有限,其中有執政經驗的就更少了,同樣乏人可用,這可就麻煩了......


    無奈之下,李暉隻得放棄了區一級行政建製,讓鄉鎮一級政府直接歸縣政府領導,這樣5級特工就可以勝任省級幹部的工作了,不過由於縣一級的下轄鄉鎮太多,整體行政效率不可避免地會有所下降,但李暉現在也沒更好的辦法,隻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最終,華夏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建製自上而下分別為:省的行政主官為巡撫,下轄郡郡的行政主官為太守,下轄縣完全城市化後稱為市縣市的行政主官為縣令市長,下轄鄉完全城鎮化後稱為鎮鄉鎮的行政主官為鄉鎮長,下轄村街道村和街道是最基層的政府機構,行政主官分別為村長和街道辦主任。


    其中縣市一級因為下轄的鄉鎮太多,管理難度極大,因此設有多位副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行政主官的負擔。但即使如此,縣市一級仍然被共和國的官場認為是最難過去的一道坎,很多人都因為能力不足,升到這一級後沒多久便因為幹得不好而被降了迴去,而隻要能夠在縣令或者市長的位子上坐穩三年以上,將來升到省一級的希望是非常大的,甚至進入中央也不是不可能,如果還是軍人出身,說不定還有競爭國家元首的機會。


    比起地方官,由於本該複雜的官場人際關係幾乎不存在,京官反而要好做一些,除了最核心的三公九卿這十二位高官,其他的職位,生化兵都可以完全勝任。


    是的,李暉為了表現出墨門的古風,采用了古今混搭的設置,幹部級別分為九品十八級實際上是十九級,因為上麵還有一個無品級的國家元首。,而京官當中以三公即丞相、司空、司徒,均為正一品。和九卿包括財政大臣、海軍大臣等九維,均為從一品。為尊。原則上工資和待遇是隨品級而定,但李暉認為革命勝利太快,很多高級幹部其實並未立下足夠的功績,資曆更是嚴重不足,因此他將兩者分開,隻有調任海軍大臣的劉步蟾和嚴複這個總參謀長陸軍海軍的總參謀部合並了能夠享受到從一品的工資待遇,其他的三公九卿大多隻有三品官甚至四五品的水平,要不是那些位子在有合適的人選之前都由絕對忠誠的生化兵臨時充任,指不定幹部們會怎麽鬧騰呢!


    可能是受到了啟發,李暉想起了某些能在基層幹得非常好,但是成為高官後卻表現不佳的特殊例子,還有那些領導力不足的英雄模範也得妥善安排,於是李暉幹脆將品級與工資待遇分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鎮長,隻要幹得確實出色,一樣可以享受到高級幹部的工資待遇,就算升職後表現不佳又被降迴去,也能夠通過高出一籌的工資待遇以示尊崇,這一規定倒是受到了幹部們的普遍擁戴。


    於是,李暉幹脆將其推而廣之,規定隻要在公辦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地位工資待遇就統一按九品十八級來計算,其中科研人員尤其受到厚待,普通的博士生導師不過這在建國前十年裏還是很稀罕的就相當於正二品、和大省的巡撫差不多,科學院院士相當於從一品、位比九卿,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元勳級院士相當於正一品、位比三公,科研出了成果之後還有額外的重獎。


    唯一讓某些人有些遺憾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想追逐權力轉為行政幹部,就得放棄身為科研人員的待遇、按行政幹部級別來算。


    教師和技工也很受優待,雖然上限沒院士那麽高,但是門檻要低得多,晉級也較容易,而且最高的特級教師與八級技工相當於正三品官員,這是任何曆史時期都無法相比的。


    而軍人除了品級本身所代表的地位和待遇,還有因其軍人身份獲得的特別優待,比如衣食住行免費、看病優先掛號等等。如果是戰鬥英雄或者傷殘軍人,這樣的優待更可以一直保留到其過世,而烈士的話,還可以傳給子女。再加上建國初期各種出路中以參軍的門檻最低,因此普通百姓都視當兵為改變命運的捷徑,無數有潛質的優秀人才湧入解放軍,進一步增強了這支天下第一強軍的實力。


    至於其他行業,雖然不如以上提到的這些,但隻要做得好,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真正得到了體現......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之軍工霸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那年那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那年那兔並收藏甲午之軍工霸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