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要求,再加上不錯的師資,使得華夏第一代接受正規新學教育的學生當中人才輩出,不過因為過大的學業負擔和競爭壓力而厭學的孩子也很多,再加上過了義務教育階段之後就得自己掏錢,初中的入學率一下子銳減到了兩成以內,而中專高中的入學率更是不到適齡人數的一成,大學就更是小得可憐了,能夠考上的都是學霸。
不過這本來就在李暉的預料之中,如果不用殘酷的競爭提前篩選、隻留下那些真正值得培養的未來精英,將來中學生成批畢業的時候,就業壓力之大,以當時中國還不夠龐大的經濟規模,是絕對消化不了的。
此外,師資也是一個大問題,小學教師培訓周期很短,特別是初小階段,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舊文人隻要接受一年、甚至更短的培訓就能勝任,而且還能從日本引進不少來解燃眉之急。但中學大學的老師就得主要依靠生化兵了,而且還得是軍餉很高的特工、技師等高階生化兵才行,本來數量就少,還得跟政府等其他公共部門搶人,就更不夠用了,不精英化怎麽行
再好的教育模式,也不可能保證讓所有的人才都脫穎而出,總會有人由於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遭到被埋沒。李暉雖然已經做出了權衡取舍,卻也不想將他們完全放棄。後來不少學校都提出了“自主招生”的要求,李暉就幹脆借這個機會給那些正常教育模式下競爭的失敗者開一扇窗
“可以允許各個大專院校和小中專自主招生,但是名額不能超過當年錄取總數的二成,而且這些人都必須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曆。”,這樣的規定一出台,那些已經走上社會的人士就隻需要進行內部競爭了,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貼近生產生活實踐,而不必跟那些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的青少年比書本知識,讓不少之前錯失機會的人才重新看到了曙光。不過這種模式其實並非是什麽新發明,在新式教育體製還未完全鋪開之前,隻接受過簡單的掃盲、之後自學成才的其實占到了大部分,這些人都有機會直接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李暉不過是將這種模式規範化、正規化罷了。
隻給學校二成的名額自主招生,是因為李暉深知教育並不隻是培養人才,還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而想要保證所有學校的自主招生都能公正無私,難度可比全國統一的考試高了不知多少倍,隻能犧牲一點學校教育的成材率來保證足夠的公平。
由於穿越前吃過虧,李暉力排眾議,規定全國高校不分地域和民族統一招生,除烈士子女高考有少量加分外,所有人一視同仁,做到了形式上的近乎絕對公平。但這樣一來就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江浙等經濟發達而又有尊師重教傳統的地區教育質量遠高於那些偏遠落後地區,如果隻按分數錄取的話,隻怕絕大多數名額都會被這些文風鼎盛之地占光了,於是形式上的公平反而會導致實際上的極大不公。
李暉熟知曆史,自然不會想不到這種隱患,但好在國家製度均是由他自己想出,又有一幫能夠忠實執行而沒有私心的部下,因此並不需要參照曆史上已有的成例,而能夠另辟蹊徑,想出新的解決辦法。或許一開始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士會十分不滿,但在強權之下,他們隻能認命,而等其適應了這套新的規則之後,一切都將不再是問題。
李暉的家鄉是曆年高考成績都在全國名列前茅的江蘇南通,自然知道各地教育質量的差異到底是怎麽形成的,“一是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二是中小學教師的水平不一樣。”
對於前者,李暉並不是很擔心,就算一開始還有家長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不久之後也會明白。
因為在以後的中國,平民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基本上隻有上學、當兵和創業這三條出路,上學這條路不必多說,就算是從軍,晉升也會受到文化水平的限製,而自己創業的話也同樣如此,文化水平沒超過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撐死了也就能當個體戶,想要雇人當老板,至少也得有更高一級的文化程度五年製義務教育時,需要初中或技校畢業;七年製義務教育時,需要高中或中專畢業。,否則根本就沒資格注冊。李暉給所有人求學上進的機會,但如果自己不懂得珍惜,那就一輩子呆在社會底層吧,“造火箭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種事是不會在這個時空的中國出現的
對於後者,李暉認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那些地區經濟發達,生活條件更好,也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更能吸引優秀人才,而人才一多,經濟發展就更快,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那些就算出了人才也留不住的落後地區則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那麽解決問題的思路無非兩種,一是將落後地區的經濟搞起來,二是設法讓優秀的教師去那些落後地區工作。
一般來說,政府都會選擇前者,但李暉卻知道那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問題,並不能徹底解決,像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精華地區,無論實行什麽製度,經濟發展都必定會走在全國的前麵,想讓全國各地的經濟都趕上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反倒是後者雖然有難度,但結合李暉給新華夏製定的某些製度,至少理論上存在著實現的可能。
“以升學率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主要標準,但考察的不是升學率的絕對值,而是變化曲線。由於先進地區的升學率本就極高,提升空間十分有限,想要快速提升職稱,就隻能去落後地區支教。嗯,還要規定升學率明顯下降要降職稱,降無可降就取締從業資格,不怕他們不去”,這就是李暉想出的方法,簡直是缺德得冒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不過這本來就在李暉的預料之中,如果不用殘酷的競爭提前篩選、隻留下那些真正值得培養的未來精英,將來中學生成批畢業的時候,就業壓力之大,以當時中國還不夠龐大的經濟規模,是絕對消化不了的。
此外,師資也是一個大問題,小學教師培訓周期很短,特別是初小階段,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舊文人隻要接受一年、甚至更短的培訓就能勝任,而且還能從日本引進不少來解燃眉之急。但中學大學的老師就得主要依靠生化兵了,而且還得是軍餉很高的特工、技師等高階生化兵才行,本來數量就少,還得跟政府等其他公共部門搶人,就更不夠用了,不精英化怎麽行
再好的教育模式,也不可能保證讓所有的人才都脫穎而出,總會有人由於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遭到被埋沒。李暉雖然已經做出了權衡取舍,卻也不想將他們完全放棄。後來不少學校都提出了“自主招生”的要求,李暉就幹脆借這個機會給那些正常教育模式下競爭的失敗者開一扇窗
“可以允許各個大專院校和小中專自主招生,但是名額不能超過當年錄取總數的二成,而且這些人都必須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曆。”,這樣的規定一出台,那些已經走上社會的人士就隻需要進行內部競爭了,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貼近生產生活實踐,而不必跟那些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的青少年比書本知識,讓不少之前錯失機會的人才重新看到了曙光。不過這種模式其實並非是什麽新發明,在新式教育體製還未完全鋪開之前,隻接受過簡單的掃盲、之後自學成才的其實占到了大部分,這些人都有機會直接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李暉不過是將這種模式規範化、正規化罷了。
隻給學校二成的名額自主招生,是因為李暉深知教育並不隻是培養人才,還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而想要保證所有學校的自主招生都能公正無私,難度可比全國統一的考試高了不知多少倍,隻能犧牲一點學校教育的成材率來保證足夠的公平。
由於穿越前吃過虧,李暉力排眾議,規定全國高校不分地域和民族統一招生,除烈士子女高考有少量加分外,所有人一視同仁,做到了形式上的近乎絕對公平。但這樣一來就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江浙等經濟發達而又有尊師重教傳統的地區教育質量遠高於那些偏遠落後地區,如果隻按分數錄取的話,隻怕絕大多數名額都會被這些文風鼎盛之地占光了,於是形式上的公平反而會導致實際上的極大不公。
李暉熟知曆史,自然不會想不到這種隱患,但好在國家製度均是由他自己想出,又有一幫能夠忠實執行而沒有私心的部下,因此並不需要參照曆史上已有的成例,而能夠另辟蹊徑,想出新的解決辦法。或許一開始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士會十分不滿,但在強權之下,他們隻能認命,而等其適應了這套新的規則之後,一切都將不再是問題。
李暉的家鄉是曆年高考成績都在全國名列前茅的江蘇南通,自然知道各地教育質量的差異到底是怎麽形成的,“一是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二是中小學教師的水平不一樣。”
對於前者,李暉並不是很擔心,就算一開始還有家長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不久之後也會明白。
因為在以後的中國,平民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基本上隻有上學、當兵和創業這三條出路,上學這條路不必多說,就算是從軍,晉升也會受到文化水平的限製,而自己創業的話也同樣如此,文化水平沒超過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撐死了也就能當個體戶,想要雇人當老板,至少也得有更高一級的文化程度五年製義務教育時,需要初中或技校畢業;七年製義務教育時,需要高中或中專畢業。,否則根本就沒資格注冊。李暉給所有人求學上進的機會,但如果自己不懂得珍惜,那就一輩子呆在社會底層吧,“造火箭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種事是不會在這個時空的中國出現的
對於後者,李暉認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那些地區經濟發達,生活條件更好,也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更能吸引優秀人才,而人才一多,經濟發展就更快,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那些就算出了人才也留不住的落後地區則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那麽解決問題的思路無非兩種,一是將落後地區的經濟搞起來,二是設法讓優秀的教師去那些落後地區工作。
一般來說,政府都會選擇前者,但李暉卻知道那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問題,並不能徹底解決,像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精華地區,無論實行什麽製度,經濟發展都必定會走在全國的前麵,想讓全國各地的經濟都趕上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反倒是後者雖然有難度,但結合李暉給新華夏製定的某些製度,至少理論上存在著實現的可能。
“以升學率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主要標準,但考察的不是升學率的絕對值,而是變化曲線。由於先進地區的升學率本就極高,提升空間十分有限,想要快速提升職稱,就隻能去落後地區支教。嗯,還要規定升學率明顯下降要降職稱,降無可降就取締從業資格,不怕他們不去”,這就是李暉想出的方法,簡直是缺德得冒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