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反噬更加嚴重,口吐鮮血不止,四肢有些酸軟無力,一手捂住心口,搖晃不穩幾經顛倒。眼中紅光一閃,提身縱氣,臂膀一展,衝上青霄消失月光下的黑夜之中,向西而去。
此時夜色已晚,入眠之際,而地妖堂的教眾卻無眠夜,受了教主命令,尋天池北上。此山間:晨鳥報曉迎朝陽,麋鹿覓食青草香,一抹紅霞喚天亮,鴛鴦水中幾成雙。雪瑩正如噩夢一場從床上驚醒,看一眼正是天池哥哥房間,卻不見天池哥哥人在哪裏。從床上跌落而下,衣裳顧不得穿,便急忙往門外衝去。正趕上黎姍姍急淚人兒般從門口進來,兩人撞在一起,雪瑩一把抓住黎姍姍手道:“好妹妹!好妹妹……天池哥哥呢?”
黎姍姍哭的更是厲害了,雪瑩急道:“大早上起來哭什麽?有什麽你說呀?非要急死我麽?”
黎姍姍哭的一抽一抽,又不住抹著眼淚的說道:“昨晚那小流氓又發瘋了,見人就殺,殺了很多人就逃跑了……”
雪瑩問道:“那你哭什麽?他打傷你了?”
黎姍姍迴道:“沒有!他打傷了思歸!”
雪瑩道:“思歸如何?”
黎姍姍道:“傷了經絡肺腑,都是要命的內傷。”
雪瑩安慰道:“不要緊,有的救,不傷性命的,不要哭了。”說著擦了黎姍姍臉頰的淚水。黎姍姍又道:“我不是哭他,我是哭我自己。”
雪瑩好奇問道:“為什麽?”
黎姍姍道:“思歸哥哥被小流氓打傷,我一夜照顧他,看著他,陪著他,連打個盹都不敢,可他今早一醒來就不要我了,讓我走,我要走去那裏啊!”
雪瑩不解,心道:“思歸善良淳樸,怎麽會如此反常呢?”朝黎姍姍問道:“可是怎麽了,發生什麽事情了,他竟要趕你走?”黎姍姍又哭道:“昨晚那小流氓殺氣如洪,見人就殺,可大家又不忍傷他,我就是說再不動手就我們都被這小流氓殺了。思歸哥哥聽見了,說我要殺那小流氓,說我殺小流氓就先殺了他。”
雪瑩安慰道:“無事!無事!這都是氣話,過會兒就好了。天池哥哥可有消息了?”
黎姍姍搖頭,示意不知。
雪瑩看著屋子裏,院子裏的仆人將院子刷的光亮,卻也有未擦去的血跡。這一片一片的,可想昨晚天池哥哥魔煞之氣發作是有多麽可怕。再三考量,覺定自己去尋天池,本去與思歸、黎姍姍等人道別,哪知思歸已辭了教主人眾。先行離去,不辭而別。
黎姍姍知道後,心中傷心難過,拿起行囊,逼著那向東鷹帶自己出去,雪瑩也隨後而來,跟著黎姍姍一起離開,西去尋人。
當下在洛陽城外,白雲山下。白雲山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峰,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天池輾轉禦鶴來到此處,林深穀幽,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人在畫中遊,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白雲山第一峰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奇石險峰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森林、銀杏林;九龍瀑布、珍珠潭、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
然而天池此時無暇顧及美景,當下烈日當空,天池已精疲力竭,一步踏空,墜入九龍瀑布下,說著河水衝走。順著洛河而下,至偃師縣陳河村,被那白馬寺裏來河邊打水的火頭僧所見。出家人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丟下水桶,將天池抗到了白馬寺的廚房裏。
火頭僧做飯燒火,迴過頭一看,天池已經醒了,靜靜躺在那裏,動也不動,話也不說。這火頭僧問:“你叫什麽?”
天池不答。
火頭僧又問:“你餓不?”
天池任無表情。
火頭僧看來與他說話無望,自言自語道:“我在這白馬寺十三年了,做了十三年的飯。這白馬寺啊,傳說當年玄奘祖輩落戶陳河,因其世代為官,家族顯赫,受人敬仰,陳家人生性厚道,凡有來此居住者,或贈以房舍,或賜下田畝,因此相繼有張姓,李姓,董姓等遷入,陳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
過年時分,相繼遷入陳河的旁姓人家為感謝陳家老爺子功德,攜上妻子兒女登門陳府,為陳家老爺子作揖拜年。陳家老爺子心裏高興,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飯,但又不能破了“年飯不出門”的規矩,便拿出些銅錢分給來拜年的孩子們。”
說到這裏又看看天池,道:“看你瘦的跟竹竿一樣,肯定是餓了,我給你做饃饃吃。這饃饃可是有講究的,俺們偃師人蒸饃有講究,人擦麥子磨麵的仔細。過去糧食欠,一個麥粒兒都珍貴。人們將簸籮用稀布纏了密實,防止麥粒兒亂掉,用白大布濕水擰幹裹在手頭,在麥子中擦來擦去,直到那布不見髒灰才成,磨的麵白了,饃才能白呀。
蒸年饃是細心活兒,也是操心話。將麵和上麵劑兒發酵,開三開,接三接,在麵板上揉勻拍起來亮爽爽地響,才算成。籠布濕水抻籠布放饃,大火蒸二十分鍾,再用中火蒸十分鍾即成。揭饃前用小碗放點食紅,將筷子頭,一破四開,中間夾細竹蔑,籠一揭挨個捺在饃上,便成了“四瓣花”,意指“四時開泰”。”這火頭僧一邊說一邊兒做。
天池忽開口說話問道:所謂戒,應戒何物?所謂定,應從何處修習?所謂慧,應從何處獲得?”
火頭僧迴答說:“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觀照,自見自知深。”
天池道:“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火頭僧迴答說:“生前的惡行記憶本無,生後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後代人天不久。你現正在聽我的話,我就是本無今有。”
天池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明了生滅的意義,所見就如同聾耳瞎眼。”
火頭僧迴答說:“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脫離這兩種見解,自然除去生滅的錯誤觀點。
天池道:“先頓悟而後漸悟,先漸悟而後頓悟,不了悟頓、漸的人,心裏常常迷悶。”
火頭僧迴答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不變的條件,悟中不迷悶。”
天池道:“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火頭僧迴答說:“本性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沒有先後,定、慧雙修,自心就是正。’’
天池道:“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最初從何處出?”
火頭僧迴答說:“說就是先佛而後法,聽則是先法而後佛。如果說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都從自己心裏出。”天池聽完,一縱而出,順便順了一個剛出爐的饃饃。
此時夜色已晚,入眠之際,而地妖堂的教眾卻無眠夜,受了教主命令,尋天池北上。此山間:晨鳥報曉迎朝陽,麋鹿覓食青草香,一抹紅霞喚天亮,鴛鴦水中幾成雙。雪瑩正如噩夢一場從床上驚醒,看一眼正是天池哥哥房間,卻不見天池哥哥人在哪裏。從床上跌落而下,衣裳顧不得穿,便急忙往門外衝去。正趕上黎姍姍急淚人兒般從門口進來,兩人撞在一起,雪瑩一把抓住黎姍姍手道:“好妹妹!好妹妹……天池哥哥呢?”
黎姍姍哭的更是厲害了,雪瑩急道:“大早上起來哭什麽?有什麽你說呀?非要急死我麽?”
黎姍姍哭的一抽一抽,又不住抹著眼淚的說道:“昨晚那小流氓又發瘋了,見人就殺,殺了很多人就逃跑了……”
雪瑩問道:“那你哭什麽?他打傷你了?”
黎姍姍迴道:“沒有!他打傷了思歸!”
雪瑩道:“思歸如何?”
黎姍姍道:“傷了經絡肺腑,都是要命的內傷。”
雪瑩安慰道:“不要緊,有的救,不傷性命的,不要哭了。”說著擦了黎姍姍臉頰的淚水。黎姍姍又道:“我不是哭他,我是哭我自己。”
雪瑩好奇問道:“為什麽?”
黎姍姍道:“思歸哥哥被小流氓打傷,我一夜照顧他,看著他,陪著他,連打個盹都不敢,可他今早一醒來就不要我了,讓我走,我要走去那裏啊!”
雪瑩不解,心道:“思歸善良淳樸,怎麽會如此反常呢?”朝黎姍姍問道:“可是怎麽了,發生什麽事情了,他竟要趕你走?”黎姍姍又哭道:“昨晚那小流氓殺氣如洪,見人就殺,可大家又不忍傷他,我就是說再不動手就我們都被這小流氓殺了。思歸哥哥聽見了,說我要殺那小流氓,說我殺小流氓就先殺了他。”
雪瑩安慰道:“無事!無事!這都是氣話,過會兒就好了。天池哥哥可有消息了?”
黎姍姍搖頭,示意不知。
雪瑩看著屋子裏,院子裏的仆人將院子刷的光亮,卻也有未擦去的血跡。這一片一片的,可想昨晚天池哥哥魔煞之氣發作是有多麽可怕。再三考量,覺定自己去尋天池,本去與思歸、黎姍姍等人道別,哪知思歸已辭了教主人眾。先行離去,不辭而別。
黎姍姍知道後,心中傷心難過,拿起行囊,逼著那向東鷹帶自己出去,雪瑩也隨後而來,跟著黎姍姍一起離開,西去尋人。
當下在洛陽城外,白雲山下。白雲山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峰,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天池輾轉禦鶴來到此處,林深穀幽,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人在畫中遊,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白雲山第一峰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奇石險峰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森林、銀杏林;九龍瀑布、珍珠潭、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
然而天池此時無暇顧及美景,當下烈日當空,天池已精疲力竭,一步踏空,墜入九龍瀑布下,說著河水衝走。順著洛河而下,至偃師縣陳河村,被那白馬寺裏來河邊打水的火頭僧所見。出家人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丟下水桶,將天池抗到了白馬寺的廚房裏。
火頭僧做飯燒火,迴過頭一看,天池已經醒了,靜靜躺在那裏,動也不動,話也不說。這火頭僧問:“你叫什麽?”
天池不答。
火頭僧又問:“你餓不?”
天池任無表情。
火頭僧看來與他說話無望,自言自語道:“我在這白馬寺十三年了,做了十三年的飯。這白馬寺啊,傳說當年玄奘祖輩落戶陳河,因其世代為官,家族顯赫,受人敬仰,陳家人生性厚道,凡有來此居住者,或贈以房舍,或賜下田畝,因此相繼有張姓,李姓,董姓等遷入,陳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
過年時分,相繼遷入陳河的旁姓人家為感謝陳家老爺子功德,攜上妻子兒女登門陳府,為陳家老爺子作揖拜年。陳家老爺子心裏高興,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飯,但又不能破了“年飯不出門”的規矩,便拿出些銅錢分給來拜年的孩子們。”
說到這裏又看看天池,道:“看你瘦的跟竹竿一樣,肯定是餓了,我給你做饃饃吃。這饃饃可是有講究的,俺們偃師人蒸饃有講究,人擦麥子磨麵的仔細。過去糧食欠,一個麥粒兒都珍貴。人們將簸籮用稀布纏了密實,防止麥粒兒亂掉,用白大布濕水擰幹裹在手頭,在麥子中擦來擦去,直到那布不見髒灰才成,磨的麵白了,饃才能白呀。
蒸年饃是細心活兒,也是操心話。將麵和上麵劑兒發酵,開三開,接三接,在麵板上揉勻拍起來亮爽爽地響,才算成。籠布濕水抻籠布放饃,大火蒸二十分鍾,再用中火蒸十分鍾即成。揭饃前用小碗放點食紅,將筷子頭,一破四開,中間夾細竹蔑,籠一揭挨個捺在饃上,便成了“四瓣花”,意指“四時開泰”。”這火頭僧一邊說一邊兒做。
天池忽開口說話問道:所謂戒,應戒何物?所謂定,應從何處修習?所謂慧,應從何處獲得?”
火頭僧迴答說:“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觀照,自見自知深。”
天池道:“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火頭僧迴答說:“生前的惡行記憶本無,生後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後代人天不久。你現正在聽我的話,我就是本無今有。”
天池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明了生滅的意義,所見就如同聾耳瞎眼。”
火頭僧迴答說:“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脫離這兩種見解,自然除去生滅的錯誤觀點。
天池道:“先頓悟而後漸悟,先漸悟而後頓悟,不了悟頓、漸的人,心裏常常迷悶。”
火頭僧迴答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不變的條件,悟中不迷悶。”
天池道:“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火頭僧迴答說:“本性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沒有先後,定、慧雙修,自心就是正。’’
天池道:“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最初從何處出?”
火頭僧迴答說:“說就是先佛而後法,聽則是先法而後佛。如果說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都從自己心裏出。”天池聽完,一縱而出,順便順了一個剛出爐的饃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