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楊展與大西軍在川南的敘州府大戰的時候,川東的曾英在重慶取得了更大的戰果。
楊展和曾英早已商定,分別在川東和川南收聚流散之兵,同時舉事。
曾英當初將犍為蜀王府莊園的藏兵盡數帶去,遵楊展之囑,東躲西藏往川東推進,後來進入深山中的綦江。
這裏的大西軍人數很少,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縣衙,又在綦江招募了數百名壯士,並向鄉紳富戶籌集軍餉。
曾英的實力一天天壯大,附近的散兵潰卒都前來投奔混口飯吃,富裕的士紳商賈也都依附曾英尋求保護。
當地有個富家女,名叫董瓊英,貌美如花,武功高強,手下養了一支娘子軍,有蠻族女婢數百名,英勇善戰,登山如猿猱。
曾英少年英雄,深得瓊英芳心,瓊英帶著娘子軍投奔了他,後來幹脆嫁他為妻。
當地還有個鄉紳刁化神,據說能裝神弄鬼,唿風喚雨,竟因此聚合了幾千人馬嘯聚江湖。
曾英想說服他一起出兵攻取重慶,刁化神不答應,曾英一怒之下,率領壯士偷襲刁化神,吞並了他的部隊。
曾英手下有兩員心腹大將,都是前明將領,也是他在巴蜀結交的豪傑,一個叫李占春,綽號“李鷂子”,一個叫於大海,綽號“於老虎”,都彪悍敢戰。尤其是李占春,出手兇狠迅猛,有萬夫不當之勇,深得曾英喜歡。
有了猛將和上萬人馬,他便通知敘州的楊展,準備攻取重慶。
楊展派見寬帶一隻船隊,前去增援。
對重慶這一軍事重鎮,張獻忠開初並沒有過多在意,他隻留下大將劉廷舉帶領少量人馬駐守,就匆匆率主力前去攻打成都了。
重慶的守兵實在太少,曾英自陸路攻通遠門,見寬自水路攻西門,兩相夾擊,如風卷殘雲,半天功夫就將大西軍收拾得幹幹淨淨。
劉廷舉單人獨騎逃奔成都,半路碰上前來支援的張可望三兄弟。
劉廷舉大哭,失了川東門戶,其罪當斬。
張可望不耐煩地嗬斥,“哭啥哭?怕死就去奪迴來!”
三個王爺一起來奪重慶,劉廷舉重振精神,趕快在前麵帶路。
曾英攻占重慶,威名遠播,眾心歸附。周圍起兵反抗大西政權的士兵都願意聽從曾英的命令,數萬饑寒交迫、無家可歸的難民也投奔到他的大旗下。
曾英每戰必衝鋒在前,所向披靡,美髯須,敵人望之驚以為神,聚眾十萬,威震川東。
曾英治軍有方,號令嚴明,水陸大軍十萬人屯聚在大江兩岸,旌旗蔽野,軍容齊整。
緊鄰重慶府北邊的順慶府,大西軍守將殷承祚,原是明朝降將,如今看到曾英勢大,有意歸降。
曾英派使者前去招撫,不料使者在半路被張能奇抓住了。張能奇直接繞到順慶,斬了殷承祚。
張可望、張定國帶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重慶。
在張獻忠的四大義子中,張可望最年長,然後依次是張定國、張文秀、張能奇。
四人中論驍勇敢戰,當屬張定國和張能奇,都號稱“萬人敵”,但老謀深算,卻是張可望與張文秀更勝一籌,特別是張可望,年長知書,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老成持重,在大西軍中,威望僅次於“老萬歲”張獻忠。
大西軍抵達合州。合州是重慶府的北大門,境內有兩座有名的城堡,被譽為“姊妹名城”。
一座叫做“釣魚城”,依傍合州境內的釣魚山修築。
另一座叫“多攻城”,就建築在合州城外的翠雲山頂上。
張可望看中了多功城的險要地勢,決定把大西軍的大本營設立於此,作為大軍糧草運轉的根據地。
隨後下令張定國率領五千精兵從陸路出奇兵疾走佛圖關,自己則與劉廷舉沿涪江順流南下,直撲重慶城。
張可望的如意算盤是:水陸並進,腹背夾擊,讓曾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無法抵禦。
不曾想,曾英讓李鷂子在陸路攔住張定國,讓劉見寬與於老虎在水路等著張可望。
他自己帶五百鐵騎,順著一條山間小道,悄沒聲息的直趨多攻城。
留守這裏的大西軍做夢也沒想到會有人前來偷襲,沒等組織起有效的防守,曾英的騎兵就已經衝進城內。
多功城很快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糧草被焚燒一空。
張可望正與劉見寬對壘。當初在廣元百丈關,見寬教過可望水上功夫,互相也算知己知彼。
見寬以竹籠裝卵石,沉入江中為堰,並以竹索、鐵鏈橫截南北,隔斷水路,在石磯和兩岸設防。
可望氣勢兇猛,幾次三番衝擊見寬防線,鼓足勁頭要奪重慶,軍中突有人大唿:“多功城起火了!”
不一會兒,探馬來報:“多功城被曾英攻破,大西軍糧草全被燒光。”
一聽說糧草沒了,大西軍上上下下軍心大亂。
見多功城起火,見寬便知曾英已得手,由防禦改為進攻。
可望不知他虛實,又怕曾英從背後攻來,立即組織撤退。
這樣一動,陣營打亂,見寬趁機衝擊,大西軍四散奔逃,紛紛跳江。
在佛圖關對峙的張定國,聽到可望慘敗的消息,忙令撤軍。
李鷂子一見,知道機會來了,在他身後緊追不舍,定國傷亡慘重。
兩軍匯合,點數人馬,竟去了七成。將剩餘人馬沿路布防,兩兄弟硬著頭皮迴成都複命。
楊展和曾英舉事成功,為川人樹了兩麵旗幟,一時之間,整個四川大地到處燃燒起反抗的烈火。各地鄉紳、舊官紛紛起兵,擁眾據城,保村落,駐山穀者不可勝數。
弘光帝又派督師王應熊,給楊展送了一頂帽子“參將”,給曾英送了一頂帽子“參將”,以此證明南明朝廷的存在。其實就是恢複他們原有官職。
王應熊抱著帽子到處發,連當初和張獻忠李自成們一起造反的搖黃十三家也被招撫,成了反抗大西軍的勢力。
正當形勢一片大好,突然傳來一個驚天噩耗,巴蜀大地為之變色!
楊展和曾英早已商定,分別在川東和川南收聚流散之兵,同時舉事。
曾英當初將犍為蜀王府莊園的藏兵盡數帶去,遵楊展之囑,東躲西藏往川東推進,後來進入深山中的綦江。
這裏的大西軍人數很少,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縣衙,又在綦江招募了數百名壯士,並向鄉紳富戶籌集軍餉。
曾英的實力一天天壯大,附近的散兵潰卒都前來投奔混口飯吃,富裕的士紳商賈也都依附曾英尋求保護。
當地有個富家女,名叫董瓊英,貌美如花,武功高強,手下養了一支娘子軍,有蠻族女婢數百名,英勇善戰,登山如猿猱。
曾英少年英雄,深得瓊英芳心,瓊英帶著娘子軍投奔了他,後來幹脆嫁他為妻。
當地還有個鄉紳刁化神,據說能裝神弄鬼,唿風喚雨,竟因此聚合了幾千人馬嘯聚江湖。
曾英想說服他一起出兵攻取重慶,刁化神不答應,曾英一怒之下,率領壯士偷襲刁化神,吞並了他的部隊。
曾英手下有兩員心腹大將,都是前明將領,也是他在巴蜀結交的豪傑,一個叫李占春,綽號“李鷂子”,一個叫於大海,綽號“於老虎”,都彪悍敢戰。尤其是李占春,出手兇狠迅猛,有萬夫不當之勇,深得曾英喜歡。
有了猛將和上萬人馬,他便通知敘州的楊展,準備攻取重慶。
楊展派見寬帶一隻船隊,前去增援。
對重慶這一軍事重鎮,張獻忠開初並沒有過多在意,他隻留下大將劉廷舉帶領少量人馬駐守,就匆匆率主力前去攻打成都了。
重慶的守兵實在太少,曾英自陸路攻通遠門,見寬自水路攻西門,兩相夾擊,如風卷殘雲,半天功夫就將大西軍收拾得幹幹淨淨。
劉廷舉單人獨騎逃奔成都,半路碰上前來支援的張可望三兄弟。
劉廷舉大哭,失了川東門戶,其罪當斬。
張可望不耐煩地嗬斥,“哭啥哭?怕死就去奪迴來!”
三個王爺一起來奪重慶,劉廷舉重振精神,趕快在前麵帶路。
曾英攻占重慶,威名遠播,眾心歸附。周圍起兵反抗大西政權的士兵都願意聽從曾英的命令,數萬饑寒交迫、無家可歸的難民也投奔到他的大旗下。
曾英每戰必衝鋒在前,所向披靡,美髯須,敵人望之驚以為神,聚眾十萬,威震川東。
曾英治軍有方,號令嚴明,水陸大軍十萬人屯聚在大江兩岸,旌旗蔽野,軍容齊整。
緊鄰重慶府北邊的順慶府,大西軍守將殷承祚,原是明朝降將,如今看到曾英勢大,有意歸降。
曾英派使者前去招撫,不料使者在半路被張能奇抓住了。張能奇直接繞到順慶,斬了殷承祚。
張可望、張定國帶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重慶。
在張獻忠的四大義子中,張可望最年長,然後依次是張定國、張文秀、張能奇。
四人中論驍勇敢戰,當屬張定國和張能奇,都號稱“萬人敵”,但老謀深算,卻是張可望與張文秀更勝一籌,特別是張可望,年長知書,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老成持重,在大西軍中,威望僅次於“老萬歲”張獻忠。
大西軍抵達合州。合州是重慶府的北大門,境內有兩座有名的城堡,被譽為“姊妹名城”。
一座叫做“釣魚城”,依傍合州境內的釣魚山修築。
另一座叫“多攻城”,就建築在合州城外的翠雲山頂上。
張可望看中了多功城的險要地勢,決定把大西軍的大本營設立於此,作為大軍糧草運轉的根據地。
隨後下令張定國率領五千精兵從陸路出奇兵疾走佛圖關,自己則與劉廷舉沿涪江順流南下,直撲重慶城。
張可望的如意算盤是:水陸並進,腹背夾擊,讓曾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無法抵禦。
不曾想,曾英讓李鷂子在陸路攔住張定國,讓劉見寬與於老虎在水路等著張可望。
他自己帶五百鐵騎,順著一條山間小道,悄沒聲息的直趨多攻城。
留守這裏的大西軍做夢也沒想到會有人前來偷襲,沒等組織起有效的防守,曾英的騎兵就已經衝進城內。
多功城很快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糧草被焚燒一空。
張可望正與劉見寬對壘。當初在廣元百丈關,見寬教過可望水上功夫,互相也算知己知彼。
見寬以竹籠裝卵石,沉入江中為堰,並以竹索、鐵鏈橫截南北,隔斷水路,在石磯和兩岸設防。
可望氣勢兇猛,幾次三番衝擊見寬防線,鼓足勁頭要奪重慶,軍中突有人大唿:“多功城起火了!”
不一會兒,探馬來報:“多功城被曾英攻破,大西軍糧草全被燒光。”
一聽說糧草沒了,大西軍上上下下軍心大亂。
見多功城起火,見寬便知曾英已得手,由防禦改為進攻。
可望不知他虛實,又怕曾英從背後攻來,立即組織撤退。
這樣一動,陣營打亂,見寬趁機衝擊,大西軍四散奔逃,紛紛跳江。
在佛圖關對峙的張定國,聽到可望慘敗的消息,忙令撤軍。
李鷂子一見,知道機會來了,在他身後緊追不舍,定國傷亡慘重。
兩軍匯合,點數人馬,竟去了七成。將剩餘人馬沿路布防,兩兄弟硬著頭皮迴成都複命。
楊展和曾英舉事成功,為川人樹了兩麵旗幟,一時之間,整個四川大地到處燃燒起反抗的烈火。各地鄉紳、舊官紛紛起兵,擁眾據城,保村落,駐山穀者不可勝數。
弘光帝又派督師王應熊,給楊展送了一頂帽子“參將”,給曾英送了一頂帽子“參將”,以此證明南明朝廷的存在。其實就是恢複他們原有官職。
王應熊抱著帽子到處發,連當初和張獻忠李自成們一起造反的搖黃十三家也被招撫,成了反抗大西軍的勢力。
正當形勢一片大好,突然傳來一個驚天噩耗,巴蜀大地為之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