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兵敗失信任,反思悟己過


    夜風裹挾著江水的濕氣,吹拂著周瑜的臉龐,他步履沉重地踏入府邸。


    昔日意氣風發的身姿,此刻卻顯得有些頹唐。


    寬大的衣袖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他內心的失落。


    他推開書房的門,屋內昏暗的光線,更加襯托出他此刻的孤寂。


    “都督!”


    一聲洪亮的唿喊,打破了書房的沉寂。


    程普、甘寧、淩統等江東將領,魚貫而入,臉上皆帶著關切之色。


    他們方才在府中聽聞了孫權與周瑜在書房的爭執,便匆匆趕來,生怕都督想不開。


    “諸位,深夜到訪,有何要事?”周瑜背對著他們,聲音略顯沙啞。


    “都督,我等兄弟,豈能眼睜睜看著你一人苦悶!”甘寧甕聲甕氣地說道,他那魁梧的身軀,像一堵牆般擋在周瑜麵前。


    他粗糙的手掌拍了拍周瑜的肩膀,手上的繭子磨得周瑜有些生疼。


    淩統也上前一步,聲音裏帶著一絲焦急:“都督,主公一時糊塗,您莫要放在心上。這次是我等未能助你建功,才讓主公有所不滿。”


    程普捋著胡須,蒼老的臉上布滿褶皺,他語重心長地說:“都督,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主公年輕氣盛,一時誤解也是有的。我等都相信,都督定能帶領江東走向輝煌!”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話語裏充滿了對周瑜的關心和信任。


    屋內氣氛變得沉重,卻也帶著一絲暖意。


    周瑜轉過身,看著眼前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將領,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


    他們的目光如此真誠,讓周瑜感到一絲安慰。


    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煩躁,緩緩說道:“諸位,我周瑜並非輸不起之人,隻是心中有些迷茫。我仔細思量,此次失利,的確是我過於輕敵,未曾顧慮周全。”他伸手示意眾人落座,自己也坐了下來。


    他頓了頓,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向他們:“孫權,終究還是不信任我啊……”


    昏暗的燈光映照在周瑜的臉上,勾勒出他緊鎖的眉頭和略顯疲憊的神色。


    他輕輕地歎了口氣,一股無力感從心底蔓延開來。


    眾將的安慰之詞,此刻聽來卻如同隔靴搔癢,絲毫無法撫平他內心的創傷。


    他深知,孫權的猜忌並非一日之寒,赤壁之戰後,自己的功高震主,早已在孫權心中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如今兵敗荊州,更是給了孫權一個發難的借口。


    “諸位的好意,我心領了。”周瑜的聲音低沉而沙啞,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隻是,有些事情,並非努力就能改變。”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漆黑的夜色,心中思緒萬千。


    他想起了赤壁之戰的輝煌,那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也是他噩夢的開始。


    勝利的喜悅衝昏了他的頭腦,讓他變得急功近利,一心想要建功立業,卻忽略了江東的實際情況。


    他急於求成,不顧一切地發動對荊州的進攻,最終卻落得慘敗而歸。


    “我錯了嗎?”周瑜喃喃自語,他用力地揉了揉太陽穴,試圖驅散腦海中紛亂的思緒。


    他想起赤壁之戰後,他急於擴張江東勢力,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軍備,甚至不惜與曹操正麵交鋒。


    他本以為憑借自己的才能,能夠迅速吞並荊州,進而一統天下。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荊州之戰的失利,不僅讓他損兵折將,更讓他失去了孫權的信任。


    他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忽略了現實的殘酷。


    他過於自信,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最終導致了今日的局麵。


    “都督……”程普的聲音打破了書房的寂靜,他擔憂地看著周瑜,欲言又止。


    周瑜轉過身,對上程普關切的目光,心中五味雜陳。


    “程公,你說,我是否真的錯了?”周瑜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程普張了張嘴,卻不知該如何迴答。


    書房內再次陷入了沉默,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突然,一陣敲門聲打破了沉寂。


    “都督,魯肅求見。”門外傳來侍衛的聲音。


    周瑜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了一下自己的情緒,“讓他進來。”


    魯肅步履匆匆,神色凝重地走進周瑜的書房。


    他朝著周瑜拱手一禮,語氣低沉:“都督,亮先生派人送來書信。” 周瑜接過書信,劍眉微蹙,快速地瀏覽了一遍。


    信中,諸葛亮並未提及荊州戰事,隻是簡單地問候了周瑜的近況,並表達了希望兩家能夠繼續保持友好關係的願望。


    看完信後,周瑜將信紙揉成一團,扔在了地上。


    他冷哼一聲:“惺惺作態!” 一旁的魯肅見狀,連忙勸道:“都督息怒,亮先生此舉,或許並無惡意。” 周瑜擺了擺手,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子敬,你不懂。諸葛亮此人,城府極深,他此舉,無非是想試探我江東的虛實。”


    魯肅歎了口氣,他知道周瑜此刻正處於情緒低穀,任何勸慰之言都聽不進去。


    他略作沉思,緩緩說道:“都督,亮先生或許另有打算。我已派人將都督與主公之事告知亮先生,他或許是想借此機會緩和孫劉關係。”


    與此同時,遠在荊州的諸葛亮正端坐在書案前,手中拿著魯肅派人送來的信件。


    信中詳細地描述了周瑜與孫權之間的爭執,以及周瑜如今的處境。


    諸葛亮看完信後,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他將信件放在燭火上點燃,看著信紙化為灰燼,


    “周公瑾啊周公瑾,你終究還是敗給了自己的心魔。” 諸葛亮輕聲歎息,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


    他深知周瑜的才能,也明白周瑜的弱點。


    周瑜性格高傲,急功近利,最終導致兵敗荊州,失去孫權的信任。


    “來人!”諸葛亮對著門外喊道。


    一個侍衛應聲而入,“先生有何吩咐?” 諸葛亮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緩緩說道:“備好筆墨,我要修書一封,送往江東……”


    燭火搖曳,映照在諸葛亮沉靜的臉上,勾勒出他深邃的眉眼。


    他手中羽扇輕搖,思緒卻飄向了千裏之外的江東。


    周瑜的敗局,並非偶然。


    他熟讀兵書,深諳戰陣,才能毋庸置疑。


    然而,他性格中的驕傲自負,急功近利,卻成了他致命的弱點。


    赤壁之戰的輝煌,蒙蔽了他的雙眼,讓他看不清眼前的局勢,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諸葛亮不禁輕歎一聲,心中五味雜陳。


    周瑜之敗,對江東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而對於蜀漢來說,卻並非全然是好事。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比誰都清楚。


    曹操雄踞北方,虎視眈眈,若孫劉兩家不能同心協力,共同抗曹,遲早會被各個擊破。


    “如今之計,唯有盡快緩和孫劉關係,方能共渡難關。”諸葛亮心中暗自思忖。


    他提筆蘸墨,在潔白的紙上寫下:


    “亮聞公瑾兄兵敗荊州,心中甚為擔憂。勝敗乃兵家常事,兄台切莫灰心喪氣。亮深知兄台之才,假以時日,定能東山再起。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孫劉兩家,唇齒相依,唯有精誠合作,方能共抗曹賊。亮願為兩家和睦,略盡綿薄之力,望兄台三思。”


    寫罷,諸葛亮將信箋仔細封好,遞給侍衛,吩咐道:“將此信速速送往江東,親手交給周都督。”侍衛領命而去,諸葛亮望著他離去的背影,目光深邃,意味深長。


    他起身走到窗邊,抬頭望向夜空,繁星點點,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江東的局勢,如同這夜空一般,變幻莫測,令人捉摸不透。


    “周公瑾,你又會如何抉擇呢?”諸葛亮喃喃自語,嘴角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


    “來人,備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糟了,我成替身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默默無聞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默默無聞的魚並收藏諸葛亮:糟了,我成替身了!最新章節